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禮物

實際剛纔趙匡義說話有潛臺詞的,爲什麼會如此呢,難道是我品行不好,上天懲罰嗎。

看看這兩年,那麼多災害,偏偏又發生自己打壓老三之時,能不讓人誤會嗎。所以趙普你得替朕扛着。

趙普更狡猾,堯時都有大水,湯時都有大旱,況且你我。

趙匡義要倒。出了這麼多災害,老子在皇宮裡都不安,你還能泰然處之,讓老子耐心等待,這是那門子道理?

只可惜宋九未聽出來。

於是趙匡義又逼了一下宋九,事實也不大高興,你是愛民的,難道爲了鬥趙普,當真不管了。

這時他權然忘記了趙普打壓他時那種心情。

但他卻是誤會了宋九,宋九確實在想方法,一時未注意他們的話外之音。他又詳細地講解了這幾種輔堤。

然後說道:“趙孚所言對也不對,若是於河中起修南北兩道遙堤,以現在的國力同樣不切實際。但於王莽河與靈河分水同樣沒有效果,原因很簡單,不說巨大的用度,黃河下游多是山區,唯有孟澶滑這幾處兩邊皆低窪,水往低處流,因此多在這一段河面或強行衝向南或強行衝向北,分流所在離這一段河面太遠,分水效果不好。”

“卿所言中的也。”

“但趙孚也有一些想法可以實施,不過要改一改,也不用遙堤蓄水,更不用於東邊分水,可以於兩河尋一些低窪場所,最好多是鹽鹼地帶,後方單獨建大月堤,汛期水勢不大,百姓耕種,水勢若大,及時將百姓疏散,放水泄洪。水勢消退時將水排掉,沉澱的淤泥又可以改善土壤,彌補百姓損失。”

這是一個辦法。

但也很麻煩,那是家園,到時候放水泄洪時,有幾個百姓願意離開家園?

不過到了萬不得已之時,最少比現在滾滾河東一直流向彭州的強。而且平時可以做一些補貼。例如免減稅務等等做補償。這就看朝廷怎麼想,當地官員怎麼想了。

宋九又說道:“現在還有一些辦法,畢竟人煙不是太稠密,就是未必會麻煩。因此想要五十年不那麼頻繁出事,只有下面一個辦法,築外輔助堤。它不佔民田。也不用遷徙百姓,安置百姓,若是合理,還會起到一些束水衝沙的作用。”

“於河外築堤,成本更高。”宋琪道。

“陛下,臣認爲以後西府宰相必須有一段軍旅經歷,方可勝任。東府宰相必須擔任過三個州府長吏旅歷纔可以勝任,不然易閉門造車,貽誤國事。”

宋九譏諷道。

宋琪雖年齡很高了,但他以前多是副職,只是曾經因爲擔任開封判官時卻與趙普相善,讓趙匡義怒出於隴州,再也沒有其他地方官員的經歷。

事實也沒有宋琪想的那麼複雜,這些外輔堤主要是減少主堤下方的水壓。因此可以於水小時從河中取泥,或者於堤內取泥,築起淺灘,再於淺灘上築堤。當真在河中築堤,現在有這個能力麼?

“它也要不少勞力與錢帛的。”王明老實地說道。

“嗯,但它不用那麼急,可以量國力而行。非是要求一朝一夕之功,不過以我想,還是今年施工最好,先將一些險要河段搶修起來。”

“何故?”

“陛下用禁兵堵缺。不用百姓,現在大水茫茫,家園淹沒,人心惶惶不可終日,若是不組織好,百姓積怨,恐生變端。但再過一段時間,河水就要消退了。一旦河水消退,人心便會漸漸安定起來。可是那麼多地區百姓流離失所,甚至河北陝州洛陽都有許多百姓因內澇,顆粒無收。朝廷能不賑濟嗎?這時就可以用工代賑了。因此秋後水勢消退之時,施工成本最低。”

大家都在低頭思考宋九之策的可行性。

趙孚嘴張了張,最後未說話。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用錢多少不談,但一聽就知道宋九的辦法比他不知高明瞭多少倍。

宋琪卻不服氣,便說了一句:“陛下,災害連連,國庫緊張,若是再動工,請陛下將西北諸工停下。且臣以爲僅是對付一流盜,國家用費鉅萬,頗是不值。”

表面上看這句話說得也有道理。

李繼遷不就是一個流寇麼,能成什麼大氣候。

宋九太小題大作了。

現在兩選一,一是河工,二是西北,河工纔是最要緊的。

事實這句話很惡毒。

若是西北停下,那代表着朝廷默認宋九是一個笑話,可爲了這個笑話,花了多少錢下去。

若不停,是因爲西北造成經費緊張,而使河工不得開工,宋九這是不識大體。

宋九眼睛終於冒起寒光。

奶奶的,俺與你宋琪有仇啊?

但宋琪也是沒辦法,如果再讓宋九放光彩,他隱隱感到很不妙了。趙普一倒,宋九還能容忍他嗎?這是逼上架子要鬥宋九了。

宋九轉過頭,喊來一名太監,讓他去西府將王明給他的那樣東西拿來。

咱們用事實說話。

一會兒小黃門將那份賬冊從西府裡取來,宋九遞給趙匡義:“陛下,請看。”

這就是王明給他的禮物。

西府不過問出納的,但三司在宋九完善下,賬冊漸漸變得很清楚。因此從三司能得到太平興國三年國家軍費支出。

宋九在翻看賬冊時,王明又讓小吏將去年六月到今年六月國家軍費出納統計,給了宋九。不過現在宋九手中的是“更新版”,乃是去年八月到今年八月的軍費。

這個軍費包括兵士薪餉賞賜撫卹,武器開支,以及前線築堡等其他與軍事有關的費用,也包括對遼東的援助費用。

似乎這一年宋九花掉了不少錢,西北築堡修路,對豐州的部分補助,對遼東的援助,以及增加的三萬鄉兵,河北河東也新增了一些堡砦……

但在三司統計後。事實與太平興國三年軍費相比,不但沒有增加,相反的還減少了五十來萬。

趙匡義看後很愕然。

不過隨後細想就明白了,太平興國三年軍費不少,因爲準備征伐北漢,甚至想收回燕雲,宋朝擴軍到了三十多萬。

現在前線輪戍的兵士增加了。賞賜撫卹增加了,可實際從去年夏天后前線並沒有大的戰事,因此賞賜撫卹幾乎忽略不計。是增加了許多表面的支出,但暗下里養兵費用在急劇下降。

因爲宋九的調節,不僅後方禁兵七成化爲農村駐兵,前線也在大肆營田。甚至養豬養羊。

許多地區屯兵供給若無大戰來臨,幾乎做到自給自足。在前線節約一石糧食,可能相當於在後方節約十石糧食!特別往後,宋仁宗時甚至在後方價值幾文錢一斗粟運到前線能值上千文。

史上種世衡開始於西北營田得功,不過後來因爲多是城市兵,史載紈絝子弟,實際讓城市兵如何做好耕種?正是宋九將城市兵向農村兵。特別是後來徵召的士兵一起屯於農村,他們平時就是農民,習慣耕種,因此到了前方營田,迅速得功。

這也是一復古。

宋九的辦法就是唐朝在青海等地的營田改進版。

但在唐朝很苦逼的,沒有輪戍,沒有多少補貼。但這是經濟造成的結果,若是象宋朝這樣玩。頂盛時一年軍費可能用達一億多,那麼唐朝早就完蛋了。

說來不新奇,可是節約的費用是驚人的。

爲此宋九仍在西府不斷地調節,替朝廷進一步的減少不必要的軍費開支。

因此造成一個結果,看似這一年來宋九花掉不少錢,實際並沒有花去多少。

宋九將它獻上來非是邀功,他的功勞太多了。不必須邀功來讓趙匡義反感。只是宋九用它來說明一個道理,這個統計會有誤差,但不會差距兩百萬,那一年軍費未必少用。可是國庫盈餘多少?現在又盈餘多少?不要說賑災,堵缺的費用是來到內庫,賑災措施還沒有完全落實下去,若是有當年的盈餘,即便有這場大災,軍費沒有過份透支,也足以平安度過。

非是西府多用了錢,而是東府出大事了。

宋九遞上去,什麼都不說。

西北解釋了不知多少遍,至於河工,自從郭贄下去後,東府成了趙普的私宅,自己說了能執行嗎?

趙匡義嘆了一口氣。

一山不容二虎,自己當年怎麼就與趙普容了那麼多年?

看到是到了選擇的時候。

於是說道:“散吧。”

陳從信道:“陛下,那河工……”

“再議。”

宋九心中一聲嘆息,還枉他冒着大雨,順着黃河看了兩天,但看樣子又不了了之了。

大家退下,陳從信忽然從後面追上來,在宋九耳邊低聲說道:“如此大災,首相有失啊,不對,與你無關,乃東府有失也。”

宋九盯了他一眼,隨着微笑地搖搖頭。

這個人是趙匡義的心腹,趙普的政敵,但不是自己的戰友。

他用心也不良。

按理說這兩年災害連連,特別這樣的大災,稍稍用一點手腕,趙普要負責任的,那怕自己講了天氣原理,可包括自己否認神靈存在麼?天人感應還是這時代的主流。

不過自己不能說。

一是自己說了,會讓趙匡義反感。

二是若往歪處上想,爲什麼有災害,趙普與趙匡義搞的那些妖蛾子,但有趙普的份,也有趙匡義的份。

實際民間開始在議論,自己說出來會有什麼好下場?

但宋九不知道趙匡義開始逼宮了,只隔了幾天,趙匡義將趙普喊來訓話:“我視萬民如子,念其耕稼之勤苦,軍國用度所出,恨不能全部免掉也。因此令兩稅三月交稅限期特意延長一個月,可官吏不體朝旨,個個如狼似虎,對民捶撻如家常便飯一般,此事尤傷和氣,應下詔讓地方官吏嚴格執行。”

趙普立即去寫草詔書。

前面詔書寫完,趙匡義又將他喊來,罵道:“你派出的賑災官員都在做什麼,聽說一個個都賴在京城不離開,他們不去地方,百姓稅賦減免怎麼落實?地方官吏耽擱了繳稅怎麼辦?”

趙普頭上冒汗了。

詔書下達,趙匡義又將趙普喊來,呵責道:“荊湖江浙淮南諸州,每年上供錢帛,但這些官吏怎麼想的,看到那個百姓有錢,便讓他押運錢糧進京。他們個個老實愚魯,無御下之術,而篙工船伕,皆頑猾之輩,這些高戶如何是他們對手,這讓多少百姓因此破產,真是人間悲劇啊。”

趙普一聽整傻了眼。

這幾個地區非是廣南,實行了免役法,按照宋朝役法,皆是三等以上戶擔任差役,不讓他們押,讓誰來押運?

但知道趙匡義是在雞蛋裡挑刺兒,只好含糊地寫了一道詔書,詔自今直遣牙吏,勿復擾民。牙吏還不是高戶擔任的?

然而趙匡義也急了,老先生,非得讓朕將話說白了你才走了。

因此刻意將所有大臣留下來,當着大家的面說道:“國家事不能以大小相待,都有利害,朕近來比閱,看到削藤者每條削去十之七八(指運到京城做傢俱的稅藤與貢藤),但藤只產於南方,從七八千里外運到京城,多麼的不容易!朕又看到作坊制兵器,鐵僅用了一半。如果只上交貢藤條可用的那部分,如果將鐵打造成兵器再上交,豈不是減少了百姓的勞役?天下無限利害,官吏卻不能替朕經度。此固小事,當有大於此者,卿等思之。”

話外之音,你這個宰相怎麼當的?

趙普,你還不明白嗎?

趙匡義要吐血了,話說到這份上,趙普還是不肯遞交辭相書。

第157章 勁弩(上)第190章 深山的貴人第260章 保護(上)第179章 開業(中)第482章 天堂第229章 石嶺關第96章 乾德三年的事(上)第387章 好人第117章 三肥土(上)一百零七章 種花養草第396章 梟雄的末落(下)第537章 大結局(四)第469章 均貧富(下)第198章 插釵第137章 對峙第78章 孤家寡人第513章 寓言第216章 夜宴(一)第363章 棄子(上)第194章 快樂第535章 大結局(三)一百零五章 秋實第225章 大宋第一戰將第247章 官家的妙算(中)第150章 花蕊夫人(上)第293章 小魚(中)第524章 選擇題(上)第82章 誘、惑(下)第148章 背後(上)第191章 女人第326章 一個人的戰鬥(上)第266章 太狠了第148章 背後(上)第317章 學問第256章 兩知州(下)第457章 我非張說,彼非姚崇第299章 愛情問題(上)第493章 原因第471章 驅(上)第100章 大舟第92章 地圖(下)第93章 兩道詔書第469章 均貧富(下)第318章 搖擺第483章 奇葩(上)第306章 不殺人第200章 父親(上)第40章 挖祖墳(上)第256章 兩知州(下)第101章 宇文愷第378章 驚弓之鳥第195章 國舅(上)第70章 神奇(中)第40章 挖祖墳(上)第25章 殺傷力第89章 結社第178章 開業(上)第397章 盧宋會(下)第146章 桃花第30章 這世界太危險(下)第215章 賀禮第93章 兩道詔書第269章 謀劃第196章 國舅(下)第304章 打獵(下)第43章 燙手的承務郎(上)第450章 良機第324章 棋子第85章 內幕第285章 論語第53章 大笑第533章 大結局(一)第354章 誰想不到的第2章 人心第373章 原因第424章 定(下)第394章 持續性的打臉(下)第52章 地震第495章 第一權臣第259章 槍桿子第424章 定(下)第330章 青蛙的死法(上)第65章 溫度第269章 謀劃第352章 安定第161章 提親(中)第340章 官家的妙算(下)第189章 強上了第279章 二敲第247章 官家的妙算(中)第143章 事了(上)第473章 真相第535章 大結局(三)第492章 疏忽第241章 金貴第157章 勁弩(上)第323章 天下第一書院第480章 不殺第413章 鐵血之路(十三)第353章 莫明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