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煩惱即菩提

天力靈示:見性之人,用我們凡夫的話來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性德的圓滿流露。如來果地上則究竟圓滿,跟沒有見性的十法界裡面的賢聖不一樣。十法界的聖賢沒有見性,雖沒有見性,跟我們一樣,他能隨順佛陀的教誨,所以這是相似的見性,不是直接的,是間接的。換句話說,他們能夠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通通放下了,百分之百的隨順佛陀教誨,就是差一層沒見性,可以說他們達到見性的邊緣了。

佛經裡面常常用火做比喻,他沒有接觸到火,但是已經感受到火的暖氣,這叫相似氣,感受到他的暖氣。六道里面的凡夫由於妄想、分別、執著太重了,煩惱習氣太重了,雖然說我們也得放下煩惱習氣,隨順佛陀教誨,這講六道里麪人,他做不到百分之百,能做到百分之五十就不錯了。爲什麼?依舊夾雜着煩惱習氣,他斷不掉。六道里面觀行功夫的淺深,就在夾雜着分別執著有多少,夾雜的愈少,這境界就愈高;夾雜着很多,你的功夫就很淺,就這麼個道理。

因此,我們要儘量的減少夾雜,希望自己念念都能夠與清淨平等覺相應,保持着自己的清淨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這樣子性德雖然不是直接的流露(沒有見性那就不是直接的流露),從佛口中流露出來,我們得利益了。但是最後的目標是要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完全放下,放下就轉過來了,它就是性德;性德在迷就是煩惱習氣,煩惱習氣要是覺了,就恢復到性德了。所以煩惱習氣從哪裡來的?是性德在迷惑狀態之下的現象。所以佛纔講“煩惱即菩提”,覺了,它就叫菩提,它不叫煩惱了。“生死即涅槃”,生死是迷。迷了叫生死,覺了叫涅槃,涅槃跟生死一樁事不是兩樁事。學佛必須得學着轉境界,轉惡爲善。轉迷爲悟。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間,跟我們大衆在一起,大衆住的是五濁惡世,釋迦牟尼佛住的是清淨國土,不一樣!爲什麼不一樣?衆生心行不善,六根接觸的境界不善。佛心清淨,純淨純善,佛六根接觸的環境都是純淨純善的。心分別,這三個字重要!你住的到底是穢土、是淨土,不在外頭。與外面境界不相干,爲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這個話我們聽得太多了,聽得真是熟透了。雖然聽得多,聽得很熟。你不會用,你沒有辦法用在你實際生活當中。如果你會用了,你的境界就轉過來了。

凡夫需要選擇環境,覺悟的人、聖賢,他需不需要選擇環境?不需要。他在阿鼻地獄也是淨土,爲什麼?他心轉境界。由此可知,三惡道的衆生。把它放在菩薩淨土裡面,他所接觸到的還是三惡道的境界,他見不到佛菩薩的境界。你要問爲什麼?他的心不是佛菩薩的心,“一切國土心分別”

。不是佛菩薩的心,怎麼能夠受用佛菩薩的國土?這個國土我們講物質環境,佛法講的是心法。境隨心轉纔是真理,心被境轉是凡夫。

我們要幫助自己,要幫助別人,幫助自己纔是真正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纔是真正幫助自己。自他不二,別人是我們依報環境裡面的一部分。我們生活環境是兩個部分:一個是有情的生活環境,一個是無情的生活環境。我們現在一般人講人事的生活環境,物質的生活環境。一切有情是我們的人事生活環境,生活環境就是依報,正報就是自己身,稱正報。依正莊嚴,我們的身心純淨純善,我們的正報莊嚴,依報就莊嚴。如果依報裡頭還不是純淨純善,立刻就要覺悟,我的心行沒有做到純淨純善。爲什麼?境界沒轉過來!什麼時候你覺得這個環境是純善純淨,那證明你的心行轉境界了。極端不淨的地方,你清淨,你看到的是清淨的;極端不善的地方,你看到是純善的。你看到純善純淨,別人是不善不淨,這兩個境界重疊,不相混雜,妙就妙在這裡。從這個地方你能體會到宇宙世間是無量無盡無數的重疊,雖重疊,各個不混雜,真的不可思議。

惠能大師跟五祖說的那一句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爲什麼常生智慧?他得法界佛加持。眼見色得佛加持,生智慧;耳聞聲,生智慧;鼻嗅香、生智慧;舌嘗味,生智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叫做得法界佛的加持。我們就明白了,法界佛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統統是法界佛。我們接觸除自己本身之外,所有一切人都是佛。爲什麼?我跟他接觸的時候,長我的智慧,滅我的煩惱。法界佛天天圍繞在我們的身邊,法界佛一剎那都沒有離開過,凡夫不認識。孔老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你懂不懂這個意思?用佛法來講,這就是法界佛。

你從這一句話裡體會,三人行,三人:有我一個,一個是善人,一個是惡人。善人長我的智慧,教導我,我向他學習;惡人也長我的智慧,我也向他學習,都是善知識。善人從正面教導我,惡人從反面教導我,示現的惡因惡報讓我反省,我有沒有造他那樣的惡?如果有,趕快改,他在那裡示現這個不善的因、不善的果報給我看,我在這裡覺悟,省悟過來了。善人是善因善果,惡人是惡因惡報,都在教我,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都是法界佛。不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包括動物、植物、礦物,包括所有的自然現象,什麼時候離開過我?所以,一個明白人、一個覺悟的人、一個心地清淨的人,他受益,無時無刻不是沐浴在諸佛如來真實教誨之中。爲什麼我們凡夫不會?真的那個關鍵就是宗門大德常講的“你會麼?”你會,你覺悟;你不會,你是凡夫,你還要搞生死輪迴。你要是會了,恭喜你!你這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你這個身在這個世間叫最後身,下一次如果再來的話。乘願再來了,不是業報身,下次再來是佛身,你當下就轉凡成聖。所以你得法界佛加持。這是這一品修行的宗旨。

“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煩惱即菩提”乃一句禪宗的偈語,一則英語小故事可以很好地詮釋這句偈語。故事的題目是“煩惱樹”,譯文如下:

煩惱樹

我僱了一位木匠幫我修繕舊農舍。第一天的工作很糟糕,剛開始,他的汽車輪胎癟了,耽誤了整整1個小時;後來電鋸壞了;現在忙了一天後他的舊卡車竟不能啓動了。我只好開車送他回家。一路上,他像石頭一樣沉默不語。到達目的地之後,他邀我進去見見他的家人。

到了門口,他先在一棵小樹前停一會兒

。用手碰了碰樹枝。

門開了,一進去,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棕色的臉龐溢滿了微笑,他高興地擁抱兩個孩子。然後深情地吻了吻妻子。

告別木匠幸福的一家,他送我出門,再次經過那棵小樹時,我不禁好奇地問:“進門前你在樹前聽一下做了什麼?”

“噢,這是我的煩惱樹。”他回答說,“我知道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有許多煩惱,這是我所不能控制的。但妻子和孩子是無辜的,我不該把煩惱帶給他們。我知道有一件事自己能控制,就是每晚進門前把煩惱掛到門外的樹上。等到第二天早晨離開家上班時,再把它摘下來。”

“有趣的是,”他微笑着,“每天早上我準備把它們取回時。都會發現樹上的煩惱比我前一晚掛上去的要少得多。”

禪書曰:“美玉藏頑石,蓮花出淤泥。須知煩惱處,悟得即菩提。”佛家把菩提比作美玉和蓮花,煩惱比作頑石和淤泥:沒有頑石和淤泥,就不會有美玉和蓮花。沒有煩惱,就不會促使人悟得佛法;一旦從思想上擺脫了煩惱,這個人也就獲得了佛家的智慧。因爲智慧來自煩惱,所以說“煩惱即菩提”。“煩惱樹”的故事不啻生動地演繹了此理:我們看到,故事的主人公一旦“把煩惱掛在門外的樹上”,進門以後,“他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棕色的臉龐溢滿了微笑”。

生活中煩惱無處不在;煩惱與智慧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放下煩惱就是智慧;忘卻苦愁,輕快便會即刻溢滿心間。

煩惱即菩提,超凡入聖只在一念之間。

我們時常在不知不覺中,就現出煩惱,有時現之於色,有時藏之於心,有時候無明一動,什麼也不知道了;無明一作怪,就糊塗了。所以煩惱是障道的因緣,修道的絆腳石。

菩提是‘水’,煩惱是‘冰’;水就是冰,冰就是水,水冰是同體,沒有兩樣。寒的時候,水就結成冰;熱的時候,冰就化爲水。換句話說,有煩惱時,水結成冰;無煩惱時,冰化爲水,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簡單地說,有煩惱就有煩惱冰--無明;無煩惱就有菩提水--智慧,這一點,各位切記!切記!我們修道,不要修了八萬大劫,這個煩惱還是存在,天天靠吃煩惱而活著,若不吃煩惱,就要餓死,這真是很可憐的!

我們的疾病,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呢?就是從貪嗔癡三毒所生。人若是沒有三毒,什麼疾病也沒有了。佛法中的‘戒定慧’,就是醫治‘貪嗔癡’的特效藥,有藥到病除的神效。所謂:

‘心清水現月,意定天無雲。’

這種境界,就是沒有煩惱。所謂‘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慾斷盡真福田’,妄想的心也止了,攀緣的念也絕了,這就是真富貴。簡單地說,‘不貪’就是富貴。人爲什麼要貪?因爲不知足,覺得不夠,所以要貪。沒有私慾就是福田,如果斷盡就是真福田。這點各位要特別注意!

‘心平百難散,意定萬事吉。’

這是至理名言,把它當做金科玉律,那一生就受用不盡了。

第34章 愛的法則第108章 一直在路上第4章 選擇第94章 你的身體要告訴你什麼第110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2)第114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2第27章 失去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第65章 詞語聯想推開潛意識之門第82章 人生之旅的目的第37章 點亮接納的明燈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6章 尊重一份獨立的生命第116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4第9章 奇夢第4章 誰是傷我最深的人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118章 愛的控制2第2章 職業倦怠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純真第2章 職業倦怠第9章 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第27章 兒子喜歡奧特曼第13章 靈魂伴侶第7章 親子教育宣講團第16章 不可忽視的陰性能量3第13章 幸福之旅4第15章 幸福之旅6第38章 忘我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第97章 與孩子一起創造共同的幸福時光第85章 人生就是在地球上旅遊第60章 多維度覺察自己第18章 靈性修煉與從商第84章 四梵行3第67章 體重過重來自於心事太重第14章 幸福之旅5第16章 渡9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1章 我得了和姥姥一樣的瘋病第12章 與天力的連結第5章 畫在紙上的花第4章 這些孩子怎麼了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第25章 自性本空第35章 布財陣2第45章 開悟的人是什麼樣子第85章 四梵行4第二 卷大隱隱於市前言第30章 財由心收4第7章 渡第73章 靈魂伴侶與緣分第1章 愛的語言第14章 佛經與外星人2第29章 參禪開悟2第33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第8章 迴歸自性之旅1第26章 相由心生第80章 心淨國土淨2第64章 佛教與科學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93章 皇家舞者第56章 罪孽清理第65章 佛教與科學2第19章 輪迴3第66章 內在頑皮的小姑娘1第107章 不替代孩子成長第20章 愛的教育第42章 心理諮詢師心中的道第98章 給孩子靈性滋養第22章 讓孩子學會覺察內在的感受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56章 附體現象探秘2第113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1第100章 解鈴還需繫鈴人第27章 謀劃人生從自己的興趣開始(1)第21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第69章 選擇2第17章 愛你的存在第24章 衣櫥與鼻竇炎第66章 命運掌控在誰的手裡第98章 給孩子靈性滋養第24章 別讓別人的言行綁架了你第109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1)第11章 渡4第12章 渡5第10章 迴歸自性之旅3第101章 佛眼看愛情第20章 真相第115章 從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醫3第11章 神奇的催眠術第19章 愛與自由是所有問題的答案第17章 絕不能讓枯燥進入課堂第4章 心想事成的能力第33章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第3章 夢魘1第112章 生活,只要記得它的好4第26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獄第104章 當你感覺被人控制的時候第46章 有一種女人嫁給誰都幸福第32章 太極高手楊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