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回 深難測

見武嶽一副舊事不提的態度,武承肅心中雖然狐疑,卻沒露在臉上,眼下還是議論陽筠的事是正經。

武承肅心中雖恨,卻不能由着武嶽這般“擡舉”陽筠,待武嶽問起如何處置,武承肅便將早就想好的話說了。

他恭敬道:

“李春奎是爲人利用,其本意是想討好八鳳殿,便是有錯,這般重罰也讓人心寒。至於株連,實是不可。如今太子妃還需靜養,腹中又有胎兒,正是積福積德的時候,哪能興株連之事?”

武嶽半晌不語,若有所思,過了片刻才點頭稱是。

“倒把這事忘了。太子妃如今不穩當,祈福積德是應該的。”武嶽說着,大手一揮,“便免了那個李春奎的株連之罪,只是詔書要下得清楚明白。”

武嶽說着,又提及進香祈福,讓武承肅也抄兩卷經書。

“與中元節一般,抄幾卷經書送到國寺去。朕這裡也手抄一卷,太子妃自己就莫要抄了,她如今還是不能久立麼?”

抄經祈福確是好事,武承肅倒也贊同,便答應下來。聽見武嶽問及陽筠情形,武承肅便細細說了與他。又等了片刻,眼瞧着武嶽似乎無意詳說詔書的事,武承肅心中雖覺不安,也只得行禮告退,回東宮議事去了。

東宮屬臣早在崇明殿候着,待武承肅回來,衆人便先議論朝上的事。最近除了東宮有大事,外頭並沒什麼大事可議,因此才說了一個時辰,衆人便沒話說了,等着武承肅教散。

武承肅略一沉思,想起日前聽到的一樁事來,因心有疑慮,便開口問道:

“楚冀才彈劾歐陽充是遞了奏本的吧?”

衆人不解其意,紛紛應“是”,心中卻都十分好奇,均覺這事還有蹊蹺。否則好端端的,太子殿下翻這陳芝麻爛穀子的事出來做什麼?且楚冀纔不是諫諍官,要想彈劾只能上疏告狀,太子殿下不是明知故問麼?

“歐陽充犯事不大,彈劾他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武承肅沉聲道,“這樣的奏本遞進門下省,要幾日才能審閱完畢?”

有人說兩日,也有說三日的。柳正怕太子有要事才問,便恭敬道:

“門下遞到御前,怎麼也是兩日之後了。若經中書,則要更久。楚冀才顯然是早有預謀,中間又有人幫襯,因此風聲一點沒露,早朝上陛下才直接發落了歐陽充。”

武承肅聽了之後不禁冷笑。

問題就出在這裡!

那摺子遞進門下省,又直接到了御前,顯然是武嶽授意,中間一路無阻不說,還沒進中書省的大門。那麼,楚奉儀又怎麼會在前一天晚上知曉此事,並因此鬱郁,終於自縊呢?

丁鑫回話的時候,武承肅便直覺不對,苦想了半個多時辰也想不通,直到看到案上的奏本,他才恍然大悟。

楚冀纔沒那個本事,他可是一丁點兒消息也送不進來的,且他那個女兒活着總比死了強,楚冀才犯不着因爲自己首鼠兩端就逼得女兒自盡。

然而楚奉儀是自縊無疑,消息是別人告訴楚奉儀的,恐怕說的就是楚冀才令其自縊。可那人是誰,爲的又是什麼目的?

武承肅起先懷疑楚奉儀之死是武嶽所爲,可他不過編造了一封手書,便令楚冀才無法做人,武嶽也跟着被抹黑。想武嶽那般精明,似乎不會做這樣的蠢事。

接着,武承肅便想到了錢氏,可他馬上又否定了這個念頭。

錢皇后的手段多半跋扈,想要算計哪個,就直奔着那人去。即便她想挑撥武岳父子,也不太可能繞這樣一個彎,白費了許多力氣,何況彼時錢皇后與武承肅一心,不會冒險連東宮一起打擊。

即便是現在,錢皇后也不會做動搖武承肅根基的事,諸如諫諍官自盡事小,若傳出東宮謀害女眷,可就是武承肅德行有虧了。

武承肅思來想去,似乎只剩了衛氏和魏國兩股勢力。

他將心中猜疑與屬臣說了,衆人七嘴八舌議論了一個多時辰,也沒得出什麼結論來。武承肅便吩咐他們散了,自己往八鳳殿去用午膳。

自陽筠臥牀起,武承肅便儘量只在上午議事,下午往往讓衆人歇了,得了空便往八鳳殿跑。

衆臣皆知太子殿下對太子妃體貼照顧,一面感慨他癡情,一面又擔心,怕情深誤事。所幸太子妃無甚根基,其胞妹雖要嫁入寧王府做世子夫人,卻未必幫得上什麼忙。

寧王世子畢竟沒什麼作爲,連廉王府那位二公子的一半也比不上。

衆人一行出宮,一行悄聲議論陽筠的事。柳正在旁聽得認真,只是不說話。旁人均知柳正慎言,不過打趣了他兩句,便由着他只聽不語了。

殊不知柳正另有心事。

柳正字守一,乙科進士出身,官至樞密直學士,其子柳克明,纔剛得了表字正心,既點了“明”字自省之意,又警其持念務必端方,他日身爲史官,不可有半點偏頗。

柳克明與寧王世子武承訓是從小就在一處的玩伴,克明矢志做個青史留名的史官,因此常在家中苦讀,倒也不難懂,而素來不顯山露水的武承訓據說也拜了師父,學起經史典籍來了。

更有甚者,據柳克明回家感慨,連他有休歇,偶爾跟着去打打馬球,武承訓卻整日悶在家裡,一月出門不過兩次。

好好個寧王世子,讀起書來這般用功,不爲入朝又是爲何?柳正只覺衆人議論實在無稽,故而纔不插話。

這武承訓心機頗深,若果然讓他入朝,時日一久,未必不是陽筠的助力。

柳正一路回府,剛巧路過衛侍郎的門前。

衛氏宅子從門外看不出什麼特別,不過是高門大戶,正門兩旁各有一個高三尺六的石獅子,門額上的“衛府”二字是太祖皇帝御筆親書。若非要去旁的勳貴之家區別開來,便是那太祖皇帝御賜的,上書“忠貫白日”四字的匾額了。

柳正輕輕一一笑。

衛府也還算是好的,至少沒那麼些腌臢事。

都中多少人家皆是一般,外面看着這般堂皇莊重,裡頭竟是那般深不見底。

第二二九回 半真假第三一八回 暗相較第三四五回 人思變第百拾一回 怨悲歡第五十五回 慣多心第二三七回 猛回頭第九十回 慈貽患第三一七回 尊有儀第十四回 訴衷腸第二五九回 激將法第二三三回 心生疑第十回 蓄陰謀第一四九回 牡丹餅第四十一回 殃無辜第一二八回 現高明第三四五回 人思變第三一一回 洞於先第一四九回 牡丹餅第二二二回 先自欺(三更)第一六三回 少年郎(三更)第二八七回 參差影第一四四回 淺談兵第一一二回 怯春寒第五十一回 幽來去第八十六回 魏世傑第八十三回 探虛實第一三五回 踏春行第三三一回 連陰雨第二四二回 跳梁戲第一三九回 朋同利第一一八回 喜樂同第六十回 悔當初第三三九回 近眉睫第一一四回 巧成拙第四十七回 一步錯第四十三回 姊妹情第四十回 楚奉儀第九十三回 悔當初第二零六回 追舊事第二三二回 聞噩耗第二十四回 賞秋梨第八十回 相時機第十三回 推八字第一六一回 無處訴第七回 丹青閣第叄一九回 真性情第三四五回 人思變第九十九回 意難平第十九回 八鳳殿第八十三回 探虛實第二八二回 風蕭蕭第一四六回 恩卓殊第二一二回 惱無情第一七一回 憐同命第一百回 詢表字第一三八回 形於色第六十一回 想當然(補加更)第七十四回 雀在後第一二四回 擇其宿第三五一回 尾聲(上)第三三四回 償夙願第一三二回 有專攻第二十回 起居注第五十一回 幽來去第三四七回 吝同歸第三一三回 終身誤第二四五回 不速客第十九回 八鳳殿第二零九回 天有異第三一二回 哀滿腹第二十三回 下階行第一二六回 疾難隱第三二五回 省己身第一一五回 藏心計第一零二回 沉轉醒第二二七回 傳乩文第叄一九回 真性情第一一八回 喜樂同第二二五回 淚洗面第九十六回 沉舟計第三三五回 醉沙場第二八一回 恨失足第二回 初相見第二三五回 悔曾經第九十二回 無退路第二十三回 下階行第一四四回 淺談兵第一五三回 推隱情第五十八回 大不易第一九九回 枉心機(三更)第二五三回 各不同第一五零回 張聲勢第六十三回 如夢中第二五三回 各不同第二六七回 哀心死第二八七回 參差影第六十九回 興所至第一一八回 喜樂同第一七六回 諱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