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挖三司牆角

六月下旬,趙禎正式決定七月北巡北京大名府。因爲與契丹並沒有發生戰事,不使用親征的名義,只是巡視新營京城。

晏殊出京,爲北京留守,兼行營都部署,提前準備迎駕。徐平以昭文館大學士,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隨趙禎北巡。呂夷簡以監修國史,同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留在開封監國。其餘宰執,杜衍、陳執中、明鎬、丁度隨行去大名府,章得象、程琳、龐籍和夏竦諸人留京。特殊時期,中書和樞密院之長互相兼職,打破了相互隔閡。

此次隨同趙禎北上的有二十餘萬禁軍,將由明鎬爲主,在河北路對他們改制。留在京城的家屬,以程琳爲主,協調各衙門妥善安置。如果此次改制順利,一直隔離在整個社會之外的禁軍,將從此融入天下,傾天下財力以養兵將成爲過去。

禁軍出城之前,樞密院下達宣命,正式宣佈此後各軍均不刺字,以版籍進行管理。三衙隨着改制,逐次交出各軍版籍,慢慢轉變成事務衙門。

在京城爲北巡忙忙碌碌的時候,王安石在京西路幹成了一件大事。在縣中大部吏人逃亡後,鞏縣的夏稅於六月二十一提前完成,整整提前了一個多月,爲京西路第一。轉運使司確認徵稅過程中並無違法催科後,給王安石記了這一功,前面的事情一筆勾銷。

逃到太室山的幾十個吏人,在天下太平的時候沒有聚起兵馬,迅速被巡檢司平定。爲首的張押司和宋押司幾個人不知去向,其餘吏人被髮配到西北效力,鞏縣的舊勢力由此一掃而空。鞏縣最終的結果,讓上面的官員側目。吏人逃亡以要挾官員近幾年屢有發生,多是官員被革被貶結束,王安石是第一個頂住的官員。

在徐平正式動身前去大名府之前,王安石又鬧出了一件事情,讓朝野譁然。

從徐平任京西路都轉運使,在那裡建制大車的場務到如今六七年了,那裡已經成了製造運輸工具的中心。前些日子制車場務裡面,有一個曾經患病離開的老匠人,後來身體奇蹟般好了。因爲種種原因,老匠人慾回場務,被主管的官吏刁難,要他從頭做起。老匠人一氣之下乾脆不回去了,不知因何被孫二郎得知,把他請到了鞏縣。

這老匠人甚有本事,竟然憑着一個人,把整個制大車的流程大致理了出來,在鞏縣製出了合用的大車。此事讓三司甚爲惱怒,行文地方,要把孫二郎和老匠人拿了下獄。王安石抵制公文,上章辨解,說並無律法處置這二人。

在扯皮的過程中,三司吩咐洛陽的場務,把所有孫二郎需要的零件斷了,不許任何人賣給他。這是三司獨門的生意,怎麼允許地方百姓插手。

此事牽連甚廣,河南府旗幟鮮明地支持王安石,說三司所作所爲違律。不只是河南府一地,周圍三司場務稍多的幾州,都羣起應和,鬧的聲勢頗大。

事情鬧起來的原因很簡單,三司的場務再賺錢,地方得到的好處有限。而如果地方上可以利用三司的場務,發展地方產業,哪怕是私人所有,地方也可以控制。對於此事的處置,成了趙禎北巡之前朝廷的最後一次集議。

崇政殿裡,徐平和呂夷簡帶着一衆宰執,以及御史中丞賈昌朝、三司使王堯臣、翰林學士劉沆和張方平,在殿下而座。

趙禎現在一心想着到大名府的事情,隨口講了幾句,道:“興建場務,前些年三司出了無數力氣,到如今獲利頗多。河南府老匠人到私人會社去做事,事情非小。若是此例一開,以後必然有無數人有樣學樣,三司難爲。”

王堯臣捧笏:“臣以爲,此老匠人一身手藝,俱是三司場務習成。如今到了外面幫着私人會社做事,做得大了,必然會搶三司生意,於理不合!”

賈昌朝和劉沆等人都連連點頭稱是,唯有張方平道:“官不與民爭利,老匠人到私人會社做事,是遺利於民。臣以爲,此事不宜追究。”

龐籍贊同張方平,捧笏道:“朝廷取義,百姓取利,此天下大旨。老匠人本欲重入三司,是三司場務再三難爲,纔到私人會社去。錯非在民,朝廷不當橫加阻撓。”

杜衍贊同龐籍,章得象站在三司一邊,晏殊中立,一時衆人爭論不休。

最後呂夷簡道:“我於三司事務所知不多,不過按理來說,此老匠人不只是自己手藝的事情,不然無須爭論。匠人有此手藝,自然哪裡讓其高興就去哪裡。三司制車,尚有遠超匠人手藝之處纔是,不知是也不是?”

徐平道:“太尉說的是,此次事情不能以匠人手藝論。一者,大車樣式,非是看一看樣子就能仿得出來。再一個,私人會社要制大車,要想有利可圖,多半還需買三司場務所用的零件。此等事斷非手藝人能完成的,其實還是要仰仗三司。”

三司在洛陽城裡的場務已經開始工廠化生產,哪裡能跟以前匠人的手藝相比。三司執意不許,原因便在這裡。孫二郎等人要在鞏縣制車,不但是用的三司的人才,還用的是三司的技術,甚至還用了三司的零件供應體系。那些場務是徐平最早建立起來的,但發展到今天,三司又下了無數功夫,怎麼可能允許別人隨便就用,搶他們的生意。

王堯臣當年跟徐平一起建這些場務,對這些知之甚詳,聽了徐平的話,連連稱是。

呂夷簡道:“若是如此,老匠人出去幫着私人會社做事,三司必然不許。此不但是三司圖利,而且以後無以勸民在這上面用心。一家做得好了,另一家花些錢請人去,原先花費心力的人家,豈不是兩手空空?此事需詳議,不要只講官與民爭利之弊。”

徐平連連點頭,呂夷簡才真正說到了點上。這不是朝廷與民爭利,此時的三司場務也是社會上的經濟實體,不能罔顧他們的利益。三司可以讓,以後有民間工商業,技術被別人這樣盜走,又該如何處置?必須讓雙方得利,才能引導技術發展。

這裡面牽涉到一個技術轉讓,一個專利費用,還有供應商體系。這一個案子處理得好了,便就立下了規例。徐平不參與討論,是想讓這些人理出一個符合這個時代的體系,從法律制度上解決這個問題。此時社會上已經有了專利萌芽,只是法律制度還沒有跟上。

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53章 如和風光(下)第28章 殿中議事第80章 花開富貴第87章 我們投降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193章 拔牙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102章 幫一把第156章 破城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270章 震懾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44章 細鹽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39章 先來後到第316章 大火第286章 毛錐子能退敵耶?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151章 席捲諒州(下)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70章 兩個榜樣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209章 楊文廣第150章 席捲諒州(中)第131章 天才人物第195章 荒蕪的土地第47章 吃點苦頭第6章 手段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193章 煙雨三月第209章 送禮第182章 你是金子做的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17章 新的產業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93章 新鐵錢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76章 臨機處置第294章 打出個太平第44章 往事難回首第77章 訣別第219章 星空(上)第251章 危機第107章 再見已非當年第195章 衝突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154章 邕州舊部第36章 折騰契丹第273章 示威第104章 多賣酒第63章 瞎氈來歸第51章 綠影亭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42章 酒名第84章 三衙改制第194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下)第135章 瘋狂時代(六)第78章 提攜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101章 七源州第150章 各懷心思第151章 論事不得論人!第157章 手藝差了些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19章 出行第5章 家的味道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22章 清路第57章 原則第54章 官與民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192章 鑿齒蠻第218章 銀行(下)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38章 青苗貸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285章 軍制大改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159章 物價要漲第28章 月夜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85章 軍權的收與管第143章 舉手之勞第250章 修兵書第83章 無一石糧入陝西第114章 心經第98章 東南茶法第232章 狼煙第14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下)第43章 必先利其器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94章 我遇到了貴人第234章 龍遊淺灘被蝦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