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老饕漫筆 (4)

現在我們有新式的電爐烤箱,不一定用鐵鍋,禁燒烤的玻璃盆(casserole)照樣的可以做這道菜,不過少了鐵鍋那種原始粗獷的風味。

酸梅湯與糖葫蘆

夏天喝酸梅湯,冬天吃糖葫蘆,在北平是不分階級,人人都能享受的事。不過東西也有精粗之別。琉璃廠信遠齋的酸梅湯與糖葫蘆,特別考究,與其他各處或街頭小販所供應者大有不同。

徐凌霄《舊都百話》關於酸梅湯有這樣的記載:

暑天之冰,以冰梅湯爲最流行,大街小巷,乾鮮果鋪的門口,都可以看見“冰鎮梅湯”四字的木檐橫額。有的黃底黑字,甚爲工緻,迎風招展,好似酒家的簾子一樣,使過往的熱人,望梅止渴,富於吸引力。昔年京朝大老,貴客雅流,有閒工夫,常常要到琉璃廠逛逛書鋪,品品骨董,考考版本,消磨長晝。天熱口乾,輒以信遠齋梅湯爲解渴之需。

信遠齋鋪面很小,只有兩間小小門面,臨街是舊式玻璃門窗,拂拭得一塵不染,門楣上一塊黑漆金字匾額,鋪內清潔簡單,道地北平式的裝修。進門右手方有黑漆大木桶一,裡面有一大白瓷罐,罐外周圍全是碎冰,罐裡是酸梅湯,所以名爲冰鎮,北平的冰是從什剎海或護城河挖取藏在窖內的,冰塊裡可以看見草皮木屑,泥沙穢物更不能免,是不能放在飲料裡喝的。什剎海會賢堂的名件“冰碗”,蓮蓬桃仁杏仁菱角藕都放在冰塊上,食客不嫌其髒,真是不可思議。有人甚至把冰塊放在酸梅湯裡!信遠齋的冰鎮就高明多了。因爲桶大罐小冰多,喝起來涼沁脾胃。他的酸梅湯的成功秘訣,是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濃而釅。上口冰涼,甜酸適度,含在嘴裡如品純醪,捨不得下嚥。很少人能站在那裡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抗戰勝利還鄉,我帶孩子們到信遠齋,我准許他們能喝多少碗都可以,他們連盡七碗方始罷休。我每次去喝,不是爲解渴,是爲解饞。我不知道爲什麼沒有人動腦筋把信遠齋的酸梅湯製爲罐頭行銷各地,而一任“可口可樂”到處猖狂。

信遠齋也賣酸梅滷、酸梅糕。滷沖水可以制酸梅湯,但是無論如何不能像站在那木桶旁邊細啜那樣有味。我自己在家也曾試做,在藥鋪買了烏梅,在乾果鋪買了大塊冰糖,不惜工本,仍難如願。信遠齋掌櫃姓蕭,一團和氣,我曾問他何以仿製不成,他回答得很妙:“請您過來喝,別自己費事了。”

信遠齋也賣蜜餞、冰糖子兒、糖葫蘆。以糖葫蘆爲最出色。北平糖葫蘆分三種。一種用麥芽糖,北平話是糖稀,可以做大串山裡紅的糖葫蘆,可以長達五尺多,這種大糖葫蘆,新年廠甸賣的最多。麥芽糖裹水杏兒(沒長大的綠杏),很好吃,做糖葫蘆就不見佳,尤其是山裡紅常是爛的或是帶蟲子屎。另一種用白糖和了粘上去,冷了之後白汪汪的一層霜,別有風味。正宗是冰糖葫蘆,薄薄一層糖,透明雪亮。材料種類甚多,諸如海棠、山藥、山藥豆、杏幹、葡萄、桔子、荸薺、核桃,但是以山裡紅爲正宗。山裡紅,即山楂,北地盛產,味酸,裹糖則極可口。一般的糖葫蘆皆用半尺來長的竹籤,街頭小販所售,多染塵沙,而且品質粗劣。東安市場所售較爲高級。但仍以信遠齋所製爲最精,不用竹籤,每一顆山裡紅或海棠均單個獨立,所用之果皆碩大無疵,而且乾淨,放在墊了油紙的紙盒中由客攜去。

離開北平就沒吃過糖葫蘆,實在想念。近有客自北平來,說起糖葫蘆,據稱在北平這種不屬於任何一個階級的食物幾已絕跡。他說我們在臺灣自己家裡也未嘗不可試做,臺灣雖無山裡紅,其他水果種類不少,沾了冰糖汁,放在一塊塗了油的玻璃板上,送入冰箱冷凍,豈不即可等着大嚼?他說他製成之後將邀我共嘗,但是迄今尚無下文,不知結果如何。

鍋燒雞

北平的飯館幾乎全屬煙臺幫;濟南幫興起在後。煙臺幫中致美齋的歷史相當老。清末魏元曠《都門瑣記》談到致美齋:“致美齋以四做魚名。蓋一魚而四做之,子名‘萬魚’,與頭尾皆紅燒,醬炙中段,餘或炸炒,或醋熘、糟熘。”致美齋的魚是做得不錯,我所最欣賞的卻別有所在。鍋燒雞是其中之一。

先說致美齋這個地方。店坐落在煤市街,坐東面西,樓上相當寬敞,全是散座。因生意鼎盛,在對面一個非常細窄的盡頭開闢出一個致美樓,樓上樓下全是雅座。但是廚房還是路東的致美齋的老廚房,做好了菜由小利巴提着盒子送過街。所以這個雅座非常清靜。左右兩個樓梯,由左梯上去正面第一個房間是我隨侍先君經常佔用的一間,窗戶外面有一棵不知名的大樹遮掩,樹葉很大,風也蕭蕭,無風也蕭蕭,很有情調。我第一次吃醉酒就是在這個房間裡。幾杯花雕下肚之後還索酒吃,先君不許,我站在凳子上舀起一大勺湯潑將過去,潑濺在先君的兩截衫上,隨後我即暈倒,醒來發覺已在家裡。這一件事我記憶甚清,時年六歲。

鍋燒雞要用小嫩雞,北平俗語稱之爲“桶子雞”,疑係“童子雞”之訛。嚴辰《憶京都詞》有一首:

憶京都·桶雞出便宜

衰翁最便宜無齒,

制仿金陵突過之。

不似此間烹不熱,

關西大漢方能嚼。

注云:“京都便宜坊桶子雞,色白味嫩,嚼之可無渣滓。”他所謂便宜坊桶子雞,指生的雞,也可能是指燻雞。早年一元錢可以買四隻。南京的油雞是有名的,廣東的白切雞也很好,其細嫩並不在北平的之下。嚴辰好像對北平桶子雞有偏愛。

我所謂桶子雞是指那半大不小的雞,也就是做“炸八塊”用的那樣大小的雞。整隻的在醬油裡略浸一下,下油鍋炸,炸到皮黃而脆。同時另鍋用雞雜(即雞肝雞胗雞心)做一小碗滷,連雞一同送出去。照例這隻雞是不用刀切的,要由跑堂的夥計站在門外用手來撕的,撕成一條條的,如果撕出來的雞不夠多,可以在盤子裡墊上一些黃瓜絲。連雞帶滷一起送上桌,把滷澆上去,就成爲爽口的下酒菜。

何以稱之爲鍋燒雞,我不大懂。坐平浦火車路過德州的時候,可以聽到好多老幼婦孺扯着嗓子大叫:“燒雞燒雞!”旅客伸手窗外就可以購買。早先大約一元可買三隻,燒得焦黃油亮,劈開來吃,鹹漬漬的,挺好吃(夏天要當心,外表亮光光,裡面可能大蛆咕咕嚷嚷)。這種燒雞是用火燒的,也許館子裡的燒雞加上一個鍋字,以示區別。

煎餛飩

餛飩這個名稱好古怪。宋程大昌《演繁露》:“世言餛飩,是虜中揮沌氏爲之。”有此一說,未必可信。不過我們知道餛飩歷史相當悠久,無分南北到處有之。

兒時,里巷中到了午後常聽見有擔販大聲吆喝:“餛飩——開鍋!”這種餛飩挑子上的餛飩,別有風味,物美價廉。那一鍋湯是骨頭煮的;煮得久,所以是渾渾的、濃濃的。餛飩的皮子薄,餡極少,勉強可以吃出其中有一點點肉。但是佐料不少,蔥花、芫荽、蝦皮、冬菜、醬油、醋、麻油,最後灑上竹節筒裡裝着的黑胡椒粉。這樣的餛飩在別處是吃不到的,誰有工夫去熬那麼一大鍋骨頭湯?

北平的山東館子差不多都賣餛飩。我家衚衕口有一個同和館,從前在當地還有一點小名,早晨就賣餛飩和羊肉餡和滷餡的小包子。餛飩做得不錯,湯清味厚,還加上幾小塊雞血幾根豆苗。凡是飯館沒有不備一鍋高湯的(英語所謂“原湯”stock),一碗餛飩舀上一勺高湯,就味道十足。後來“味之素”大行其道,誰還預備原湯?不過善品味的人,一嘗便知道是不是正味。

館子裡賣的餛飩,以致美齋的爲最出名。好多年前,《同治都門紀略》就有讚賞致美齋的餛飩的打油詩:

包得餛飩味勝常,

餡融春韭嚼來香,

湯清潤吻休嫌淡,

咽來方知滋味長。

這是同治年間的事,雖然已過了五十年左右,飯館的狀況變化很多,但是他的餛飩仍是不同凡響,主要的原因是湯好。

可是我最激賞的是致美齋的煎餛飩,每個餛飩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翹,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入油鍋慢火生炸,炸黃之後再上小型蒸屜猛蒸片刻,立即帶屜上桌。餛飩皮軟而微韌,有異趣。

核桃腰

偶臨某小館,見菜牌上有核桃腰一味,當時一驚,因爲我想起厚德福名菜之一的核桃腰。由於好奇,點來嚐嚐。原來是一盤炸腰花,拌上一些炸核桃仁。軟炸腰花當然是很好吃的一樣菜,如果炸的火候合適。炸核桃仁當然也很好吃,即使不是甜的也很可口。但是核桃仁與腰花雜放在一個盤子裡則似很勉強。一軟一脆,頗不調和。

厚德福的核桃腰,不是核桃與腰合一爐而冶之;這個名稱只是說明這個腰子的做法與衆不同,吃起來有核桃滋味或有吃核桃的感覺。腰子切成長方形的小塊,要相當厚,表面上縱橫劃紋,下油鍋炸,火候必須適當,油要熱而不沸,炸到變黃,取出蘸花椒鹽吃,不軟不硬,咀嚼中有異感,此之謂核桃腰。

一般而論,北地餐館不善治腰。所謂炒腰花,多半不能令人滿意,往往是炒得過火而乾硬,味同嚼蠟。所以有些館子特別標明南炒腰花,南炒也常是虛有其名。燴腰片也不如一般川菜館或湘菜館之做得軟嫩。炒蝦腰本是江浙館的名菜,能精製細做的已不多覯,其他各地餐館仿製者則更不必論。以我個人經驗,福州館子的炒腰花最擅勝場。腰塊切得大大的、厚厚的,略劃縱橫刀紋,做出來其嫩無比,而不帶血水。勾汁也特別考究,微帶甜意。我猜想,可能腰子並未過油,而是水氽,然後下鍋爆炒勾汁。這完全是竈上的火候功夫。此間的閩菜館炒腰花,往往是粗製濫造,略具規模,而不禁品嚐,脫不了“匠氣”。有時候以海蜇皮墊底,或用回鍋的老油條墊底,當然未嘗不可,究竟不如清炒。抗戰期間,偶在某一位作家的岳丈鄭老先生家吃飯,鄭先生是福州人,司法界的前輩,雅喜烹調,他的郇廚所制腰花,做得出神入化,至善至美,一飯至今而不能忘。

豆汁兒

豆汁下面一定要加一個兒字,就好像說雞蛋的時候雞子下面一定要加一個兒字,若沒有這個輕讀的語尾,聽者就會不明白你的語意而生誤解。

胡金銓先生在談老舍的一本書上,一開頭就說: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這話一點兒也不錯。就是在北平,喝豆汁兒也是以北平城裡的人爲限,城外鄉間沒有人喝豆汁兒,製作豆汁兒的原料是用以餵豬的。但是這種原料,加水熬煮,卻成了城裡人個個歡喜的食物。而且這與階級無關。賣力氣的苦哈哈,一臉漬泥兒,坐小板凳兒,圍着豆汁兒挑子,啃豆腐絲兒卷大餅,喝豆汁兒,就鹹菜兒,固然是自得其樂。府門頭兒的姑娘、哥兒們,不便在街頭巷尾公開露面,和窮苦的平民混在一起喝豆汁兒,也會派底下人或者老媽子拿沙鍋去買回家裡重新加熱大喝特喝。而且不會忘記帶回一碟那挑子上特備的辣鹹菜,家裡儘管有上好的醬菜,不管用,非那個廉價的大醃蘿蔔絲拌的鹹菜不夠味。口有同嗜,不分貧富老少男女。我不知道爲什麼北平人養成這種特殊的口味。南方人到了北平,不可能喝豆汁兒的,就是河北各縣也沒有人能容忍這個異味而不齜牙咧嘴。豆汁兒之妙,一在酸,酸中帶餿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吸溜地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鹹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越辣越喝,越喝越燙,最後是滿頭大汗。我小時候在夏天喝豆汁兒,是先脫光脊樑,然後才喝,等到汗落再穿上衣服。

自從離開北平,想念豆汁兒不能自已。有一年我路過濟南,在車站附近一個小飯鋪牆上貼着條子說有“豆汁”發售。叫了一碗來吃,原來是豆漿。是我自己疏忽,寫明的是“豆汁”,不是“豆汁兒”。來到臺灣,有朋友說有一家飯館兒賣豆汁兒,乃偕往一嘗。烏糟糟的兩碗端上來,倒是有一股酸餿之味觸鼻,可是稠糊糊的像麥片粥,到嘴裡很難下嚥。可見在什麼地方吃什麼東西,勉強不得。

芙蓉雞片

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25章 世相百態 (14)第45章 撫簡懷人 (12)第14章 世相百態 (3)第19章 世相百態 (8)第15章 世相百態 (4)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12章 世相百態 (1)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29章 老饕漫筆 (4)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3章 觀心悟語 (3)第40章 撫簡懷人 (7)第39章 撫簡懷人 (6)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24章 世相百態 (13)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25章 世相百態 (14)第4章 觀心悟語 (4)第12章 世相百態 (1)第12章 世相百態 (1)第14章 世相百態 (3)第36章 撫簡懷人 (3)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27章 老饕漫筆 (2)第34章 撫簡懷人 (1)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38章 撫簡懷人 (5)第37章 撫簡懷人 (4)第10章 觀心悟語 (10)第40章 撫簡懷人 (7)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16章 世相百態 (5)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20章 世相百態 (9)第25章 世相百態 (14)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14章 世相百態 (3)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19章 世相百態 (8)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46章 撫簡懷人 (13)第14章 世相百態 (3)第34章 撫簡懷人 (1)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10章 觀心悟語 (10)第23章 世相百態 (12)第18章 世相百態 (7)第43章 撫簡懷人 (10)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44章 撫簡懷人 (11)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31章 老饕漫筆 (6)第9章 觀心悟語 (9)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8章 觀心悟語 (8)第2章 觀心悟語 (2)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26章 老饕漫筆 (1)第27章 老饕漫筆 (2)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12章 世相百態 (1)第3章 觀心悟語 (3)第27章 老饕漫筆 (2)第13章 世相百態 (2)第11章 觀心悟語 (11)第34章 撫簡懷人 (1)第17章 世相百態 (6)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33章 老饕漫筆 (8)第28章 老饕漫筆 (3)第34章 撫簡懷人 (1)第10章 觀心悟語 (10)第1章 觀心悟語 (1)第7章 觀心悟語 (7)第44章 撫簡懷人 (11)第41章 撫簡懷人 (8)第34章 撫簡懷人 (1)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21章 世相百態 (10)第42章 撫簡懷人 (9)第6章 觀心悟語 (6)第29章 老饕漫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