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可以招兵

趙禎沉吟一會,道:“秦鳳路兵力不足,但若是從其他幾路抽調,又怕出意外——”

李迪戴上老花鏡,仔細看着地圖,聽了趙禎的話搖了搖頭:“其他路調不得!徐平的奏章也一再說,今年党項必然向東邊鄜延和麟府兩路大舉用兵,也正是要向那兩路用兵,才造成党項西部空虛,被秦鳳路抓住了空檔。戰事集中於涇原和秦鳳兩路,再怎麼說是來年的事情,今年防党項進犯,還是在鄜延和麟府兩路。”

從興慶府到橫山地區,中間要過大漠,對党項來說這樣的調動也不是易事。此時党項的主力實際上已經集中到東線,只是還沒有大舉進犯而已。元昊急需速戰速決,在東線打一場勝仗,對宋朝造成壓力,然後來看揮兵向西,全力爭奪葫蘆川穀道周邊要地。

趙禎點頭,想了想又道:“不錯,鄜延和麟府路的兵調不得,難道要再調京城禁軍?”

呂夷簡道:“京城禁軍已經抽調大半,不好再調了。再者說,沿邊除了秦鳳路外,其他幾種都說京城禁軍不能戰,花費又大,讓地方駐泊禁軍不滿。補充秦鳳路的兵力,還是另行招募吧,現在朝廷錢糧充足,再招一二十萬人,還支持得住。”

聽到招兵,趙禎就覺得有些肝顫。党項一亂,這一年間軍隊規模快速膨脹,真宗天禧年間天下禁軍不足四十五萬,其中三衙直屬禁軍三十八萬。而到了現在,天下禁軍加起來已經過了六十萬,三衙直屬的禁軍則不足三十萬了,大量的兵力調到了西北。再招上一二十萬,就直奔着百萬禁軍的規模去了,這個數字實在有些嚇人。

李迪道:“陝西沿邊四路兵馬,計二十二萬人。鄜延、涇原兩路各七萬,環慶五萬,秦鳳路原有員額不足三萬,徐平整訓部伍,直隸禁軍的也只有三萬五千餘人。如果下年戰事轉到秦鳳和涇原兩路,則秦鳳路必須增加兵力,最少也要比照涇原路,到七八萬人。重新招募也好,現在三司錢糧足以支撐,用兩三年的時間打敗党項,纔是長治久安之計。”

與黨項開戰,契丹虎視眈眈,也必須向河北和河東兩路增兵。現在禁軍的大部分,其實還是在防備契丹,偏偏那裡是不能動的。京城禁軍已經調出大半,確實無法再調。

形勢擺在這裡,趙禎也沒有辦法,道:“最近一兩年招兵不少,再行招募,只怕北方几路也沒有那麼多閒散人員。而且沿邊幾路的青壯,即使不隸軍籍,也爲鄉兵弓箭手——”

呂夷簡明白趙禎的意思,傳統的幾處兵源地都位於邊地,從那裡招人,實際上就是變相削弱了當地的防守能力。現在這種時候,應當非常謹慎纔可以。

見李迪不說話,呂夷簡道:“陛下,徐平提出來從川蜀招軍。那裡人口密集,地方又富足,招上一二十萬人當不致於引起地方人力稀缺。”

一直不說話的晏殊搖了搖頭:“蜀地的人孱弱不堪戰,如何能招入軍中?”

“人都是一般的人,怎麼就有哪個地方的人不堪戰之說?只要按着兵樣招人,身材中式的才招入軍中,又有河北和陝西的兵有什麼不同?”

李迪道:“樞相,話不是這麼說。本朝招兵向來是用河北、河東和陝西沿邊三路,少一些的是京東和京西路,川峽四路和江南各路都極少禁軍。那裡的人不但身材瘦弱,而且不習兵戈,入軍中只怕也是湊數而已,徒費錢糧。”

呂夷簡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曹克明帶蜀兵入隴,徐平驗過尚可。從川蜀招兵,也是秦鳳路自己提出來的,他們自己打仗,應不是信口開河。”

北宋的地盤雖然不小,實際上兵源非常狹窄,主要是沿邊三路。禁軍世兵世將,也跟這招兵政策有關。沿邊三路本來人口就不多,又有大量的人力招入軍中,直接就造成這幾路人口增長緩慢。徐平要從川蜀招兵,不但是那裡離隴右近,招兵方便,也有意藉此打破傳統的招兵格局。只從沿邊三路招兵,軍中關係盤根錯節,想改革阻力太大。

各地人口的身材差異自然是有,但以此來限制兵源地,就不過是藉口而已。從五代時起,中原政權的軍隊主力就是從後唐的沙陀政權脫胎出來,形成了自己的軍隊文化。其他地區兵源不適合入禁軍,與其說是身體原因,不如說是與這種獨特的軍隊文化有隔閡。

禁軍的軍事文化,與傳統的中原王朝軍事文化是有區別的,帶有強烈的胡化色彩。北宋傳統上的將門,要麼本身是漢化的胡人,要麼是與胡族有淵源,曾經胡化的漢人,包括楊文廣出身的楊家將。在北宋文士出身的軍人極難融入禁軍系統之中,以及非世代從軍的人很難在禁軍出頭,都跟這獨特的軍事文化有關。

不能夠從這種軍事文化中掙脫出來,禁軍就不能脫胎換骨。徐平在軍中的改制是一方面,改變軍隊的來源又是一方面,他自己的軍隊就很少再用沿邊三路的兵源。

見李迪和晏殊兩人還是不同意,趙禎道:“徐平做事有條理,自然有自己的道理在。他要從川蜀招軍,想來是考慮得清楚,這種事情可以由他。”

“陛下聖明!徐平最近所上奏章,多講當年諸葛武侯北伐故事。當年武侯所帶的便是蜀兵,與魏軍對陣並不落下風,可見蜀兵也不是不能戰。”

趙禎點了點頭,沒有再說話。他信任徐平,但徐平到底能不能打仗,僅憑對禹藏花麻的一場大勝還不能夠給他充足的信心。曹瑋三都川大勝收穫了無數榮眷,那是他出身曹家將門,有無數的親朋故舊爲他鼓吹,軍中一片讚揚。徐平則恰恰相反,勝了禹藏花麻,在趙禎身邊說話的將門世家,都說的是蕃部不能戰,這一場大勝說明不了徐平能打。還都特意提醒趙禎,不能因爲這樣一場水分極大的勝利,就把軍權放給徐平,以免將來鑄成大錯。

本來趙禎因爲這樣一場勝利,欣喜自己用對了徐平,對党項勝利在望。一直被身邊的人灌輸這勝仗不算什麼,時間長了,自己的心裡也打鼓。

李迪看罷地圖,取下老花鏡道:“從徐平上的山川地理圖來看,下面党項必然重兵跟本朝爭鎮戎軍以北地域。秦鳳路是其左翼,戰事必然不少。徐平所部三萬餘禁軍,其實只有歸明神武軍原一兩千人是京城禁軍精銳,其餘新招禁軍實力如何着實不好說。既然他要從川蜀招軍,也不好違他。這樣吧,除了從川蜀招兵,再允他以本地漢蕃人戶,選青壯爲保捷、保毅指揮。那裡土著善戰,是沿邊諸將都提到的事,以防意外。”

第142章 想去五臺山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105章 神道設教第139章 朝爭第232章 狼煙第312章 郵寄司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164章 運籌帷幄第200章 聯袂而來第101章 不能治家,焉能治國?第192章 此一策,可安天下(上)第268章 驚天噩耗第146章 柳暗花明第181章 陳公永歸宋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87章 我們投降第47章 一年一考第49章 戰後忠州第65章 智雲法師第76章 血染清江水第84章 蓄勢待發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227章 超市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211章 困獸之鬥第27章 小隱君第184章 商業機會第197章 人非少年時第103章 李覯趕考第15章 軍改第49章 舊部第7章 學以致用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135章 邊民的選擇第79章 坐觀成敗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116章 對衝第119章夜戰第237章 手眼通天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74章 相互利用第8章 交接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50章 京城故人第76章 臨機處置第236章 狂徒第39章 黃師宓第98章 破上思寨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234章 導洛入汴第176章 拼死一搏第159章 人手難題第33章 迷惑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20章 稅賦何所出第105章 思想分歧第8章 交接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154章 結硬寨,打呆仗第186章 刻擺錯了第269章 對峙第58章 說不到一塊第74章 無妄之災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65章 永寧侯府第48章 風波第128章 換相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40章 軍令之外第240章 道理第139章 柳三變求官第5章 報恩第185章 路上要小心第78章 入甕第69章 國子監第25章 你們不懂第235章 天機第108章 茶法之辨第302章 青冢第67章 晾到一邊第16章 越次入對第41章 亂局第72章 三個關節第250章 露布報捷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170章 曲線挽留第35章 活字第114章 甲峒來的少女第78章 入甕第326章 要交給你了第234章 導洛入汴第161章 開課第5章 歲除第8章 交接第49章 應有權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