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妖星(中)

趙匡義很高興,他一直認爲自己皇位來得不正,所以搞七搞八,但搞來搞去,還不是爲了讓百姓認可,三軍認可,讓皇位安全,國家安寧嗎?可大家不知道他的用意,反而苦苦阻攔。

但宋九這樣做,效果更好。

於是在百姓歡呼聲中來到河洲,看了一球蹴鞠賽,然後返回。

宋九又邀請趙匡義去了西府,喊來二十個小吏,讓他們下棋。

趙匡義更好奇,一邊觀棋,一邊看着宋九。

棋下完了,宋九說道:“蹴鞠賽也有各種陣型,可高明者,會因爲各人的身體素質不同,如力氣大,如跑得快,如帶球球感好,會安排一些適合的陣型,那麼就會勝了。再者,如下棋,有的喜用炮,有的喜用車,有的喜用馬,還有的居然能善小卒。這僅是一盤幾十枚棋子的棋局,二十二人的球賽,居然就會產生這麼多變化。若是放在數萬數十萬軍隊中,會有多少變化?”

說正事了。

趙匡義顯然會意,緘默不語。

宋九抽出他春天時刻意討要來的,張洎王禹偁等人的奏呈,說道:“他們有的說得很對,可未說準確。如張洎等人說設兩鎮,以便河東河北統一指揮,不再是各自爲戰,一盆散沙,以讓遼人各個擊破,又能集中兵力打退敵人。然而他們有沒有想過,若那樣,一旦失控,安史之亂豈不是前車之鑑。”

“卿中的也。”趙匡義道。

這纔是好同志嘛,說中了他的心坎裡。

“因此春天時陛下徵諸臣說軍務,實際說來說去。就是那麼一點兒弊病,然而反過來它們也有優點。如執行我朝軍制後,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更替,甚至追源到前古,西晉與南北朝諸王奪嫡,東漢外戚宦官專政等醜陋現象,會不再發生。因此臣沒有想明白,直到這次徐河之戰,才豁然開朗。有辦法兼顧。”

“說說。”趙匡義來了興趣。

他不是固執者,固執的是東府那個傢伙。趙普,以及趙普與宋九都看好的一個小傢伙。實際當初宋九提出給各團練使與防禦使權利時趙匡義就想過了,未必是團練使與防禦使,這是指一州都部署,以及數州首將,但非是一路,手中兵力不會有很多,因此不會敢產生安祿山的想法。於是恩准同意。

然而它還不能解決宋朝軍制的弊病,雖然一州都部署手中也有些兵力。可是兵力並不是太多,多少受知府節制,因此遼軍南下,無人可擋。除非場場打出李繼隆這兩次奇蹟之戰。

中間利害關係趙匡義也知道,但邊境一時得失,能與國家重大安全相比?只能擇其長棄其短。

宋九能想出兩者兼顧的辦法。那是最好不過。

“陛下,實際解決它的辦法很簡單。李繼隆已經提起了。”

“嗯。”

“那就是臨時授權制,大股敵寇來犯。可從河東河北兩個防區擇一名智勇雙全的重將,臨時授予他指揮一路所有將兵的權利,以便統一指揮,協調作戰,集中兵力。敵寇去後,此權收回。同時明詔諸將,若無敵寇來犯,以虛假情報獲得朝廷授權者,可以拒絕其指揮。再規訂此將不得指揮諸將退後過深,以防將重兵率回京畿謀反作亂。那麼唐朝藩鎮之患便可迎刃而解。”

“這倒是一個好策子,你再想細一點,寫一個札子於朝會上呈給朕,讓諸臣工一起討論完善。”

實際到了宋仁宗時,所有大臣都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在陝西出現安撫經略招討使這個古怪的官職,兼任邊防數州所有軍政財大權,以便統一指揮。不過那時武將沒有話語權了,是文臣在打,是宦官在打,缺陷雖然糾正,可這些文臣當真能打好仗嗎?有人說韓琦是軍事家,打成那樣子還是軍事家?那麼李繼隆豈不是比李靖還要牛氣?

但在這時改,還來得及!

宋九又徐徐說出第二個改革方案:“陛下授陣圖於前線將領,然前方戰事變化莫測,如徐河之戰,李繼隆原本打算在唐河北岸用萬名騎兵消耗遼寇,然後城中大軍殺出,一舉敗敵。可是尹繼倫孤軍奮進,打亂了李繼隆的佈署,然而這一進局面卻更有利。這時候李繼隆若是堅持原計劃會不會有這樣的大捷?”

趙匡義臉色又陰沉下來。

宋九沒有管他,繼續說道:“這是李繼隆,智勇雙全,纔打出來的戰績,換其他人呢?至少陛下把持着大方向,不會讓前線將士出現嚴重失誤。如在雄州,若是諸將聽從陛下詔書,會不會有那樣的慘敗。”

趙匡義臉色這纔好轉。

寇準認爲宋九少了風骨,但辦不好事,要風骨幹嘛?管它是黑貓白貓,只有能捉住才鼠才能算是好貓。

宋九繼續說道:“因此似乎同樣難以兩全,故張洎他們上書,雖看到弊端的一面,但沒有看到弊端的另一面。臣想了許久,心中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有許多老將從前線退了下來,他們富有經驗,全部呆在洛陽閒賦,朝廷雖然偶爾讓他們來書院傳授武學,但書院裡能成爲將才的人少之又少,將領是在戰鬥中磨練出來的,天才將領自古有幾個?若是空讀兵書戰策,不知變通,沒有磨練,可能只能成爲第二個趙括害己害國。因此臣認爲可以於西府置一參謀司,若是有重大軍事行動,諸將一起於參謀司商議。一人想法會有失誤之處,數人數十人,並且個個都是從前線下來的老將,那麼想法便能完善。或有爭議,陛下也足以拍案決定。那麼不僅是陛下智慧,而是集數人數十位富有經驗將領的智慧決定的草案。然後再將這份決議頒發前線,爲防前線變動。只做大框架,就象陛下授李繼隆詔書一樣。讓前線將領在這個大框架下自由發揮,水無常形。兵無常勢,那麼前線將領就有空間自由發揮,又能避免前線將領發生嚴重失誤。”

也就是參謀司一出來,那個所謂的陣圖就不要再搞了。

“這個,讓朕再想一想。”

宋九這一回不依趙匡義了,機會難得啊,若不借助這個勢,說不定以後就沒有機會改變了。趙匡義授陣圖,以後宋真宗授陣圖。或者未來的其他皇帝再授陣圖。這還了得!

因此又說道:“陛下,請三思哪,當今名將,李繼隆算是最出色的了,他在滿城矯詔,他在朔州矯詔,他在定州矯詔。爲何,難道是陛下決策不好嗎?非也。陛下決策乃是前度局面,到了他手中。局勢又是兩樣,所以必須要變。若陛下堅持,那麼能戰者如李繼隆,會繼續矯詔。早晚會讓陛下不滿。這還是好的,甚至不能戰者也學習李繼隆矯詔,詔書威令不在。這些人又貽害國家。”

實際他很想挑明瞭說。

你想學李世民,有那本領麼?李世民與尉遲敬德每次交戰。都身先士卒,一人持聞槊。一人挽弓,如入無人之境。你也挽弓,可射的是什麼,花蕊夫人!

還是乖乖地學劉邦吧,用好了蕭何,韓信與張良,從容得天下。

但不能說,劉邦在開國諸君中能力真的很差。

一說,趙匡義肯定惱羞成怒,俺這麼有本事,僅是一個小劉邦。實際就是劉邦也不容易,那個馭人用人的本領,有幾人能做到?

因此又加重了一句:“先帝臨陣畫策,每發必中。是不錯,臣親眼所見,可那是看誰,若是巴蜀南漢之流,縱然陛下之天資亦能辦到。然而面對河東,先帝都親臨前線指揮,可曾拿下太原,更不要說對手是比北漢強大百倍的契丹。陛下內治已勝過先帝,疆域更勝於先帝許多,太原,漳泉,吳越,定難,陸續收復。百姓之愛戴,剛纔陛下也親眼所見,親耳所聽,勿用證明什麼了。”

“你!”

“臣是爲大宋千秋萬代計!陛下,恕臣不得不說!前線將士浴血奮戰,臨死不降,臣也深入絕域之地,爲了就是大宋更加強盛,陛下成爲偉大的明君,爲的就是報答陛下的恩情。”

這又讓趙匡義軟了下來。

說得不錯啊,爲了這個國家,宋九吃了很多的苦。爲的啥,以這小子的脾氣,若是爲說地位,換誰都不相信。他嘆口氣說道:“那你就擬一道奏呈吧。”

“喏。臣再說第三件事,那就是前線堡砦。於要地築堡砦防禦自古就有了,我朝發揚光大。然後又經臣提議,變得更加密集。不能說它不起作用,多少阻止了敵寇推進的速度,不然遼寇上次入侵可能就兵臨京城城下。西北堡砦作用更明顯,由於西北山區密集,道路更崎嶇,堡砦隔阻,各部不便聯通,因此諸族豪酋難以壯大自己部族勢力。由是漸漸進入安定治理狀態,否則叛亂更甚。然如張洎所說,它的缺點同樣很多,堡砦築得多,兵力分散嚴重,易於被遼寇各個擊破。臣這一段時間也在苦思這個難題。特別是河北,多平原地帶,若不築堡砦,形勢更惡劣,若築堡砦,無險可守,既分兵又易爲敵所破。不過楊延昭在遂城上來一疏,倒是給臣一個靈感。”

“何疏?”

“陛下你看。”宋九拿出一份疏折。

這是宋九在楊家父子回京敘職,順便替楊延昭成親時,翁婿談話時,宋九提出來的,楊延昭回到遂城,也一直在思考。最終想出的辦法。

河北防禦不是西山,哪裡不難防禦,主要是西山東邊平原地帶。

然而這裡同樣有地形之利,河流密佈,沼澤湖泊遍佈各地,因此楊延昭出策,在邊境處廣挖池塘,再密植棘刺雜柳等灌木,用池塘湖泊沼澤當成第一道水城長,讓厚實的灌木叢當成第二道木長城。

“這個主意好啊。”

“恩,臣再輔以一策,堡砦多缺點就是分兵嚴重,因此臣認爲於各州軍中選擇幾處關健的所在,建築真正的大堡大砦,若是國家財政允許,甚至不惜用水泥磚牆代之。這樣的堡砦出來後,遼軍本不善攻城,那麼就無法攻破了。周圍小堡砦也不取消,畢竟平時會起聯防作用。若是大部敵寇到來,這些環繞着各大堡砦的諸小堡砦士卒迅速撤向各大堡砦。那麼聯防作用有了,拖延敵寇推進速度好讓後方有備也有了,分兵的缺陷同時也得到部分解決。甚至稍過兩年,國家進一步恢復,兵力也恢復起來,那麼就可以用這個方法,逐步將易州收回,甚至步步緊逼,自易州起,漸漸順山區向遼國一步步侵逼。若戰,在山區交戰,利於我軍,若不戰,我軍會漸漸佔據整個燕雲山區,居高臨下,平原地帶隨時受到我軍威脅。燕雲就能漸漸迴歸我朝。”

還是他的淺攻戰術,不過是更理智的加強版。

“侵襲遼境倒也罷了,不用這麼小家子氣。不過這個主意倒也不錯,你再擬一個奏呈吧。”

第三天大朝會上宋九提出這三個策子。

引起許多大臣爭議,有一些人反對,不過這些年大勝有之,大敗也有之,已經引起很多人的反思,因此附和者也有之。

暫時決定不下來,趙匡義宣佈散朝。

趙普忽然將宋九攔住,說道:“易安,你我可否去順店一敘?”

宋九冷冷地瞅了他一眼。

宋朝軍制出現許多古怪的怪胎,爲什麼宋朝相對而方軍事上要軟弱一點,難道是將士不勇敢嗎?看看有多少將士臨死不降的。難道是不能打嗎,前線一批又一批能征善戰的勇將陸續涌出。難道是武器不犀利嗎?那更是一個笑話。固然是因爲對手太強大,主要原因還是這些個古怪的軍制。

如取消節度使,將從中御,打壓武將地位與名譽,取消真正的節度使是好的,漢朝唐初沒有節度使,難道打不好仗?就應入則爲臣,出則爲將,反正是募兵制,輪戍制了,何必要這個節度使。

但爲什麼要將從中御?

壓一壓武將地位也能理解,防止武將專權篡國,可爲什麼要打壓他們的榮譽?

這一系列方案正是趙匡胤與趙普一手提出來的,趙普是主謀。然後在趙匡義手中進一步發揚光大。

自己提出三條,強行矯正其中的弊端,可能取消所謂的陣圖讓趙匡義多下不了臺,然而打的臉,還是打的趙普的臉,朝堂上反對聲音的大臣多是支持趙普這一派系的。因此宋九冷聲說道:“趙公,道不同不相爲謀,勿爲了自己,而害了國家,害了你的子孫萬代!”

如果在幾個月前宋九提出這麼大的軍制改革,也許擔心趙普會鬧事。

但現在不怕,有乾旱在,幾個大嘴巴在朝中亂噴一氣,趙普你怕不怕。不怕行,還有哈雷彗星來對付你!(未完待續。。。)

第282章 可怕的誤會(下)第499章 示弱第2章 人心第187章 用(下)第312章 同病相憐(下)第363章 棄子(上)第428章 烏鴉嘴(上)第303章 打獵(上)第18章 君子第247章 官家的妙算(中)第324章 棋子第137章 對峙第227章 雙子星第119章 變化(上)第314章 才子(下)第283章 春闈(上)二百十八章 歸來下第60章 關健第142章 又是豪賭(下)第354章 誰想不到的第484章 奇葩(下)第289章 郭成儀(上)第134章 荒野(下)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453章 山後第224章 皇后(下)第210章 錢啊第224章 皇后(下)第87章 巡察(下)第230章 王者之城(上)第519章 景德第340章 官家的妙算(下)第411章 鐵血之路(十一)第124章 兩重天(下)第501章 相輕相攻第352章 安定第224章 皇后(下)第198章 牛(上)第30章 這世界太危險(下)第523章 第三十七計(下)第45章 摺紙第222章 低產時代第27章 宋九趙匡胤的豪賭(中)第280章 可怕的誤會(上)第167章 鏡子(中)第126章 影響第429章 烏鴉嘴(下)第145章 祭文第518章 皇對皇第335章 契丹惡夢之始(下)第532章 軍事家(下)第362章 號角第236章 三槐王第440章 妖星(上)三百九十章 封禪下第347章 必死(上)第455章 熱愛和平第486章 南方(下)第406章 鐵血之路(六)第39章 信(下)第260章 保護(上)第195章 國舅(上)第308章 碩麥(上)第160章 提親(上)第18章 君子第153章 燒酒會(下)第256章 兩知州(下)第470章 將功折罪第72章 南方(上)第245章 獻酒(下)第484章 奇葩(下)第24章 父輩(下)第32章 刁難外國去第259章 槍桿子第474章 背嵬第260章 保護(上)第37章 果子(下)第514章 三憂第504章 開始了第319章 五字第357章 想家的人(上)第445章 高處不勝寒(下)第17章 約戰(下)第415章 一地雞毛(上)第525章 選擇題(下)第113章 教材(上)第134章 荒野(下)第335章 契丹惡夢之始(下)第173章 第一槍第407章 鐵血之路(七)第257章 神仙第534章 大結局(二)第367章 相才第479章 不動如山第422章 定(上)第313章 才第127章 廟還小第463章 前戲(中)第79章 勇退第503章 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