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

到了青冢之下已近黃昏,一輪紅日臥在西邊遼闊的草原上,散出萬道霞光。

耶律仁先和劉六符提前已經到了,停在青冢之下,一直心中忐忑,不敢下馬。雖然數裡之內沒有人影,但他們知道,十里開外就有党項人的大軍在遊蕩。那些亡了國的蠻子們可不講規矩,一個不好從哪裡衝出來,就生死難料。

直到見到徐平的儀仗到來,兩人才長出了一口氣。縱然以前沒接觸過,但徐都護的名聲一向不錯,一言九鼎,說出來的話從來沒有反悔。

雙方約定各帶一千兵馬,陣勢排好,徐平和范仲淹催馬上前,見耶律仁先和劉六符。

敘禮畢,徐平道:“大王和學士遠來辛苦,本該爲你們接風,只是軍陣之前,有些不方便,無禮莫怪。”

耶律仁先拱手:“這裡本是契丹境土,都護是客,我應該給都護接風纔是。”

徐平笑道:“今日天色已晚,我們各自安歇吧。明日一早,便在這青冢之下,兩軍之間設一軍帳,我們詳細議論。——大王,兩軍相爭是爲國,私下裡就不必劍拔弩張了。徐某是個實誠人,有一說一,何必每句話都帶機鋒?有些無趣了,正事不必帶到私下裡來了。”

說完,拱手作別,與范仲淹一起撥馬而回。

耶律仁先看着兩人的背影,恨恨地道:“打什麼機鋒?難不成幾個月前,這裡不是本國的境土?說得再是好聽,也無非是藉着幾十萬大軍以勢壓人罷了!”

劉六符低聲道:“幾十萬大軍是不能夠擺出來說的,不然又何必來談?大王,兩國之間利益糾葛,不只是戰陣勝負,使節之間鋒利害也非小可!”

“我明白,學士說得對!”耶律仁先點頭。道理是明白,但這口氣實在難以嚥下。契丹與大宋打了無數交道,這還是第一次處於下風,被對方用武力威脅。

回到營帳,徐平對范仲淹道:“夜長難以入夢,經略,我們再一起仔細想一想,還有哪些是先前沒有想到的。此次見契丹使節,一切必須本於景德時澶州誓約!”

范仲淹點頭,兩人各自下馬回帳略作收拾,一起回到帥帳。

帥帳裡,徐平已經吩咐備下酒菜,點起燈來。旁邊,掛着用大字謄錄的《誓約》。

這兩三百字的《誓約》,便是宋和契丹和平數十年的根本。這不是一張廢紙,要破壞《誓約》是要付出代價的。只有獲得的利益遠大於付出的代價,纔會把這張紙不當一回事,現在顯然還沒有到時候。不管是對於宋朝,還是對於契丹,時機都不成熟。

《誓約》的內容主要有三:一是宋每年助契丹軍旅之費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二是澶州戰後地盤一切如舊,即回到戰前狀態;三是各守疆界,不得交侵。

此次談判最關鍵的顯然是第三條,即宋有沒有侵契丹的疆界。徐平是不認的,自己是從党項人手裡接收的地盤,党項人沒有攻豐州,自己就寧願放着一座空城在那裡,也不出兵去攻。說到底,《澶州誓約》約束的是宋和契丹的邊界,管不到跟党項的邊界來。至於把党項算成大宋地盤,更是無稽之談,因爲契丹比大宋更早承認了党項的獨立,這本就是契丹對不起大宋的地方。至於三十萬兩匹絹銀的歲幣,因爲在《誓約》中用的名義是軍旅之費,這次打過,軍旅之費也要重新算過了。

原則是這個原則,但兩國談判不是流氓講數,很多話不能講得很直白,不然縱然達到效果也會遺後人笑。來此之前,徐平和范仲淹已經商量過多次,今夜只是查遺被缺罷了。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自入宦海,這句話徐平講了無數次。潛移默化之下,開始影響到了朝廷中的官員。事情做計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進行演習,事後進行總結,已經成了很多官員的習慣。范仲淹是慢慢接受這一點的,不只是在軍事上開始接受徐平的思想和做法,在具體做事的程序上也在改變。

兩人多次商討,既是在對明日的談判做計劃,也是在進行演習。有人出主意,另一個人便從對方的立場進行討論,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了數次討論。

夜已經深了,徐平和范仲淹再次確認了兩人的想法,飲了一杯酒,各自坐在帳裡閉目沉思。仗打到現在,要把得到的利益固定下來,明天的談判和接下來的戰事一樣重要。

沉思了一會,徐平起身,走到帳外,默默看着月光下高大的青冢。

一個人的功業是要由後人評說的,好與壞,功與過,自己只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評判者。隨着党項的滅亡,西北出現了新局面,從河西到西域再無強敵。在東面與契丹對峙的同時,宋朝有了一個向西開拓,再次像漢唐一樣控制西域的機會。

朝中沒有人能夠抵抗住這個誘惑,從皇帝趙禎,到衆大臣,目光實際上都盯在了河西數郡上。迫不及待地要與契丹定下邊界,便就是爲了集中全力向西開拓。

後人對自己功業的評說,對徐平等大臣來說是諡號,對趙禎來說就是廟號。什麼樣的諡號和廟號好?《諡書》當然分了三六九等,不過自漢朝建立這套系統已經千年,諡號和廟號已經與人掛鉤。曾經那些偉大的帝王用過的廟號,對於皇帝來說就是好廟號,大臣的諡號也是一樣的道理。《諡書》只是一個原則,真正的美諡其實來自於前人,來自於自己的功業可以與前人相比,從而得到了同樣的美諡。

兩漢數百年,得到廟號的皇帝不過了了數人而已。劉邦的漢太祖,文帝的漢太宗,後世已經成了開國和繼位者的專屬,即祖有功而宗有德,以功德立國,後面的皇帝就不能再想了。其他的美諡,無非是漢武帝的世宗,漢宣帝的中宗,再加上光武帝的世祖和照烈帝的烈祖而已。趙禎對這一套熟悉無比,沒有機會他不敢想,現在機會來了,他當然也要搏一個美諡留給自己。開拓西域成功,就可以勉強當得起一箇中宗,如果能夠收復幽燕,當個世宗就名實相符了。至於歷史上得到的仁宗,因爲後主劉禪被人追諡的就是仁宗,顯然不是一個美諡。人到了一個地步,對於功業的渴望,會超越一切。

眼前的這座青冢,便是在漢宣帝東征西討,降匈奴、破西羌,囊括西域之後,帝國無法再延續其輝煌,而只能派一個弱女子去和親。而且讓王昭君一世留在北地,從胡俗,終身沒有再返中原。國力強盛起來,去壓服四夷或許並不困難,但能夠延續這種輝煌,最大程度地解決掉子孫後世的隱患,纔是最艱難的。

在這個年代,人們對漢朝功業的嚮往是徐平前世所無法想象的,或許那個時候歐洲人對羅馬的感情才勉強可比吧。不只是在宋朝如此,契丹也是同樣如此。契丹兩姓,後族蕭姓便就是追慕漢丞相蕭何,而耶律氏的漢姓則是劉,取的是漢朝國姓。

這座青冢讓徐平生出無限感慨,便是因爲這個弱女子和親胡地,是西漢強盛與衰落分界的一個象徵。自己或許能幫着趙禎實現超越漢武帝的功業,甚至在文治上還可超越,但能夠堅持多久呢?總不能靠着過幾十年出個中宗,百年數百年出個世祖、烈祖吧。更何況最後一個烈祖還失敗了,一生最輝煌的時候便是偏安一隅。

從自己所知道的千年歷史中挑一套制度出來,套到這個時代的頭上顯然是沒有什麼用處的。這種做法要是有用,他前世數百個國家,有着成套的制度可以學習,每一個細節都能夠參考,做出點名堂來的國家有幾個?大多數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只有那些沒有辦法的弱者,纔不得不去邯鄲學步。真正能夠搞出名堂來的,無不是從別人那裡學一些,結合自己的實際創制一些,最後自成一番天地。他的前世如此,這個世界依然是如此,未來永遠是未知的。

一個國家的歷史,是由無數細節最終催生而成,同樣的歷史事件發生在這裡,就不會在另一個地方上演一模一樣的事情。歷史上的英國出現了“羊吃人”,出現了大憲章,那麼在宋朝便就絕對不會出現。美國出現了大莊園和工商業的對立,出現了南北戰爭,在宋朝就絕對不會有。法國發生了大革命,宋朝同樣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沙俄出現了彼德大帝的改良,最終形成了一個二元對立的國家,宋朝便就不會如此。同樣的條件之下,面對同樣的困難,在不同的地方必然會催生出不同的事件,這是辨證法的基本認識。簡單類比,就犯了機械主義的錯誤。具體的歷史事件,對徐平其實沒有多少參考作用,有價值的是前世所學中,對這些事件發生原因的解析。

徐平不是神仙,他無法留給後世一套可保千年太平的規矩,那隻能由這個世界的無數人一起努力纔可以做到。他不知道什麼一定是對的,但他知道跟前世所學的其他國家一模一樣必然是錯的。自己的路,終究是要靠這個年代的人自己走出來。

徐平所能夠提供的,是做事的基本原則,解決事情的辦法。並把自己所知道的,經過了千年時間驗證的那些知識形成文化與制度,一直延續下去。

告訴這個年代的人什麼是資本主義,要去組織議會,諸此種種,遠不如讓他們形成事前計劃,事後總結,儘量進行各種演習有用。因爲那些知識,對於這片土地,對於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可能沒有半點用處。

人不是神仙,哪怕是從千年之後而來,也無法知道千年之後是個什麼樣子。你千年前的事實是那個樣子,只不過是因爲很長時間主角是別人,自己做了主角必然是另一個面目。

百年之後,自己要由別人上諡號,會是什麼呢?說穿了,跟皇帝的廟號去向那幾位偉大帝王的廟號上套一個道理,自己當然會被向前世的文官武將上面去套。作爲武將,無非是衛霍之功,作爲文臣,就是蕭何陳平。文武全才,那就只能是張良和諸葛亮了。

徐平不知道自己最後會是什麼,只希望不會超出這幾個人的範圍之外。

第33章 得失之間第208章 進城走正門第75章 世道變了第25章 廷辨第299章 不吝重賞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166章 初戰第50章 防秋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156章 說與做的規劃第69章 做做樣子第158章 淥州戰事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210章 狄青第41章 意外第322章 齊魯豪傑第172章 提綱挈領第56章 城狐社鼠第115章 詩文精進第93章 猛虎入狼羣第61章 入社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186章 世道要變第27章 牧草換豆第64章 金光頂第174章 砲戰第110章 過河拆橋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43章 插手忠州第16章 如和縣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196章 機遇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63章 你怕死人嗎?第23章 誥命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11章 德政第30章 殿試第91章 軒然大波第57章 千里西來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123章 打翻垃圾筒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6章 手段第33章 你是官了第31章 霸王鏖兵處第90章 各讓一步第167章 有虛有實第133章 無妄之災第3章 盡頭牙第251章 危機第27章 西南邊事第67章 挖三司牆角第47章 一年一考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18章 草市第37章 階級法第109章 恩例同執政第128章 換相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145章 三不朽第63章 工場第252章 詭異的格局第34章 同年歡宴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286章 長兄如父第22章 忠州來人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329章 私下奏對第9章 白沙鎮第92章 猛虎入狼羣(十)第106章 桑懌南來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232章 狼煙第74章 相互利用第209章 送禮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60章 慶功第40章 出人意料第27章 夜宴第67章 選擇第109章 怪獸蔗糖務第33章 家信第178章 貨幣之戰第181章 錢明逸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7章 第一權臣第78章 彈劾第308章 戰爭也要本錢第251章 多爭堂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