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節 地宮3

高良其實也非常害怕。當他顫抖着手將鑰匙小心地cha進鎖孔時,心臟都快跳出來了。見cha進去沒有異常,不覺吁了口氣,鬆手甩了幾甩,稍停片刻再毅然捏住鑰匙把向右一轉。只聽“咔噠”一聲,隨着暗鎖開啓,盒子蓋便自動彈起來。高良長呼了一口氣,轉臉向外喊道:?

“打開了。你們進來吧。”?

盒子裡的東西被一塊黃錦緞規整地包裹着。周大順將錦緞包裹整個兒端出來,輕輕放到圓石墩上,再小心翼翼地一層層打開。當第一層包裹揭開時,一股異香便直衝鼻孔。高良聞之向後一跳,大叫一聲道:?

“毒氣!”?

周大順聽說有毒氣,嚇得趕緊撒手捂鼻連着倒退幾步,當得知高良是指包裹中的香氣時,便搖頭懷疑道:?

“不會吧?都讓我們進來了,何必還置我們於死地呢?我看不會的!如果真是毒氣,我還不早倒了呀。”?

另三人想想也是,再放開鼻子嗅嗅,除了沁人心脾的香味,根本沒有其他不適感覺,便都自嘲地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隨着第二、第三層包裹打開。奇異的百草花香便已充塞了整個圓形房間。幾個人貪婪地嗅着鼻子,早已心曠神怡、精神大振,渾身格外輕鬆舒爽,猶如置身於濃春時的油菜花海,使人頓生欲仙欲醉、騰空飛昇之感。?

當打開最後一層錦緞包裹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大一小兩方金晃晃的印章,印章下是佛珠,佛珠下有好多張黃色字紙,黃紙下又是陳舊的黃色冊子,最下面墊底的卻是一件破舊的紅色長衫。?

當週大順拿出冊頁時,高良一眼就認出,這就是太監王鉞從紅色鐵皮箱子裡拿出的,被稱爲“度牒”的東西!他從周大順手上接過冊頁,打開一看,裡面果然寫着釋應文的名字、籍貫、年齡、俗家姓氏等。高良心中大喜,終於坐實了就是朱允炆乾的這一切!他一時間心花怒放,舉着度牒手舞足蹈地說:?

“哈哈哈,就是朱允炆。看看,這就是最有力證據!”?

“證據?這是什麼呀?”張志高不解地問道。?

“度牒,和尚的度牒。呵呵呵。我也是那天從老虎揹回來以後,查資料、諮詢老年人才知道度牒是怎麼回事的。”?

“怎麼回事?”宋世平追問道。?

“度牒在唐代被稱作‘祠部牒’,由祠部發放。有‘祠部牒’的纔算正規僧人。製作度牒的材料,先前是錦素佃軸,北宋改爲紙質,到南宋又改爲絹。度牒上詳細記載僧尼的本來籍貫、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師名以及官署關係者的連署等。僧尼持度牒不但有了明確身份,可以得到政府的保障,同時還可以免除賦稅徭役呢。”?

幾個人除了高良而外。別說沒見過,就是聽都沒聽過還有度牒這麼回事。以前只知道人有戶籍身份,想不到出家的和尚竟也有入籍證明之類的文書。宋世平笑道:?

“看來歷史上就有假和尚啊,不然爲什麼還給和尚搞什麼身份證明喲?”?

張志高從高良手裡拿過度牒,隨便看了看,就隨手遞給周大順,又從圓石墩上拎起紅色長衫抖了兩下,再舉起來仔細審視一番,很不屑地笑道:?

“我以爲什麼高貴的東西呢,不就是件打了幾個補丁的長衫嘛!還這麼煞有介事當個寶貝似地。”?

高良指着張志高手裡的紅色長衫說:?

“那可不是普通人穿的衣服,是和尚的袈裟。袈裟總知道吧?準確地說,這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由皇宮裡穿出來的,他祖父朱元璋遺留給他的那件袈裟!難道這還不算貴重??

說起和尚袈裟,那可不是想怎麼穿就怎麼穿的,它也有極嚴格的規制。袈裟的顏色雖有幾種,但在各個時期卻都是有定規的。比如明朝,在洪武初年就規定了僧侶的服色。明《禮部志稿》載:‘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禪僧茶褐常服、青絛、玉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絛、淺紅色袈裟,教僧皁常服、黑絛、淺紅袈裟。’還有云棲的《竹窗二筆》中也提到:‘衣則禪者褐色,講者藍色,律者黑色’。?

又《山堂肆考》載:‘今制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珈僧,今應赴僧也’。可見到了明代末期僧侶衣制便逐漸變更。現在很多寺廟,每當傳戒時住持仍着黑常服、紅袈裟。而求戒者則着黃常服、黑袈裟,仍然還保留着明代舊制。現在僧侶的常服大多是褐、黃、灰色。北方有黃綠色,稱爲湘色的。”?

宋世平見高良介紹了這麼多袈裟知識,不覺好笑道:?

“我們又不是去當和尚,你辛辛苦苦說這麼多幹嘛?別耽誤時間了,快看看其他東西喲!”?

“高良你別朱允炆、朱允炆的好不好?到目前爲止,還沒一件東西可以證明這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呀。你說這些都是你曾經見到過的,可哪個能證明你沒有胡說八道啊!應文就是朱允炆?切!”張志高嗤道。?

高良正要與他爭辯,轉念一想也是啊,這都是他一個人的經歷,如沒有更強有力的證據,誰能心服口服呀!雖然打開前面的幾個機關都和他這個經歷緊密相關,可別人或許以爲這只是一種巧合呢。?

這時,張志高和周大順已各拿一方印章在手裡,上下左右地端詳着。印章一大一小,大的邊長約三釐米,小的邊長約兩釐米,均爲方形印座、飛龍印紐。張志高手上拿着大的,因不識篆文只好遞給周大順說:?

“你那個印章的印文是什麼呀?再看看我這個大的。”?

周大順一邊將手裡的印章遞給高良,一邊強壓着興奮說:?

“這可能就是玉璽呢!你看這個,印文可能是‘建文御筆之寶’幾個字,但我還不能肯定,你看看。”?

高良接到手裡,先看看通體,再看印文。其實他對篆文也不是很懂,僅只是瞭解點皮毛而已。聽周大順說是“建文御筆之寶”幾個字,就對照着細細研判起來。好一會兒,他突然大聲喊道:?

“是“建文御筆之寶”,是玉璽!看來這都是朱允炆一直隨身的。嘿,竟然逃亡時都沒捨得丟下,真是迂腐的可以呀!”?

張志高聽高良還在提朱允炆,就不滿地說:“見到建文皇帝的玉璽,就能肯定是朱允炆自己呀?我看不見得!我要是拿着一本《**語錄》,你是不是就說我是**呀?我記得你說過,和朱允炆一道逃出來的不是有二十多個嗎?還分了幾路,每一路都有人假稱是朱允炆,這裡爲什麼就不能是別的人呢?”?

高良無奈地搖了搖頭,只好以笑作答。周大順又遞過大印章說:?

“我也不說,你先看,然後再同時說出來。可好?”?

高良笑着接過來說:“你是怕我先入爲主吧?也好,省得你說出來限制了我的獨立認知。”?

說着就仔細端詳了一會,然後擡頭笑眯眯地看着周大順,兩人幾乎同時喊出:?

“天子信寶!”?

兩人哈哈大笑。張志高見兩人說得完全一致,就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嘿嘿笑起來。?

宋世平見他們幾個只顧站着傻笑,就舉着那幾張字紙湊到高良身邊,假裝生氣地罵道:?

“你們都是他媽的財迷吧?見到金的、銀的,就捨不得放手了。我就不信,還能比這幾張紙的價值更高?你們看看吧。這可是那個傻逼朱允炆寫的東西呢!”?

說着,他就遞給了高良。高良數了數,共有七頁,均爲極漂亮的小楷寫成。雖然小楷很好認,但由於是繁體字,他估計自己難以認全,就將字紙分放在圓臺上,叫大家圍在四周,以便於提示自己。隨即就從第一張開始,一字一句地慢聲念道:?

“皇天后土,天道昭昭。銀漢未藐淺渠之流,豔陽不欺螢火之光。然千年易過,百日難當;國難好赴,家仇泱泱。成千年之皇業,焚萬載之龍鄉。奈何天人相應,氣息相通;積怨難解,欠債必償。遂致叔奪侄位,四方無所救援;燕兵一到,京城遂爲國殤。?

時燕兵攻城已破,皇城無故火起,隨餘倉惶出宮者二十有三人,夜宿神樂觀。中有自稱卓侍郎之子者,示之以方,教之以法,然晨起則不知其所蹤,僅留“再見”二字相告慰。其所言皆不虛,疑爲神人也。?

餘率從人出神樂觀至吳江,居月餘,因風聲甚緊,遂沿太湖、過杭州、經建德,而至婺源之瀲溪。小住三日,二十三人遂分三路:兵部侍郎廖平領一路至閩西,刑部侍郎金焦領一路奔川中,餘自領葉希賢、楊應能、程濟、牛景先、宋和、王之臣、周恕七人,自瀲溪南行二百餘里,忽北返至彭蠡湖鮎魚墩,乘船西行至湖口。恐lou行藏,遂三易舟船。?

出湖口順江東下,途徑柴桑。至靖節先生藝菊處,始悟東流者乃東流縣也。遵囑再行,過極陽磯,江面豁然開朗,波翻浪涌、浩淼如海。沿右岸行二十里,忽見山島聳峙、氤氳蒸騰,其勢雄壯,美不可言。遂登岸賞覽,問之。答曰“黃石磯”也。頓思“應名則止”,得悟“黃石磯”即“皇失基”,豈非餘此時之境遇耶?非應名若何?乃與從人議,當止於此也。?

時有村中無須長者,稱盤龍頂西腰平坦處可住錫立廟,並施捨三間小廟之資。餘思曾貴爲天子,今罹難至此隱名爲僧,可謂由“大顯”至“大隱”也。又因所經浙贛諸地五顯廟頗多,從人又以餘本爲帝,即以“五顯大帝廟”爲此寺名之。五顯者,無顯也,亦正與“無顯六百年”相合。?

隨從七人,應賢即葉希賢結廬居今之葉家,應能即楊應能居楊山,共爲陸路護持;程濟建道觀於大黃石嘴,以察東路水面。牛景先、宋和、王之臣、周恕隨師同居本廟。?

無須長者自稱饒氏,問其年何及所從來,皆不答;雖常來訪,亦多資助,然不言其他。居此越數年,饒氏談及太祖皇帝並劉伯溫故事,以至百窯來歷,老僧方知此處與太祖之怨恨糾紛,始徹悟太祖遺命,乃謝罪耳!因果相報,伐桃煅燒龍脈,報以宮室無故被焚,乃“一火還一火”也。太祖皇帝出自佛門,老僧亦步其後塵,乃“一僧續一僧”也。自此之後,寺僧於每年二月初二日,齊至老虎背之山,替太祖謝罪,爲百姓祈福。?

嘗思“無顯六百年”,自洪武元年始耶?自開壇之永樂二年始耶?或自老僧知情之永樂八年始耶?老僧今略述因果,希冀六百年後之“忠良”者以正我名,以明我蹤。並警世人,損人而利己者必遭報應。或報己身,或應子孫,天道無從可避矣!?

老僧嘗思“忠良”者,乃隱語,應爲留置“再見”二字之人也。若然,則老僧之大幸也。嘗囑後世弟子,待師坐化即置缸中,於廟前平地向東壘墳,以期魂歸故地耳!?

饒氏面潤無須,夫婦皆數十年不老,不知何故。其所談皆玄奧,天上人間、上下數千年,無不知曉,真乃天人也!老僧蹤跡,後世必隨意猜測,穿鑿附會,甚或招搖撞騙。敬請忠良見此文後,廣爲傳佈,以正視聽。?

饒氏助餘設地宮,置放度牒一冊、太祖所賜袈裟一襲、佛珠一串、曾用玉璽兩枚,並此文。曾言:地宮有二進,有緣者得入也!?

僧?無顯即朱允炆”?

高良等費了好大的勁唸完,癡癡地望着朱允炆曾用過的這些東西,一時間心潮起伏、感慨萬千。朱允炆,一個體恤民情,一心勵精圖治的年輕皇帝,一個被自己親叔父奪去皇位的可憐人,竟然淪落爲一個偏僻小廟裡的和尚!?

本來皇位被奪就夠苦惱的了,但若從廟堂、塵世蒸發,隱居起來做個普通老百姓,仍然還可以享受天倫之樂。可他萬萬沒想到,爲了代替祖父償還罪責,竟然被打發到這個當時少有人煙的地方,在小廟裡伴着晨鐘暮鼓、古佛青燈度過餘生!想想他的心情、他的際遇,真是:怨常在,恨難消,卻將九五之尊換了個袈裟僧袍!?

高良轉過身問張志高道:“現在信不信了?還是胡說八道、譁衆取寵麼?”?

張志高很不好意思的撓撓頭,尷尬地說:?

“還真是想不到啊!以前雖聽你說得神乎其神,其實我就沒相信過。我估計宋世平和周大順也和我一樣吧?你也知道,歷史書上多數說建文皇帝被宮中大火燒死了。而其他民間說法雖然很多,但畢竟查無實據,況且說法最多的是東南亞、閩西、雲南、四川等等,誰也不會想到,他竟然躲到長江要衝,距離南京又近的黃石磯五顯大帝廟裡了!現在我就是不信都不行了,這幾張紙介紹得這麼具體,令人無法懷疑呀!”?

周大順接過話頭說:“原來他這個‘五顯’,只是爲了遮蓋和隱喻真正的‘無顯’,而無顯就是不顯lou,完全恰如其分。一個被奪位的皇帝,哪裡還敢顯山lou水喲!他自稱‘無顯白玉大和尚’。‘白玉’湊起來比‘皇’字多一點,意思說他纔是正統,朱棣只是篡位的“賊”。同時也是暗示,他就是曾經的大明皇帝。?

另外七個人也交代的很清楚。蛟龍口那裡的山之所以叫‘楊山’,估計就是因爲楊應能住在那裡而得名。葉希賢住葉家,其義不言自明。不過到底他是住現在的前葉、中葉還是後葉,沒有說清楚。也可能是寫這篇東西的時候,還沒有前、中、後葉之分。?

還有一點,傳說中的五顯菩薩是五個人,這也得到了印證。‘牛景先、宋和、王之臣、周恕隨師同居本廟’,五顯廟裡連朱允炆一起正好是五個人!?

估計當時他們五個人在江邊做了不少好事,救了不少人,以至於後來就被慢慢神話了,與真正的‘五顯菩薩’混淆到一起。”?

宋世平也cha道:“浙江人將黃石磯讀成‘王失機’,就應了寧王朱宸濠‘失機’失敗。想不到‘黃石磯’卻又應了建文皇帝朱允炆的‘皇失基’!你們說可有意思?這個朱元璋啊,與黃石磯真是糾纏不清喏。”?

幾個人嗟嘆不已,一是爲朱允炆懷恨、遺憾,二是爲黃石磯與大明朝的恩怨糾結。想到恩怨糾結,高良又說:?

“還有幾點,其一,朱允炆也提到了‘六百年’這件事,但沒說具體,也不知道六百年從哪年算起。?

其二,五顯大帝廟和尚每年在農曆二月初二,上老虎背饒氏祖墳山去念經,原來是因爲燒窯斷了此地的龍脈,所以謝罪、祈福。?

其三,‘忠良’就是指的我,忠爲高嘛,所以我必須爲他恢復真名。不過現在還不行。如果按朱允炆最保守的猜測,就是從永樂八年開始算起。永樂八年就是公元1409年,那麼這件事的公開必須等到2009年!?

其四,廟前坐缸中就是朱允炆遺骨!按他的遺願,我們還得想辦法將他的遺骨遷葬到南京。?

其五,黃石磯的人有說自己的祖輩可能來自江西婺源一帶,其實不一定。他們並不知道來自何方。江西婺源一說,只是朱允炆的經歷而已,是‘無須老者’等本地人借用去了。?

其六則是個大疑惑。‘饒氏面潤無須,夫婦皆數十年不老,不知何故;所談皆玄奧,天上人間、上下數千年,無不知曉’。朱允炆所說的饒氏夫婦到底是什麼樣的人?竟然‘數十年不老’,而且還‘所談皆玄奧,天上人間、上下數千年,無不知曉’。?

對於古人來說,什麼是玄奧?如果將我們手裡的電燈帶到那個時代,他們會認爲是‘玄奧’;如果向他們解說現代科技知識,他們更會感到玄奧!可以肯定,那個‘數十年不老’的人有着極其高深的科技知識,並且還通曉或者是可以知道人間前後數千年的事情。你們說那會是什麼人?”?

宋世平不假思索地說:?

“真神人也!”?

第13節 遠古奇樹出江底第75節 夜訪老學究第40節 天星之洲第16節 千古地下河第64節 七星硯第7節 跩三江第101節 名正則言順第110節 長河霸主第90節 被陪斬了第82節 月光下的消失第19節 驚醒獨角龍第100節 星光可以作證第20節 龍肉鮮神燈亮第19節 驚醒獨角龍第124節 斗柄直指歷山第127節 原來如此第76節 戶戶植桃的疑惑第41節 賊第49節 較量第52節 躁動第94節 意外的決堤第36節 六個大順巡天河第87節 地宮3銀紙圖1在那遙遠的地方第93節 教我如何不想她第25節 地下河消失第10節 桃花姑娘第118節 黎明前的翻天巨涌第115節 天火第109節 別有洞天第128節 花開花謝第8節 黃石形勝第63節 抄家第68節 銀紙圖4望圖興嘆第6節 跩三江第32節 黃石磯·王失機第53節 再探龍潭地穴第40節 天星之洲第94節 意外的決堤第110節 長河霸主第66節 銀紙圖2三線交匯第33節 五顯大帝第112節 桃花壁刻第23節 獨腳夔第117節 大限來臨第124節 斗柄直指歷山第114節 又一個詛咒第53節 再探龍潭地穴第7節 跩三江第61節 藍光下的生死劫第23節 獨腳夔第99節 發之於情第16節 機關啓動了第80節 叫火的女老人第108節 廢皇悠悠恨第74節 天下全輿總第122節 極陽之地第70節 老虎背秘聞第9節 又現山洞白毛人第11節 桃花姑娘第13節 遠古奇樹出江底第16節 機關啓動了第87節 地宮3第7節 跩三江第10節 又現山洞白毛人第125節 被盜的牛皮圖紙第10節 桃花姑娘第25節 地下河消失第87節 是遐想嗎第106節 地宮2第42節 天使之裸第8節 仙寓山飛地第25節 地下河消失第99節 發之於情第48節 文攻武衛第29節 黃石磯·皇失基第108節 廢皇悠悠恨第13節 遠古奇樹出江底第64節 七星硯第55節 地下天門開第88節 善惡交鋒困癡人第33節 五顯大帝第93節 教我如何不想她第35節 老水嘴迎親第22節 殭屍魅人第123節 長河來客第46節 風滿樓第73節 族譜第87節 是遐想嗎第14節 對着枝椏發呆第108節 廢皇悠悠恨第57節 絕境第28節 活見鬼了第95節 月夜魅影第36節 六個大順巡天河第50節 滑稽的批鬥會第64節 七星硯第16節 機關啓動了第46節 風滿樓第2節 雪夜驚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