第71章 少取多予

說了一會閒話,徐平又問李覯修路所需的人力。

李覯道:“主要的事情,自然是由廂軍去做。都漕要修的路是個精細活,隨便徵人也不放心。一些零碎的活計,比如挖土鋪石,路邊栽樹,纔用到沿路的民夫。”

“南陽縣還好,魯山縣民戶不多,只怕本地民夫也沒有多少。”

聽了徐平的話,李覯道:“都漕說得不錯,下官想的是從臨近的縣抽調,主要是方城和葉縣,實在不足,纔到許州和蔡州調人。”

徐平想了想,才道:“人自然是可以抽,只是我問你,動工正是春夏之交,並不是冬天農閒的時候,徵發徭役必然有民戶不願去,又當如何?”

“下官也想過,有兩個法子拿不定主意。一是不管願與不願,都要徵發,讓縣裡看住里正,按戶抽人。只是如此做,必然會引起民間的怨氣,有些不妥。再一個就是有那不願意服差役的人家,可以出錢僱人來做,官府只管點齊人頭。這樣一來做工的就只有貧苦人家,只怕民間也會有非議。兩個辦法各有優劣,定不下來。”

徐平笑道:“第二個辦法好,便就用後一種。”

這就是歷史上王安石變法中募役法的雛形,此時不少地方已經採用。王安石變法的內容當然不是憑空想出來的,其實大多數措施都經過了實踐。不過變法的時候有了太多爲國斂財的意圖,又急於求成,再加上黨爭,在實際執行中變了模樣。

比如募役法,本來只是普通差役的補充,公私兩便的事情。被變法派採用之後,一刀切地代替了原來的差役,爲了更快得到更大的政績,最後走向了極端。比如本來下等戶是不負擔差役的,實行募役法後免役錢也攤到下等戶頭上。結果最終民間百姓的負擔並沒有減輕,只是充實了官方的錢袋子而已。

這樣的時代,這樣的經濟基礎,並沒有實行完全的募役法的條件,徵發徭役是必不可少的。作爲徭役的補充,部分實行免役法倒是可以,方便官方,也方便百姓。

至於差役,比如民間談之色變的里正和衙前,倒是可以用募役代替,最好直接變成公吏,納入官方編制。實際上王安石變法也是這樣做的,只是這樣做了之後收免役錢比官府付出的多出太多,成了斂財手段而已。

別說是這個時代,就是千年之後義務工直接折成錢從民間徵收,也成了農民巨大的負擔,讓農村民生凋弊。徐平前世在農村跑得多,明白這中間的細微變化。

李覯當知縣的時間不長,對於這些事情還沒有清晰的認識,見徐平這樣說,自然就一口答應下來。其實在心裡,他也覺得第二種方法簡便。

徐平又道:“用第二種辦法,但有幾條我要給你講清。第一點,原則上凡是徵發民夫的各縣,則凡是壯丁,都要服此次徭役。你先會同橋道廂軍,擬出一個章程來,算好修路的用工量,平攤到每一丁身上,要做多少個工。這算出來的數量,打個八折,則就是服役壯丁每人需要做的工數。到修路的時候,由公吏會同橋道廂軍,把要做的事情折成工數,全部登記造冊,交到你這裡還有本地官府,到時候由轉運使司稽查。這每一個工,都按民間僱人每天所需的錢數,折算出錢來,不服徭役的按此數交錢。而願意做工的,只要超出了自己需做的數額,則按此數由你會同當地官府,給他們發放工錢。記住,不允許不服役的人家自己僱人,否則一旦發覺,加倍罰錢。”

李覯奇怪地問道:“爲什麼不允許民戶自己僱人?我們只需要點齊人頭,有人做工就是了,公私兩便的事情。若是官方僱人,又多許多麻煩。”

楊告也道:“都漕,下官也覺得這樣多此一舉,無此必要吧?”

徐平搖了搖頭:“不,很有必要。不要怕官府麻煩,公吏們拿着俸祿,不願意辛苦做事只管辭職回家,重新募人就是。若是官府只管點齊人頭,你知道這人是怎麼僱來的?話說明白了,來的這些人大多根本就拿不到錢。比如大戶人家允諾來年讓他們租好地,或者說是農忙時便宜僱家裡的牛,很多農戶歡天喜地就去了。等到事了,又是一筆糊塗賬。你們以爲修路的時候省了心力,卻不知道已經埋下了無數事端的種子。”

大多數農村裡種地的莊稼人,一輩子就在附近幾個村子生活,見識有限,目光自然也就短淺,很容易就被大戶人家騙了。去家裡一說,來年我的牛借給你用,或者是到時我渠裡的水可以讓你澆地,要不就是我哪裡的好地租給你,他們就歡天喜地去幫人幹活了。結果等到活幹完了,別人翻臉不認,你找誰說理去?最沒辦法的,是這種騙局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複,總有人心甘情願地上當。

不是農民太笨,而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就是那麼單調,生活壓力又那麼大,心甘情願用一身力氣去換一個虛無飄緲的希望。不想他們上當,那就不要讓他們去與大戶人家做交易。

官方對鄉村越放縱,則大戶人家向底層轉嫁負擔越嚴重,這個問題無解。

見李覯和楊告兩人還是不理解,徐平道:“這次就按着我說的做,李覯,你記住此次做事,一定要事必躬親,多小的事也要自己過問。凡是有疑問的,多想一想,多問一問,對你日後仕途大有好處。等到事了,寫份書狀給我。”

李覯知道這是徐平在教自己做事,急忙應諾。

徐平又道:“還有一句話我說給你們聽,凡是跟鄉間種地的百姓打交道,不管到什麼時候,儘量不要從他們的身上收錢。上等戶的錢還可以收一收,中下等戶非到萬不得已,不要直接收錢。寧願從他們的手裡收東西上來,官府去發賣換錢,也不要收他們的錢。這些人家可能有力氣,也可能有點土產之類,但卻是沒有辦法換成錢的。鄉間種地的百姓,想換一文錢都難,這個道理千古不變。你收他們一文錢,他們可能就要用兩文甚至十文錢的東西去換,幾貫錢可能就會讓人賣兒鬻女,切莫當作等閒。反過來,我們給到他們手裡哪怕一文錢,可能就有天大的用處,能夠讓他們做成想了幾年的事情。所以,那些服差役的既然是貧困人家,那就要給他們一個機會,可以用力氣換錢回家。對鄉民,要少取多予。”

第69章 國子監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148章 由他們去吧第154章 好借好還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43章 盼盼要定親了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135章 瘋狂時代(六)第56章 官督民辦第11章 酒精燈第138章 憤怒第51章 綠影亭第314章 話不投機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101章 七源州第134章 瘋狂時代(五)第116章 場務戒嚴第118章 事情鬧大第16章 還錢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36章 他鄉遇故知第182章 再起風雲第158章 三司新人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270章 震懾第90章 公人世界第125章 終於有事做了第226章 自助餐第177章 天下大義第107章 再見已非當年第96章 三司刻書局第68章 別跟着我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第213章 預算第144章 僵局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42章 方田均稅第82章 水淹三軍第71章 少取多予第11章 清貴之選第196章 補丁第174章 春光第123章我們不能置之不理第38章 青苗貸第58章 怪人知縣第12章 知己知彼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23章 生意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16章 越次入對第2章 黯然離去第97章 試探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第96章 取他人頭來第153章 順勢而爲第93章 多方牽連第62章 依稀似舊年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58章 怪人知縣第291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下)第29章 孫沔的麻煩第170章 兩府並立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111章 根源第36章 折騰契丹第202章 李覯的去路第4章 許願第117章 門外來了青羅傘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265章 瀚海第72章 三個關節第130章 重度近視第287章 祖宗有深意第260章 宜將剩退窮寇第11章 遇仙樓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第12章 權在手,跟我走第55章 合作社第88章 紙醉金迷第40章 冬雨第158章 機器作業第92章 餘波未了第187章 包拯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228章 歐陽修論錢第111章 李覯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43章 盼盼要定親了第271章 君子至善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217章 銀行(上)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209章 截斷後路第101章 七源州第115章 詩文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