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動盪

甘昭吉審訊完畢,三個私見王守規的統兵官被斬,徐平把案卷彙總,依正常渠道上奏朝廷。與此同時,王守規密奏徐平在秦鳳路擅改軍制,亂祖宗之法,如果朝廷不能及時制止,恐怕闖下大禍。奏章發出去,甘昭吉便憂心忡忡地等到朝廷的回覆。

軍興以來,傳遞邊地州軍機要文字,一律使用急腳遞,日行四百里,夜行一百里。秦州雖然地處偏遠,機要文書到京城也不過四晝夜。

到第十天,朝廷的回覆便就到了,同時發到徐平和王守規的手中。

朝廷的密令,是通過王守規傳遞的,這也是設置走馬承受這個職務的本意。直接發到徐平手中,表示這是公開的公文傳遞,並不涉及軍中機密。

看了朝廷的公文,徐平的眉頭便就皺了起來。

王守規因爲干涉軍事,下詔切責,然後罰俸一年。這算是個什麼處理結果?正常來講最少也要把他召回去,不說砍頭,一頓脊杖是跑不掉的,然後發配到邊遠州軍當個監當官閒置起來。只是罰俸半年,還繼續讓他在秦鳳路,這不是相當於縱容嗎?

另一道宣命是給徐平的,倒也沒有讓他停止軍制改革,只是要上章說明,平息朝廷內外的疑心。大敵當前,擅改軍制,如果由此引起戰事不力,徐平要承擔這個責任。

秦州僻處隴右極邊之地,對朝廷的動向並不清楚,按照這兩份回覆來看,應該是有人在朝廷中支持王守規。但支持他的人應該也不是皇帝趙禎,不然就不會讓徐平上章解釋改革軍制的目的了,在京城的時候徐平已經跟趙禎講過無數遍了。

一個人在官廳裡想了大半個上午,徐平大致理出了一些頭緒,事情應該還是出在樞密院那裡。王德用是武將,做樞密使畏首畏尾,應該是有其他人給他出難題。徐平上章解釋過了之後,樞密院還是要做決定,一旦秦州出了意外,王德用可能就要被換掉。

想不明白的事情,徐平乾脆就不想,只要趙禎那裡支持自己的決心還沒有變,事情就可以繼續做下去。至於朝中的紛紛擾擾,徐平現在也懶得理他們。

自從入仕,徐平便就不靠任何一派,換句話說,他是自成一派。後果就是不管做什麼事情,他都是頂在最前面披荊斬棘開路的那一個人,事情成功了,帶着跟自己做事的一幫人一起升官。直到現在,那些跟在徐平身後的人還是隻能夠搖旗吶喊,借不上力。

靜下心神,徐平展開紙墨,寫解釋自己軍改目的和內容的奏章。這些東西他都早已經爛熟於胸,寫起來倒並不艱難。最難的,是兩個時代思想的衝突,他得讓人看得懂。

正在伏案疾書的時候,譚虎突然進來稟報,新任的經略司判官到了。

隨着戰事越來越多,沿邊帥府繼續增加人手,徐平帳下多了一名判官的編制,除此之外秦州增設一名通判。通判徐平上章請讓石延年來,判官則就讓朝廷選派了。

頭也沒擡,徐平問譚虎:“不知新來的判官是哪一位?以前認識嗎?”

譚虎叉手道:“稟節帥,是前些日子出使青唐的劉屯田。”

“嗯,怎麼是他?”徐平猛地擡起頭來,想了一想,“快請他進來,我在客廳等候。”

劉渙有一個都快被忘掉的身份,他是外戚,而且是出身於整個兩宋輩份最高的外戚之家,太祖祖母劉皇后的保州劉家。這份親戚關係實在太過久遠,按照正常的外戚,就應該不算數了。但劉皇后輩份太高,趙宋皇室的所有皇帝都是他的後人,所以直到現在,幾任皇帝一直都還是認這一家親戚。現在派他來,趙禎的態度就非常明顯了。

此次出使青唐,劉渙做得非常成功,爲國家立下大功,超遷職方員外郎。因爲入殿奏對稱旨,再遷一資爲屯田郎中。官場就是這樣,運氣來了,升官便跟坐火箭一樣。

劉渙進了客廳,向徐平躬身行禮如儀。徐平笑道:“此次帥府增設一名判官,我怎麼也沒有想到是你去而復來。短短時間在京城和秦州奔波,一路上你也辛苦了。”

“朝廷正是用人際,些許旅途勞累,又算得了什麼。”

見劉渙倒是看得開,徐平忙賜座,讓上了茶來。

請了茶,徐平對劉渙道:“前些日子走馬承受王守規私會統兵官,我已經上奏朝廷,處分已經下來,想必你已經知道了。此時京城什麼情形,你何以教我?”

劉渙想了想,拱手懇切地道:“節帥問起,我便有話直說,如果有不妥當的地方,節帥一笑置之便了。這種事情本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徐平道:“以後你我同府共事,正應該坦承相見。”

“王守規密奏節帥在秦鳳路變更祖宗法制,怕引起大禍,請朝廷妥善處置。這份奏章聖上並沒有秘而不宣,而是交付中書和樞密院共同處置。李相公認爲節帥曾經在邕州以一州之地破交趾一國,現在所謂變更軍制,不過是當日邕州舊法,並沒有什麼不妥。陳相公卻以爲階級法是本朝軍事之本,絕不可以妄動,動則必亂。樞密院王太尉沒有主見,對此不置可否,但新任的樞副章相公,卻以爲陳相公說得有理,應當謹慎行事纔對。正是因爲如此,朝廷才下宣命讓節帥上章說明,再行決定。”

徐平想了一會,突然笑了笑:“在這中間,陳相公和章相公,就真的是因爲爲了朝廷着想,才反對我在秦鳳路做的事?就沒有動換一換宰執的心思?”

劉渙有些猶豫,最後還是道:“下面的話,是下官心裡亂猜的,對與不對,節帥聽聽就好,不必深究。自從節帥離開京城,三司分拆,中書不再像以前一般,輕易不過問三司的事務。中書對三司事事插手,程學士何許人?跟中書的衝突不斷。在這中間,因爲審計司的鄭戩多附和李相公的議論,又與陳相公起了衝突。前些日子,陳相公便就與李相公鬧得不可開交,從而建言朝廷重新請許國公回朝爲相。此時朝廷事多,李相公性子粗疏,不能掌控大局,還是用元老重臣才妥當。這次秦鳳路的事情,當與此有關。”

徐平點了點頭,不再說話。王曾已經去世,緊隨之後蔡齊也去世了,呂夷簡終於還是耐不住寂寞,想重新出山了。朝廷的黨爭,不可能不波及秦州,自己的日子難得安生。以後只能儘量不管朝廷事務,讓他們不要牽扯到自己身上。

第314章 話不投機第284章 告罪使第38章 與陳堯佐的分歧第9章 問道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313章 揚長避短第303章 我們如此做第169章 砲擊軍營第41章 宰相的日常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157章 花紋不甚美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32章 小縣第65章 名將第81章 各逞其能第155章 攻城(下)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11章 遇仙樓第25章 追捕逃亡第57章 錢往哪裡去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295章 強兵策第40章 清香白酒第142章 配合第200章 各懷心思第79章 坐觀成敗第32章 東華門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97章 雪中論兵第214章 蠟丸第19章 宣詔使臣第57章 原則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283章 管事還是管人?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24章 祖先的呼喚第96章 取他人頭來第37章 逼迫第28章 月夜第62章 宰相氣度第160章 改天換地第149章 伏閤夜對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65章 因地制宜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141章 留你兩天第61章 裂痕第44章 打起來了第160章 公平交易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6章 酒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244章 願爲天子牧牛羊第93章 多方牽連第228章 大戰將臨第179章 宣傳戰第168章 立萬世法第207章 離別第11章 酒精燈第221章 細腰城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48章 風波第91章 災年第106章 桑懌南來第79章 坐觀成敗第11章 德政第76章 那些同年第122章 烈火燒城第190章 東還是西?第24章 留客第20章 西行第197章 馬肉不好吃?第226章 自助餐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213章 速回慶州第11章 德政第34章 磨鍊第310章 最後爭取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23章 秋意第165章 政令分掌第76章 臨機處置第92章 收權第177章 重商抑商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124章飛來橫財第53章 一條出路第66章 以民爲師第43章 盼盼要定親了第225章 誘敵之計第173章 再巡孟州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1章 桂州第304章 話從前第242章 節制三路第59章 掃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