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君子至善

徐平覺得有些好笑,自己用矛盾論給這個年代的書生們上課,自己講得一本正經,他們聽得也異常認真。這是徐平一以貫之的思想,《富國安民策》已經有體現,這些書生已經不陌生,把儒家體系用這樣一種簡明的辦法表述出來,還有一種新鮮感。

世間的道理本來沒有那麼複雜,只是人們一定要找一個理由說服自己,便就變得複雜起來。從上天找道理,把一切歸之於天命,結果到最後上天對人世不理不睬,失望的人們只好轉向人自己,從人的本性中去找一個理由。天理不可測,而人性總有跡可循,結果使整個體系變得愈發繁複。世上並不是每一件事都要給你一個解釋的道理,擺在那裡發生了本來就是道理,只是去認識,去理清其中的規律就好了。

見衆人不語,徐平又道:“講過了仁、義,便就明瞭君子何義。仁是兩個人,義是三個人,那麼君子就是一個人。何爲君子?從於仁,合於義,便就是君子。無仁、義,也就無君子。合於仁、義爲至善,故曰君子至善。至善於君子如北辰,求之不可得,卻可以指引前進的方向。是以我們朝着仁、義的這條路走,便就是君子之行。求之不可得,世間只有君子之行,故君子只可以行跡論之,論跡不論心。”

張載眼睛一睜,面上滿是茫然,實在忍不住,起身拱手道:“都護,小子一事不解。依都護所言,豈不是世上並無君子?然歷代聖賢,又作何解?”

徐平道:“蓋棺而論定,世間只有先君子,而無現世的君子。活着的人,只有合不合君子之行,而沒有是不是君子這一說。只有身故,後人依其所言所行,指其爲君子。古人講蓋棺而定諡,夫子論語中只論君子之行,都是這個道理。因爲所謂君子,不過是觀其行跡合不合於仁、義,人未死,則以身行仁、義之路不止,故曰至善於君子如北辰。”

聽了這話,衆人多是滿面茫然,還有被嚇怕了的人。君子、小人之爭,正在朝中掀起波瀾來,歷史上還大大加劇了黨爭的嚴重程度,徐平卻把君子、小人的定性一筆直接抹掉了。沒有君子、小人之別,只有行爲合不合君子之行,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這倒不是徐平故意用這個手段消弭已有苗頭的黨爭,而是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從文化系統中去除人的本性決定後天行爲這一思想,自然就沒有了天生的小人和君子。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當你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便就提供了否定這個定義的反面。故正確的定義,必然是不明確的,是以孔子講仁,只是表述什麼樣的行爲是仁,而並不下仁的定義。定義了直立行走的動物是人,便就同時提供了猩猩、狗熊這樣的反例。定義了會使用勞動工具的是人,同樣就提供了猩猩、烏鴉這樣的反例。不管是從這些方面,還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只要定義了人的概念,就同時提供了反例。哪怕是定義一個無所不能的上帝,也就同時提供了上帝悖論。這不是不可知論,而是人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的認識是自己的主觀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定義概念是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限制,必然是不完備的。

不只是社會概念如此,自然界也是同樣的道理。當牛頓力學大發展,人們歡呼即將揭開自然界的秘密,從此人類掌握了自然界的真理,接着就出現了相對論。當人們欣喜地以爲相對論描述了客觀的宇宙,又出現了量子力學。每當人類以爲把宇宙放到了自己的理論體系當中,從此一切盡在掌握,就會催生出新的理論來。無他,當把概念定義清楚,便就把宇宙的一部分排除出了概念之外,同時製造出了反例。

客觀世界可以被認識,可以摸索出規律來,不代表世上就有一條真理,你過去抓住了從此宇宙就全在其中。中國信天命,洋人信上帝,或者其他什麼惟一的神,映射到自然科學中就表現出來去追求一條終極真理。科學講精確性,而如果沒有神存在,那麼科學必然是不能用公式和真理來完整表達客觀世界的。這是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否認這一矛盾,就是人把自己代入上帝當中了,在不信上帝的同時自己要去當那一個上帝。

只要承認客觀第一性,主觀意識第二性,唯物主義,則這一對矛盾就存在。只要承認運動是宇宙的永恆,矛盾是鬥爭與發展的,永無盡頭,則人類認識客觀世界也永無盡頭。

這不是什麼高深的知識,是徐平前世中學就開始學習的唯物主義與辨證法。徐平無法改變自己的這一基本認識,就只能改頭換面,融入到這個世界的文化體系當中去。

理出了這一套體系,加上前面的《富國安民策》,徐平便就完成了自己在這個世界的意識形態構建。以這一套意識形態,再進行細化,來進行政治結構的調整,施行各種各樣的政策措施,便就是徐平在這個年代將要進行的改革。

自然科學尚不能有一套永遠不變的真理來精確地表述客觀存在,針對社會就更加沒有定義好的了一套體系。變化是永恆,靜止是暫時,認識到了這一點,則就會放棄把萬世法精確下來,形成固定制度的努力。萬世法只是指導思想,制度和措施是隨時要變的。

面前的諸生大多茫然,顯然他們不會想到徐平會給他們理出這樣一個脈絡來。本來在大多數讀書人的認識中,徐平是個善於做事的能臣,文詞上面不擅長。書生要做的,是把徐平所做的事,理出其中規律,納入一套理論體系當中。徐平做事,他們來整理,最終這是徐都護的功績,但卻是由書生們建構起來的。卻沒想到徐平心中早有一套體系,只是等待細化、完善,與原來的文化傳統接合。大的框架已經立起來,只剩細功夫了。

要做事,首先要統一思想。對內施政如此,對外作戰也是如此。

仁就是對內,這個含義跟好不好、善與惡無關,而是要合乎忠恕之道。國家對百姓的治理,要求百姓遵守法律,完糧納稅,積極向善,勤奮勞作,都不是無條件的。國家做到了施政遵從百姓的利益,百姓纔會對國家儘自己的義務,不然一拍兩散。由此引申出的法律制度,也會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不盡國家義務,則進行懲罰,就是刑。還有一部分是犯了錯誤,則進行教育改造,就是律。這些概念本來是個什麼樣子不重要,實際上他們也並沒有一個統一確定的面目,只要找出根據來,重新發揮就是了。

義最大的意義是對外,即對外不興不義之兵。人和人的關係難以理清,與外邦總是容易一些。國家、百姓和外邦,這三者之間,用義來進行規範,就容易得多了。徐平在這個時候把一套體系拋出來,最大的目的也正是對外。

党項之戰被徐平定性爲內亂,這已經是既成事實,定義爲內亂只是爲了好處理接下來的善後。郡縣其地,派官員進行治理,總得有一個說法。如果說這是化外,那麼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來把這一塊地方佔住,就失去了道義上的立場。朝中反對的官員,總有一個這錢花得值不值得的爭論。你覺得開疆拓土,去侵佔別人的土地是很威風的事情,但爲了此事作戰犧牲,爲此承擔稅收錢糧的人爲什麼也要這樣認爲?你覺得這樣對國家有利,那其他人還覺得沒有好處只好壞處呢。這個問題不解決,就終會面對參軍的將士們,覺得打的仗不值得,軍心渙散,戰力下降。甚至有一天,連招兵都招不到。對外義戰,是國家和百姓加外邦三方的事情,只有用一個義字,讓百姓堅定地站到國家的立場上來。

徐平的前世,軍隊有一種說法是不開第一槍,其實也是要佔住一個義字。只是這個義字過於難以精確定義,在某段時間採用了這樣一種方式而已。

滅了党項之後,還要接下來面對契丹。要不要與契丹開戰?以什麼樣的理由開戰?都需要從道義上站住腳。不能說我現在能打了,所以就來打你,那會失去民心的。

軍失民心,戰力的喪失靠武器裝備是救不回來的。如果用利益來引誘民衆參軍,用利益誘使軍隊去打仗,失去了大義,最終還是要走到現在禁軍的老路上來。只有憑着武器裝備比別人好,國家實力比別人強,打一些順風仗。一遇實力逆轉,再無力迴天。

君子之行是對朝中官員的約束,不在朝裡當官,你管人家怎麼做呢,有法律、道德進行約束呢。而君子的要求,是遠遠嚴於法律和道德的,某些方面不近人情也正常。比如不能在轄區娶妻,不能在治下置產,官員私下交往要注意,親友在職務上要回避。相對來說吏便沒有這樣嚴的要求,官吏有別,也別嫌官的地位就要比吏高,約束在那裡呢。

總而言之,要用君子、仁、義這樣一套體系,建立對內的制度和施政措施,對外的交往的文化根基。朝廷的制度和施政,對外的交往,都有一套內在邏輯。這樣統一起來,纔有完整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心血來潮去定一件事情要怎樣去做。

第239章 別做書呆子第277章 威力驚人第38章 兩地第10章 生財之道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253章 亮劍第52章 童七郎第177章 用番錢的人第145章 將校營第1章 太后崩殂第29章 生活不易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178章 貨幣之戰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218章 銀行(下)第242章 節制三路第188章 我就是個土包子第227章 拼桌第152章 不可推行第210章 札付兩路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172章 你需忍耐第77章 交涉第154章 做事過急第98章 民思無邪第82章 祭奠續第24章 祖先的呼喚第42章 強買第72章 夜襲第288章 斬了就是第197章 最後時刻第7章 我做好人第243章 一日兩子第11章 清貴之選第67章 晾到一邊第65章 離開河陰第8章 交接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59章 致太平(一)第147章 破綻第30章 分道揚鑣第126章 柳三變的煩惱第179章 宣傳戰第76章 稅改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201章 陛辭第189章 心在西北第79章 一劍平亂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92章 可以招兵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140章 先聲第150章 連你也說我?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95章 遷隆峒第51章 菩薩轉世第49章 事發第96章 貴客盈門第181章 陳公永歸宋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155章 解套第126章 選差外州第196章 神針第70章 蜀兵入隴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51章 綠影亭第245章 亡周室者秦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106章 桑懌南來第153章 攻城(上)第10章 巡視河道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68章 山雨欲來(上)第74章 埋伏第64章 三路出擊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18章 農田輯要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126章 你在騙我們?第333章 不給兵要給人第150章 各有各的難處第18章 內無寇,外無民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10章 秦州納質院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18章 娛樂與學習第45章 人總會長大第4章 針尖對麥芒第215章 統一指揮第9章 問道第61章 轉機第87章 我們投降第27章 西南邊事第50章 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