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親赴幽州

有些事情明知如此,卻不能說破。

朱子善作爲左丞相府,統管文朝上下,重權在手。如今,朝廷軍兵疲弱,不堪一戰,論責任,朱子善最不可推諉者。

面對太子劉靜的詰問,朱子善當然不能說文朝在幾十年前,你家爺爺手中就已經不堪一用了。這種話,除非在背後自己小圈子中發發牢騷還可以,真說出來,文昭帝絕對放不過他。

文朝軍伍疲弱,那是整個文官體系共同發力,有聯合皇家之意促成這樣的局面。從歷史上看,軍方太強,皇家之權位就難以長期保持,如後漢時期、唐朝後期,都是地方上手掌軍權者,力求擺脫來至皇宮的掌控,自立爲王。

三國諸雄,正是如此。袁紹、袁術、劉表、東吳孫家等等,唐朝後期,安史之亂後,藩鎮林立,不服從中央統屬,使得各地戰亂紛紛,全國紛亂,然後唐朝也就成爲歷史上一浪花。

到宋朝,便吸取這樣的教訓,軍隊弱化,文人掌軍。但這般執政後,又使得邊患不止,甚至連抵擋外來入侵都做不到。前朝檀淵之盟,兩帝被擄,成爲國羞。

文朝立國之初,在選擇如何管理軍伍時,也曾有過大範圍的討論,爭議頗多。後來,還是高宗皇帝做出選擇,認爲泱泱大國,就該興文德,倡仁義,只要文朝做好了,國運自當興盛,鴻運當頭,國難何懼?

以文制武便成爲國策,到文昭帝,在位日久,歷時最長,但文朝所處環境使然,一直沒能真正興起。文官當政,文儒與皇家共治天下的局面,也不完全達到。

總體說來,文朝演化到如今,確實成爲一個難以準確界定的權力體系。

特別是近幾年,文昭帝就比較任性,對於上朝不上朝,完全按照他的意願。有時候天天上朝,有時候十天半個月都不問朝事,將日常運轉丟給朱子善這個左丞相處理。

還有就是對官員的任免,也不走規定程序,不樂意了直接貶斥。最明顯的就是原右丞相楊盛文,這麼高官,本來該與文昭帝一起承擔朝堂大事,卻被文昭帝一句話貶斥到荊蠻楚地還不準回京。

後來類似的貶斥,發生過十來次,使得朝堂的文官們變得小心謹慎,不肯爲自己心中的對錯而站出來爭辯,抗議,大多數人都選擇了沉默。

這樣的局面出現之後,使得整個文朝官員體系的風氣都改變了,皇權逐漸地突顯出任性。實際上,文昭帝這幾年的權柄表面上加大而已,對於往下掉執行和落實力度卻更差,工作效率也變得差。

體系裡的官員,更注重自身的得失,謀求眼前利益成爲他們在職位的首選事務。對於職權、職責、公平、大義、良序等等,好的一面主要掛在口頭,說一套做一套,敷衍職責、貪腐橫行、法紀廢弛、拉幫結派則是這幾年間最明顯的變化。

文昭帝不是不知道,但他卻沒有明確的做出措施,似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不是文昭帝也在鼓勵這些壞的習氣?顯然不是如此,原因何在,很多人都找不到。

朱子善知道,這時候面對太子劉靜的詢問,也不能完全說假話。在場的人,即便不少人沒處理過軍務,但對文朝軍旅的情況還是知道的,甚至太子自己也明白。

“回太子,”朱子善沉着臉,很顯然是不滿,“三十萬軍兵聚齊,最快一個月,正常的時間要差不多兩個月。然後開拔也要時間,王師趕到幽燕,至少要等兩個月以後。

至於韃子入關,會有多久,誰也說不準。我們都期望韃子早一些退出關外。韃子可曾聽我們的意願?各方拼死抵抗,守好城池,靜待王師赴難,才能驅除韃虜,還未清平世界。”

聽朱子善這樣說,劉靜那稍微變形的臉,也顯得陰沉增加兩分。對朱子善點點頭,沉默一會,說,“父皇,兒臣願意親赴幽州,到幽州靜待王師抵達。馳援邊關,早日克復幽燕,驅除韃虜……”

太子劉靜說後,轉身對文昭帝跪着,他那還顯得臃腫的身子,多少有些笨拙。不過,五十三歲的太子劉靜態度是堅決的。

在場的人也明白,太子這樣做也是以死來催促那些軍兵。太子在幽州,誰還敢遲緩不前?到時候,追查起來,抄家滅族。特別是各地的文武官員,都會用心來辦這件事,誰再拖延日期,必受到嚴懲。

只是,太子劉靜目前雖說身體有所好轉,但要遠赴幽州,還是非常危險的。大家都下意識地想要攔阻,讓太子收回說言,或促使文昭帝不準。

不過,好幾個人準備說話,左後都忍住不說,靜等文昭帝回覆。

“靜兒,你也老大不小了。”文昭帝語氣沉悶,有氣無力的樣子,“幽州千里之外,路途遙遠,風餐露宿,你那身體如何經得起這樣的勞累?”

“父皇,兒臣知道此去幽州的艱難,可韃子侵邊,幽燕一地民不聊生。我爲皇室,又如何敢惜身不前?請父皇准許……”太子劉靜一心要去幽州,包括朱子善等人都看得出他的決心。

只是,他們也在琢磨,太子去幽州,真的就是爲後進入邊嗎?或許,更重要的是解決太子府目前的危局吧。

太子府這段時間雖有所好轉,但始終缺少相應的配套成員,與以往太子府差距比較大。按照正常情況,太子府這邊與朝堂官員是對應的一套人馬,這樣運轉,是爲了讓太子對朝堂熟悉運作,以後登上大寶不至於什麼都不知而被權臣玩弄於股掌。

文昭帝渾濁的眼,不由地看了兒子劉靜一眼。太子親赴幽州,自然會使得幽燕一地的局面得到儘快解決。如此一來,太子的聲望會在短時間中提升起來,也會在這次運轉中,使得太子府吸納不少人,讓朝堂這邊的一些官員,看到太子府的未來。

不過,太子劉靜這樣的身體狀況下,去幽州很可能一命嗚呼,有去無回啊。

“靜兒,你可想好了?”文昭帝說。

“兒臣已是三思。”

“準了。”文昭帝慢悠悠地說。

第340章 平時多流汗第246章 各自對句第477章 臨戰休整第435章 殺場逞威第445章 可曾懺悔第462章 楊家粥場第186章 山匪情況第346章 膽顫心驚第610章 西湖傳說第664章 楊媽的緊箍咒第668章 見先生第298章 夜裡出貨第476章 全殲宮左部第640章 召見楊盛文第178章 勝 出第356章 挺過來了第34章 《勸學詩》第373章 真要拿我?第61章 豹虎鬥第564章 攻寨手段第626章 徐金勝運氣差第696章 破王家第54章 逃得掉嗎第361章 不得不信第286章 周家行動第487章 機會不可失第710章 密 謀第65章 匪衆逃散第24章 俘獲三個第655章 勝三傑第598章 右相返京第646章 三部表態第625章 金銀不用給第423章 藥浴效果第213章 至少兩年第89章 一屋不掃第412章 山裡潛伏第248章 暗 謀第287章 行動了第403章 三件寶第308章 知書堂第459章 大將軍指揮不動第60章 大火阻路第562章 韃子來了第24章 俘獲三個第486章 謊報軍功第600章 旅途戲樂第608章 劉浪出營第577章 少爺秘事第677章 誰遞陳條第308章 知書堂第620章 我們贏了第519章 少年身份第623章 初戰有功第657章 女兒心思第339章 挽 留第379章 領軍需第337章 衝陣強殺第646章 三部表態第436章 讓我活命第310章 蘇杭倭患第354章 王府軍的生死蛻變第132章 談不攏第109章 教數字第650章 互相揭短第405章 出兵寧府第349章 新規劃第659章 七字真言第425章 一棍放倒第555章 追擊與反殺第592章 宮裡府裡第443章 傳假令第536章 北地多豪俠第658章 陳老頭第400章 天不負第228章 鍾御醫的手第77章 猜對了第155章 隔空喊話第348章 了無蹤跡第662章 印象不搭第261章 還是談不攏第287章 行動了第7章 鐵 叔第618章 山坳敵蹤第347章 芒勁角第289章 擡價與競爭第401章 大儒登門第157章 互 罵第100章 我們做第197章 破關卡第195章 輕鬆擒下第440章 敢不敢第306章 鎮遠鏢局被賣第31章 逃 學第243章 爭 辯第128章 聖學教化第487章 機會不可失第141章 準備出發第12章 討價還價第660章 了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