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想的太多

靈州難攻,不只在於城池高大堅固,更由於這城就在黃河邊上,周邊有黃河水年年氾濫形成的數裡之廣的爛泥沼澤,攻城方無法在城外擺開大部隊。要攻靈州,最好的季節是寒冬臘月,周圍冰封,城外的爛泥全部凍起來的時候。

現在正是暮春時節,桃花水將起,靈州城外一片泥濘,人馬難行。

靈州城主鄂桑格原是元昊次子阿哩的屬下,阿哩成年欲聚衆造反的時候,鄂桑格向元昊告發。元昊把阿哩沉於黃河,提拔鄂桑格爲城主,成了方面大員。

元昊家裡特色,他的兒子除了沒長大早夭的,還有在母親肚子裡沒生下來的,其餘全部都造過他的反。至於親戚、兄弟,造他反的不知道有多少,他能活這麼多年本就是個奇蹟。所以現在窩在韋州,最精銳的親衛軍事力量在天都山被掃蕩一空,再沒有人理他。要不是党項大族豪酋還沒有商量出個結果,早就把他一刀剁了,提着人頭到徐平軍中請功了。

靈州城的軍政大權原來不歸鄂桑格,他這個城主就是擺在那裡看的,實際上所有權力都在野利旺榮手中。最近形勢突變,野利旺榮欲拿靈州城試一試徐平的態度,突然把大權交給了鄂桑格,同時撤走了靈州城裡的精銳守軍,只留下了一些鎮守軍。

興、靈兩州是元昊的根本之地,號稱十七萬鎮守軍。其中精銳兩萬五千人,配七萬五千名負瞻,待遇比擬大宋禁軍的“上四軍”。野利旺榮把精銳調走,靈州城裡剩下的兵馬依然有近兩萬人,單從人數上看還是很強大。

此時原在靈州的大都督府、轉運使司等衙門已經全部撤走,依野利旺榮安排去了興慶府,只留下一個鄂桑格。鄂桑格是個粗人,當了多年有名無實的城主,突然掌了實權,異常亢奮。最近這些日子日日笙歌,在城裡花天酒地,無比快活。城外有數裡爛泥地,城內近兩萬大軍,靈州城就像是鐵打的一般,宋軍沒有道理來這裡。

靈州外圍已經望風而降,鄂桑格還是認爲宋軍不會來靈州,應該是繞城而過,直接去攻後面的州縣。党項繼承了吐蕃的傳統,不立州縣,實行部落制,也不治城廓。他們所佔的地方,大部分的城池都廢棄,很多古城已經成了廢墟,甚至一些大州城裡的人戶多則數百,少的數十。反倒是一些位於繁華地區的寨子,成了大量人口聚集的地方。

靈州雖然有州名,還是大都督府所在,但實際上是個軍事要塞,不同於宋的州。宋軍繞城而過,可以直抵興慶府城下,一路上再沒有什麼城池。

鄂桑格不想頑抗到底,他是覺得自己佔了一座重兵駐守的城池,要讓自己降宋,怎麼價錢也要比別人高一點。結果徐平只是派人來談了一次,他拒絕之後就再不談了,一直在向這裡增兵。現在城外宋軍兵營連綿數十里,怕是有十萬大軍到了靈州城外。

不過鄂桑格還是不信徐平會攻靈州。後面就是党項的富庶之地,又沒有城池重兵,直接捲過去兵臨興慶府城下不好麼?死磕一個黃河邊的靈州有什麼意思?

偏偏徐平認準了靈州,調集了張亢和劉兼濟所部,加上譚虎的都護府直轄一軍,聚集在靈州城下,非要把這裡攻下來不可。沒辦法,再向北除了党項都城興慶府,沒有堅城可攻了。以前設的州縣,晚唐五代時吐蕃廢了一次,大宋立國修茸沒多久,趙繼遷佔住又廢棄了一次。過了靈州向北,連座縣城都找不到。要殺雞儆猴,現在只有靈州一隻雞。

要攻靈州,最難的就是外圍數裡寬的沼澤爛泥。鄂桑格已經把原有道路譭棄,城外是一大片爛泥灘,不管是人是馬,都會陷在裡面。到不了城下,何談攻城?

這種事情只能用笨辦法,到了靈州城下的大軍只做一件事,從周圍取了乾燥的沙土來鋪路,一直向靈州城鋪。到了離城一里多遠的時候,鋪出一大塊乾燥沙地做基地,然後向靈州城放射狀引出五條大道,一直到靈州城下。正對靈州城東城門的大道最寬,作爲主攻方向。現在這些沙土鋪就的大道已經到了靈州的護城河,正在鋪出乾燥的戰場來。

城中的鄂桑格還是不信宋軍會攻城,在他想來,鋪這些路只是嚇唬自己,讓自己趕緊舉城投降。他還就真不信那個邪,憑着用沙土鋪出來的戰場,宋軍就能攻進城來?這種事情還沒有聽說過呢!沙土鋪出來的戰場,那都是顯眼的靶子,靈州城裡也是有砲的!

党項軍的石砲軍隊有專門的編制和名稱,稱爲“潑喜”。能夠獨立一軍,可見還是有些實力的,雖然聽說過宋軍有冒煙的炮非常厲害,鄂桑格到底是沒見過,又能比“潑喜”軍強到哪裡?宋軍用炮轟城牆,自己用砲打他的軍隊,足以拉平雙方炮的技術差距了。

徐平站在靈州城外鋪出來的沙土基地上,用望遠鏡看着靈州城頭。那城一片死寂,城頭上三三兩兩站着党項軍士,沒有打仗的樣子,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城外運土的宋軍士卒。

見徐平放下望遠鏡,王凱道:“這城裡沒什麼百姓,據探就只有近兩萬番賊,加上差不多人數的瞻負和寨婦。我看了幾次,城裡的番賊早無戰心,就是恃着城堅壕深不降而已。”

徐平點了點頭:“這樣纔對嗎,如果除興慶府之外番賊的第一堅城也望風而降,那就不合常理了。也好,攻下這座城來,番賊們也就沒僥倖之心了。”

王凱道:“靈州城主鄂桑格是個粗人,靠着首告昊賊兒子謀反起家,城裡兵將也不服他管束。本來靈州城內有精銳近萬人,我們大軍到前,被野利旺榮調往興慶府去了。原本在城中的大都督府和轉運使等高官,也一起一走了之,就撇了這個鄂桑格在這裡。”

徐平聽了笑着搖頭:“這是番賊的豪酋們不甘心束手就擒,扔了個渾人在這裡,試一試我們。如果這樣一個渾人,都能靠着一座靈州城,歸附朝廷得大筆賞賜,封美官,其他人更要坐地起價。不消說了,攻下城來,把這渾人明正典刑,絕了番賊豪酋的心思!”

“都護說的是。其實大家都看得出來,包括韋州和興慶府的番賊高官豪酋,都明白這個道理。只有城裡的這個鄂桑格,驟然握了這樣一座大城的實權,正在興頭上,死活不肯輕易歸附朝廷。依着他的意思,要歸順朝廷,應該比着其他番賊大王才行。”

鄂桑格就是這樣想的,他還覺得自己委曲求全呢。以現在靈州易守難攻,手中握有兩萬大軍,那些大王們又有幾個比得上他?歸順大宋,要個正任防禦史過分嗎?清遠軍的李光還得了個遙郡刺史呢,自己的要價一點都不高。

他卻不想,城下手握重兵的張亢和劉兼濟都沒到正任防禦史,徐平怎麼可能答應他。

李興能夠得到遙郡刺史,是因爲他第一個去迎曹克明,反正之後又積極幫着派去的宋朝官吏管理周邊蕃落。人家開城迎許懷德的時候,什麼條件都沒提,是朝廷主動封賜的。

基本原則,凡是仗着手中兵馬來要錢要官的,徐平一概不許。別說這些番兵番將,就連元昊徐平都不給他這個機會,其他人怎麼敢想。現在手提二十萬大軍,徐平不可能讓這些人要挾自己。由靈州北去,除興慶府之外並無堅城,誤不了大軍前去五原。

至於還想跟宋軍打下去的,徐平的大軍攻下靈州後不會再理會,就交給許懷德了。

許懷德軍在路上擔驚受怕,到了清遠軍後着實被人笑話。特別是圍韋州的曹克明所部相距不遠,許懷德成了那些人口中的笑柄。人總是要臉的,回過味來,現在許懷德一軍戰意比其他大軍都高。讓他去攻党項殘部,很可能會殺得人頭滾滾。

徐平顧不得那些了,自己的誠意已經做足,還堅持不降的只能一個殺字。自己帶大軍沿黃河北上,徑直去五原,兵臨陰山之下。許懷德則在曹克明破韋州後,向東去鹽州一路打下去,配合鄜延路的范仲淹,攻下橫山。

天都山一戰之後,范仲淹與折繼閔也主動出擊,攻進了橫山腹地。那裡本來就已經因爲乾旱亂作一團,他們沒有遇到大的抵抗。現在他們最大的難處,不是打仗,而是缺乏足夠的糧草救災。只要帶上足夠的糧,很多蕃部都是走很遠的路來投奔。

三司在關中和河東路屯積了足夠的糧草,但那兩路的運輸能力不足,不能及時運到前線去,成了最大的瓶頸。徐平送了數千頭駱駝過去,其他的就靠他們自己了。

攻靈州,是徐平跟党項打的最後一場硬仗。此戰過後,他都護府的大軍就要迅速沿黃河北進五原,準備與契丹的戰事了。党項的殘兵敗將,就交給其他禁軍。

(今天病了,只有一更,讀者見諒。)

第12章 治術(三)第280章 善後最難第23章 又想錯了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53章 查稅第175章 農事八字第209章 楊文廣第76章 那些同年第142章 話已說盡第8章 老朽別無所求第133章 瘋狂時代(四)第73章 廢后風波(下)第79章 皇帝的後花園第243章 算賬第110章 過河拆橋第97章 黃金彪的難處第63章 你怕死人嗎?第30章 烈士暮年第246章 軒然大波第110章 過河拆橋第48章 好漢惜好漢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148章 軟着陸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34章 都不可行第321章 兩萬匹馬第124章 段雲潔的麻煩第37章 三頭目第265章 瀚海第140章 先聲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148章 由他們去吧第200章 營田務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292章 兄友弟恭第214章 僵局第144章 各司其職第112章 五軍齊出第87章 地方耆老第186章 應對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99章 前奏第7章 何妨拼一醉第226章 勝則爭功第103章 官兵要分明第65章 因地制宜第92章 世事誰能預料第151章 春狩第1章 再臨鄭州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95章 西瓜種子第73章 點將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52章 童七郎第75章 林素孃的火氣第36章 往事如煙第4章 炒花生第211章 收錢大賽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17章 奴僕無私財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314章 話不投機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152章 糾纏第193章 拔牙第74章 無妄之災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19章 理通事順第89章 搶佔要地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56章 官督民辦第40章 軍令之外第226章 自助餐第119章 斷尾求生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228章 歐陽修論錢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32章 瘋狂時代(三)第35章 活字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28章 殿中議事第153章 順勢而爲第6章 酒第29章 其心可誅第178章 貨幣之戰第121章 煙花第23章 生意第112章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第142章 審問第177章 用番錢的人第298章 試用期第25章 官身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196章 神針第196章 不用其人,可用其術第26章 龍門酒家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103章 李覯趕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