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分工

觀察支使吳慶南看着兩位互不理睬一臉嚴肅的長官,心中惴惴不安。

作爲屬官,他們既不希望兩位長官好得穿一條褲子,也不希望兩人水火不容,最好能給他們留下足夠的空間。

“吳支使,徐通判新來邕州,你先把溪峒情況先說一說。”

觀察支使掌文書情報,算是幕職官裡惟一與軍政沾邊的了。

吳慶南聽了曹知州的話,恭聲應了,朗聲道:“本州管下有四縣,宣化、如和、樂昌、武緣,其中宣化附廓。羈縻州四十四,縣五,峒十一,分爲左江道和右江道統之,歸五寨管轄。古萬寨下轄左州、武黎縣……”

聽到這裡,曹克明皺着眉頭道:“這些廢話就不必說了,徐通判自己會去看版籍,你只大略說說各蠻峒的形勢。”

吳慶南尷尬地應聲“是”,接着道:“管下羈縻州縣雖多,卻大致可以分幾大姓,蠻人都是以姓和婚姻分親疏。

其中勢力最大的幾姓,左江道離州最近的是上思州的黃氏,周圍溪峒好多歸順於他。上思州地處偏遠,道路不便,與交趾多有勾結,叛服不常,全靠遷隆寨震懾,最是頭痛。

再一個波州李氏,屬下人口不少,不時攻略周圍州縣,好在對朝廷還算恭順,不算大患。

另一大姓爲廣源洲儂氏,這些年首領儂存福連續兼併附近幾州,勢力最大,所圖不小。廣源州位於本朝與大理、交趾三國之間,聽聞與那兩國都有交結,本朝卻鞭長莫及。聽人言這些年儂存福與其妻阿儂、儂智聰四處攻略,依仗他那裡出產黃金換來的財力,好生興旺。不過廣源州與我們隔着數州,朝廷管不他,他也威脅不到我們。”

聽到這裡,徐平心中一動,問道:“這個儂存福是不是還有一個兒子,叫作儂智高的?”

吳慶南點點頭:“不錯,原來徐通判也知道蠻人事務。儂智高今年只有五六歲,天資聰穎,據說深受其父母喜愛。”

徐平苦笑一聲:“我只是偶爾聽人說起,支使接着說。”

果然後來作亂的就是這個廣源州儂氏,看起來最沒威脅的勢力卻成了最大的禍患。別看他現在只有五六歲,歷史上儂智高叛宋的時候可也不大,搞不好邕州這裡只剩下了十幾年的太平時光。

吳慶南接着道:“另一個大姓是田州黃氏,自唐時就稱雄於當地。不過這幾年儂氏崛起,黃氏被排擠得厲害,早已比不上以前時光了。”

講完這些,曹克明才接着說:“徐通判,邕州蠻族的大致情形你也清楚了。大概來說,左江的蠻族比右江強得多,所以左江道有四寨,右江道只有橫山一寨。這些年作亂的,都是以門州、甲峒爲首的蠻族,背靠交趾,勾結境內上思州一帶的黃氏,侵略其他州縣。其中又以甲峒最爲可惡,其蠻酋甲承貴是交趾李公蘊的女婿,臣服於交趾,在交趾被稱爲諒州,亂事大多因他而起!”

“諒州?諒是哪個諒?”徐平皺着眉頭問。

“原諒的諒。怎麼了?通判有什麼話說?”

徐平搖了搖頭:“沒什麼,我就是問問。”

諒州搞不好就是後世的諒山了,中國進入交趾的南大門。徐平前世那一場兩國戰爭,中國軍隊就是進入諒山停止,纔給他留下了印象。據說一過諒山就是廣闊的紅河平原,河內再無險可守。歷史上中國軍隊一進諒山,越南王就該自縛投降了。不過那隻能是以後朝代的故事,此時從邕州沿陸路雖然也有幾條道路進入交趾,但都是山間小道,不足以支撐大軍前進。此前中原王朝征服越南的戰爭都是從海上欽州、廉州出發,在海口登陸,沿太平江溯流而上。所以決定越南命運的幾次戰爭都與白藤江有關,白藤江正是太平江上源。自從交趾統一起來,結束了諸強林立的局面,海上登陸就希望渺茫了。

曹克明瞪了徐平一眼,接着道:“去年交趾太子開天王李佛瑪帶兵攻略七源州,無功而還,今年又帶兵夥同甲承貴在石州、洞州一帶作亂,永平寨管下已經亂成了一鍋粥。上思州見有機可乘,蠢蠢欲動要攻思陵州,今年註定是多事之秋。爲防意外,我已把本州城外巡檢屬下全部調往了永平寨,如果繼續亂下去,本州兵馬將不足以支持,我已上報漕司和朝廷,調馮知州屬下兵馬入邕州協助平亂。宜州兵馬一旦入境,錢糧都要本州撥付,今天叫大家來,就是商量準備糧草的事,不要到時手忙腳亂!”

說完,曹克明看着徐平。

說了這麼多,叫徐平和幕職官來開會的目的其實只有兩個。一個是協助佈置本州防務,主要是防備上思州作亂,禍及州屬下的編管縣。再一個是就是準備錢糧,爲大軍的調動預作準備。

曹克明以知州的身份兼着提舉溪峒事,戰事都是歸他負責,與徐平無關。徐平通判州軍事的軍僅指本州屬下的兵,並不包括蠻族事務,所以戰事佈置曹克明也不與他商量。不過錢糧都在徐平管下的軍資庫裡,後勤繞不開他。

徐平沉吟一會問道:“不知有多少宜州兵馬入境?”

“你只管照一千五百人準備。”

“那要看在邕州呆多少時間了。以這幾年庫裡的儲蓄,支持半年倒是可以,時間長了就支撐不住了,需從外州調糧食來。”

這與曹克明估計的差不多,便道:“那就幾個月之後再說。”

事情定下來,徐平又問曹克明:“知州,以後你是否坐鎮州城?”

“怎麼,通判有什麼事?”

徐平道:“本州地瘠民貧,王漕使來的時候,曾與他談起在本州栽植甘蔗榨糖的事,要是成了,便再不愁錢糧。如果知州在城裡坐鎮,我便出去看看哪裡合適栽種,再過一段時間就過季節了。”

曹克明看着徐平道:“你還懂榨糖?”

“我家裡原就是開白糖鋪子的,怎麼可能不懂?”

曹克明想了一下道:“最近半年我都不會出去,你儘可出去巡視。對了,你準備在哪裡開地?”

“前兩個月知州不在,周節判已經代我巡視過武緣和樂昌,那裡的土地也不合適。這次剛好便到如和縣去,聽說那裡一直都有人種甘蔗。”

通判每一季都要到屬下縣裡巡視,因爲徐平坐鎮州城,北邊的兩個縣便由判官周天行代爲出巡,曹克明回來,剩下的如和縣就要他自己去了。

曹克明聽了徐平的話卻低頭不語,過了好一會才道:“如和土地平闊,是邕州不可多得的好地,你要在那裡開地,確實不錯。不過有一件事我不得不對你提起,如今的如和縣令段方極不妥當,你千萬上心!”

想起段方的樣子,明明是個老實肯幹的,怎麼大家的態度都那麼奇怪?

徐平不由問道:“知州還是把話說明白,那個段方我也見過,看起來是個老實肯幹事的,不知哪裡不妥?”

曹克明搖了搖頭:“還是讓周判官跟你講吧,錢糧的事你們也要商量。”

說完,徑直出了通判廳走了。

判官是州里最重要的屬官,與錄事參軍一起負責催督賦稅及其他雜務,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參與刑獄。宋朝地方司法已經初步規範,具有了後世公檢法的雛形。無論民事案件還是刑事案件都由司理參軍審訊,證據確鑿由司法參軍檢出適用的法律條款,然後判官根據檢出的法條定罪擬定判詞,報通判簽字批准,然後由知州核籤。如果是死刑大案,知州和通判與判官必須一起復審,罪犯當庭認罪畫押纔算終審。由於各州設官不一,具體環節可能由其他官員代理,但這個審訊程序不能簡省,同一個人也不能跨兩個環節。至於徐平前世影視劇裡知州高坐大堂,驚堂木一拍問幾句就定罪的情形宋朝州一級是不存在的,與後世公安局檢查院法院的程序倒是差不多。

也就是說徐平通判的職責其實絕大部分都可以由節度判官周天行代理,只是因爲官職權責不同,有的事情必須由通判才能出面。所以徐平要出外辦事,不在州城的時候工作要向判官交待,一般事務送到他那裡畫押就行。

見曹克明走遠,徐平對幾位幕職官道:“諸位坐吧,剩下的事情我們慢慢商量。對了,周判官,你說一說那個段方到底是怎麼回事。”

衆人告罪坐下,周天行道:“這個段方,說起來確實能幹,在其他州縣政績顯著,也算有口皆碑。惟有我們邕州,他來了就是個麻煩。”

“爲何?”

“只因這人在男女之事上不謹慎,隱患不小。段方原是容州人,少年時候讀書考進士,曾經兩次過了省試,殿試被黜落。通判知道,我們嶺南比不得中原,更比不了開封府,能過省試已經是廣西全路難得的才子,只缺一個進士出身罷了。當時的漕使憐他人才,上報朝廷由縣主簿做起,兩任之後便到了邕州做節度推官。在邕州段方曾平反過幾次冤獄,聲名大振,眼看就要大用,他卻在男女之事上犯了大錯。”

宋朝對地方官的考察最重視司法刑獄,能夠平反冤獄的話考績就是上等優等,優等就可以遷一官,這是最顯眼的政績。當然如果被中央覆檢發現刑獄判決不合理,參與的曹官和幕職官都要受處罰,人命大案知州通判都要被連帶。

段方的那個樣子,能幹徐平還能理解,可那一臉老樹皮一樣的皺紋,和滿面的風霜色,徐平卻實在不能與女人的事聯繫到一起。

周判官接着道:“就在這個時候,段方與一個蠻女好到一起。本來這不算大事,廣南西路對不得在屬下納妻妾這些管得不嚴,但那蠻女的身份有些特別,本身已經許給了忠州知州黃家的一位重要人物。最要不得的,忠州黃家找上門來的時候那個蠻女孩子都生了,就是蠻人不在乎什麼女子貞潔,終究是讓朝廷難看,失了撫綏地方的本意。漕使一怒之下,把他一下貶成縣尉,重新從最底層做起。這事已經過去多年,大家印象也是淡了,還以爲他終於把這件事放下,安心想着上進。上一任他到昭州任職,官人知道,昭州向來被人稱爲大法場,能夠活着一任做下來,不用舉主也可以升京官,都以爲他要調出嶺南到內地做京官了,誰知跑到邕州來做縣令,這不是明擺着不死心?”

徐平聽到這裡,也覺得事情棘手。昭州瘴氣最惡,傳聞誇張到在那裡做官十去九死,被宋朝官場稱爲大法場,派到哪裡跟砍頭差不多。因爲沒有人願意去,便有獎勵政策,選人到那裡爲官一任升京官的時候可以不要人舉薦,到期自然晉升。段方連這個機會都能放棄,這個決心就有些嚇人了。

第151章 春狩第210章 我爲什麼跟個閹人談?第187章 頭重腳輕第73章 報信的嗢末人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30章 端午(中)第244章 願爲天子牧牛羊第224章 劉璠堡被圍第36章 手舞足蹈第273章 算準了你會來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127章 堵門要賬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54章 家賊第33章 迷惑第134章 瘋狂時代(五)第9章 變夷爲夏第68章 山雨欲來(上)第26章 龍門酒家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73章 地方反應第13章 蠻人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128章 有什麼訣竅?第221章 細腰城第105章 神道設教第76章 稅改第317章 苟且豈能偷安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201章 提舉官第16章 如和縣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13章 治術(四)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62章 依稀似舊年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92章 給我們看誠意第111章 故人來信第20章 匪訊(下)第34章 土豪的地盤第86章 徐昌的生意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10章 野味第89章 你們要做點善事第17章 新的產業第28章 出使歸來第119章 月黑殺人夜第209章 送禮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205章 貨幣短缺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13章 糉子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139章 謀反誅全族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16章 難處第215章 妥協第197章 遣散出宮第89章 搶佔要地第23章 又想錯了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第18章 種士衡第27章 牧草換豆第83章 猛虎入狼羣(一)第62章 政壇動盪第112章 行者徐平第59章 夜戰(下)第48章 現場演示會(上)第69章 光耀門楣第8章 交接第105章 同流合污第109章 補天裂第19章 宣詔使臣第34章 同年歡宴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264章 停發錢糧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314章 偷營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181章 以毒攻毒第14章 賜名第32章 春暖花開第5章 和尚契嵩第238章 做事難第195章 衝突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66章 無所建明第122章左弼右輔鎮南關第1章 再臨鄭州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251章 危機第169章 自打嘴巴第269章 推開一扇門第107章 新錢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