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他鄉遇故知

宣威軍和歸明神武軍外出演練,秦州城裡一下子變得靜悄悄的。雖然平日兩軍不駐在城內,但軍中來來往往入城買東西,讓市面上熱鬧了許多。再加上此次徐平也帶了大量帥府的人前往,秦州城裡突然一下子就冷清了許多。

鄭主管很忙,這些日子他一直都很忙。兩軍演練回來,三司鋪子在秦州就要正式開張了。此時原來的秦州納質院裡,分門別類堆滿了各種貨物,偌大的院子裡,則正忙碌地在搭臺架。此處的鋪子格局跟內地州縣不同,不但是三司在這裡發賣貨物,院子裡還是秦州預設好的集市,周邊軍民人等都可以在這裡賣貨,漢蕃百姓可以自由買賣。

商業越集中越好,不要擔心有別的鋪子搶了你的客源,多開一家鋪子,招來的客人遠比被搶走的多。而且商業集中起來,也容易管理。

蕃漢雜處,因爲相互貿易產生的矛盾極多,讓他們在城裡到處交易,秦州州衙就要忙不過來了。而且不管官府怎麼裁處,蕃人總覺得官府向着漢人,自己吃虧,動不動就要聚衆鬧事。漢人則覺得官府怕蕃人鬧事,要自己吃悶頭虧,也同樣不滿意。處理這種事情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示之以誠,待之以公,關鍵就在一個公字上,不能和稀泥。官方越是和稀泥,雙方的猜忌越深,官方的信用就越低,是自取滅亡之道。這種事情上面不能耍小聰明,想讓漢蕃雙方猜忌爭鬥官府從中取利,是最愚蠢的。

把漢蕃之間的貿易集中到這裡,有官府認定的牙人從中牽線,並進行價格管理,把交易儘可能擺到明面上來,對漢人、蕃羌和官府都好。

在院子裡幾個固定的地方,還設有官方提供的公平稱、公平鬥、公平尺之類的度器衡器量器,用來消彌紛爭。此時天下的度量衡遠遠稱不上統一,朝廷做出很多努力,各地依然有自己習慣的地方標準。院子裡設的這些官方度量衡,同樣是以朝廷定的爲準,旁邊有秦州地方習用的作爲參照。把地方度量衡納入到朝廷統一的體系中來,做爲補充,而不是粗暴地強行廢除,纔是切實可行的做法。不然會引起混亂,不但是交易的價格混亂,很多數代流傳下來的經驗也會混亂。就是徐平前世,市斤、市尺之類的也一直通用,只不過按照法定的單位進行了取整而已,是同樣的道理。

喜慶走來走去,唱着說不上名字來的小曲,不時指點一下搭架的工人。他已經是個半大少年了,個子長起來,人也比以前更加開朗,生活中總是充滿有意思的事。

三人正在向搭好的架子上拼接木板,見到喜慶走過來,開心地道:“這不是天津橋邊三司鋪子的喜慶?當年在洛陽城裡,日常經常見你!”

喜慶看着三人,有些面善,卻想不起來他們是誰,搖了搖腦袋道:“三人哥哥也是洛陽來的?我在那裡時店裡人來人往,只是覺得你們面善,卻想不起名字來。”

一個粗豪大漢笑道:“我們只是到店裡買貨的客人,你當然想不起來。我是羅紀,這一位是樑貫成,那一位是王學齋,都是洛陽城裡三司屬下公司裡的人。最近三司抽調人來西北,我們也到了這裡。因爲大軍出去演練了,便來這裡幫忙。”

喜慶高興得點頭:“這樣一說,我有些想起你們來了。那位姓樑的哥哥好喝酒,常到我們店裡買整壇的酒回去,是了不是?”

樑貫成連連點頭:“不錯,不錯!小哥賣酒最是實誠,不似有的黑心店家,向酒裡摻水!”

喜慶笑道:“我們是三司屬下的鋪子,又不是自己生意,一向都公平買賣。對了,你們搬來西北,不是應該到鳳翔府嗎?怎麼又到秦州來?”

羅紀道:“因爲軍中缺人,特別是缺會寫會算的書手,我們便應募來了。秦州帥府和三司商量好了,我們這些人到軍中,一樣算着在公司裡做事的年資,若是有軍功,也一樣升官發賞。做滿五年,不管仗打不打完,我們還是到公司裡去,這些都一起算的。”

喜慶奇道:“參軍打仗,可是要流血死人的。你們放着公司裡好好的職事不做,怎麼到軍中還做這麼危險的事情?刀槍無眼,打仗可不是耍處!”

羅紀嘆了口氣:“打仗雖然危險,但也是個上進之階不是?軍中五年,我們回去就可以做個小主管,做得好了,說不定就能升上去。在公司裡哪裡有這個機會?不瞞小哥,我和樑貫成都是窮人家裡出身,官面上又不認識人,不來軍中,很難搏個出身。那位王學齋是當年到洛陽城裡的京東路災民,他是河南府發解的舉子,未過省試,到了軍中就做一營副指揮使,有他照料,不會有什麼大事。”

王學齋性格有些靦腆,向喜慶點頭致意。

聽說是位舉子,喜慶不由肅然起敬,向王學齋拱手問好。

西北用人,今年參軍的落第舉子不少。到了鳳翔府後,有帥府安排在那裡的軍營,先入裡面集訓三個月,表現好的直接按排到營裡做副指揮使。

這副指揮使是跟張亢和景泰兩人的職事對接,跟以前不匣務的副指揮使不同,是真正有職權的。利用這一條線,帥府實現對軍隊的掌控,不再靠各級的統兵官。統兵官專門負責軍中的訓練、行軍、作戰等等跟軍事直接相關的事務,其他一應後勤、組織、軍心等等全部交給副職。一軍領了軍令,是由正副指揮共同簽署作保,行軍作戰的時候,如果實際條件要求不按軍令行事,同樣要由兩人一起作決定,不管是功勞和責任也由兩人一起承擔。

集訓之後不符合條件的,則到軍中擔任文職,抄抄寫寫,或者到軍法司和激勸司,做些文字工作。還有一些有一技之長的,則安排到參贊軍事司和機宜司等地方,那裡授的官職比起其他地方就高了。

王學齋自小讀書,又做過難民,吃過苦,三個月集訓下來,被安排到了高大全軍中做營副指揮使。他和羅紀、樑貫成在一起生活了幾年,交情不淺,便順便帶摯兩人。

把統兵官的職權從日常事務中剝離出來,讓他們專心帶兵打仗,是徐平軍制改革的核心之一。這樣做之後,對軍隊的掌控便就不再靠統兵官,而是靠制度和組織。大量讀書認字的人被補充進軍隊,便就是來填這些制度和組織的空缺。

第274章 邕州軍入京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21章 割稻第85章 來的都是豬嗎!第65章 離開河陰第55章 哀民生之多艱第230章 衆矢之的第208章 使氣第8章 竟有這種事?第34章 都不可行第92章 餘波未了第52章 一指點出佛主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176章 一日兩待制第36章 組織第64章 編修三司條例第189章 側翼牽制第46章 外戚第258章 有一種態度叫沉默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46章 外戚第238章 做事難第202章 兵臨城下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第190章 谷口初戰第131章 瘋狂時代(二)第85章 你理解錯了第236章 狂徒第44章 鄉下小鋪子第16章 仁義者何?第25章 廷辨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22章 三司集議第23章 生意第3章 一路千里第51章 菩薩轉世第60章 騷亂第29章 攻略(一)第111章 封堵第107章 嚇人的錢數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146章 泉布第268章 幕中的年輕人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242章 交涉第101章 七源州第123章 再嚇一嚇第37章 中牟主簿第248章 送到口邊的肥肉第117章 事情敗露第10章 除害第28章 殿中議事第243章 算賬第40章 誰承其後第79章 麻煩看清楚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210章 狄青第96章 貴客盈門第21章 同年第56章 官督民辦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73章 廢后風波(下)第73章 地方反應第325章 還可以做朋友第175章 李覯的作用第206章 兄弟鬩牆第63章 放生池第34章 土豪的地盤第274章 我有一計第18章 娛樂與學習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186章 世道要變第88章 早說過數字會說話(下)第139章 朝爭第193章 威脅王城第183章 演一場戲第6章 書生張載第127章 大捷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135章 **未遂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129章 山雨欲來第11章 遇仙樓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105章 思想分歧第74章 無妄之災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89章 你們要做點善事第104章 學生第323章 雅俗共賞第136章 近視眼鏡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275章 驅虎吞狼第128章 換相第55章 左右虞侯第12章 權在手,跟我走第103章 衆人登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