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王氣

最後宋九還是沒有說。

說了一番客氣話,宋九回去休息。

趙匡義開始安撫百姓,還要讓劉繼元派人將那些繼續在反抗的官員將領招降。

這時潘美忽然說道:“陛下,臣在城中聽聞太原有王氣,望陛下將太原城移於汾水之東。”

“丈人,這有些不妥吧。”宋九說道。

大家古怪地看着這對翁婿。

“小九,有何不妥?”

“太原已成爲我朝的城池,河東也成爲我朝的河東,它也是未來國家的重要大門,移於汾水之東,一旦外敵南下成功,恐無險可守也。”

隔着一條汾水,性質截然不同。

在河西,太原城北與西皆是羣山環繞,南邊是沼澤與窪地,東面是汾水,因此易守難攻。但移於河東,卻是一灘平原與甘草地,將變得與開封城一樣。

潘美說道:“是如此,然而有此城在,百姓恐始終不甘,陛下仁愛,不殺百姓,若有人蠱惑人心,萬一有變,你可負責得起?”

宋九不能作聲了。

北漢軍隊戰鬥力並不強,然而很奇怪的是,這些將士在其他地方不行,但一入太原城,個個就象喝了雞血一般,或者城中有一個大祭師在施展蠻化圖騰,還是那種耐久性的。

就象這次,十幾萬大軍奮勇慘戰,還活活攻了一個多月,纔將太原拿下。

宋九並不知道的是若無他的推動,武器,經濟,史上這次生生強攻了兩個多月,纔將太原拿下。

當然,城中沒有大祭師,更沒有所謂的王氣。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太原城成了北漢百姓精神上的象徵。如果自己強行勸阻,萬一有事。自己悲催了。

沉思後,默認了岳父的做法。

說到底若沒有軍事上的強大,城池再堅固也不行。就象開封,城池不是不堅固,並且因爲幽州在契丹人手中,趙匡胤爲防契丹人南下,於城外廣種樹木。最後還不是被金人攻破?

趙匡義對這個王氣更忌憚,於是同意潘美的意見。

軍民開始建設新城。

但宋九又找到潘美。

建新城也罷了,潘美將街道從“井”字形改成了“T”字型。

平常沒有事,頂多變相地延長了距離,但它在防禦時會出大問題。井字型的街道皆是橫豎街道,戰時能用最短的時間將兵力物資調到危急處。戰馬也可以狂奔。

但T字型街道不同了,不但使得距離變長了一半,也不利於戰馬奔跑。這會使防禦能力更加下降。

於是宋九說道:“丈人不能這樣做,若是這樣,不如不建城牆。太原離胡人近,國家有盛有衰之時,一旦處於低谷。胡人南下,有太原城在,就可以成爲重要門戶。但若太原失守,胡人大軍可以輕易抵達洛陽與京城。子孫將會受害之。”

潘美猶豫不決。

宋九又勸道:“丈人,你恐王氣在,移城我理解,但過猶不及了。”

最後被潘美採納。

它只是一件小事,大軍徐徐後撤回。但不是從潞州這一線。而是爬越了太行山,到達鎮州。

宋九感到不妙,趙匡義在鎮州開始將諸將聚集,有曹彬、潘美,崔彥進,李漢瓊,劉遇。米信,田重進,還有宋偓與宋九、趙延美、趙德昭等人。

趙匡義說道:“朕想討伐契丹。”

大家顯然很失望,拿下北漢。趙匡義隻字不提封賞,卻要摸老虎的屁股,因此一個個沉默不作聲。

宋九坐在下首,趙匡義這種心理他能理解,拿下了太原,做到他大哥與柴榮沒有做到的事,信心高度膨脹,這才變更了計劃。

但是……

想了想,他還是站起來說道:“陛下,攻圍太原城一個多月,每天血戰,隨後協助百姓築新城,又攀越太行山,天氣炎熱,軍士睏乏,再戰易成師老之軍。再說太原有功,陛下還沒有賞賜,臣擔心下面諸將士心中不樂也。”

本來有一次發財的機會,那就是攻破城池後,大肆擄掠,雖然太原窮,終是一國之都,然而在趙匡義制止下,大傢伙幾乎什麼也沒有撈到。

宋九話剛落音,崔翰說道:“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契丹又不備,取之甚易,時不可失。”

“崔卿此言極是,宋卿,朕也知道將士有些睏乏,正是如此,所以不賞也。一旦行賞,將士失去動力,更無戰意。若等將士恢復體力,契丹那邊同樣有防範,收回幽州更難。契丹使者覲見朕時,朕就說過,朕出兵太原,若契丹遵守和約,朕恕之。否則戰也。宋卿勿言。”

當然,有這個勇氣是好事,可是打一個太原城,還耗了三代人的努力,幽州同樣城高牆固,不比太原差多少,況且它背後非是北漢,而是強大的契丹。兵貴行速,但不能用在幽州上。

打到現在,又修新太原城,爬了一座太行山,到達鎮州,然後再打,將士能不累嗎?那會成爲一個真正的疲軍之師。

然而這時候潘美在朝他狠狠瞪眼睛。

宋九還是不甘心,趙匡義又喝道:“既得隴,復望蜀!”

得隴望蜀在後世是一個貶義詞,形容人心不足,但在這時卻是一個褒義詞,劉秀率兵平西北,部將岑彭與吳漢將隗囂圍在西城,四川公孫述派兵援救。劉誘留蓋延與耿龠弇率兵圍之,又寫信給岑彭說如攻下兩城,就可以率兵南下攻蜀,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又望蜀,每一發兵,頭鬚髮白。

還有一個出處,曹操拿下張魯,司馬懿進諫說劉備以武力與欺詐俘虜了劉彰,蜀人未定就去爭江陵,這個時機不能錯過。曹操卻說人就是苦於不知足,已得隴,還望蜀。最終未聽,導致最後後悔莫迭。

一個得隴望蜀,雄心勃勃造就了豐功偉業,一個得隴不望蜀。最後漢中大敗,三國分裂。

宋九不能作聲了。

不然以後宋軍大敗,趙匡義能怪罪正是因爲自己進諫,而喪失良機的。

那邊潘美又在狠擠眼色。

宋九道:“如那樣,如今糧帛耗之一空,若戰幽州,必須調運大量糧草物資武器過來。押送到前線,這必須要對那邊地形熟悉,同時也要有一名重將協助,以防幽州人劫持供給,臣懇請以楊業助之。”

“準。”

諸臣將散後,潘美將宋九拉到一邊說道:“陛下意已決。你何必招陛下不快?”

“丈人,你認爲這次出軍有幾分勝算?”

“無論勝負,關你何事,看看有誰反對過,你是文人,難道不知袁紹帳下謀士田豐的故事?”

“陛下非是袁紹。”

“陛下不是袁紹,但你能否說服陛下。若因爲你的強行進諫,三軍士氣動搖,這個後果你能不能負擔?敗就會有人追究你的責任,勝了你就是一個笑話。”

“也是……”宋九在眼前浮現着一個瘦削老者的身影,呆了一呆。

“而且郭進……”

“丈人,郭進是怎麼死的?”宋九猜出郭進必死,可具體細節仍不大清楚。但潘美做爲軍方的最高層人士,未必不會不知道。

“郭進勇猛過人。除了田欽祚,有幾個能敵,但郭進不能忍,實際過了這一關,他同樣會海闊天空,老郭未過去啊。”

宋九終於明白了,難道監軍軍事天賦非得要與主將相當嗎?若此。王侁有什麼軍事能力?之所以讓軍事能力能拿得出手的田欽祚去做監軍,正是趙匡義對郭進不放心。郭進開始沒有明白,從白馬山回來,看到田欽祚種種產生不滿。於是告御狀。趙匡義小做處罰,但繼續讓田欽祚做護軍,這時候老郭隱約明白了。

仍田欽祚還在繼續挑釁郭進,郭進說了幾句,田欽祚將真相捅破,趙匡義不放心了,郭進還會有什麼好下場,這纔在絕望之下自殺。

郭進是立下大功遭遇的悲慘下場,其他大將如何做想?

所以明知道不可爲,也沒有人敢進諫勸阻。甚至宋九喊出這些大將的心聲,也沒有人敢附和。

“丈人,以這種心態,你認爲能拿下幽州嗎?”

“誰知道呢。”

“若是敗,有什麼方法減少損失?”

“敗嗎……兵敗如山倒,誰有本事能減少損失。”

“丈人,你知道的,如今這支大軍久經沙場,乃是一支勁旅,如果滅亡,全國精銳喪失,這後果國家豈能承受?”

“小九,你不要再說了,陛下要戰,只能破釜沉舟,只能勝,不能敗,好在前線探子回來稟報,幽州雖有十萬兵馬,但沒有太防備。”

“只能勝,不能敗嗎?”

宋九回到大帳,找來地圖。

看着看着,忽然就看到高梁河三個字。

趙匡義不管宋九怎麼想,既然決定解放幽州,於是繼續調兵遣將。原來攻打太原時,就調派了十萬兵馬,又調了十萬弓箭手,這二十萬兵馬全部移動到了鎮州,再從河東與河北京東調來數萬預備軍隊,幾乎接近了三十萬。

應當此時趙匡義不管有沒有才能,確實有雄心壯志,包括去年的科舉,殿試出題爲《不陣而成功賦》、《登講武臺觀習戰論》。

而且近二十年來,自趙匡胤整軍經武時起,就從全國各地選撥了高大魁梧的青年加入禁軍,經過多年內戰的錘鍊,宋九那次改革,將一些瘦弱病殘的兵士又淘汰出去,如果不是疲軍,這支軍隊戰鬥力絕對不可小視。

趙匡義在鎮州休整了十三天,召令三十萬大軍集合,但在這一天,驗證了潘美的小心。

北伐首日,諸將應到齊誓師。可出發時,趙匡義竟然發現還有部將沒有來報到。他十分生氣,欲置軍法,斬首示衆,還是馬步軍都軍頭趙延溥進勸:“陛下巡行邊陲,本以外寇爲患,今敵未滅而誅將士,若圖後舉,誰爲陛下戮力?”

拿下太原的功勞未賞,卻要殺人,將士們會不會高興?

趙匡義聽從。

正是帶着這些不利的因素,三十萬大軍踏上了未知的征途……

第227章 雙子星第367章 相才第10章 製造標準第112章 心照不宣第322章 好深的水第415章 一地雞毛(上)第150章 花蕊夫人(上)第64章 糊塗第336章 東華門第44章 燙手的承務郎(下)第139章 派系第288章 春行(下)第285章 論語三百九十章 封禪下第117章 三肥土(上)第291章 大魚第2章 人心第454章 燕南歸第4章 打賭第153章 燒酒會(下)第303章 打獵(上)第239章 太監國度第171章 死(上)第16章 約戰(上)第384章 雁歸來第51章 負荊二百十八章 歸來下第355章 有一種痛叫虛僞第272章 伐第160章 提親(上)第156章 清明(下)第380章 交鋒(下)第528章 黑土地第80章 **(上)第21章 麻煩來了(上)第476章 一(下)第4章 打賭第342章 親事第441章 妖星(中)第310章 碩麥(下)第56章 可憐的老師(上)第319章 五字第8章 神奇第216章 夜宴(一)第161章 提親(中)第199章 牛(下)第182章 功名(下)第510章 膠着第209章 遊園(下)第35章 第一張畫(下)第62章 我的地盤第293章 小魚(中)第519章 景德第2章 人心第80章 **(上)第121章 變化(下)第208章 遊園(中)第517章 養豬第159章 核心第479章 不動如山第59章 七幅畫第225章 大宋第一戰將第162章 提親(下)第177章 夜探第64章 糊塗第75章 卷(上)第53章 比較(下)第484章 奇葩(下)第174章 嘉禾第397章 自作聰明(上)第323章 天下第一書院三百九十章 封禪下第347章 必死(上)第382章 中策(上)第413章 鐵血之路(十三)第382章 中策(上)第453章 山後第412章 鐵血之路(十二)第231章 王者之城(中)第108章 走後門第310章 碩麥(下)第443章 高處不勝寒(上)第256章 兩知州(下)第255章 兩知州(上)第478章 幹嘛不站隊第177章 夜探第283章 春闈(上)第436章 神的黃昏(五)第313章 才第400章 未卜(下)第511章 四面楚歌第218章 夜宴(三)第361章 黑遼河第129章 雪話(下)第382章 中策(上)第408章 鐵血之路(八)第523章 第三十七計(下)第490章 大秘密第74章 南方(下)第46章 正八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