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5章 信念
慶王妃沉吟了片刻,道:“天清好像是進了吏部做事?”
“嗯,剛進去了一個多月。”賢太妃說着,輕聲笑嘆,“清兒能有如今這般狀態,我心裡真的是非常滿足和欣慰了。想當初爲了他的身體我幾乎是操碎了心,現在苦盡甘來,還有什麼不知足的呢?他有點事情做,生活也算充實了一些,至少不再覺得自己是個廢人了。”
頓了一下,她道:“不過他對澈兒是真的羨慕,大嫂,這可不是我故意安慰你啊。據清兒判斷說,皇上是真的在歷練澈兒,否則也不會把他帶在身邊,你看這些年皇上身邊除了一個木大人,還用過誰?”
慶王妃聽到她這麼一說,心裡自然是相信的,低頭道:“其實我知道皇上對澈兒是好意,只是澈兒性子叛逆,說話也常常肆無忌憚……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我沒辦法不擔驚受怕,就怕他哪天一個腦抽冒犯聖顏,被真的降了罪……”
“大嫂有多久沒有見到澈兒了?”
慶王妃想了想,“上個月中旬他回家了一次,只待了一天就進宮了,平時就住在宮裡。”
“回家的時候,大嫂感覺他跟以前有什麼不一樣嗎?”
不一樣?
慶王妃嘆了口氣,眉心深鎖,“他現在不大喜歡說話,沉默得很,回家也只是例行請安,閒談的時候比較少。不過,他看起來比以前清瘦了許多,也……沉穩了許多。”
賢太妃笑道:“這變化不是蠻大的嗎?”
慶王妃聞言凝眉,沉默了須臾,點頭:“變化的確蠻大的,似乎從禹王和太后被廢開始,他就慢慢變得不再多說話了,但是這不代表他不會闖禍……”
讓她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之前在晗月公主府發生的那件事,她嚇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覺,整日整日吃不下飯。
“澈兒還小呢,才十九歲,大嫂別太着急。”端王妃溫言勸道,“皇上把他留在身邊,自然是沒有惡意的,況且大嫂其實也應該能想得到,當初澈兒在朝堂上說的那番話纔是真叛逆呢,皇上若想對他不利,那次難道不是一個最好的機會?但是皇上當做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一樣,顯然並未放在心上,或者也可以說,皇上是不想跟他計較。”
說到這裡,她朝前壓低了身子,一副神秘兮兮的模樣,其他三人見狀,不由自主地轉頭張望了一下,見四下無人,才轉過頭,聽端王妃小聲道:“而且,我聽過這麼一個說法,那個,咳,我說了大嫂你可別生氣啊。”
慶王妃搖頭,“我有什麼氣可生?”
“聽說皇上曾經說過,慶王膽子有點小,在朝上太謹慎,以後若是這般謹小慎微下去,只怕慶王府遲早要沒落了,所以皇上見澈兒不甘平凡沉寂,才決定重用他。但是澈兒性格畢竟有些不夠沉穩,並且以前十八年養尊處優慣了,爲人處世不夠幹練,短時間之內只怕也還沒有魄力接下重任,所以皇上才留在身邊親自磨鍊。”
端王妃瞬間面露了然,“原來是這樣啊,這麼一來倒也解釋的通了,否則皇上日理萬機的,每天都有處理不完的朝政,哪有時間去折騰澈兒?”
聽她們這麼一說,慶王妃稍稍沉吟了片刻,心裡似乎也相信了,過了一會兒才道:“如果澈兒心裡真有什麼抱負,我們做父母的,不應該拖他後腿纔是,應該全力支持他對不對?”
“當然啊。”端王妃第一個贊同,“我家景陽整日喊着要跟戰王歷練上戰場,雖然我跟我家王爺都不放心,但是也沒阻止他天天往戰王府跑。男孩子嘛,有點想法是好事,不思進取才可悲呢。”
德太妃也輕輕點頭,聲音柔和,卻比以往多了一些堅定的力道,“父母牽掛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做母親的,卻不能因爲擔心牽掛而控制着他們的羽翼不讓他們成長。”
說到這裡,她嘴角揚起一抹嘆笑,“就像我,當初得知戰兒要領軍出征的時候,也是整夜擔憂得睡不着覺,怕他出事。可是我知道,我阻止不了他,我也不能阻止。以前太后掌權時,任我們母子在宮裡自生自滅,那時我們孤兒寡母處境多艱難?可我親眼看着戰兒一個人苦練武功,沒日沒夜地研究兵法,當初他或許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有機會上戰場,他練武的目的也只是爲了保護我,保護他自己,可是他對兵法感興趣,卻是爲什麼呢?”
“就算彼時沒有任何想法,也不敢有任何想法,但是男兒的心裡都有着自己的驕傲和抱負,苟延殘喘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忍受,但是他們不行。所以我能感覺得出來,從皇上在金殿上封他爲戰王開始,戰兒就變得不一樣了,那是屬於真正的強者才該有的自信飛揚,驕傲不屈。”
當然,沉默寡言的鳳天戰,便是驕傲也不會在面上表現出來,那是隱藏在骨子裡的剛硬不屈。
“雖然這樣的驕傲是用一頓廷杖換來的,但是他的感恩我能體會得到。我也知道,從那一刻開始,戰兒已經把他的忠誠全部奉獻給了皇上,哪怕是死,這樣的信念也不會動搖分毫。”
擡眼看着慶王妃,德太妃續道:“很多時候,他們心裡有很多想法,只是缺一個機會,當機會擺在眼前的時候,無論我們心裡怎麼想,首先要考慮的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抉擇,你覺得呢?”
慶王妃有些訝異,端王妃和賢太妃也都同樣驚訝地看着德太妃。
曾經柔弱畏縮的德太妃,從沒有說過這樣一番長篇大論慷慨激昂的話,曾經她是膽小的,懦弱的,受到刁難欺辱也只能一個勁的忍着,因爲她沒有膽量反抗。
她甚至連大聲說話的勇氣都沒有。
然而今天的這番話,她從容流利地說出來了,卻還無法真正表達出她心裡的感觸。
或許,很多感覺很多體會,只有真正親身經過的人,才感觸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