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The Jesus Of Suburbia

傳記電影的事,羅傑本以爲只是一個小插曲。

但卻沒想到,那個名叫杜克-羅森伯格的導演,卻始終不肯放棄,不知道走了什麼樣的門路,輾轉聯繫上了羅傑的高中音樂老師邁克爾-斯科特。

對方付出一個巨大的人情,只是爲了見自己一面,當面談這部電影項目。

哪怕只是看在邁克爾老師的面子上,羅傑也沒法拒絕,只好答應了下來。

杜克-羅森伯格有着典型的猶太血統特徵,但卻也有着傳統歐洲白人的特點,看上去似乎是個混血兒。

這個剛從大學裡畢業的年輕人穿着得體的西裝,將自己打理得一絲不苟,看得出他爲了這場會面,進行過精心的準備。

羅傑沒有在杜克身上的衣物上看到任何商標或者其它能夠表明品牌的標識,不過手腕上那塊表,卻似乎是江詩丹頓的某款限量版,售價高達六位數。

如果這身行頭不是租來的,那麼這個叫杜克-羅森伯格的年輕人,至少在財富方面和羅傑此前的猜測完全不同。

羅傑突然想起一個很久未見的“老朋友”,華納唱片那位同樣姓“羅森伯格”的猶太裔高管。

不知道兩者之間是否有什麼關係,不過羅森伯格這個姓氏在猶太人中很常見,兩人有血緣關係的可能性不大。

否則這個年輕導演大可向阿瑟-羅森伯格求助,沒有必要拐彎抹角地去找邁克爾-斯科特。

“你有半個小時時間說服我,半小時後我有一場重要的會面。”

羅傑坐在辦公桌後面,好奇地問了一句:“在正式開始之前,介不介意告訴我,你是怎麼聯繫上的邁克爾老師?”

“我的一位長輩是斯科特先生的大學同學,他們曾經共同在南加大讀書。”

杜克-羅森伯格沒有絲毫隱瞞的意思,開門見山地說道:“或許你知道他的名字,喬治-盧卡斯,我媽媽在生意上的合作伙伴。”

“喬治-盧卡斯?拍《星球大戰》的那個喬治-盧卡斯?”

羅傑一臉懵逼,原以爲是個沒什麼後臺的小角色,結果突然搬出來這麼一座大山,簡直是嚇人。

喬治-盧卡斯在好萊塢的影響力,任何對北美電影稍有了解的人都很清楚。

或許他不是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那樣的文藝片大師,但喬治-盧卡斯在商業電影上的成就,卻是幾乎不可能被超越的。

《星球大戰》系列在太平洋對岸不溫不火,但在英語地區的地位卻是至高無上,遠遠超出《機器人大亂鬥》和《銀河尬舞團》。

單單只是電影周邊產品收入這一項,《星球大戰》上映至今,累積的收入已經接近三百億美元。

而一手締造了《星球大戰》的喬治-盧卡斯,也憑藉着這個系列,一躍成爲好萊塢的教父級導演。

這裡的“教父”,指的不是基督教中很常見的,類似於太平洋對岸乾爹的那個教父,而是《教父》電影中的“教父”。

“這部電影將會由盧卡斯影業投資,一切流程按照好萊塢A類項目的標準執行。”

杜克-羅森伯格拿出早就準備好的計劃書初稿,遞給羅傑,開口道:“您應該清楚好萊塢的規則,我這樣的新人導演不可能在項目中佔據主導地位,有盧卡斯影業的專業電影製片人,這個項目的成片質量不需要擔心。”

羅傑微微點頭,沒有接話,打開計劃書,快速地翻閱起來。

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杜克-羅森伯格拿出的計劃書,沒有大量的專業詞彙,語言通俗易懂,哪怕是不懂電影製作的外行人,也能夠看明白它打算如何執行這個項目。

跳過那些籌備、製作、宣傳、以及發行等內容,羅傑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劇本上。

在好萊塢,很多電影在立項之初都沒有劇本,甚至有些大牌導演或者製片人不喜歡被劇本束縛了靈感。

但除非是去獨立電影圈子裡混,否則,若是想涉及主流商業電影,無論是否喜歡,在立項之前,都必須要準備一份劇本。

以傳記電影爲例,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體,崛起的過程中會經歷無數大大小小的事情。

而一部電影的長度,通常都在兩個小時以內,即使超出,也不可能超出太多。

想要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將所有的事件都塞進去,那是不可能的,這就必須要有所取捨。

比如說《波西米亞狂想曲》一片中,重點就放在了Live-Aid的演出上,而在其它重要事件,要麼乾脆不提,要麼一筆帶過,最起碼也是儘量減少鏡頭。

而在這個暫命名爲《Darkness》的劇本當中,關注的重點放在了《搖滾聖經》這套系列專輯中的朋克搖滾篇,《郊區的耶穌》上。

對於現場演出,對於唱片業內的勾心鬥角,對於MAD唱片公司的崛起,統統採用春秋筆法,一筆帶過。

而將大量的篇幅,用於展現專輯的創作過程。

當然,就和任何一部傳記電影一樣,若是與事實能夠有百分之五十的相似度,就已經算是很尊重“原著”了。

比如說,在有關《郊區的耶穌》這張專輯的劇情中,羅傑就看到關於“自己”高中時期在貧民窟中生活的描述,並將其歸咎於這張專輯的靈感來源。

同時,在劇本中還有大量“需要得到樂隊的支持,以補全事件細節”的備註。

很顯然,這個名叫杜克-羅森伯格的年輕導演,並沒有收集到那些十分隱秘的信息。

就連樂隊一些半公開的事件,其中的細節都不夠完整,需要由當事人親口講述,才能補全。

計劃書的內容並不多,但看得出來,在制訂這份計劃書的時候,杜克-羅森伯格十分的用心。

合上手中的計劃書,羅傑習慣性地看了一眼手錶,時間恰好過去了十五分鐘,會面時間的一半。

在這段時間裡,杜克-羅森伯格始終一言不發,似乎對自己的計劃書信心十足。

確實,從這份計劃書中,羅傑看到了很多閃光點。

比如說,關於爲何要將《郊區的耶穌》作爲整部電影的核心,在計劃書中就做出了詳盡的描述。

市場!

在北美現今的商業電影市場,影迷羣體當中,25歲以下的青年人佔比超過百分之四十,年收入達不到中產階層的低收入羣體佔比超過三分之一,少數族裔佔比超過四分之一。

這些,都與《郊區的耶穌》這張專輯的主題,以及流行朋克搖滾的受衆有很高的重合度。

換句話來說,這部分影迷,很容易被《郊區的耶穌》所吸引,從而進入電影院當中。

杜克-羅森伯格這個名字,羅傑此前從未聽說過,但僅僅只憑藉這份計劃書中透露出的細節,就讓羅傑悄然在心中將對方的評價提升到了“優秀”。

爲自己的樂隊拍攝傳記片,這個想法很大膽,也有些異想天開的感覺。

讓一個出道不過六年多,還處於上升階段,連超A巨星都算不上的樂隊,成爲傳記電影的主角?

羅傑並不認爲這是一個好的想法,無論是歌迷、影迷,亦或是那些評論家們,都不會買賬。

無論是走商業片路線,還是奧斯卡衝獎路線,羅傑都不看好這個項目。

但這份嚴謹的,甚至可以說對細節十分苛刻的計劃書,卻讓這個異想天開的計劃具備了理論上的可行性。

雖然成功的概率依然不高,但至少有了成功的可能。

這是許多大牌導演都難以做到的事情。

當然,這並不意味着杜克-羅森伯格的能力就超過了那些大牌導演,更多的還是一個思路,或者說視角的問題。

那些有着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從業經驗的大導演,思維模式已經固定了下來,反而是不受那些條條框框約束的新人,更有可能具備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我花了四個月的時間做市場調查,在你們的歌迷羣體當中,喜歡金屬樂的應該要多於喜歡朋克搖滾的。”

杜克-羅森伯格開口道:“但是電影市場卻不是這樣,大多數金屬樂歌迷從來不會進入電影院去看電影,但大多數朋克搖滾的歌迷卻會喜歡一切披着【反主流】外衣的【主流商業片】。所以,我認爲用《郊區的耶穌》這張專輯作爲電影的主題,或許不一定能夠討好你們的所有歌迷,但卻更容易獲得商業上的成功。”

杜克-羅森伯格毫不避諱自己拍電影是爲了票房成績,而不是爲了討好樂隊的粉絲。

不過這個年輕的導演同樣很懂得營銷之道,很快話題一轉,又說道:“你們是現在世界上商業化做得最好的搖滾樂隊,擁有最多的粉絲。但是,你們想過沒有,如何讓一個從未接觸過搖滾音樂的歌迷成爲你們的粉絲?我認爲,一部大賣的商業電影,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

杜克-羅森伯格不着痕跡地恭維了一番,不過言語中,更重要的目的,卻是點明瞭這部電影可以爲樂隊帶來的好處。

吸引那些沒有接觸過搖滾樂的粉絲。

這個年輕的導演顯然下過一番功夫,準確地判斷出了樂隊如今的定位,並不僅僅只是侷限於搖滾音樂的領域,而是有着更大的野心。

這,也是說服樂隊同意授權,並且在拍攝過程中提供幫助的最大籌碼。

不過在羅傑看來,杜克-羅森伯格明顯是在畫餅。

傳記電影如果運作得好,吸粉能力確實很出色。

前世那部《波西米亞狂想曲》上映之後,有多少從來沒聽過皇后樂隊哪怕一首歌的人,開始宣稱自己是皇后樂隊的死忠粉絲。

但是,即使是《波西米亞狂想曲》,帶給皇后樂隊的好處也遠遠沒有外行人想象得那麼多。

更重要的是,以樂隊現在的情況,拍攝一部傳記影片,或許負面影響反而要更大。

不對,不是或許,而是必然。

有多少以“當代人物”爲主角,並且取得任何一種意義上的成功的傳記電影?

在羅傑的記憶當中,僅僅只有一部《社交網絡》,而那部電影上映之後,馬克-扎克伯格卻成了媒體口誅筆伐的對象,稱這部電影是“一場拙劣的廣告秀”,“金錢收買好萊塢”,全然不管電影的投資方實際上和臉書的創始人沒有絲毫關係。

經過杜克-羅森伯格的一番勸說,再加上這份精心製作的計劃書,羅傑必須承認,自己有些心動。

但心動歸心動,羅傑仍然拒絕了對方的提議:“我依然認爲,現在不是爲樂隊拍攝傳記電影的最佳時機。”

杜克-羅森伯格還要繼續勸說,羅傑卻立刻話題一轉,問道:“羅森伯格導演,我對你提出的,用《郊區的耶穌》作爲電影主題這一構想很有興趣。不知道你是否能將這張專輯改編成一部完整的電影?”

“專輯改編電影?”

杜克-羅森伯格楞了幾秒鐘,立刻明白了羅傑的意思。

不是以《郊區的耶穌》這張專輯爲核心,爲樂隊拍攝傳記電影,而是用專輯中的故事,改編成一部電影。

按照類別的話,應該算是關於青春、成長、家庭、以及反戰的劇情片?

“對,專輯改編電影。”

羅傑點點頭:“以聖-吉米、郊區的耶穌作爲主角,將專輯中凌亂的故事線拼湊完整,我認爲它會是一部不錯的影片,你覺得呢?”

這是羅傑突如其來的想法。

正如杜克-羅森伯格所說的,對於那些沒有接觸過搖滾樂的人來說,電影,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既然爲樂隊拍攝傳記片的時機不合適,爲什麼不拍一部屬於樂隊,屬於搖滾音樂的電影?

至於爲什麼選擇《郊區的耶穌》,自然還是年輕導演在計劃書中註明的那個理由,這張專輯的受衆,和北美主流觀影羣體的重合度很高。

至於對杜克-羅森伯格提出邀請,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純粹是因爲羅傑認爲這個人值得投資。

“我沒想過這個點子。”

杜克-羅森伯格很坦誠地開口道:“我需要一些時間,仔細考慮一下。”

說完,又不甘心地問道:“傳記電影真的沒得商量了嗎?我堅持認爲,以你們爲主角,拍攝一部傳記片會是雙贏的事情。”

“傳記片就不用談了。”

羅傑搖搖頭,笑道:“關於我的提議,你可以好好考慮一下,如果有興趣的話,儘快拿出相應的計劃。

如果你的改編計劃不能打動我,那麼我仍然會拒絕授權。”

杜克-羅森伯格看出羅傑有送客的意思,立即站起身,提出告辭:“我明白了,不管我考慮的結果如何,一週之內一定會給你答覆。”

第705章 收購要約第214章 戈麥斯兄妹的爭吵第407章 《後天》第45章 攤牌 上第229章 AC-130第629章 這章的標題被我吃了第68章 Encore(安可)第155章 不需要證據(第十更)第84章 玩貝斯的歌第449章 生存問題第531章 特殊的“獲獎感言”第197章 歡迎來到叢林!(9更,3萬+字)第54章 獨立音樂節第249章 降低心理預期第123章 口碑和市場第870章 摸魚第872章 自帶項目?第534章 雖然他不怎麼靠譜……第50章 黑人社區的音像店第744章 天價佣金第378章 有沒有興趣再合作一次?第202章 意料之外的獲得和失去(5更)第730章第158章 永遠的27歲俱樂部第204章 “休假”第682章 難題第872章 自帶項目?第412章 膚色不同的兄妹第184章 兩極分化的口碑第506章 閒着也是閒着第416 埋藏過去第190章 巡演開幕場第842章 夜談第803章第135章 前所未有的大場面第845章 生日派對第477章 年度專輯第697章 信第267 忘記看的《公告牌》(萬賞加更)第512章 The Maccabees第71章 攤牌(第五更)第659章 一片陰霾第302章 三座留聲機第759章 接班人?第464章 “神殿”第354章 祝我們的敵人好運第521章 你們去搶銀行啦?第130章 不該出現的人第333章 “到時候再說”第110章 兩支樂隊的近況第624 當衆灑狗糧第409章 重要的是氣勢第111章 粉絲還是盜版?(5更)第426章 一覺睡到國慶節第253章 你確定你買得起?第855章 不盡人意第665章 致命一擊第3章 畢業舞會第186章 頒獎季的選擇第255章 媒體合作者第104章 銷量預估第275章 真-吃不起第454章 137種鑽漏洞的方法第239章 舞臺特效第134章 無題第672章 百分之二十第53章 成功的關鍵第874章 不是沒有機會第511章 助理的“傳統”第344章 Next-One第789章 默多克的前妻第78章 重回洛杉磯第486章 狂暴之路 下第98章 “欺負窮人”第178 這是樂壇,不是好萊塢第826章 叫做“玫瑰碗體育場”的火山第396章 名字很難聽第872章 自帶項目?第728章 街頭演出第476章 哪有不吃苦的第848章 重回洛杉磯第719章 你是怎麼想的?第123章 口碑和市場第288章 數字唱片時代第690章 驚不驚喜?第30章 錄音 下第474章 出事了?第578章 大難臨頭第81章 新樂隊成立(第五更)第792章 拆分和併購第398章 發行時間確定第278章 兩個心機男第673章 好消息第568章 誰在背後說我壞話?第472章 胖子,你老了第43章 補拍MV第106章 絕交五分鐘(5更)第464章 “神殿”第811章 《福布斯》的邀請第731章 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