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各逞其能

徐平此話出口,衆人面面相覷。是啊,除了金、銀、絹是硬通貨,還有糧食呢。而且糧食不管契丹賣多少,宋朝肯定全收,倉庫放不下也要收。

河北駐紮着數十萬禁軍,單靠河北路的糧食可不夠。以前財政困難,河北路的稅賦奇重,加上水旱之災,不斷有人口逃亡。地方就是這樣,越是人口少了,稅收得就越重。稅重了老百姓過不下去,不住逃亡,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單從賦稅來看的話,河北的稅不重,比兩浙路一帶低多了。但由於駐軍多,差役和各種雜稅科買特別多,增合起來的百姓負擔就重了。宋朝的稅賦只是百姓負擔的一部分,大頭在各種名目的加稅和攤派上。徐平掌三司,從來沒有減過稅,只是慢慢取消雜稅科配。

如果契丹肯賣糧食,宋朝求之不得,最好河北和河東路的駐軍,糧草全從契丹買。這兩路當地的餘糧,存到倉裡作爲應急使用,負擔一下子就降下來了。

哪怕有運河,有大道大車,糧食和草料的轉運依然昂貴無比。支撐與契丹對峙的數十萬大軍,宋朝要動用江淮、兩浙、京東、京西數路民力。與此配套的運力,還有二十多萬的廂軍和差役。從契丹買糧食,這些就全都可以省下來了。

趙禎想了好一會,才苦笑道:“河北、河東、豐勝三路加起來,七十萬大軍,這可是用來對付契丹的。契丹對此心知肚明,他們如何向本朝賣糧食?敢向本朝賣糧,豈不怕逐年增兵,他們更加難以支撐!”

明鎬沉聲道:“是以契丹才急着立誓約。誓約一立,可以約束沿邊幾路兵力,人數定死了,他們才能夠喘一口氣。兵力就是那麼多,實在沒有辦法了,契丹未必不肯賣糧。”

杜衍道:“其實以前縱然契丹不許,民間也常有人賣糧入本朝之境,並不少見。如果契丹別無生錢之道,又不能斷了互市貿易,也只有賣糧這一條路。”

丁度道:“此管仲鬥泄之術也,契丹必有大臣知此計,只恐不會上當。”

“此事於本朝,得之則喜,不得亦無妨。契丹願不願做,一切由他。本朝只是要兩國公平貿易而已,此天經地義之事,天下間豈有不勞而獲的道理?北地貧瘠,能夠賣出來的貨物只有馬匹和糧食,契丹人如果能有其他貨物賣來,自然也可。”

徐平從來不指望陰謀詭計,不是不知道計策的用處,而是萬事操之在我,不能把希望寄託在敵人犯錯誤上。重兵臨邊,逼迫契丹比拼國力;斷絕貿易,讓契丹物資匱乏;不許金銀銅錢流入契丹,讓那裡缺少貨幣。這些措施徐平從來沒藏着掖着,契丹使節來了,也是明白告訴他們。告訴了你又如何?國力在那裡擺着。

契丹境內缺金銀,也缺銅。當然依徐平前世記憶,他們的境內有礦,但開採不出來有什麼用。國際貿易只能夠使用輕貨,糧食是用不上的。契丹還能夠封起門來過日子?徐平巴不得他們那樣做呢。那樣做的後果,就是周邊的契丹附庸迅速離去,包括燕雲在內,都會不穩,宋朝得利更大。還是那句話,力量對比變了,一切皆變。

契丹喪失了軍事優勢,與宋朝對峙就一切都處於劣勢,沒有翻身的機會。立誓約求和是惟一出路,境況不會迅速惡化,最少還能夠堅持十年八年。要是不求和,各種矛盾就會迅速爆發,最後的結果誰也無法預測。

宋朝並沒有準備好,讓契丹不穩只會讓周邊勢力撿便宜。契丹勢力向北收縮,宋朝就要北上面對各種各樣的周邊矛盾,這是宋朝議和的需求。

議和之後邊境和平,通過貿易和其他手段,掏空契丹的國力,斷的是他們的根基,這是長遠打算。跟契丹一直處於尖銳對峙狀態,反而讓他們打起精神,團結一致,應對內外各種困難。議和看似讓契丹鬆一口氣,時機成熟最後解決問題的難度卻變小了。

禁軍的主力一直都是在河北路防契丹,改革的難度是非常大的,非一朝一夕之功。僅這一點,與契丹議和,保持河北路相對和平的環境就非常重要。

趙禎想了很久,還是搖了搖頭:“鬥泄之術,千年之前管仲已著之於書,後人豈有不知之理?契丹再是艱難,想來也不會賣糧。”

徐平笑道:“豈止是不會賣糧,這一兩年間,估計連馬都不會賣。契丹人肯定不想賣這些,無論是糧,還是馬匹,必定嚴管。只是,要看他們堅持多久。常言道人窮志短,馬瘦毛長,且看契丹什麼時候會覺得自己窮,不賣過不下去就是了。”

杜衍道:“若是契丹不許,本朝如何應對?難不成就如此僵着?”

“僵着就僵着了,趁此時機把河北禁軍重新整訓。只要此事做完,契丹人如何想就不重要了,說到底本朝禁軍能征善戰纔是根本。契丹人如果熬得住,想來會同意賣馬,一年賣給本朝幾千到一萬匹,得二三十萬匹絹,勉強能夠支撐。”

說到這裡,徐平正色對其餘宰執道:“只是一定要嚴管,不許茶和絹到契丹境內,更加不許金銀和銅錢外流。契丹人能夠別想辦法,是他們的事。還有,縱然從西北買羊稍貴一些,也不許買契丹的羊,此一項一定要斷掉,包括羊皮在內。”

宋朝用羊極多,以前每年都從契丹進口數萬口之多,用錢不少。兩軍對峙,就要截斷契丹的財源,不能再從契丹買羊了。馬是生產資料,羊可不是,按管仲所說這是要防的。

趙禎道:“似我們剛纔算過的,契丹與本朝不通互市,必然難以支持。宰相所言,契丹熬得住是個什麼意思?難道契丹還能讓境內之民,不用這些物事了。”

徐平捧笏:“回陛下,倒不一定如此。天下之間除了本朝和契丹,還有其他小國。契丹之東有高麗,還有女真各部,西有高昌回鶻等國,契丹不與本朝貿易,還能從他們那裡去買。當然,這樣做肯定價錢不菲,就看契丹人肯不肯咬牙去做了。”

賣馬匹和糧食給宋朝,是以戰略物資資敵之舉,不到萬不得已之時,契丹肯定是不會做的。哪怕代價高一點,他們寧肯從周邊各國去想辦法。茶和絹只有宋朝有,經過轉手貿易獲得,契丹付的價錢高了,但是避開宋朝,不一定不能接受。有一句話徐平沒說,當契丹被周邊小國賺得狠了,可以用武力去搶回來。宋朝搶不了,這些小國搶起來還輕鬆愉快。

第24章 嫉妒第200章 營田務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27章 小隱君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20章 匪訊(下)第83章 地形沙盤第45章 安撫第94章 我遇到了貴人第104章 黃從貴的末日第90章 捉襟見肘第240章 身後殊榮第27章 衝突第131章 一起發財第37章 階級法第300章 相國寺書會第29章 端午(上)第62章 政壇動盪第276章 牽連衆多第257章 快慢二策第40章 軍令之外第138章 要考覈了第284章 告罪使第73章 地方反應第35章 活字第269章 推開一扇門第106章 邕州之茶第35章 食物和酒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207章 離別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10章 治術(一)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214章 僵局第308章 怪物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59章 洞若觀火第33章 迷惑第133章 矛盾第212章 薅鼓田漏第152章 防微杜漸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92章 可以招兵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160章 公平交易第24章 賭鬥第35章 衆說紛紜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34章 期集第180章 天章閣夜對(上)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254章 出路第45章 孟州李迪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71章 北巡第10章 巡視河道第63章 工場第109章 補天裂第201章 一舉兩得第97章 試探第102章 錢法類書第139章 謀反誅全族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262章 應對之策第15章 理政(一)第50章 河工的生活第144章 阿申歸來第283章 管事還是管人?第19章 共剪西窗燭第202章 送到口邊的肉第241章 有人騙貸?第32章 道路所達,便爲宋土第9章 進殿面對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185章 傾國之戰第27章 夜宴第114章 盛宴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155章 五彩棉花第207章 交錢保平安第28章 月夜第35章 食物和酒上架感言第38章 兩地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84章 三衙改制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37章 月夜雜談第105章 各有道理第112章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第125章 收穫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