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四人幫(上)

崔彥進寫了一封信給宋九。

人人都想上位,宋九呵斥李昉,實際相比於其他人,李昉還算是好的。爬到這個位置上,那個沒有被人坑過,又坑過人?

崔彥進落到霸州去了,還不如大炮崔翰,他更不甘心。

不過他也清楚知道自己犯下的錯誤太嚴重了,不但是失敗,而且是貪生怕死……

一旦武將落得貪生怕死這個名聲,前途堪憂。

因此絞盡腦汁,便有信上這個東東。

宋九打開看,宋朝在河北佈防,蕭燕燕在幽州也在佈防,以前宋九對蕭燕燕一直很敬佩的,兩國交戰,各爲其主,她是遼國的太后,不保護遼國,難道保護宋朝?那怕是她搭京觀,射鬼箭,然而自蕭燕燕對平民百姓下手,印象就惡劣了。然而這是一個十分精明的女人。

宋朝弄出那個鞋子。

遼國人沒作用,失去騎兵優勢,與宋兵比拼溜冰?找死啊。

實際遼國也製造不出來,包括一些伏虜弩,虎炮,因爲技術越來越發達,製造工藝也變得複雜,即便得到實物,仿製也不容易了,鑄造工藝有嗎?鍊鋼工藝有嗎?這個小鞋子仿製起來會更困難。

不怕大,就怕小!

這個鞋子讓蕭燕燕苦逼了,她似乎也看出來它的侷限性,必須要冬天寒冷,越冷現在反而對宋兵越有利了,二必須河多湖多,實際所適用地區只有在河北東部與幽州東南部地區。

可這也讓遼國頭痛了。

若是海濱地區問題不嚴重,幾乎都是湖蕩子,蘆葦叢,鹽鹼地,人煙稀少,然而拒馬河南部,以及幽州附近地勢稍稍高爽的地區,卻是遼國第一流的耕種地區。

宋朝一把火,從拒馬河快燒到幽州。百姓離井背鄉,雖然去年採取了措施補救,也嚴重地耽擱了幽州的農業生產。要命的今年宋軍可能還會來,這不是在平原,而是在河流湖泊上,騎兵速度多少會受到牽累,然而宋軍速度卻很快,讓遼國防不勝防。

於是在幽州各個河道上紮下木樁,用此阻擋宋軍。

但這一來,嚴重影響了幽州的漁業

打到這份上。就是在比拼傷害!

有了蕭燕燕這個佈置。宋軍也沒辦法於冬天進入遼境。然而在今年江河開始漸漸融化之時,崔彥進想出一個大膽的主意。

宋九看後,沉思一會,崔彥進只是一個初步想法。想要實現要更細緻的計劃,以及天氣等因素,但這個想法讓宋九很動心,於是立即回了一封信,讓崔彥進勿得對任何人說出這個想法,送到霸州。再拿着這封信面見趙匡義。

趙匡義看着信,忽然坐不住了,就象吃了十劑興奮劑,在走來走去。道:“可行否?”

“可行……吧,就是可行,想要落實,最少要三四年時間,還要看時機。”

“幽州百姓會怨恨朕了。”

“陛下。若收不回幽州,他們永遠是敵人的民,替敵人耕種,替敵人納稅,替敵人戰鬥,成爲岐溝關戰場上撕開臣防線的先鋒。”

“宋九,你變了。”

“非是臣變了,臣還未變,臣更不想死人,那怕是敵人,但必須要死人,臣寧肯死十名敵人的百姓,而不死大宋的一個兵士。”

“唉。”

“唐太宗待吐蕃不可謂不厚也,唐玄宗待安祿山不可不厚也。陛下,你是一國之君,以國爲家,而不是以家爲家,以族爲家,是你的民,那麼不管是誰的家,什麼樣的種族,都是你的子女。幽州收不回來,他們是敵人的民,就不需要陛下優恤,越優恤他們反而爲敵人與陛下軍隊奮戰。若能收回來,再象治河東那樣治理,也不算爲晚也。”

“好,就那樣吧。”

宋九收回信。

當然,這僅是崔彥進初步的想法,不管它殘不殘忍,想要實施頗爲困難。

趙匡義說得也有道理,經過岐光關防禦戰,白溝道血戰,又看着君子館戰場遺蹟,宋九心境肯定產生了變化。

宋九又說道:“陛下,臣還有兩件事要請陛下恩准。”

“說吧。”

“三司官員有才幹者少,故臣想請陛下將陳恕從河北路召回。”

“三司官員才能差了嗎?”

“李惟清尚可,餘下多少有些不足,或者說還不能擔當重任。”

“張遜如何?”

“勉強自保,不出大的差錯罷了。”

“張齊賢如何?”

“張齊賢長於軍事,若是擔任東府宰執恐力不足,然而卻是擔當西府宰執的好人選

。”

“王顯與張宏如何?”

“王顯對兵法似乎很精通,若是擔任邊境大吏是不二人選,然而身爲西府宰執,不善於表達,不善於理政,有些不適合。”

至於張宏,宋九都不想評價了。

但若按照他的要求,也沒有幾個人能擔任西府的宰執。實際宋九說的還是三司。財政問題成了國家重中之重,宋九自己不是神,只能說是小心地做事,不會出現嚴重失誤。而且宋九也想放手,兼代着三司,看似風光,實際很苦的,而且時間長了,也遭人眼紅。因此想將陳恕召回來,這樣三司最少有兩個能拿得出來大吏,就不會出現失誤。

若是陳恕行,宋九就會漸漸放手。

趙匡義想了想,道:“準吧。”

陳恕下去同樣很忙的,但在史上不同,他下去主要是以屯田爲主,然而那時多是城市兵,陳恕便說了,兵士本來就不善於耕種,春天下去,馬上就要耕種,讓他們放下武器,拿起農具,一旦敵人入侵,後果會不堪設想。於是趙匡義用他替代張齊賢,去了代州。

但這回多是農村子弟,不存在史上的問題,所以與魏羽二人十分忙碌。

經過一年時間,大約事務基本有了頭緒。可以召回來了,餘下的魏羽可以接手了。

宋九又說道:“去年一年,國家財政困難,臣只是調節,不敢減免賦稅,今年財政要稍稍好一點。然河北河南京東百姓飽經創傷,望請陛下給復一年。”

實際雍熙北伐失敗,不僅是山東河南河北,全國百姓稅賦都在增加,淮南。河東等地區百姓還擔負着徭役。不過相對而言。這三個地區百姓最苦。

趙匡義想了想。他也想百姓好,可這樣一來,三路全部免稅一年,國家收入會減少很多。不過最後還是同意。

“陛下真千古仁君也,”宋九拍了一個小小的馬屁,又說道:“陛下這些年來廣建寺觀,爲百姓將士社稷祈福,花費良多,但用心也可嘉也。然臣以爲最好的祈福便是國家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因此以臣之見,於其廣建寺觀。不如將這些用度拿出來,三路之中,河北百姓最苦,撥出款項,購置農具耕牛。撥給三等以下戶,或者烈士家眷,給其耕種,讓其家人儘快從苦難中掙脫出來。”

“這個用度會很多。”

“臣來想辦法解決吧,不過需要陛下恩准。”

“朕就擔心遼寇入侵……”

“臣會酌情撥款,這也是對我大宋官場風氣與胥吏的一次檢驗。”

不要以爲會免掉很多稅,給復就是免稅,但指的僅是兩稅,兩稅在宋朝財政收入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低,有可能看上去數量仍是很大,可那是石,那是束,那是匹,若是一匹絲絹價值還可以,但是棉布呢,一石麥粟呢,一束草又能值幾何?況且只是給復三路百姓的兩稅

。宋九所說的耕牛農具,非是每家每戶都有的,這同樣也要看受兵禍的情況決定,用錢並不是很多。若是趙二省幾間寺觀的錢帛,差不多就能實現了。

但不是想的那樣,看似不多,實際很多,下面官員要貪一把,拿一把,官員貪墨數量不是很多,可能比宋九後世官場貪污情況要好一點吧,然而還有一個羣體最可恨,那就是可州縣的胥吏,他們是徵收稅務的執行者,實際一旦給復,又非是一州一府,那等於是堵了三路無數胥吏的隱形收入,有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然而就是這句話讓趙匡義很好奇,於是說道:“朕也準了。”

趙匡義準了,宋九做得卻是很小心,趙匡義說得也有道理,防止遼國入侵,或者有天災人禍,那樣,國庫得有錢有糧有布,心裡才能安心。

陳恕調入三司。

然後這讓某些人緊張了,四人幫開始。

…………

宋朝有一個職業,叫擁書人,或者又叫經書,就是專門替人家抄書的,這不是抄襲,就是單純的抄書謀生。如宋九早年時在書院,向趙匡胤借了許多書籍,讓學子抄寫,放在書院。後來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又學習,現在這三大書院除了一些保密的圖讖外,幾乎皇家三館裡的所有書籍,都有好幾份備檔。甚至隨着南海那邊遷民增加,也帶了不少書籍到了那邊。

學子所做的事就是擁書人。

但他們不是職業的擁書人,甚至都沒有報酬。

然而許多達官富人家也要珍藏書籍,有的書籍若是印刷,銷量小,成本太高昂了,所以便請一些字寫得好的讀書人抄寫,然後裝訂,放在家中。這些人就叫擁書人。

胡旦認識了一個擁書人叫翟穎,人說其性險誕,實際就是頗有膽色。胡旦對其十分欣賞。

宋九與趙匡義長談後,趙匡義在仔細地反思着國家三個重要部門的人選,不僅是三司與西府,東府人選同樣不大好,不大好的就是李昉的能力。

胡旦是知制誥,有好幾位知制誥,包括老王祜,他們對胡旦不快,然胡旦屹立不倒,可想胡旦的才學。

才學好,趙光義又喜歡提撥後進,因此得到重用。

所以他可以說是趙匡義向邊很近的“近臣”,便隱約地察覺到趙匡義心中的一些想法。

那天晚上,胡旦與翟穎語良久。

讓翟穎所做的事非同小可,胡旦一再請翟穎三思,翟穎還是一口保證。

胡旦便道:“那麼你改一個名字吧,叫翟馬周。”

第167章 鏡子(中)第294章 小魚(下)第421章 飄搖(下)第128章 雪話(上)第209章 遊園(下)第394章 持續性的打臉(下)第273章 中傷第20章 拒第466章 很短的飆風(中)第263章 辭戟(下)第520章 從娃娃抓起第173章 第一槍第393章 持續性的打臉(上)第421章 飄搖(下)第215章 踢第152章 燒酒會(上)第216章 親征第66章 懸賞第5章 損人不利己第309章 碩麥(中)第145章 祭文第127章 廟還小第96章 乾德三年的事(上)第140章 奸細第183章 求實(上)第44章 燙手的承務郎(下)第15章 非奸即盜第298章 飛虹第91章 地圖(上)第255章 兩知州(上)第356章 無敵第472章 驅(下)第455章 熱愛和平第288章 春行(下)第122章 吃肉第121章 變化(下)第499章 示弱第57章 可憐的老師(下)第399章 未卜第3章 好戲第170章 巫蠱第86章 巡察(上)第412章 鐵血之路(十二)第285章 論語第30章 這世界太危險(下)第45章 摺紙第204章 老韓第317章 學問第395章 梟雄末落(上)第20章 拒第128章 雪話(上)第211章 思念第397章 自作聰明(上)第195章 國舅(上)第321章 大江(下)第83章 夜郎(上)第483章 奇葩(上)第163章 想不通第415章 一地雞毛(上)第219章 弄錯了第173章 第一槍第127章 廟還小第161章 提親(中)第231章 王者之城(中)第31章 到處是黃金第202章 停修第108章 走後門第398章 自作聰明(下)第112章 心照不宣第143章 事了(上)第344章 矯正(下)第450章 良機第4章 打賭第103章 遠方的朋友第221章 大婚(中)第531章 軍事家(中)第523章 第三十七計(下)第87章 巡察(下)第445章 高處不勝寒(下)第118章 三肥土(下)第139章 派系第515章 捉貓貓第257章 神仙第69章 神奇(上)第514章 三憂第301章 高下(上)第282章 可怕的誤會(下)第98章 建隆三年的那些事(下)第374章 交鋒(上)第311章 同病相憐(上)第527章 好鄰居(下)第456章 忠心第24章 父輩(下)第220章 大婚(上)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166章 鏡子(上)第216章 親征第438章 神的黃昏(七)第413章 鐵血之路(十三)第235章 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