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

李多祚有一個很漢族的名字,卻是出身靺鞨族酋長的少數民族將領。李多祚投奔唐朝,屢經軍陣,驍勇善射,逐步升遷到右羽林軍大將軍的位置,長期執掌禁兵,受李唐王朝厚恩。

張柬之找到李多祚問:“將軍掌管進軍多長時間了?”

李多祚回答:“三十年了。”

“將軍官職先要,貴重一世,難道不是李家的恩遇嗎?”

李多祚一聽到李家的恩情,眼淚就嘩啦啦地流下來了。他說:“死都不敢忘李唐厚恩!”

張柬之趁熱打鐵,說:“將軍感恩,就應該知道怎麼報答。現在的東宮太子是李唐王朝之子,現在的朝廷是嬖豎擅朝,危逼社稷,國家的廢興大業就操控在將軍手裡。將軍難道沒有救危扶難的意思嗎?舍今日尚待何日?”

一席話,張柬之把李多祚爭取到了造反的陣營中來。通過李多祚,張柬之委任心腹楊元琰爲右羽林將軍,桓彥範、敬暉以及李湛等人都進入禁軍擔任首領,謀劃起事。

李顯對政變是知情的。事先,桓彥範、敬暉兩人謁見皇太子李顯,告知了政變計劃——復辟唐朝的計劃需要推出一個李唐的皇子,太子李顯是最佳人選。一邊是復興父祖基業的大事,一邊是失敗後全家誅斬的噩運,李顯經過短暫的猶豫,毅然經受了。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桓彥範、崔玄瑋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急行至玄武門,攻入皇宮。同時,李多祚、李湛以及駙馬都尉王同皎率人迎接皇太子李顯出來給造反者“當頭”。關鍵時刻,懦弱的性格在李顯身上起作用了。他打起了退堂鼓,嚇得不敢開門接見李多祚等人,只是隔着門板推辭說:“聽說聖躬(武則天)近日身體不適,我怕此行驚動她老人家,不利休養。大家還是等等吧,待日後再說。”

李多祚等人一聽就抓狂了。這是政變,不是請客吃飯,一旦發動就不是說想停止就能停止的!最後,王同皎急了,撂下狠話:“先帝把宗廟社稷都託付給了殿下,現在天下橫遭蹂躪,人神共廢,已經23年了。如今,京城各處將士同心協力,發誓要誅殺凶豎,復辟李氏社稷。您猶豫不決,是想置我們於死地,是想置祖宗社稷於不顧嗎?”

李顯說不上話來了。

李湛高聲喊:“諸將棄家族性命於不顧,與宰相等人同心協力,匡輔社稷,殿下爲什麼就不可憐我們的一片至誠之心,忍心置我們於死地。我們死不足惜,但也請殿下出來說明一下。”

李顯羞愧得難以回答,半晌纔打開宮門,隨着李多祚等人趕往玄武門,“領導”政變。一行人走到玄武門時,官兵們看到太子出面,山呼萬歲。張柬之,桓彥範等人就簇擁着李顯衝向迎仙宮。在宮門口,守衛與叛亂者發生了小規模衝突。張柬之簇擁着李顯輕易就斬關而入,將張易之兄弟當場殺死,並威逼武則天歸還國政。病中的武則天無力與政變勢力對抗,被迫將國政交給李顯監國,並在不久之後禪位給了李顯。

這場政變就是歷史上的“神龍政變”。

李顯重新做了皇帝,恢復了大唐帝國,大赦天下。自此,天下重歸李氏,李顯還是被稱作唐中宗。

枕頭下的悲劇

李顯當了皇帝后,大權都落入皇后韋氏的手裡

李顯每天上朝,韋皇后都坐在他身後的帷幔中,隨時對政事發表意見,搞得比垂簾聽政還要過分。大臣桓彥範上書勸諫,李顯不予採納,反而對韋皇后言聽計從,一點都不在意大權旁落。李顯開始瘋狂對韋氏家族報恩,寵愛安樂公主,追封韋氏的父親韋玄貞爲王。

如果韋氏是一個能幹賢明的皇后,那麼她垂簾干政的危害性會小很多。可問題是韋氏既不能幹,又不賢明,整個就是一“野心家”加“享受狂”。隨着丈夫李顯流亡的日子讓韋氏極度害怕物質匱乏,重見天日後,抓緊享受,恨不得把失去的好日子都補回來。她教唆唐中宗李顯說:“十多年的苦難我們已經受夠了,現在就要過自由自在的天子生活了。”李顯也跟着韋氏到處玩,宮裡宮外,各種花樣,玩個遍。

夫妻兩人都不知道怎麼處理國政,也不願意出力國政。唐中宗時期的政治黑暗可以想見。

李顯的無能給了潛伏在朝廷中的武氏力量“翻盤”的機會。唐中宗雖然復位了,武則天不久也死了,但朝廷中武氏的勢力還很大。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被封爲德靜郡王,官拜左散騎常侍,依然列位朝堂之上。武三思善於觀風使舵,趕緊讓自己的兒子武崇訓娶了李顯和韋后最寵愛的女兒安樂公主。同時,武則天提拔的公衆女官上官婉兒繼續被留用,負責掌管宮中文件,還被拜爲昭容,參與詔書的草擬工作。

武則天時期,上官婉兒就和武三思勾搭成奸了。現在,武三思和上官婉兒兩人爲了共同的利益,聯繫得更緊密了。上官婉兒把武三思介紹給了韋皇后。武三思眉來眼去,很快就把韋氏勾引上牀了。上官婉兒則去勾引李顯,兩人關係曖昧。一時間,皇宮大內一片烏煙瘴氣,不堪入目。

也許是壓抑久了導致心理變態,也許是享受慣了導致缺心眼,李顯心甘情願地戴着武三思送給他的綠帽子,還認爲武三思是“大大的功臣”,任命他爲宰相。平日裡,韋皇后與武三思喜歡玩雙陸棋。玩的時候,兩個人眉來眼去,打情罵俏。韋皇后撒癡撒嬌,武三思動手動腳,而唐中宗李顯則在一旁握着一把牙籤兒替姦夫****算着輸贏的籌碼,堪稱是千古奇聞。

武三思在皇宮裡連皇帝的牀都隨便坐,上有李顯的信賴,下有韋皇后和上官婉兒的協助,自然是呼風喚雨,指鹿爲馬,無人敢說個“不”字。武三思“內行相事,反易國政”,當權用事,稱爲天下大患。

改朝換代了,前朝餘孽武三思的勢力反而比武則天時期更爲顯赫了。

武三思爲什麼會惡化成朝廷一患,不在神龍政變的時候把武氏殘餘一網打盡呢?

當初,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着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可敬暉多次提醒張柬之誅殺武三思等人,張柬之都不同意。敬暉也沒堅持。張柬之幻想把武三思等人留着,給李顯“練練手”。他天真的人爲李顯重登寶座,可以通過殺武三思等人來“揚名立威”。薛季昶知道後,傻眼了:“唉,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了。”

李顯和武三思關係好得不能再好了,哪裡會殺他;相反武三思一直把張柬之等人作爲死敵,欲先除之而後快。武氏黨羽一有機會就譖毀張柬之等人,最後抓住敬暉的一個把柄告發了張柬之等五人。

唐中宗李顯偏聽偏信,順着武三思的意思下詔說:“則天大聖皇后,往以憂勞不豫,凶豎弄權。暉等因興甲兵,剷除妖孽,朕錄其勞效,備極寵勞。自謂勳高一時,遂欲權傾四海,擅作威福,輕侮國章,悖道棄義,莫斯之甚。暉可崖州司馬,柬之可新州司馬,恕己可竇州司馬,玄暐可白州司馬,並員外置。”張柬之五人都被貶官外放。

張柬之這時才說出當初不乘勝追擊,順便將以武三思爲代表的武家勢力剷除乾淨的原因:“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皇子的時候,以勇烈聞名(不知道張柬之從哪裡得出的錯誤印象)。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現在大勢已去,再來說這些都沒有意義了。”而敬暉在失掉權柄,受制於武三思後,每每推牀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但是,***往往是殘酷的,沒有後悔藥可吃。

敬暉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李顯是糊塗蛋,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卻精明得很。

婆婆武則天給韋皇后樹立了一個極壞的榜樣,同樣野心勃勃的韋皇后也想效仿婆婆,做中國第二個女皇帝。武三思的兒媳安樂公主驕橫,難伺候,而且權力慾極強,也異想天開地想做中國第三個女皇帝。爲此,安樂公主要做“皇太女”,做母親韋皇后的“皇太女”。她的膽子很大,竟然公開揚言說:“則天大聖是卑微的伺妾出身,尚能做皇帝,我是公主出身,爲什麼不能當皇太女呢?”因此,韋皇后到處抓權,想複製武則天的道路;安樂公主則纏着老爸李顯,要求立自己爲“皇太女”。

可惜,韋皇后也好,安樂公主也好,誰都沒有武則天那樣的魄力和政治手腕。同時,李顯雖然糊塗,但對武則天篡唐的事情印象深刻,斷然不會再讓“女主當國”的情況的出現。他攻破壓力,堅持立兒子李重俊爲皇太子。

李重俊是安樂公主庶出的哥哥。但是安樂公主對太子李重俊一直看不起。現在見這個混蛋哥哥竟然搶走了自己的接班人位置,安樂公主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她和丈夫武崇訓經常辱罵太子,口口聲聲叫太子李重俊“奴才”。

李重俊這個孩子從小跟着父親李顯受了很多苦,因此不幸沒有接受正常的教育。李重俊從小溜狗跑馬,遊戲流蕩,成爲了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他的性格衝動,遇事感情用事,不願意多用腦子想想。安樂公主對接班人位置念念不忘,李重俊看在眼裡,恨在心裡。現在安樂公主夫婦對李重俊的奚落侮辱,讓李重俊恨入骨髓。李顯雖然讓李重俊當了太子,但沒有給李重俊配備優秀的輔助人才,沒有人在重要時刻給李重俊出謀劃策。

李重俊這個衝動無知的孩子,做出了發動政變,殺死政敵武三思、安樂公主等人的決定。

李重俊也是個手無兵權的孩子,需要拉實權將領一起幹。他拉攏的對象,也是李多祚。

李多祚是神龍政變的核心人物,指揮着政變的主要軍事力量。政變成功後,李多祚受封爲遼陽郡王,食邑實封八百戶;李多祚的兒子李承訓也被提拔爲衛尉少卿。李多祚是東北少數民族人,但唐中宗李顯在祭祀太廟的時候竟然是李多祚和宗室親王一起同車隨駕,給與了莫大的榮耀。這一切李多祚都感恩在心。現在見皇太子李重俊過來訴說武氏餘黨把持朝政、韋后和安樂公主想做“武則天第二”,李多祚愛國忠君的熱情被激發了出來,也衝動起來,對太子的政變計劃不僅贊同,還主動聯絡禁軍將領李思衝、李承況、獨狐之等人蔘與政變。

神龍三年(707年)7月的某夜,太子李重俊和李多祚、李思衝等人假稱奉聖旨,調撥羽林軍誅殺武三思。很快,數百禁軍精銳殺向武三思府而去。當時安樂公主在宮中,沒有回家,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則在家裡和一幫黨羽飲酒行樂。禁軍破門而入,武三思父子措不及防,束手就擒。衆官兵將武三思等人綁到李重俊馬前。李重俊痛罵武三思父子,一劍捅一個,親手殺死了武三思和吳武崇訓。武三思全家和在場的武氏黨羽都被造反的官兵殺死。

初戰告捷後,李重俊、李多祚等人將下一步矛頭對準了宮中的安樂公主、韋皇后和上官婉兒等人。李重俊分兵守住各處宮門,同李多祚一起殺入皇宮,直奔唐中宗、韋皇后的寢殿而去。

右羽林將軍劉景仁慌忙跑去報告李顯,說太子謀反,已率軍殺入皇宮。

李顯一家三口人嚇得目瞪口呆,呆若木雞。

還是上官婉兒鎮靜,臨危不懼,勸李顯說:“皇宮的玄武門堅固可守,請皇上皇后立即登上玄武門城樓,暫避兇嫌,同時緊急宣詔,徵調兵馬討逆。”

李顯慌忙命劉景仁召集宮中的禁軍官兵護駕,掩護着一行人登上玄武門城樓。

李顯門樓上花了好長時間,才從下面亂哄哄的景象中分清楚敵我。他衝着李多祚,斥責說:“我平日待你不薄,你爲什麼助太子謀反?”

李多祚仰頭回答:“武三思後宮,把持朝政,臣等奉太子令,已將武三思父子正法。太子與臣等並未謀反,只是奏請陛下肅清宮闈。”李顯被韋皇后、上官婉兒等人劫持,登上了玄武門,而且還公開向造反者喊話,大大出乎了李重俊、李多祚等人的預料。李重俊志大才疏,遇到如此突發情況,一時不敢進逼。李多祚則臨時更改了政變目標,高呼:“上官婉兒勾引武三思,禍亂後宮,罪不可恕,請陛下速速將她交出來!”

城樓上的上官婉兒急中生智,沒等李顯說話,馬上跪在李顯腳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訴說:“我看觀太子的意思,是要先殺上官婉兒,然後再一一捕弒皇后和陛下。”

李顯驚問:“那,我應該如何回答?”上官婉兒忙上前指點,李顯鸚鵡學舌一般,向城下大喊:“御林軍聽着,你們都是朕的親信宿衛,爲何跟從李多祚謀反?若能及時反正,捕殺李多祚等人,朕不但不計前罪,還另加封賞,不吝惜榮華富貴!”

參與造反的羽林軍官兵們,原本以爲太子和李多祚是在傳唐中宗李顯的聖旨來調撥自己殺人,誰知道一不小心捲入了造反事件。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吃驚,第二反應是無助。聽到李顯承諾只要捕殺了領頭的李多祚等人,就有榮華富貴可以享受,心理都活動開了。要不要反戈一擊呢?

有個職位很低的太監、宮闈令楊思勖趁造反者懵住了,主動出戰,一舉斬殺了李多祚的女婿、羽林中郎將野呼利。羽林軍的士氣更加低落,有官兵擁向李多祚,將他亂刀砍死,其他官兵見有人挑頭,也紛紛亂刀砍死李思衝、李承況等人。太子李重俊慌忙帶着幾十名侍從突圍而出,逃向終南山。

韋皇后、安樂公主等人迅速控制了局面,發兵平息了叛亂。沒多時,李重俊被侍從割下首級,獻給了朝廷。李顯這個沒心沒肺的父皇,竟然將太子的腦袋放到太廟中,告祭被殺的武三思。

李重俊造反失敗後,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兩人去除了一大障礙,更加緊了篡位奪權的步伐。

景龍元年(707年)2月,韋氏自稱衣箱中裙子上有五色祥雲升起,命令畫工畫下圖像,傳閱文武百官。一批無恥官僚紛紛上前給韋皇后“捧臭腳”,溜鬚拍馬,說韋皇后是天生貴人。情況已經很清楚了,野心勃勃的韋皇后是在給自己造輿論,希望如武則天那樣臨朝稱制。

如果韋后想再進一步,活得好好的唐中宗李顯是最大的障礙。

景龍四年(710年)的一個秋夜,韋皇后、安樂公主母女一起來看李顯。李顯很高興,吃下了韋皇后遞上來的一塊餅,頓覺腹中疼痛難忍。他痛苦地讓妻子和女兒給自己拿水來,同時傳御醫。韋皇后和安樂公主交換了一下眼色,突然將李顯按倒在牀上,用一個枕頭緊緊壓住李顯的頭部。不多時,李顯不知是毒發身亡,還是窒息而死,“龍馭歸天”了,享年55歲。

害死丈夫後,韋皇后計劃先扶持自己的兒子李重茂當幾天傀儡皇帝,再像武則天對待唐睿宗李旦那樣,把兒子踢下去老孃自己當回皇帝。結果韋皇后娘倆都小看了李家皇室的年輕一代:李旦的兒子李隆基。李隆基發動政變,先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再殺上官婉兒和爭權的姑姑太平公主,人家自己當了皇帝。

李隆基一定程度上還要感謝懦弱的伯伯李顯和衝動的堂兄李重俊給自己出頭的機會。

久亂必治,大唐帝國迎來了輝煌的鼎盛時期:開元盛世。

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9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6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32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3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1)第5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7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3)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28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2)第6章 巫蠱禍後冤難雪——戾太子劉據與巫蠱(2)第8章 退求其次的選擇——孫權晚年選立太子風波(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13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2)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30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1)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7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1)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33章 致那些邂逅皇位的孩子們(2)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14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3)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1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9章 養在深宮人未知——明孝宗朱祐樘的黑戶生涯(1)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第17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1)第4章 長居膝下盡歡顏——沙丘政變與扶蘇之死(2)第22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2)第29章 雲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廢立太子事件(3)第26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3)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23章 半生等待半生愁——疑團重重的朱常洛(3)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31章 有其父必有其子——道光皇帝冊立太子的標準立愚不立賢(2)第10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1)第2章 風瀟瀟兮易水寒——燕太子丹的責任與復仇(2)第15章 大明宮中的過客——唐中宗李顯的起伏人生\t(1)第18章 守得雲開見月明——血緣外的南宋太子們(2)第25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2)第24章 亡國太子必須死——明亡國太子朱慈烺(1)第11章 王朝何堪家族淚——西晉弱智太子司馬衷(2)第12章 江山未動名已成——南樑昭明太子蕭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