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宮望京門,是洛陽福王府的正大門,處在察院街。街對面是府文廟,事實上府文廟的早年稱呼是孔廟,爲祭祀孔子而建立的場所。相對於關帝廟、岳飛廟的武廟而言剛好文武對稱。
現在府文廟已然與府學合併在一起,府學的讀書人稱之爲生員,也就是普通百姓口中的秀才。
午後三時,朱由崧領着葉勝和莊木頭兩大跟班,他們手裡各拎了兩個籃子,表面上用布遮住。剛出了王宮大門,三角眼王建義就從身後溜了過來。
“咦,王秀才,你怎麼也跑出來了?”
朱由崧頗爲訝異,要知道府衙接待宴結束後,自個一家子進王宮纔過去二個時辰啊,他可是朱常洵的左臂右膀,很多事都需要處理怎麼會有空閒呢?
“嘿嘿,少爺,王宮有老管家在,事都交待了,也就沒我什麼事了。”
王建義搐了一下嘴角,訕訕回了一聲。朱由崧算是明白了,這傢伙被福王身邊的老太監給奪權了,也難怪他會跑出來。
“那就一起吧!”
朱由崧也沒多話,四人向延着察院街向右側方向行去,只要行進到街道的盡頭轉個彎就可繞過了府文廟,前邊就是洛陽的養濟院,因此離王宮也不遠,朱由崧就不想再坐轎。
養濟院也就是後世的福利院,收容孤寡老人、幼子殘童以及活不過去的難民。
歷史上最早的養老院在夏朝就已經出現了雛形,當時還是奴隸社會。據《禮記?王制》記載:“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
這裡提到的“序”與“學”,就是夏殷時代養老的最初機構,也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職能。
到了唐代出現了“悲田院”,設在長安,是專門收養貧窮沒有依靠的老年乞丐。這時纔算正式形成養老院制度,由佛教寺院負責具體管理。
北宋初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有東福田院和西福田院,專門收養孤獨有病的老年乞丐。到宋英宗年間又增設南福田院和北福田院。養老的福田院正式脫離了佛教寺院的管理,改由政府管理,皇室供給銀兩。
元朝於公元1271年下令,各路(相當於目前的地級市)要設立濟衆院,收養鰥寡孤獨、殘疾不能自養的老人,供給一定糧食和柴薪,當衆發放,不得貪佔。
明代初期,太祖朱元璋詔令各府縣設立養老院。
據《明史?食貨一》初,太祖設養濟院收無告者,月給糧。設漏澤園葬貧民。天下府州縣立義冢。又行養老之政,民年至八十者賜爵。復下詔優恤遭難兵民。
也就是說貧民沒錢買地葬身,國家給地。遇水災旱災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國家給田每人15畝耕種,給牛和農具。老人八十歲以上的,國家賜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國家養老。
《宛署雜記》載“每名口月給太倉米三鬥,歲給甲字庫布一匹。”入養濟院的條件是:“查都城內外之老疾孤貧者,籍其年以請。”
從上述可以看出來,這時的收養待遇還是不錯的,因此明朝時期在大街上是看不到叫化子和流浪漢的,每個縣都有養濟院免費收留。
不過也總有那麼多人喜歡佔私利,由於可以白吃白喝、甚至死了也可白葬,以至於某些人發達了也懶着不走,也在裡面混個名字撈個實惠。因此也有了一句“間有家饒衣食、富於士民者具是貪入矣。”
無論如何看,朱由崧都感覺現在的福利制度比起後世來也沒什麼兩樣。
朱由崧想要了解現在民衆的生存狀態也只要去養濟院,那裡大多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員。
察院街非常乾淨,每天都有府衙招費的專門人員進行清掃。臨近午後一時,府文廟的秀才們開始上課了,一路上衆多秀才頭戴、成羣結隊,笑吟有聲,亦有商販來來往往。
不過這條街大多賣的是書籍方案、筆墨紙硯,商販也就叫賣些零食,也沒什麼好看的。
朱由崧掃了兩眼就失去了興趣,腳步也不竟自加快了微許。
現在小冰河時期,冬天是越來越冷,反過來人們就會感覺夏天好像比起往年要熱得多,事實上溫度在逐年降底,而且天乾物燥,雨下得越來越少。
朱由崧實實在在的感受到了這一點,今天早上九點時,船隊到了洛陽,進城門口時,遠遠的,他好像看到了難民。不過當時有官員在場,且也有府兵守衛,也定然是要驅逐,具體情況如何,他也就不勝明瞭。
這事兒,他一直放在心裡沒同任何人講,表面上還是一副恬淡,其實內心已然焦慮。
事實上,表面上的盛世繁華,世態卻是越來越嚴重,很多達官顯貴、士族商賈要麼只顧自己殊榮享樂、鑽贏利益,要麼渾然不覺以爲天下安穩。
葉勝和莊木頭二人走在身側,左顧右盼,對於洛陽一切皆爲好奇。朱由崧淡淡的瞥了一眼,心想恐怕他們倆也認爲社會安定哩。
又看了眼王建義,發現這個三角眼秀才居然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王秀才看什麼呢?”
“呃,少爺,下人只是在想您是不是又要做好事了。”
王建義目光閃了閃一臉的訕然,朱由崧瞧了瞧也不再理會,說話間幾人已經到了養濟院。
養濟院門口有棵百年大樟樹,虯結的根枝粗如橋墩,樹冠相疊,昂首雲天,老皮沉殼,說不出的滄桑古樸。
樹下坐了五個衣裳破縷的老人,面帶菜色,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路道兩旁卻是有數十個戰戰兢兢的男女,他們大多是三四十歲,一臉的風塵,甚至還有那麼幾個手牽着孩童,身上衣裳同樣破舊,臉色悲苦無助。
朱由崧幾人的到來,時不時引得這些人朝這邊看來。朱由崧向院裡掃了一眼,卻也沒看出什麼花樣,裡面雖然有人卻並不多,也許是呆在屋子內也說不定。
“老人家,他們都是難民嗎?怎麼都站在那兒?”
朱由崧並沒有直接讓葉勝和莊木頭派發籃子裡的饅頭,而是走了過去挨着一個七十來歲的老人尋了個乾淨的石頭坐了下來。
“唉,遭荒了啊。”
老人嘆了氣,在他身上掃了兩眼,道:“看你穿着,應該是大富貴人家的孩子,大人們怎麼會讓你來這裡?”
不等朱由崧說話,老人再次說道:“要知道這裡可是很亂的啊,小心吶,別看你身邊這兩個長得壯實,呆會兒可能搶光了你。”
“老人家,既然如此,養濟院怎麼不收容了?”
朱由崧到不怎麼在意他說的這些,他想知道是爲什麼?
“唉,他們都是外鄉人,並不是洛陽本地的,府濟院當然不想收容了,要不官老爺的腰包就瘦了。”
老人家到了這個年齡似乎什麼都看透了,也不怕說出的話被人聽了去,許是很久沒人和他聊天了,老人嘮叨了起來。
“這些外鄉人大多是從陝西那邊一路乞討過來的,幾千裡啊,不容易。可惜這十幾年來,災荒越來越重,哪怕是洛陽米價也是一月一個價,日子難熬了。”
饒是聽了這些話,朱由崧的內心越發的沉重,想必現在陝西那邊的布政使司已經無力撫順也就放任了災民逃荒,世態恐怕出了自己的想象。
當然,大族富戶可能還可以支撐,不過盤剝名下的傭戶肯定是越發狠厲了。
每年的收成減少,官吏、地主士勳不積蓄糧食纔怪,可能那邊強盜山匪已經橫行了,只不過官員定是在竭力鎮壓清掃,同時也隱瞞着不報。
和這老人聊了幾句,朱由崧也得不到什麼有用的信息,繼而走向了右側一位中年婦女,她懷裡抱着位八九歲的女童,這女童一副病怏怏,小臉兒蒼白,目光毫無生氣。
“這位少爺,能給點吃的麼?”
中年婦女一臉的哀求,目光楚楚道:“我的孩兒已經兩天沒吃的了,求求您給點吃的吧,民婦做牛做馬也會報答您的,求求您了,我只有這麼一個孩兒了,求求您!”說着屈膝跪了下來,淚水抑制不住流了下來。
“給點吃的吧,我們都好幾天沒吃的了……”
也就在中年婦女悽苦無助時,道路兩旁的人兒都涌了過來。
“這位少爺,您行行好,求求您給點吃的吧,我們都給您做牛做馬,求求您了。”
“給點吃的吧,求求您了……”
朱由崧不曾來得及對中年婦女說什麼,人羣一下子全跪了下來,更有孩童哇哇痛哭。
“孃親,好餓,孩兒這是要死了嗎?”
“孃親,弟弟妹妹都餓死了,孩兒是不是也會這樣?”
“孃親,將孩兒賣了吧,前幾天有個兇悍男不是想買孩兒麼,一兩銀子哩,孃親,賣了孩兒吧。”
人們的悽愴,一張張菜色的臉,無助的悲鳴,近似耳邊女童虛弱的話音,一切的一切像洪水般衝入了朱由崧的心扉。
悲悽,心酸!
空氣中瀰漫了感傷,那是一雙雙近乎絕望的眼神,朱由崧從未有過這般經歷,心裡升騰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憤。
大明啊,您何以至此?
官員啊,士丈夫階層,勳貴地主、商賈……你們究竟有沒有將這個國家、民族放在心裡?
看着這一雙雙期待、乞求的目光,朱由崧一時竟是無語凝噎。
百姓苦啊!
好一會兒,朱由崧聲音帶着哽咽,擡起雙手:“起來吧,都起來,我受不了你們的跪拜,都起來吧,小子帶了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