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拓跋

趙匡胤登基後,所做的最大變動就是三分兵權,三分相權。

兵權分爲西府,三衙與地方三部分,很難說它是好是壞,若說它壞,縱觀宋明,幾乎看不到蕃王與重將起兵謀反之類的事件。雖有,卻無法使國家陷入南北朝唐朝時的那種混亂局面。

但說它好,無論是宋或明,除了極少數時刻,幾乎看不到漢唐那種雄威。

因此好處有,壞處也不少,若往深處想,例如就是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主將對部下都不熟悉了,這個仗能打好麼?

宋九針對這個局面,在趙匡義徹底將節度使權利拿下時,做了有爭議的改革。

先是將禁兵由城市向鄉村轉移,當時是很麻煩,然而長遠看,這是頗有積極意義的一次變革。

養兵成本下降,士兵養家餬口成本也下降,離開京城的繁華與浮華,士兵會更樸實,那麼戰鬥力會提高。

到了邊境是屯田,在家也是屯田,生活習慣變動不大,那麼就可以延長輪戍時間。通過分批輪戍,至少留守邊境的主將會了解部分將士情況,便於指揮。

宋朝纔開始執行時,出現了一些混亂與爭議,許多兵士將營田租給百姓。實際史上宋朝營田規模也不小,然而同樣在犯這個毛病。這不僅是兵士懶散,他們是京城人氏,又哪裡會種田?然而一旦七八成兵士轉爲農村兵,就不會出現這個局面。邊境多閒田。只要耕種起來,往往邊境就可以實現糧草自給自足。這又節約了大量成本。

實際那次改革就是對趙匡胤三分兵權的良好修正。

只要繼續執行下去,宋朝以後困於冗兵冗費的情況就會得到大幅度改善。

但在三分相位上,宋九卻做了倒退性的變革。

趙匡胤用東西兩府與三司三分相權,利於集權,減少權臣誤國篡國的可能。

然而趙匡胤也意識到有種種不便之處,因此這個三分相權執行得十分模糊。

一直到宋九歸來時,實際主要權利還是在中書。

宋九將東西兩府權責分得清清楚楚,互不干涉。那麼西府有軍權,卻沒有行政權,更沒有財權,三司有財權,卻沒有行政權與軍權,東府有行政權卻沒有軍權與財權。甚至西府有軍權,卻無掌兵權。更無財力支持,那麼皇帝手中的權利就可以加強。

趙匡義在軍事上是跛腳鴨,看不到它的弊端,只看到它利於君王將權利集中,於是高興地默認了宋九的做法。

實際它們能分得清楚嗎?

例如往前線調兵,與養兵。連國家財政收入有多少都不清楚,能否做出最好的決策?大戰來臨時,西府不知國家政務,東府不知西府軍事計劃,又能否做出最好的決策?

但沒有宋九。宋朝也會往上面變化。直到富弼纔看穿這個弊端,提出類似趙匡義在巴蜀的做法。讓西府首相也兼任東府,東府首相兼任西府,這樣相互瞭解,決策就不會出現重大失誤。然而也沒有很好地執行下去。

於是就有了李繼捧歸朝。

党項人原先生活在鬆藩草地到青海南部地區,青海北面與西部是吐谷渾人所在。

向北徙遷歷史更早,隋朝時就有了,那未形成規模。直到唐高宗時,受吐蕃人所逼,党項人才以氏族爲單位,大規模向隴右與慶靈銀夏等地遷移,一直到天寶年間,這是党項人第一次大規模遷徙。

安史之亂後,原來隴右各部又向慶夏鹽靈遷徙,慶夏鹽靈則向銀綏遷徙,有的甚至渡過黃河,達到河東地區。這是第二次党項內遷。

唐朝時大家也許不大注意,放在宋朝就能看出來了,這使得整個銀川平原,與南北河套地區,成了党項人的大本營,給西夏崛起打下基礎。

但當時拓跋氏力量並不強大,從氏族劃分,是野利越詩,野利龍兒,野利厥律,兒黃,野海,野窣六大府落,野利佔據其三。從地域劃分,慶州一帶的東山部,銀夏一帶的平夏部。拓跋氏力量仍然很小。

直到黃巢起義,夏州偏將李重建之子拓跋思恭協助唐僖宗與朱溫作戰,此戰雖敗,但朱溫隨後降唐,由是拓跋思恭與李克用協助官兵將黃巢從長安驅逐出去。從而獲得割據夏綏兩州大義。後來李思恭又乘朱玫之亂,派弟弟拿下延鄜,力量進一步強壯。隨後起起落落,西北變成三大部分,夏綏銀宥的拓跋氏,府麟的折氏,慶靈的西路党項。六大府落則變成五大貴姓,細封,費聽,折氏,野利,拓跋,拓跋最強。以及其他古古怪怪的多達上千個姓氏,如牛兒,客戶,野雞等等。

但這時候他們還是以依附中原爲主,甚至利用貢馬,獲得中原的賞賜度日。漢人對這一地區仍然有影響力。如後梁時,拓跋思諫死,其孫拓跋彝昌立,被漢將高宗益襲殺。然而隨後党項人迎立拓跋彝昌的叔父,李思恭的兒子李仁福又將高宗益擊敗。

聞聽夏州內亂,附近的李茂貞約李存勖合兵五萬攻李仁福,李仁福向後樑求救,後梁派李遇援救,加上李仁福的頑強,兩路人馬退走。由是拓跋氏保存下來。

後唐取代後梁,出兵夏州,然而此時夏州城池堅固,後唐運輸困難,再加上拓跋氏乘中原內亂時,幾十年得到休生養息,於是李仁福之子李彝超兄弟擊敗後唐軍隊。但仍害怕中原王朝,隨後稱臣進貢。然而這一戰,更加豎起了拓跋氏的威信。

再到後晉,李彝超病故,夏州大亂,然而此時後晉迫於契丹大軍南下,無暇西顧。甚至將投奔後晉的李彝敏等人送還夏州問斬。又喪失了一次大好時機。到後漢時,李守貞等三鎮叛亂。甚至請求李彝殷發兵幫助,更不想對付夏州了。而且李彝殷雖發兵,明爲相助後漢,實際替李守盧助威。

也就是逆天的好運,再加上陸續幾代明主的小心經營,拓跋李家一步步地在這個夾縫裡壯大了實力。

然後到了後周,柴榮同樣無暇顧西,然而柴榮做了一個英明的舉措。扶持折家!若無折家在西北,對照後來的宋朝歷史,那會是惡化到什麼地步?

到宋朝,拓跋李家一直很小心。

宋朝正在統一中原,於是默視他們的存在,然而趙匡胤卻不及柴榮的遠見,並沒有做削弱這股實力的任何舉措。那怕宋九刻意進諫。

李家也害怕,李彝殷死,其子李光叡繼位,開寶九年,党進與潘美出兵河東,李光叡曾出兵相助。克北漢吳堡寨。李光叡死後,李繼筠繼位,趙光義出兵北漢,李繼筠沿黃河列寨,渡河以張聲勢。李繼筠死後。其弟李繼捧繼位,由於其威信不足。又加上他立其弟李繼立爲留後,引起諸父昆弟怨怒,李繼捧從父李克文上表進言,李繼捧沒能力,不當爲定難節度留後,請派使讓李繼捧入朝。

趙匡義看到一次大好分裂党項,削弱拓跋李家的機會,於是同意李克文的進諫,以李克文權知夏州,與作坊副使尹憲同知州事。羌漢共同這塊土地!

李克文內外交困,只好獻出所管四州八縣(銀夏綏宥),帶着家人進京。

這就是三分相位的不便之處。

西北那攤子事,應劃屬於東府管轄,還是屬於西府管轄,恐怕連趙匡義也說不清楚。

趙普重新爲相,曹彬是好人一個,西府實權多爲東府侵奪,所以宋九來到西府後,對西北的情況不大瞭解。

是派了許多斥候打着開拓羊毛商道,拉攏阻卜,分化契丹的大名去了西北刺探情報,然而時間太倉促了,到現在前方還沒有消息傳回呢。

也就是朝廷操作李繼捧歸京這件事上,宋九一直蒙在谷裡。

但因爲宋九,朝廷派了許多斥候前去西北,東府同樣是蒙在谷中。

出大事了。

宋九看着大家,誰會想到,反而一些人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萬國來朝,羣胡伏首,纔是一個強國的表現。

宋九不會這樣想,他在沉思。

難道趙匡義做錯了嗎?

機會稍縱即逝,這正好一次難得的機會,不要說什麼民族觀,這是家天下年代,包括文明發達的漢人,也沒有抱成團,況且是党項人。朝廷未動一兵一卒,甚至連陰謀詭計都沒有用,而是順應民意,讓李繼捧歸朝。趙匡義做錯了嗎?

朝廷在靈州早就派駐軍隊,包括府州也駐紮了少許軍隊,還是羈縻,但是一種象徵,朝廷控制了這片區域。然而默視定難四州八縣繼續國中國?趙匡義做錯了嗎?

趙匡義想恢復漢唐榮光,想要恢復漢唐頂盛時榮光,不要求軍隊達到蔥嶺平壤,但最少東北到營州,南到交趾日南郡,西南控制青海日月嶺東部饒河湟水地區,西達玉門關實現真正的大一統。也就是收回定難四州僅是所邁出的一個小步。趙匡義做錯了嗎?

宋朝京城是開封,定難四州威脅不大,然而軍事上意義卻很重大,無他,戰馬也!宋初兵力並不弱,然而沒有一支強大的騎兵,崔彥進、李繼隆與李漢瓊三員虎將能不能取得滿城大捷。若沒有一支強大的騎兵,潘美與楊業能不能取得雁門大捷。然而屢次證明中原養不好馬,甚至將許多馬養死了,那麼西北重不重要?趙匡義收回定難做錯了嗎?

過程宋朝沒有恫嚇,即便李繼捧失勢歸朝,趙匡義賞官賞金賜銀,即便李繼捧獻出定難四郡,趙匡義也沒有急躁直接控制管理,而是以李克文爲首,漢官尹憲爲輔,表現出足夠的尊重,趙匡義做錯了嗎?

宋九提出分化阻卜,打通羊毛商路,若那樣只有三條商路,一條是府州到豐州,渡河至北河套,再達賀蘭山,從賀蘭山達居延海,從居延海再抵達阻卜。然而這條道路離契丹是那麼地近,契丹會不會坐視。這條道路已經不能選擇了。

實際只有兩條商道可供選擇,從府州到靈州再到賀蘭山,那邊從府州到太原。從慶州到靈州,那邊從慶州到長安。可這兩條道必須經過定難四郡,趙匡義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對定難四郡稍稍加強控制,難道做錯了嗎?

肯定做錯了,然而宋九卻不知道哪兒做錯了。

對這段歷史他知道得並不多,所以沒辦法利用金手指修正。

實際他就是知道,這段歷史也早就歪曲了,許多磚家胡亂指責,說趙匡義擾亂壓迫西北民族,完全是操蛋的說法。因此宋九借鑑的意見也不大,說不定會扭曲宋九的思考。

他拼命地想。

散朝後來到西府,又打開西北的地圖。

什麼也沒有看到,反而看到橫山後,眉頭擰起。

之所以如此,原因與他先前提議的加強版淺攻戰術一樣。從東易州開始,一直到河東,宋遼兩國邊境處多是崇山羣嶺,這裡遼軍騎兵優勢不大,而且易於築砦於要道上控制,同時這些砦堡又易守難攻。遼軍來就防守,遼軍去繼續騷擾,最終迫使遼國大軍疲於奔命,以最小的代價收回燕雲。

構思這一戰略的根本就是山。

趙匡義聽從了一半,稍許設鄉兵,於邊境增駐砦堡,這樣一來成了御,而非是攻。宋九沒有勉強,潘美故也。

這得慢慢來。

而且邊境得到加強,牽制了遼軍,使之不能全力攻打遼東,也讓宋九暫時滿足了。

但現在橫山山脈將會成爲宋九頭痛的所在。

於是他問曹彬:“曹將軍,我提一種假設。”

“易安,什麼假設?”

“如果朝廷此次讓李繼捧歸朝,從而激怒了党項人,使定難四郡全部反叛,朝廷應如何補救?”(未完待續)

第300章 愛情問題(下)第256章 兩知州(下)第476章 一(下)第120章 變化(中)第186章 用(上)第456章 忠心第84章 夜郎(下)第405章 鐵血之路(五)第59章 七幅畫第148章 背後(上)第483章 奇葩(上)第383章 中策(下)第39章 信(下)第290章 郭成儀(下)一百零七章 種花養草第356章 無敵第173章 第一槍第78章 孤家寡人第302章 高下(下)第150章 花蕊夫人(上)第228章 猛人哥第358章 想家的人(下)第51章 負荊第301章 高下(上)第41章 挖祖墳(下)第523章 第三十七計(下)第76章 卷(中)第341章 傲嬌的戰友第39章 信(下)第481章 等的人第244章 獻酒(上)第222章 大婚(下)第263章 辭戟(下)第188章 立必行第36章 果子(上)第451章 亂戰第324章 棋子第33章 始識第143章 事了(上)第397章 盧宋會(下)第98章 建隆三年的那些事(下)第315章 脫變(上)第45章 摺紙第338章 坦白第326章 一個人的戰鬥(上)第431章 四人幫(下)第192章 上朝第488章 要翻天第102章 好東西第389章 封禪(上)第52章 地震第386章 禮物第459章 小妾第126章 影響第408章 鐵血之路(八)第485章 南方(上)第283章 春闈(上)第20章 拒第353章 莫明的處罰第290章 郭成儀(下)第421章 飄搖(下)第320章 大江(上)第406章 鐵血之路(六)第174章 嘉禾第511章 四面楚歌第237章 宋無敵(上)第153章 燒酒會(下)第463章 前戲(中)第208章 遊園(中)第136章 夜審第220章 夜宴(五)第275章 反擊(下)第170章 巫蠱第255章 兩知州(上)第12章 從此醉(上)第259章 槍桿子第430章 四人幫(上)第294章 小魚(下)第20章 拒第18章 君子第182章 功名(下)第330章 青蛙的死法(上)第162章 提親(下)第64章 糊塗第217章 夜宴(二)第531章 軍事家(中)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7章 要錢不要命第532章 軍事家(下)第83章 夜郎(上)第35章 第一張畫(下)第235章 比較第128章 雪話(上)第461章 走馬燈第110章 新任務(下)第101章 宇文愷第65章 溫度第25章 殺傷力第44章 燙手的承務郎(下)第205章 簡單如何演繹成複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