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神的黃昏(六)

旱情在繼續加重。

應當來說趙普要感謝宋九,雖宋九是無心之興,當初因糧賤,爲了調控糧價,而將夏稅的糧食調向京東河北與河東各地,但是隨着旱情加重,卻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各州州庫裡都有了充中的儲糧,官吏百姓心裡也不急了,糧價很平穩,也沒有因爲旱情出現人心動亂的現象。甚至有的官吏看到秋收必然會欠收了,百姓到時候必須缺糧,因此打起小算盤,提前盤算着管轄境內有什麼工程要動修的,到時候好用工代賑,一是賑濟,二是順便將這些水利與道路解決掉。

這些年用工代賑積累了很多經驗。

但就是大規模用工代賑仍不行,組織困難,協調力不足,甚至各州府爲了自己政績,有意阻撓。不過是各州內的事務,倒是很積極。

不管怎麼說,趙普肯定會悲催。

別人在相位上風調雨順,那怕北方打得那麼苦,糧價掉到一斗豆十文錢驚人的賤價,但到他呢,災害馬上就立即來……

有人就開始議論,這是趙普做了一些壞事的報應,特別是趙廷美。

宋九不相信報應,但看到國家問題不嚴重,於是也跟着偷偷樂。

讓他高興的還有兩件事。

宋寶從南海回來。

幾年的磨礪,宋九雖然臉讓南方的烈日曬得黝黑,可人變得懂事多了。

趙匡義好奇,於是將宋寶召到皇宮相見,兩人語良久。趙匡義只說了一句:“朕沒有合適之女,否則定當嫁之。”

宋朝防的是嫁女。娶女要好一點。一般皇儲娶的多是武將後代,而且多是死了的武將後代。很少與宰執聯親,除非這個宰執同樣是死了的宰執。相對於嫁女,迎娶公主防範略鬆一點。還有一種可能,那僅是皇子,與皇位順位接班人無關,又要鬆一些。

主要就是防範外戚干政。

不知道宋九的兒子若娶了公主會不會有爭議,然而宋九也不喜歡,首先長相,想一想未來宋真宗那張巴巴大黑臉吧。直到經過幾代血緣清洗後。宋仁宗後長相才漸漸改良。

而且娶了公主回來幹嘛?

不過他就是想讓宋寶娶也不大可能了,趙匡義大女兒早嫁人了,二女兒莫明其妙讓趙匡義送去做尼姑,可能因此鬱鬱寡歡,英年早逝。三女兒才蛋大,根本不能結婚。

下嫁公主是一個笑話,只代表兩個意思,對宋九的器重,以及對宋寶的欣賞。

是真欣賞。前面接見,後面立授靈州通判之職,雖然西北有些苦,而且若干民族問題頗讓人討厭。然而一上位就是上州大州的通判,這是東華門外榜單上前三甲才能享受的待遇。

暫時未去,宋九替他娶了一門親事。張去華的小女兒。

如今張去華也進入朝堂爲官,以前在書院時兩家略有交情。張去華對玉蘋也十分敬重,而且張去華的小女兒長相秀麗。又有才學,不講官職了,若講除非娶公主,否則就是趙普也沒有女兒嫁給宋寶。

成過親,小兩口感情很好,又一道去了靈州。

潘憐兒送他們出行時哭了,想到了玉蘋,若是玉蘋在,看到兒子成親,又擔任通判之職,得皇上器重,前程無量,該是如何地高興啊。然後從家中抱來無數裘衣錦被,擔心他們在西北受了苦寒。

接下來宋家再嫁女,又是一門略有爭議的婚姻。

楊業感謝宋九,宋九卻是愧疚楊家。

楊業長子延玉到了遼東,本來當初打算穩定後,一起都回來的,可是烏玄明才能不足,讓耶律斜軫差一點打殘了,這些將領只好留下來協助,想回來還有兩三年,這個要等宋九那個想法成熟,計劃發動時。

這一來楊延玉不免妻兒離散。

再到三兒子,戰死岐溝關。

楊延昭隨楊業宋九去前線時,還沒有成親,隨後去了遼東,然而這幾年兩邊跑,幾乎成了宋九手中的百搭牌。本來在雍熙北伐前議定了一個好人家的姑娘,可又讓宋九將楊家父子調到河北。岐溝關一戰過後,楊延昭隨着去了遼東。

那邊傻了眼,這還有完沒完?然後羞羞答答找到楊業,楊業回答堅決,家國不能兩全,你們不願意等,那就辭了這門親事吧。宋九不知道,直接楊延昭調回來,折氏拜訪潘憐兒,俺家二郎真的老大不小了,我想替他找一戶好人家,不知潘大娘子能否替我家二郎打聽打聽?

折大十分聰明的,這話兒透着幾個意思,俺兒子真不小了,不能再讓你家男人將俺兒子弄得兩邊跑。

其次都說你家男人對咱楊家不錯,那麼介紹一個好人家姑娘大約可以做到吧。畢竟楊延昭讓宋九生生拖成奔三好青年。若是潘憐兒介紹,那麼兒子娶的女子就不會差,否則就不大好娶合適人家的女兒。

宋九一聽也傻了,還未成親哪,那未來的楊文廣怎麼辦?

正好盼盼過來,宋九便開玩笑問盼盼。

在宋家,情況有些顛倒,別人家是嚴父慈母,可在宋家是慈父嚴母。因此幾個孩子受宋九影響十分深,他們對武將都不排斥。

如宋寶到了靈州後,很快就與武將打成一團,與宋九一樣,成了不倫不類的文官。

盼盼對武將也不排斥,以前多聽說了這個楊家二郎的威名,並且還見過一次,感覺不錯,當場答應下來。

潘憐兒不同意,楊延昭歲數大不提,如寇準大了小小宋多少數了?主要是一個武將,前程沒有文官遠大。宋九便問了一句,難道不及鍾勳?

潘憐兒不能回答。

於是再度在潘憐兒不情不願中,議成這門親事。

楊延昭不能再拖了。前面宋寶成親,後面宋九央請趙匡義同意楊延昭與楊業回京敘職。便將這門親事辦了。

其實宋九感覺不錯,挺好的一門親事。

但是沒有陳家谷的慘戰。這一世楊家將恐怕遠不如那一世的楊家將……

楊延昭歲數大了一點,也比較痛盼盼,想將盼盼留在京城,然而盼盼卻自願隨丈夫去了前線。

趙匡義在宮中聽到後,默然良久,這一家子似乎都是不怕苦不怕死之輩,包括女子都是如此?倒是潘憐兒心痛了,再三囑咐楊延昭一定要注意安全,千萬不要象荊嗣那個傻帽那般地玩命。還有要保護好女兒安全,那是在整個宋朝最前線,最危險的地方,隨後又抱怨宋九,再度拿出許多裘衣錦被,反正沒一個好地方,一在西北,一在北方。

但與第一門親事相比,這門親事倒是正常的。楊延昭漸漸成名,楊業在雁門關更是聲名赫赫,他在代州,潘美在太原。這些年遼國幾乎都不敢侵犯河東,只能專門盯着河北打。因此也能算是般配。

宋家舉行兩門親事後,宋玉又果斷地讓宋九送到南洋去。

潘憐兒很捨不得。然而富不過三代,不讓他們吃苦。以後很可能就成爲敗家子。這些年多少權貴子弟泯然衆人矣了?而且宋寶驚人的成長,也讓潘憐兒狠下了心。

實際宋家這種狠心式的教育子女方法。已經引起許多權貴的注意。

玉不琢不成器。

溫室裡的花朵是耐不住風寒的。

不過動心的人有之,真正捨得佼仿的人並不是很多。

這是宋家家務事,與國政無關。

宋九繼續小心着處理軍政事務,但他也沒有想到戰爭會這麼快就再度降臨。

……

乾旱惹的禍……

趙普悲催了,耶律休哥悲催了。

高梁河失敗後,遼國幾次南侵皆未得功,前線執行着宋九的屯田政策。

其實屯田制度自古就有了,只有在宋朝未執行好,原因很簡單,城市兵。只有岳家軍在史上做得很好。

漸漸兵士向農村化轉移,這個古老的屯田制度再度變相的落實下去。效果應當不錯的,自大名起,西到洛陽,以京畿爲中心,四面八方設置了許多營田,讓兵士耕種。第一個結果,減少了國家供給,特別是對笨重糧食的供給。第二個結果便是提高了兵士的收入。

兵士到邊境輪戍,家屬有“自留地”,依然有收益,而兵士去邊境輪戍,又有額外的賞錢,如行裝錢,戍邊錢帛等等,但到了邊境後,營田面積更廣大,甚至兵士開始有規模的養豬養羊,至於更後方稍安全的一點還養馬與牛,這兩者一個軍事,一是農事,都是國家戰略物資性的牲畜,當然不會出現在前線。或者養一些雞鴨鵝等家禽,不但減少了國家供給,至少不用再象史上宋朝那樣,一車車一船船將糧草運到幾千裡之外,幾文錢一斗的粟米運西北能變成上千文的成本,這還不算,一些黑心商人官吏在裡面還摻雜沙子,或以黴陳糧食代替,讓兵士都不能食之。

再加上養殖業,兵士又有了一些額外收入,伙食也得以改善。

本來是不錯的,可是遼國兩次入侵,讓大家有些心寒,至少頂在前線的兵士是不敢再搞養殖業了,只種着一些稀疏的莊稼,想改善伙食,只能從後方提供肉類。

但就是如此,今年旱情嚴重,也導致最前方屯田幾乎沒有了收獲。

威虜軍兩座要塞裡漸漸出現糧荒,楊延昭與魏能分別向李繼隆發出請求,速運糧餉來,不然我們馬上就沒得吃了。

整個北方都因旱情欠收,邊塞沒有糧餉提供,李繼隆只好向朝廷提出請求,然後發兵護糧去威虜軍。

這封奏摺到了朝廷,引起爭議,張洎就上了一篇長奏,當初國家設威虜軍以爲定州扞撇。此軍若廢,北戎立至城下。臣以爲不然,若是敵人來侵,十萬之衆,威虜軍數寨兵甲不滿一萬,敢出寨迎戰?不敢,威虜軍又在平地,能否起阻擋作用?又不能。那麼設它做什麼?而且諸多兵馬,每天會有許多消耗,這必須要後方時不時提供其供給。現在三鎮之衆,冒炎酷,陟郊垧,荷戈而趨者,裹送餱糧而已。既充防護軍儲之役,則本無鬥心,以援送怠惰之師,如果北敵來犯,且戰且行,必然敗北。或者國家起用三鎮所有之兵,來爲威虜兵護送糧餉?因此最好將威虜軍撤掉,數砦兵士並於附近大鎮,以將兵力集中。又省朝廷供給,又不會象易州那樣被戎狄侵吞。

這篇奏摺讓許多大臣附和。

設砦堡可以,但必須有險可據,威虜軍那幾個砦堡有何之險?

然而錯了,魏能與楊延昭在哪裡未來生生打出來一個鐵遂城,銅梁門!

宋九有些猶豫不決,關心則亂,他的女兒也到了哪裡。於是寫了一封信快馬問詢李繼隆,李繼隆什麼也沒有回答,只是畫了一張前線地圖,於是宋九決心同意李繼隆之意。

趙匡義問爲何,宋九隻是答了一句:“若是唐河之戰,遂城與樑門有近萬勁旅,會是什麼樣的結果?面對這個結果,遼國敢不敢揚長直入?”

趙匡義便不再疑問了,若是那樣,耶律休哥會敗得更慘,甚至遂城與樑門一阻,耶律休哥大半遼軍精騎會丟在河北。那麼爲了避免這個後果,遼軍只能先行解決滿城,遂城以及樑門,那麼戰爭便向北推移,這無移對後方安全起了極大的幫助作用。

耶律休哥從斥候嘴中得到這個消息,立即感到機會到來。

只要將這些供給吃下,威虜軍只好因缺糧撤退,三軍士氣低落,岐溝關故事將會重新上演。(未完待續。。)

第252章 寶寶第291章 大魚第258章 天堂的**第244章 獻酒(上)第333章 入相(下)第402章 鐵血之路(二)第22章 麻煩來了(下)第179章 開業(中)第89章 結社第184章 求實(下)第306章 不殺人第93章 兩道詔書第280章 可怕的誤會(上)第4章 打賭第19章 分岐第87章 巡察(下)第530章 軍事家(上)第32章 刁難外國去第196章 國舅(下)第374章 交鋒(上)第361章 黑遼河第474章 背嵬第437章 神的黃昏(六)第515章 捉貓貓第482章 天堂第480章 不殺第313章 才第416章 一地雞毛(中)第344章 矯正(下)第47章 玩大了第301章 高下(上)第331章 青蛙的死法(下)第176章 真是他第79章 勇退第78章 孤家寡人第14章 陌生的小蘋第503章 遺言第119章 變化(上)第292章 小魚(上)第160章 提親(上)第403章 鐵血之路(三)第315章 脫變(上)第75章 卷(上)第353章 莫明的處罰第396章 梟雄的末落(下)第429章 烏鴉嘴(下)第279章 二敲第438章 神的黃昏(七)第419章 荒誕(下)第533章 大結局(一)第142章 又是豪賭(下)第59章 七幅畫第435章 神的黃昏(四)第35章 第一張畫(下)第6章 金子第363章 棄子(上)第3章 好戲第334章 契丹惡夢之始(上)第446章 野望(上)第478章 幹嘛不站隊第250章 暖冬(中)第296章 盧宋會(上)第54章 獨一無二第34章 第一張畫(上)第347章 必死(上)第473章 真相第493章 原因第191章 女人第217章 夜宴(二)第474章 背嵬第123章 兩重天(上)第287章 春行(上)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236章 三槐王第177章 夜探第317章 學問第516章 持中與未來第442章 妖星(下)第262章 辭戟(上)第203章 佘太君(下)第160章 提親(上)第219章 夜宴(四)第370章 勢不兩立第66章 懸賞第178章 開業(上)第180章 開業(下)第258章 天堂的**第196章 國舅(下)第279章 二敲第110章 新任務(下)第216章 夜宴(一)第215章 賀禮第409章 鐵血之路(九)第85章 內幕第455章 熱愛和平第426章 上位(中)第183章 求實(上)第361章 黑遼河第11章 師規第480章 不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