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忠心換槍

聽到王爺劉耀輝表態,楊繼業忙道謝了。然後東拉西扯的,雖不說什麼實質性的東西,卻也沒有告辭的意思。

王爺劉耀輝這幾天也清閒下來,也沒有趕人,只是,與一個少年座談,劉耀輝多少有些不適合。

“王爺,前幾天在家裡,偶然有念頭,寫了幾句。想請王爺斧正。”

“楊詠石,你詩才絕頂,我可不敢評置,吟賞一番,倒是求之不得。”

“王爺過謙。”楊繼業說,“在家裡,見石階邊有苔,雖幼小,然蓬勃豐茂,花小色麗。

詠苔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念畢,看着劉耀輝。這首詩是楊繼業第一次抄詩,當時是給老爸的,過了關。但只要的詩如果磨滅,倒是可惜了,用在王府這裡,恰好用的上。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劉耀輝果然重複這一句精要,能夠體會到詩中表達的東西。劉耀輝作爲王爺,在文采豐茂不算太高,可這詩淺白,很容易讓他這樣的人理解。

看着面前的少年,果然其志不小。劉耀輝當下扶掌而笑,“好好好,好一個有志年少。這詩比之於《詠石》或有不如,卻更彰顯楊詠石你立志啊。好好好。”

“多謝王爺。”楊繼業說,“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元朝《馬陵道》)”

“哦……”劉耀輝一時間還沒反應過來,從沒聽過這樣的說法。這個說法,對於鎮邊王府而言,那是最爲入耳的東西。文朝皇權,需要什麼?自然是王土王臣,皆歸皇統。“學成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好好好,好一個少年郎。”

對楊繼業說這樣的話,劉耀輝自然是大加讚賞,可想來,也是右丞相一家的慣例做法。楊繼業大哥就戰死邊關,二哥目前被壓制,官職降低,右丞相也貶斥荊蠻楚地這樣的貧苦之地,但右丞相從沒一句抱怨,也是劉耀輝能夠相信楊繼業說這句話的原因。

“王爺,學生有個不情之請。不知……”說出先前的話,伏筆已經埋好,這時候,該挑明瞭。

“哦……請說。”劉耀輝也明白,楊繼業在表明終於文朝皇權之後,會有所謀。這也是這段時間這個少年表現出來的智力,劉耀輝也開始習慣了。

“王爺,之前,見過小王爺背的竹筒炮,威力無匹。之前我得罪魔教太深,總擔心魔教會報復於我,一點安全感都沒有。這些天想來想去,纔想到向王爺討要一竹筒炮防身,就安心些。不知王爺肯不肯賜予一杆竹筒炮……”

楊繼業與竹筒炮之間的事,劉耀輝也知道的。這個少年不僅會武藝,對這個殺器也不抗拒,倒是與其他書生有更大區別。

“楊詠石,竹筒炮威能不小,卻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大。有利有弊,一杆炮,最多能夠用兩三次,再多,可能會炸膛啊。”劉耀輝說,這個東西也確實存在較大危機的。

“王爺,學生帶着竹筒炮,最主要的還是威懾之功。”楊繼業說,“對竹筒炮炸膛之說,我是明白的。儒家聖言有云,格物致知。對竹筒炮進行格物,便可知其潛藏的危險性。黑藥燃過,留下餘渣,若是不清除乾淨,下一次開炮,必然有危險。

我雖然明白這些,可真要使用竹筒炮傷敵,也是做不到的。竹筒炮點火纔可開炮,襲殺而至多敵人比我更快,確實難以傷敵。帶在身上,不過是威懾之功。”

聽楊繼業這樣說,劉耀輝也明白,這個少年想要竹筒炮,不是一時興起。便說,“楊詠石,竹筒炮潛在的危險,你也明瞭,我就不多說。給你一杆也可,但你必須給右丞相得知纔可。”

“王爺放心,我明白。”楊繼業笑着說。

隨後,王爺讓管家取來一杆竹筒槍,式樣跟劉浪之前那杆一樣。楊繼業端在手中,扳開扳機,看着結構情況,一邊說該如何裝藥、如何點燃等等。

也是告訴王爺劉耀輝,表明他確實會操控這個危險的東西。見劉耀輝面色放鬆一些,楊繼業又說,“王爺,炸膛的主要根由在哪處?”

“匠人反覆試過,改進,依然會出現炸膛。這非人力所能更改。”劉耀輝說。

“王爺,一把大刀,刀鋒的鐵硬,刀身、刀背的鐵軟,爲何?”楊繼業微笑地說。

“刀口是百鍊精鋼,自然堅硬而鋒利,纔可斬殺敵人。”

“王爺說得有道理。”楊繼業也只是想提這麼一句,文朝要謀求鋼材,那隻能說鐵匠錘打,經過反覆鍛打後,將生鐵轉化爲鋼材。其難度之大,不是哪一個勢力能夠做到的。

後世的經濟、國力,曾經以年產鋼材量來衡量,作爲國力的標杆,可見,鍊鋼是多麼重要的事情。後世鍊鋼之法多,技術也在不斷提升。可楊繼業在某次旅遊時,就看到景區有土法煉鋼,介紹鍊鋼原理和當初大鍊鋼鐵時代,村裡的做法、產量及性能。

回想當時好奇之下,曾拍了不少照片,問過細節情況。這時候想來,要在文朝搞這麼一個土法煉鋼,支撐起來,難度也是非常大。

當然,一開始規模小,只要將高爐做出來,然後慢慢摸索。產量上只要超出匠人鍛打,就是進步了。至於成本,巫家寨會計較嗎?

到以後,有壟斷性的產量出來,價格完全由自己開出,成本就完全攤派在購買方身上。

這時候,在劉耀輝面前提一句鍊鋼的事情,不多說,也算是給劉耀輝的一點回報。至於他能不能做到,那是王府的事情。

劉耀輝將竹筒槍交給楊繼業,也給了他一壺火藥。這時候,文朝稱之爲黑藥。實際上,對火藥的研究也比較多,能夠製造出煙花、鞭炮等,可見人們研究不少了。

雖說研究較多,但對火藥的威力沒多少影響,關鍵是研究的方向有問題。在三種成分配比上,沒有做好調試。另外就是,對竹筒槍用藥上,也沒有進行研究,比如定裝藥包就有利於提高裝彈速度,節省時間,使得竹筒槍的威力驟然升高。

第371章 解愁一席話第530章 新婚了第167章 誰出戰第19章 三個問題第320章 楊繼業求親第445章 可曾懺悔第201章 誰 錯第560章 阿德到來第177章 先斷四肢第513章 遣人去北地第602章 劉浪成熟第706章 要見太子第185章 同行同吃同睡第482章 前無路第553章 邀入夥第535章 來戰——第261章 還是談不攏第374章 積怨在心第565章 不能避戰第205章 三進王府第170章 並肩而戰第414章 張靖海第188章 消滅掉第354章 王府軍的生死蛻變第341章 李家分支在杭城第166章 一記耳光第447章 發酵與演變第437章 收穫豐厚第613章 劉裕論政第636章 韓新勇的面子第458章 仇深是個執念第361章 不得不信第627章 再出手第568章 軍營破第45章 各自的防備第687章 橫肉男亡第685章 抵達裕口縣第23章 亂鬥及旁觀第258章 再商計謀第257章 輕鬆勝出第471章 銜尾咬住第593章 進宮面聖第496章 巫龍尋礦第597章 朱成章的心願第365章 又得趕路第364章 倭寇來源第547章 戰前情況第235章 亂了分寸第189章 拿下小寨第109章 教數字第222章 功夫不負第655章 勝三傑第339章 挽 留第369章 招人手第326章 住涇延鎮第574章 太子行跡第241章 見學政第3章 老 媽第287章 行動了第103章 用楊家束縛楊家第73章 三尊炮第455章 喜與優第443章 傳假令第691章 什麼來路第352章 倭寇來了第15章 巫 龍第654章 嚴家三兄弟第134章 生意要不要第680章 陳條之辯第712章 楊繼業露面第540章 一戳難防第433章 三段式第187章 攀爬山崖第118章 入生蠻村寨第342章 七嘴八舌第487章 機會不可失第605章 外圍肅清第611章 絕巔蘇子第483章 全 滅第313章 明天發榜第447章 發酵與演變第393章 奇襲見湖鎮(五)第460章 運送大隊第503章 朱子善三策第411章 王府軍開拔第434章 小瓷罐發威第701章 春塘江口第672章 心與善第141章 準備出發第680章 陳條之辯第72章 平叔現身第1章 穿楊箭第676章 豫南潰堤第582章 各方得失第438章 珍稀的奇物第266章 去我家做客第435章 殺場逞威第450章 文昭帝的深意第260章 再找恆源商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