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準備

書房的中間放了一盆炭火,紅紅的火光看上去就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

徐平靠着火盆,手中拿了一本《孟子》在看着,已經入神。

火盆的另一邊,秀秀正在做針線,給徐平縫製新衣。

今天已是十一月十一,而到十三就是冬至了。此時的冬至是大節,與上一個大節寒食相隔了半年多,朝野上下都重視無比,規模與新年相差不大。就是再窮的人家,到了這個節日都要做一身新衣,反而新年由於離冬至太近,經常就不做了,所謂肥冬瘦年。

徐平的新衣本是張三娘做好了送到莊裡來,用的上好的絲綿做的冬袍。但徐平莊子周圍生的有棉花,只是數量不多,種子被徐平收起來,留待以後擴大種植規模,收的棉花便分給了莊子裡的人,做身冬衣穿。秀秀小心眼,把最好的棉花自己收起來,收拾好了給徐平做身棉衣。

本來徐平也以爲棉花是個好東西,巴巴地送給張三娘,讓她給一家三口都做件棉襖。誰知張三娘根本看不上,都分給酒樓的兩個主管了。徐平想了想才明白,就是棉花盛行的年代,上層社會又什麼時候流行穿棉襖了?又厚又重,行動一點都不方便。他們都是蠶絲、鴨絨、毛皮穿在身上,又暖又輕。只有窮苦人家纔會當寶,棉花可比他們以前用的破布爛麻、葦紊碎草好得太多,能夠輕鬆抗過冬天的嚴寒。徐平還特意分給了秀秀家裡一些,讓她們家裡也能過個暖和的冬天,爲了這事,秀秀的父母還專門來莊裡謝過徐平呢。

這個時代棉花的最大價值是織布,福建路種棉花多年,織出的棉布還是很有名的,又輕又薄,貼身柔軟,算是珍品。不過徐平還沒有着手織棉布的事,一是莊子周圍棉花本就不多,再一個此時的開封地理也不適合種植。

長時間一個動作不變,徐平覺得靠向火一邊的手被烤得痛,便換了個姿勢。恰好秀秀停了手中的針線看見,便問徐平:“官人,明天我們是一早就出發嗎?我總是覺得有什麼東西忘了帶似的。”

徐平笑道:“你沒出過遠門,是這樣的,瞻前顧後,疑神疑鬼。等以後去的地方多了,也就好了。”

秀秀有些不好意思:“可不是,我長這麼大,還是好些年前爹爹帶我去過一趟中牟縣,就再沒出過遠門了。明天我們可是要去京城啊,都說京城繁華得跟神仙住的地方一樣,不知道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呢?”

說完,神色裡有些嚮往。

徐平看着她的神色,覺得好笑,對她道:“等明天去了,你自己去看就是。反正也沒什麼緊要的事,我帶着你轉遍東京城。”

秀秀聽了,便坐在那裡託着腦袋,幻想着京師的繁華。

李端懿終於辦完了所有的手續,把白糖鋪子開了起來。店裡請了三個主管負責日常的經營,但徐家和李家還要各派一人監管。徐正日思夜想要回到東京汴梁去,有了這個由頭,立刻就決定自己親自去看鋪子,白沙鎮上的一間酒樓一間酒鋪全部委託給了譚本年和陸攀兩人。徐平因爲要在莊子裡精製白糖,便不常駐京城,順便看着白沙鎮上的產業。

至於燒煉藥銀引起的風波,張源和吳久俠早已遠遁,不知所蹤。馬家的小舍人馬直方倒是命大,沒被張源一鐵笛打死,被家裡人救了。不過雖然生命無憂,卻被張源一笛子打成癡呆,不能再害人,算是罪有應得。因爲馬直方前幾個月與張源兩人牽扯太深,又在羣牧司的地方私設田莊,渾身都不乾淨,馬家並沒有聲張,只是暗地裡託人打聽張源和吳久俠的下落。他家裡的至親好友也有人在關中爲官,不會讓張源兩人安生了。

張源兩人逃走之後,秦懷亮自知事發,不知逃到了哪裡。洪婆婆又驚又嚇,一根繩子了結了自己性命。秦懷亮逃後,白沙的周監鎮也受了牽連,被罷去了職務,充到了廂軍中去。他娶的那個小妾被附近一個員外買去,因爲曾經服侍過官宦,據說那個員外還很寵愛。

這件事情了結之後,徐平莊子周圍可以說是一片太平,生意也是興旺,徐家可以說是正處於好時候。

李端懿幫着別人訂的五輛三輪車已經交貨,徐平因爲好奇,跟着去看了一次。見了李端懿車子的模樣,才知道這些人爲什麼肯花大錢。那輛車子李端懿送給了母親大長公主,進行了徹底改裝,上面描龍畫鳳,各處精雕細刻,既大氣又不顯得張揚。京城的路好,這車子行駛得剛剛好,由人力駕駛,而且操控系統也到位,不像馬車牛車一樣既顛簸又難以駕馭,剛好適合婦人和老年人乘座。大長公主的座駕一出去,就引來了幾家地位差不多的貴人眼饞。因爲都是買來孝敬老人的,也沒人在乎多花幾個錢。不過他們的車子只有底盤還是徐平原來的設計,結構和裝飾早已按照這時人們的審美改裝過了。

家裡諸事順遂,徐平也靜下心來,好好讀書,準備下屆的科舉。國爲科舉的時間不定,按說是應該年年舉行的,所以每到年初朝廷都會發一道詔書,今歲權停貢舉,大家就知道推到下年去了。徐平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科,只好預先做着各種準備。

秀秀坐在那裡幻想了好一會,纔回過神來,對徐平道:“官人,這夜還早,枯坐着卻是熬人,我去點杯茶來給你吃罷。”

徐平卻喝不過這個時候的茶,對秀秀道:“茶就算了,你去拿點瓜子花生來我們嗑着打發時間。”

花生還是秀秀剛來的時候帶給徐平的,聽了這個建議,立刻高高興興地出去了。

今年莊裡種了接近有二十畝花生,收來的花生米也有五六千斤,除了留種子,徐平大多都讓榨了油,作爲莊裡下年的食用油。還有幾百斤,都是挑的好的,留着平時炒了零吃。

自從那晚聽了田四海的話,徐平便就開始留意起一年多季的事來。此時的中原荒地雖然多,但架不住兩季中有一季官府不收賦稅啊,這個利益可就大了。在適宜種植的兩季作物中,徐平首選花生。原因很簡單,這時比不得他前世,沒有化肥工業,兩季作物必須要注意不能爭地力,高產的玉米紅薯土豆之類首先排除。花生屬於豆科作物,有根瘤菌能夠固氮,增加地的肥力,剛好與糧食作物小麥互補,而且這裡的氣候也合適。次選的是大豆,原因與花生差不多,兩者優點相似,除了做食用油,花生可制零食,大豆可做豆腐。但大豆有一樣比不過花生,就是收穫太麻煩,不像花生可以直接用犁子翻出來,容易耽誤農時。再一個備選的是莊裡已經種了好多的苜蓿,俗語云,一季苜蓿,三年好肥料,但苜蓿不能與過冬作物形成輪作,就有些差了。

正在徐平爲下年的農事盤算的時候,秀秀用個盤子端了一盤炒花生進來,放在桌子上,還有一個空盤放在旁邊。

徐平隨手抓起兩粒,扒了扔在嘴裡,手中的花生殼隨手放在桌上。

卻沒注意那邊秀秀一直盯着他看,見他又把花生殼往桌子上放,不高興地道:“官人,你怎麼又把殼到處亂放?我明明在旁邊放了空盤子的!”

徐平不好意思地笑笑,把花生殼拾起放進了空盤子裡。這倒不是徐平不講究,而是因爲一直有秀秀在家裡收拾着,徐平也養不成那些小習慣。雖然秀秀說了好幾次,她一個小丫頭的話徐平也不當真。

兩人吃了一會花生,秀秀問道:“官人,我們家的鋪子在京城裡的什麼地方?那裡人多嗎?”

徐平傲然道:“州橋旁邊,汴河岸上!”

徐平心裡也佩服李端懿,竟然能在那個地段拿下一間鋪子來。州橋南北是天街,那可是開封城裡第一繁華的地方,也是大宋甚至是全天下最繁華的地方。在那裡有一間鋪子,別說是賣白糖這種稀缺物品,就是隨便賣個麻辣燙都能成京城裡數得着的員外。

秀秀卻只聽說過汴河,不知道州橋是個什麼所在,問道:“在河邊上,是不是跟我們在鎮上的酒樓位置差不多?不過有座橋,要好一點。”

徐平聽了笑道:“什麼好一點!天上地下!你知道州橋在什麼路上?”

秀秀搖搖頭。

徐平道:“州橋在御街上!站在橋上,一眼就能看到皇宮的大門!你如果有心,在那裡可以天天看見朝廷裡的大官,不時地還可以看見皇上呢!你想想,這樣的一個地方,天天有多少人圍在那裡!”

秀秀卻有些茫然:“一座橋,還可以見到皇上?”

此時人的心裡,皇上是差不多類似於神明的人物,很多時候甚至比神明更讓人又敬又怕。徐平雖然沒這種心理,卻也能理解此時人的想法。

突然想起過幾天就冬至了,徐平對秀秀道:“你覺得皇帝有多神秘?明天隨我去京城裡,就在店附近住下。等到了冬至那一天,皇上要去進行郊祀大典,正要從州橋那裡過,你也看上一看!”

冬至祭天,羣臣都有賞賜,而且還加官進爵,恩蔭子孫,比過年的時候都實惠,實在是開封城裡最熱鬧的節日。

秀秀聽着徐平的講述,也神往起來。

第210章 有來有往第100章 虎威第305章 《景祐會計錄》第145章 彩棉的用途第253章 收網第138章 文明之師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115章 開戰第197章 最後時刻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61章 裂痕第194章 去往何處?第72章 底氣第46章 慎選西平王第32章 五等戶制第187章 頭重腳輕第16章 煤球爐第178章 大獲全勝第58章 夜戰(中)第111章 根源第151章 席捲諒州(下)第4章 邕州城外第241章 羈縻還是郡縣?第245章 養子秘訣第16章 煤球爐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第3章 人之將去第4章 炒花生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298章 試用期第144章 各司其職第94章 萬事俱備第69章 光耀門楣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107章 嚇人的錢數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190章 原來是花槍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22章 新米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嗎?第151章 春狩第66章 無所建明第21章 同年第134章 假于闐國第65章 永寧侯府第123章 出書第59章 合謀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96章 改天換地第117章刀鋒下的小山村第157章 清場第37章 月夜雜談第1章 錢能通神第68章 山雨欲來(上)第120章你們都姓趙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62章 宰相氣度第103章 事發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169章 大塊吃肉第294章 養起來說一下最近情況第53章 萬民雲集第5章 公路第31章 牛官司第54章 買馬第50章 大典(上)第7章 尷尬的接風宴第22章 新米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68章 山雨欲來(上)第16章 還錢第3章 屬下第188章 怎麼還是如此!第29章 邕諒路第162章 你的尷尬我的機會第135章 節制兩路兵馬第74章 相互利用第67章 找盟友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46章 忠州事發第213章 速回慶州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18章 種士衡第61章 官吏鬥法第221章 細腰城第29章 邕諒路第115章 開戰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94章 萬事俱備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8章 交接第150章 席捲諒州(中)第66章 無所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