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八章 分割與爭霸

一百七十八章 分割與爭霸

剛剛被帝國征服的印度毫無疑問是要被併入中華聯邦的,不過到了此時,所謂的中華聯邦即使是叫做亞洲聯邦也是名符其實。

整個亞洲,此時除了蘇伊士運河還在英國人的控制之下,以及菲律賓仍然在美國人的手中之外,其他的所有的土地,已經全部歸於中華聯邦之下。印度作爲聯邦新的成員,其前途命運自然是要看中華帝國上層的意願。一時間印度各界人士,宗教領袖以及土邦王公,在大起義中崛起的各勢力的首領們,齊集南京,共同商討印度的未來。

這些來自印度方方面面的強力人士們此刻頭上頂着各種各樣的光環,都要爲自己,爲自己手下的利益集團們爭求一個未來在聯邦內合適的地位。

不過顯然,結果不會讓所有的人都滿意。

甘地作爲印度國內國大黨的最年輕的負責人之一,近些年在黨內的地位越發的強勢,這一次,又是他代表國大黨前來南京。誰知剛到了這裡,就聽到從帝國內閣大員們口中傳來的消息,讓他大吃一驚:

“什麼?分裂!你確定,聯邦上層真的是讓我們印度從此分裂成幾個邦國?”

“是的,甘地先生!千真萬確!聽說,這都是那些各地的土邦王公們,和國內各個不同宗派領袖們的意願。聯邦上層只是採取了各方的自治意願而已。

尤其是西邊的穆斯林、錫克教徒,和東邊的孟加拉。這一回是確定要從印度分裂出去的。他們甚至從不承認自己是印度人!”

這消息像是晴天霹靂,讓滿懷着希望來到南京的甘地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不,不,這太過分了,他們沒有權利代表印度人民!帝國上層不是要重視印度人民的意願麼?我們國大黨可是印度黨員最多,最普遍的民間政治黨派!我們纔是印度人民的代表!如果要分裂,那還要我們國大黨幹嘛?堅持全印度團結、統一,教派和諧。可是我們國大黨的最根本的政策。”

“這個,先生!這個很難。那些土邦王公們爲了保住自己地位,攜帶了大量的錢財來南京活動,那些教派領袖們也是已經投入了寺廟的全部資產,在南京,我們的活動能力,遠遠不如他們。這恐怕已經是成了定局。

區別在於,未來的印度究竟是會怎麼安排?如果真的像傳說中的那樣,分成幾十個邦國,還像從前那樣,我想我們國大黨,就再沒有必要存在下去了。”

這番話。讓年輕的甘地面色灰敗,如喪考妣,再也保持不住他那引以爲豪的控制力。

“不,不,不!一定還有機會的。我們去中華宮,去找皇帝!中華的大皇帝陛下。一定會接受我們的意願的……”

在旁邊滿臉同情的目光注視之下,甘地說話的的聲音越說越小,越說越無力。

……

是的,分裂,而不是統一,這纔是這個時代的印度人文化的主流,幾千年來,印度這塊土地從來沒有過真正的統一。

印度國大黨,號稱印度最大的政黨,實際上只是因爲他們是印度第一個真正的現代政治黨派而已、在這個時代,真正掌握印度民間力量的,絕不是國大黨這種表面上的所謂政治黨派,而是遍佈整個次大陸上所有的領土上的寺廟和土邦王公們。他們的意願纔是這個時代印度民間社會的主流。

這種情況甚至到現代時空的二十一世紀還若隱若現,在印度民間,某些德高望重的僧侶都要比市長或者是警察局長要更有影響力,所謂的法制,則根本就是隻在很狹窄的範圍內施行。

這就是印度社會,世俗的政權永遠是建立在全民宗教的基礎之上的,而所謂的在臺上的政治黨派領袖們,所謂的現代社會制度的改造,也只是涉及了社會文化最表面上的一層,全民信教,也就意味着宗教統治了人們的精神,並將這種影響力遍及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從本質上,印度幾千年來,甚至從來沒有什麼變化。

這就是古老的民族所擁有的古老的文明過於強盛的悲哀了!

社會世俗力量的強大,徹徹底底的阻礙了時代的進步,以至於拖累了整個文明的自然進化。

而這種情況,自然也是帝國上層所樂於見到的。一個一統的印度,從來都不符合帝國和印度周邊的國家的利益。

於是,在先後接見了來自印度幾個民間著名的宗教領袖之後,李哲從善如流的接受了他們的請求。

印度未來的政治制度,仍然將尊重印度本土各宗教教派的權利,儘量以不改變印度原生態的生活環境爲宜,再考慮到來自印度多方面民間社會代表的意願,最終印度將按照主要宗派區域分爲幾個大的邦國,如南部的泰米爾邦,喀拉拉邦,馬哈特施特拉邦,其中每一個邦國都將實現充分的自治,其上層建築將有印度本土人員組成。

而作爲印度征服戰中出了大力的,中國忠實的藩屬國,波斯王國將獲得印度西部很大一部分的領土,印度國內的穆斯林信徒將被允許搬遷到這一部分領土上生活,並從此成爲波斯王國的人民。

而同樣,用戰鬥征服了印度的錫克教教徒們,也將獲得在以在旁遮普、哈里亞納地區立國的權利。

獨立之後的孟加拉,也將作爲一個邦國而存在,不過此時的孟加拉,疆土變得空前廣大,甚至在面積上說,成爲原印度領土中獨立出來的邦國之中最大的一個邦國。

還有原本在喜馬拉雅山脈南段存在的幾個古國,曾經的中華的藩屬國,不丹、錫金、尼泊爾,也都從新得以徹底的獨立。

一瞬間,在亞洲南部,印度次大陸上,曾經的天竺古國,又回到了上千年前的割據自治的邦國狀態,只不過這一次,大家都是歸屬於中華帝國治下。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也是滿足了來自印度底層人民的意願,不被殘酷的殖民制度剝削,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利,這一點,帝國倒是真正的滿足了它們。

“不錯,我們就是要肢解它們!”在遠征軍的內務會議上,李哲赤裸裸的發言,

“遠征軍的時空征服已經進入新的階段。現在是我們鞏固我們的戰爭成果的時候。

印度是這個世界上唯一文明能和中華文明相提並論的國家,雖然不管是從文明的傳承還是質量上講,他都不可能成爲我們的對手。但是,既然能爲未來省一點兒功夫,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能不去做呢?

此時對其實施肢解正是最理想的時機,印度民間大一統的民族氣氛還沒有形成,後世轟轟烈烈的遍及整個印度的民族主義運動還沒有真正爆發,他們在受英國殖民的長期的壓迫之後的反抗引起的統一潮流還沒有興起,這個時候,不去肢解他們,還能什麼時候下手!

不得不說,英國人在這方面給我們上了很深的一課啊!

將印度分解爲巴基斯坦和和印度兩個國家,還留下了克什米爾地區這個導火線,徹底的激化印度的民族矛盾,讓印度在上百年後還沒有脫離這個民族主義的漩渦!

呵呵,這可是一個真正的好手段啊!可謂是神來之筆!”

旁邊荀攸笑着接到:

“呵呵,確實!玩政治手腕,還是英國這些老牌帝國的上層自有其的一套,如若不然,他們也不可能以區區一座孤島,內部還存在着民族矛盾,就能駕馭世界萬方,形成大不列顛這樣一個日不落帝國了。

英國之所以衰落,不是因爲戰略決策失誤,也不是因爲其他別的什麼,實在是先天殘缺,身爲一個島國,其本身的競爭力實在是無能爲力。

在大航海時代,憑藉着先進的火器工業和原始部族的代差才能夠全世界殖民,滾雪球一般積累起來了世界帝國的實力!但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各國都邁入了工業社會,這個時候,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國家的基礎實力:人口、資源、文化、國土縱深以及周邊戰略環境等綜合競爭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個時候,身爲島國的英國,孤懸於海上,全身上下到處都是破綻!自然不可能再佔據上風了。

現在這個時代,能夠參與世界爭霸的,只可能有三個國家,德國、美國和我們中華。”

荀攸的結論,斬釘截鐵,一句話明確了帝國當今的重要敵人。

郭嘉接下去說:

“不過現在,德國又陷入歐洲之爭,短時間內不可能結束,就是他們同盟國自己內部也有着競爭的問題,其戰略環境遠不如我們,

而美國,雖然戰略位置和我們同樣優越,國土縱深和人口也同樣具備爭霸的條件。但是其本身的體制,遠沒有後世那樣完善!註定着不可能和我們打持久戰,一旦和我們這個級別的對手交戰,突然之間出現幾次大的挫折,其國內的輿論,哼哼!”

郭嘉陰笑了兩聲,話雖然沒有說下去,但是大家都懂得。

征服了印度,搬掉了亞洲本土最大的一個障礙,遠征軍的時空征服計劃又往前行進了一個大步!

第48章 造紙和印刷第27章 一品樓一百九十四章 珍珠港空襲第95章 神棍王朝第71章 兵發南陽第54章 無畏艦的震驚第98章 滅(下)第83章 東江第19章 清理第85章 雜第44章 突變第142章 襄城工業聯合體第92章 南陽亂兩百零一章 進擊的日本第74章 對陣第七十九章第129章 擒第145章 聯姻第82章 見面第14章 打響第27章 一品樓第73章 結束一百零七章 雙峰駝烏蘭烏德第116章 鬥將第41章 收穫和問題第55章 一血一百五十八章 天道之出生一百三十九章 分說一百三十章 徵倭六一百六十一章 大中華體系第59章 過年一百四十六章 法屬印度支那第58章 詫異三十還沒有開始就即將結束的歷史一百七十六章 天道運行論一百七十五章 走私船一百三十五章 徵倭十一第21章 重建馬尼拉第90章 馬尼拉灣上一百一十三章 張宗昌第90章 悍第109章 發酵第92章 烏蘭烏德戰役二第2章 要以身相許嗎第97章 滅第38章 曹夏戰三英兩百四十八章第104章 各謀第54章 名叫秀兒的女人和鋼鐵一百四十章 新亞洲主義第八十二章第70章 張奎中第131章 嬗變的局一百四十二章 大亂一百九十九章 詐第130章 擴張第135章 雲爺兩百二十一章 仙門兩百五十章第33章 急速升級,輜重營第12章 趙子龍和糜子仲第74章 四海下第121章 擴散一百七十七章 異動第59章 美國人的盛宴?第133章 制度第88章 南洋變第76章 殖民時代第12章 燧發槍,電磁學,鍋駝機第52章 準備戰鬥兩百一十五章第60章 浪漫?第56章 暴擊,追一百一十章 說話一百四十五章 江南一百五十六章 會前一百四十六章 軍功軍制第47章 商議第110章 震驚!第58章 詫異第60章 歡宴一百五十五章 闇火第13章 抓捕一百零六章 西進第3章 相逼兩百三十九章第55章 一血第23章 妖孽們的未來第144章 世間總有知心人兩百章 冀州一百六十七章 變一百四十六章 進軍一百一十六章 騎士團第71章 戰略下第45章 行動第117章 悶戰第12章 趙子龍和糜子仲第103章 北進一百五十章 內閣兩百四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