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閒散日子

四月二十二日,新科進士賜宴於瓊林苑,每人賜《中庸》一本,張知白在進士面前講讀。自後成爲定製,《大學》、《中庸》輪流賞賜新科進士,瓊林宴宰執親自講讀,以爲勸諭之義。

四月二十八日,再次入皇宮,除授官職。一等六人爲將作監丞,大州通判。一甲爲大理評事,上縣知縣。其餘人待遇逐次降低,諸科只爲低級選人。

徐平授職將作監丞,邕州通判。剛開始一家人只顧着高興,一下子登上高枝,本官是京官序列裡的高階,前途無限光明。至於邕州在天南地北的哪個犄角旮旯,徐正和張三娘夫婦哪裡知道?

從初授官可以看出第一等和第二等的巨大差別。雖然從官階看,將作監丞和大理評事只差一階,但依此時規矩,進士出身遷官超階轉,將作監丞經過一次遷官就進入了朝官序列,爲太子中允。大理評事卻還要在京官序列再遷轉一次,才能成爲朝官。

由低階選人改京官是宋朝低級官員的最大一道門檻,不但要循年資,還要有一定數目的保舉之人,朝廷每年又有定額,大約是以百人爲限。在地方做小官一二十年都湊不夠保人的所在多有,大家已經習以爲常。

第二道門檻就是由京官轉朝官,從此就可以直接與皇帝打交道了,真正打開了仕途的大門。

進士跨過了低階選人,直接授京官,以後又是超階轉,從起步階段就把其他出身的競爭者遠遠甩在後面。第一等又甩開其他幾等,改官的時候不需要高級官員保舉,年限到了自然升官,盡顯天子門生的優勢。而且一般從第二任或者第三任起就帶館職,升遷速度再次加快,十年時間就能到中級官員。

徐平自然知道邕州在哪裡,想來還是太后對他有意見,故意選這麼個偏遠地方讓他去吃苦。其實也不能說太后針對他,雙方地位天差地遠,就是女人的心眼再小,也不會沒事盯着這麼一個小人物,最多不過在重要關口說上一兩句話,下面的人自然心領神會。就如同當今皇帝對他印象不錯,最多也只是個印象不錯,絕不可能就青眼相加,當他是什麼天降奇材一個道理。地位相差太遠,能夠記住他一名字就很了不起了。

邕州就是後世的廣西首府南寧,不過這個時候還是瘴癘之地,管的地方方圓數千裡,人口卻不及江南的一個縣,極其荒涼。廣南西路轉運使的駐地也不在那裡,而在桂州即後成的桂林,提刑駐地則在鬱林州即後成的玉林,邕州只是一個地位重要的普通邊疆州郡罷了。

過了些日子,張三娘終於知道了邕州在哪裡,是個什麼地方,尤其是別人越說越可怕,到那裡爲官的人十個有八個回不來,甚至讓她早準備後事的話都說出來了。張三娘便就天天哭訴,讓徐平託人去改官,哪怕是在內地當個縣令也好,不要去邊疆受苦。

徐平也沒有爲大宋朝廷獻身的覺悟,不過到審官院試着問了一下就灰溜溜地回來了。人家只說一句,太宗時候有官員不願到嶺南爲官,直接奪官發配沙門島,徐平是去沙門島還是去邕州?

張三娘知道改官不可能,便換了一個實際點的念頭,反正還有幾個月的時間,讓徐平上心些,務必走之前讓林素娘懷上徐家骨血,不至於斷了香火。徐平實在是讓母親弄得不勝其煩,乾脆答應下來,與林素娘一起回了鄉下。

林文思則授了京東路單州成武縣教授,與金鄉縣相距不遠,徐平給石延年寫了一封信,託他照應一下,算是沒了心事。

朝廷要求五月新官開始上任,各地都立得有時限,大家回老家省一趟親,便就要匆匆忙忙開始遊宦生涯。廣南不比其他地方,延期三個月,徐平還有幾個月在開封府逗留。而且要算好日子,等到入了冬纔好進入嶺南,躲過瘴氣最厲害的時候。

新科進士裡只有趙概任職開封府推官,其他都去了外地任職,偏偏徐平與趙概並不熟悉,禮節性地來往了兩次,便各忙各的了。

一進入五月,熟識的人突然都四散一空,徐平只覺得百無聊賴,乾脆放下心事,專心安排鄉下田莊的未來。

三年前種的苜蓿收割了三分之一,今年改種小麥,正是收穫的季節。因爲土地貧瘠,徐平規劃三年種一次麥,其它時間都種植苜蓿培養地力,算是另一種休耕吧。

這天下午,徐平與林素娘手牽手站在麥場裡,看着莊客鍘麥脫粒。

看了一會,徐平嘆了口氣:“幾個月後我去上任,剩你一個人在這田莊裡,也不知道能不能應付得來!”

林素娘微微笑着說道:“莊裡都是老人,又有徐昌幫着,有什麼應付不來的?你只管安心,家裡有我照應,必然無事。”

徐平神色黯然,也不知該說什麼。兩人新婚蜜月,正是最幸福的時候,但幾個月後就要分開的事實就像一塊石頭,壓在胸口讓人難受。

官員不許帶家眷上任,兩廣和川蜀執行得尤其嚴厲。有官員捨不得與妻子分開,冒充是婢女帶着上任,每隔幾年就有人被懲罰。徐平不會被林素娘受那種委屈,他的性格也不會去冒險,只能在這段時間盡力補償了。

林素娘握着徐平的手,溫聲道:“我聽人說,嶺南多瘴癘,除了桂州沒有,其它地方都是常年不斷。大郎到了那裡,萬事都要小心。我們中原人,不習那裡水土,吃什麼喝什麼,都要仔細。”

“其實都是傳來傳去,也並沒有那麼可怕。年年朝廷都向那裡派官,也沒聽說有幾個真正是死於瘴毒的,大多還是體弱多病罷了。我正當壯年,多少年來都沒有生過一次病,只要自己小心一些,一定不會有事的。”

徐平靠近些,貼住林素孃的肩膀,小聲安慰。

在他前世,兩廣早已沒有了瘴毒危害,說起來都是傳說。但真要自己去面對了,卻不得不打起十二分小心。瘴毒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其實就是熱帶地方人煙稀少,各種病毒到處肆虐,北方人沒什麼抗體,又不適應氣候容易得病。徐平想不來現在嶺南的樣子,卻清楚記得他前世非洲雨林的可怕,即使有了各種特效藥,原始雨林還是很容易奪人性命。

此時整個宋朝所管地域,人口不過三四千萬,只及徐平前世人口的數十分之一,只相當於一箇中等省份。邊疆地區人口更少,此時邕州在編的不到四千戶,一兩萬人罷了。絕大部分地方都還沒有開發,有的不是原生態之美,而是無處不在的風險,隨時會奪人性命。

林素娘頭靠在徐平肩上,只能無耐地笑笑:“大郎是不怎麼生病,一病起來就嚇死人!還記得幾年前你去救我,我們迷路跑到後周皇陵裡,你惹了風寒,可把我嚇壞了!”

說起前事,徐平也覺得有幾分溫馨,低聲對林素娘說:“就是啊,瘴毒也不過就是那樣子,我喝上一碗薑湯說好了!”

此時已近傍晚,紅霞滿天,麥場周圍大羣大羣的紅蜻蜓上下飛舞,伴着遠處喊着號子的莊客,透着鄉下特有的美麗而寧靜的風情。

徐平拉着林素孃的手在河邊的草地上坐下,相偎着看飛舞的蜻蜓。

這種安詳幸福的時刻,兩人便避過那些不開心的話題。

徐平小聲問林素娘:“最近有沒有想吃酸的東西?母親隔幾天就從京城裡送李子來莊裡,就怕你嘴饞了吃不上。”

林素娘低聲笑道:“吧裡有那麼快?你們太心急了些!”

徐平只有嘆氣:“你可不知道,我天天被催的有多辛苦!就是躲到鄉下來,母親還是隔三差五就派人還問。”

“這又不是我一個人的事,你逼着我問有什麼用?”

說起這種事林素娘總是有些不好意思,聲音越來越低。

徐平有前世的知識,自然知道生兒育女男人的責任更大一些,只是林素娘含羞帶怯的神情讓他看了喜歡,沒人的時候經常忍不住說起來。

過了一會,林素娘小聲附在徐平耳邊道:“我聽說中牟縣有座廟求子最爲靈異,過兩天我們也去拜上一拜。”

徐平撇了撇嘴:“託那些神棍禿驢,還不如自己加把力。等明天讓高大全和孫七郎再去抓幾隻老鱉來,讓秀秀給我燉湯喝!”

林素娘聽了奇道:“最近老見你抓龜鱉做菜,那東西又沒有二兩肉,有什麼吃頭?看你還像是上癮了!”

徐平哈哈大笑:“這是男人神物,你怎麼能夠明白?我一晚上多與你溫存幾次,幾個月也勝過幾年了!”

聽徐平說得如此直率,林素娘羞紅了臉,啐了一口,不再理他。

遠處秀秀和蘇兒每人抓了幾個紅蜻蜓在手裡玩着,坐在地上,一起唱着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歌謠。嫣紅的霞光照在她們身上,泛着淡淡的光暈。

徐平輕輕摟住林素娘,吹着習習的晚風,看這如畫一般的田園風光,竟是不由自主地有些癡了。

這纔是他想要的嫺靜的生活。

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46章 外戚第225章 新消息第202章 送到口邊的肉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34章 一城二虎第197章 物理性命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41章 陳公堤徐公路第6章 酒第117章 僵持第114章 心經第61章 意外第70章 南下大道第52章 酒鬼亭第291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下)第80章 伏羌寨前第301章 談的人來了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334章 李璋隨軍第166章 我們不同意第282章 父子相殘第142章 配合第213章 預算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152章 橫死第45章 追來了第331章 東頭西頭?第43章 熊二焦五第31章 探花郎第135章 節制兩路兵馬第157章 手藝差了些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175章 火海第39章 先來後到第67章 海外琉璃第164章 歐陽修第50章 抓捕第104章 天下人之天下第37章 逼迫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111章 根源第320章 一切要講好第40章 炸山第27章 歷史的輪迴第176章 錢糧爲綱第88章 南來的漢人第197章 人非少年時第230章 約定第3章 人之將去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5章 歲除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47章 法外之地第46章 誰能一定對?第45章 扶你上馬可好第31章 能否鑄錢?第70章 蜀兵入隴第321章 丈人看女婿一點說明(前面誤發收費章節報歉,補償方法見內容。)第101章 莫做儒巫第31章 探花郎第267章 一定要查清楚第52章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第80章 契丹的壓力第78章 入甕第41章 購置新宅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254章 此一時彼一時第42章 旬估第10章 新的生意第297章 大政第110章 政事不過耍把戲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324章 党項叛宋第231章 核心鹽鐵司第56章 國柄第45章 人總會長大第214章 蠟丸第54章 狗眼看人低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13章 治術(四)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4章 風雨邕州路第190章 請廢西水磨務第77章 你倒黴第1章 再臨鄭州第174章 何必招安第56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第217章 銀行(上)第163章 邕州舊軍第1章 太后崩殂第45章 孟州李迪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8章 大道佐君王第139章 朝爭第175章 農事八字第2章 黯然離去第96章 三司刻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