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

1997年,年僅44歲的託尼·布萊爾以年輕的面孔、樂觀的精神和“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將在野18年的工黨重新帶回權力頂峰,他自己則成爲1812年以來英國最年輕的首相。他的年輕有爲、精力充沛和樂觀精神在某種程度上被認爲是英國的象徵。在2007年辭去首相職務前,布萊爾給工黨議員寄出了一封信和一份備忘錄,稱他在以往執政的10年中已經“永久地改變了英國”

(一)新工黨與新首相

1994年年僅41歲的律師託尼·布萊爾當選爲英國工黨的黨魁,一下子成爲英國公衆輿論的焦點。

託尼·布萊爾1953年5月6日生於英國北部愛丁堡市一箇中產階級家庭。他從小聰明伶俐,上小學時曾因成績優良而跳級。1966年獲獎學金,進入蘇格蘭最好的愛丁堡費提斯學校學習,並於1972年考入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攻讀法律學位。1975年,剛剛跨出校門的布萊爾加入工黨,並取得了律師資格,從此開始了律師的職業生涯。

1983年,30歲的布萊爾當選爲英國下院議員,之後便平步青雲,先後出任工黨經濟、工貿、能源和就業事務發言人,1992年起出任工黨影子內閣中的能源、就業、內政大臣。1994年5月工黨領袖史密斯突然病逝,將年富力強的布萊爾推到前臺,兩個月後,布萊爾接任領袖職位,從而揭開了他政治生涯的嶄新一頁。

布萊爾執掌工黨後,就在“新工黨,新英國”的口號下,開始對工黨進行大刀闊斧、脫胎換骨式的革新與改造,以圖工黨東山再起。他上任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提議取消工黨黨章第4條關於工黨的目標是建立以公有制爲基礎的社會主義的條款,主張把工黨的目標改爲“建立多數人享有權力、財富和機會的社會”淡化工黨的意識形態色彩。

經過不懈努力和鬥爭,以布萊爾提出的內容爲基礎的新條款終於在1995年4月舉行的工黨特別代表大會上被通過。黨章的成功修改標誌着以布萊爾爲首的現代派的勝利,它提高了布萊爾的威信,鞏固了其領袖地位,也改變了黨的形象,使工黨更容易吸引中產階級的選民。

此外,布萊爾還有意拉開工黨與工會的距離,減少工會對工黨的影響,甚至宣稱工黨是同樣代表企業主利益的政黨。布萊爾還提出擴大個人黨員隊伍,大批招募新黨員。

經過近三年的努力,布萊爾在黨內的地位日益穩固,工黨在選民中的支持率迅速提高,終於在1997年大選中獲得了議會下院659席中的419席,以壓倒多數的選票擊敗連續執政達18年之久的保守黨,重新獲得了執政地位。這不僅是工黨有史以來在大選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績,而且也是二戰以來英國所有政黨所取得的最好成績。

(二)驕人的政績

布萊爾多次把“社會主義”表述爲“社會—主義”將它解釋爲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關係。他認爲工黨應追求“第三條道路”在“第三條道路”上,既非“自由放任”又非“國家全面干涉社會經濟”在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中,人人都能“參與”人人都可以當股東。“第三條道路”的核心,是要以改革、現代化與合作的精神應付全球化帶來的各種變化與挑戰,建設一個強大和充滿活力的新英國及新的國際秩序。

布萊爾政府在“第三條道路”的原則指引下,採取謹慎的財政政策,實現宏觀經濟穩定;通過減輕直接稅的做法吸引投資,鼓勵就業和創新,通過增加間接稅,增加財政收入和公共開支,用於提高國民素質,緩解社會矛盾。這些措施使英國經濟保持着平穩的增長,英國經濟自1997年以來每年以2.8%的速度增長,超過同期法國2.2%和德國1.5%的增長率,2001年的通膨率爲2.1%,爲歐盟成員國中最低。

在布萊爾政府的積極推動下,北愛爾蘭對立的兩派領導人於1998年3月26日終於達成協議,同意從5月8日起共同組建地方自治聯合政府。這是北愛對立兩派結束歷史宿怨、走向和平的“歷史性突破”讓棘手的北愛爾蘭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這些成績獲得大多數選民的歡迎,在2001年的大選中工黨再次獲得選舉的勝利,這也是工黨歷史上的第一次連續執政。針對部分選民對公共服務不滿,布萊爾政府在第二屆任期內着重公共服務質量,大力發展同選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教育、衛生和交通服務。這樣,布萊爾領導的工黨在2005年5月5日的英國大選中再次獲得勝利,布萊爾也成爲工黨歷史上第一位三次蟬聯首相職務的領導人。

布萊爾辭職感言

2007年5月10日,布萊爾宣佈將辭去首相職務時說:我擔任首相職務已經整整10年,在當今世界,在這個職務上,我想這已經足夠長,對我是如此,對這個國家尤其如此。有時候,克服權力誘惑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放下。回首剛成爲首相的10年之前,布萊爾說:那時人們對未來的期望極高,有時可能太高……捫心自問,我自認做了我認爲正確的事。我可能有錯誤,這將由你們來判斷。但相信一點,我做了我認爲對國家正確的事。

(三)黯然離職

但是,布萊爾政府奉行的對美國亦步亦趨的外交政策及追隨美國出兵伊拉克,遭到國內很多人的非議,對英國公共領域改革尤其是醫療制度改革的失敗更受政敵保守黨的指責,其工黨內閣支持率一直處於下降的趨勢。2006年揭露出的“金錢換爵位”的政治醜聞更讓布萊爾政府焦頭爛額,無力以對。

在工黨黨內衆多要員的換帥要求下,布萊爾於2007年5月10日宣佈辭去工黨領袖職務,並於6月27日正式卸任首相,終結了他的十年首相任期,布萊爾政府的財政大臣戈登·布朗繼任成爲英國的新一任首相。但在2010年5月新的大選中,保守黨戰勝工黨獲得相對多數的306個議席,與自由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保守黨黨魁卡梅倫任新的首相,工黨在上臺13年後,再一次把執政地位讓位給了保守黨。

2006年3月,英國媒體披露說,2005年大選前,工黨接受了12位富商總共1400萬英鎊的貸款。作爲回報,富商中的一些人就可以被提名獲得爵士或者騎士的頭銜,並經工黨舉薦進入上議院。這一消息立即震驚朝野,並導致警方的介入,布萊爾的幾名親信和幕僚都受到了傳訊,工黨主要籌資人利維勳爵以及布萊爾的助手特納先後被捕。這一醜聞給布萊爾及工黨的聲譽造成了沉重打擊。

布萊爾辭職感言

2007年5月10日,布萊爾宣佈將辭去首相職務時說:我擔任首相職務已經整整10年,在當今世界,在這個職務上,我想這已經足夠長,對我是如此,對這個國家尤其如此。有時候,克服權力誘惑的唯一方法就是把它放下。回首剛成爲首相的10年之前,布萊爾說:那時人們對未來的期望極高,有時可能太高……捫心自問,我自認做了我認爲正確的事。我可能有錯誤,這將由你們來判斷。但相信一點,我做了我認爲對國家正確的事。

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7章 七國時代第31章 工業革命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54章 布萊爾與“第三條道路”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3章 不列顛文明的開拓者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21章 亨利七世的勤勉創業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4章 羅馬人入侵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2章 引言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23章 血腥瑪麗第25章 女王的“海狗”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9章 丹麥金與丹麥人的統治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27章 專題最受歡迎的英國作家:莎士比亞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23章 血腥瑪麗第30章 天主教復辟的失敗——“光榮革命”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39章 大饑荒的後果——愛爾蘭的分離獨立第28章 推翻國王的暴政——英國革命第48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下)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14章 自由的奠基石——《大憲章》第2章 引言第31章 工業革命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23章 血腥瑪麗第23章 血腥瑪麗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15章 議會制度的起源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18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下)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45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下)第42章 專題亞當· 斯密與《國富論》第5章 專題英國的風俗習慣第29章 叱吒風雲的統帥——克倫威爾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第6章 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主不列顛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32章 兩黨制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第49章 一代賢相——丘吉爾第2章 引言第16章 征服威爾士與蘇格蘭的戰爭第47章 英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上)第43章 釐清敵友——協約國的建立第1章 出版說明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36章 開闢帝國的新領地——庫克船長的探險歷程第10章 專題英國貴族第11章 諾曼征服第35章 海軍軍神納爾遜第24章 偉大的伊麗莎白女王第11章 諾曼征服第1章 出版說明第11章 諾曼征服第26章 “無敵艦隊”的覆滅第38章 金礦爭奪戰——英布戰爭第52章 國有化、福利國家與英國病第53章 英國“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第34章 殖民侵略的急先鋒——東印度公司第12章 亨利二世主持的司法改革第19章 玫瑰戰爭的始末第41章 日不落帝國的餘暉——英聯邦的建立第1章 出版說明第17章 歷時最長的戰爭——英法百年戰爭(上)第50章 專 題 名門名將——蒙巴頓勳爵第44章 英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上)第8章 阿爾弗雷德大帝第37章 黑奴的淚與血——罪惡的黑奴貿易第22章 亨利八世與英國宗教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