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巡演談判、單曲收入分賬、還有一些其它雜七雜八的事情,都交給了安妮和理查森去監督。
羅傑將自己關進了錄音室裡,專心對付最後的三首歌。
最後的三首歌,按照前世原版的分類來說,都屬於【情緒核】的類型。
但這是指歌曲本身。
事實上,這三首歌的原唱樂隊,僅有一支是純正的情緒核樂隊。
情緒核是硬核朋克的一個分支,完整的名稱是【情緒化硬核搖滾】,簡稱EMO。
這種搖滾流派在90年代之後開始出現,在短短几年之內,經歷了數次革新,成爲新千年搖滾樂壇中極具分量的一個分支。
通常來說,情緒核大多數情況下是指歌曲本身,而不是樂隊。
很多朋克或者其它類型的搖滾樂隊,都有情緒核向的作品,但樂隊本身卻並非情緒核風格。
即使是以情緒核爲主打的樂隊,通常也混雜着其它的風格。
比如《怪胎》專輯中的《In.The.End》,原唱就是後硬核&情緒核樂隊Black.Veil.Brides。
而在《希望》專輯中,有一首歌在羅傑前世的原作者,就是一支後朋克&情緒核樂隊New.Found.Glory。
New.Found.Glory並不是一支大牌樂隊。
但在朋克搖滾逐漸沒落的2000年之後,除了少數幾支流行風更重的大牌之外,New.Found.Glory算是第二梯隊的佼佼者。
大約和Paramore和My.Chemical.Romance處於同一階層。
——儘管這幾支樂隊在太平洋對岸的知名度都不算太高,但實際上在北美很受歌迷追捧。
New.Found.Glory最初成立的時候,根本沒有錢做專輯,只能在東海岸的各種酒吧等場合做演出。
直到一年之後,樂隊才攢夠錢製作了第一張EP唱片,但因爲備貨量不足,僅僅兩週的時間就賣斷貨了。
1999年,樂隊發行了第一張正式的專輯,並因此進入主流唱片公司的視線,與MCA簽約。
2000年,在唱片公司的協調下,New.Found.Glory跟隨當時的教父級朋克樂隊Blink-182,開始在北美進行大範圍的巡迴演出。
一同演出的,還有許多其它當時和New.Found.Glory處於同一階層的樂隊。
但僅僅只有New.Found.Glory在巡演中打響了名氣,和Blink-182一起成爲了巡演的雙主角。
不過由於能力的天花板限制,New.Found.Glory只能算是一支中規中矩的朋克樂隊,缺乏所謂的“創造性”。
因此樂隊一直不溫不火,穩定在二線,提不上去也掉不下來。
這個樂隊還有一個特點,喜歡時長偏長的歌。
大部分朋克樂隊的歌,普遍都在三分鐘以內,超過三分鐘的歌比例不會超過一半。
而對New.Found.Glory來說,三分鐘只是起步,四分鐘以上的歌很常見,五分鐘以上的也不少。
在羅傑選入《希望》專輯的單曲《Boulders》,時長就是整張專輯裡最長的,比《Welcome.To.The.Black.Parade》還要長,達到了五分半。
不過相較於《Welcome.To.The.Black.Parade》音樂劇式的篇章來說,《Boulders》只是簡單的重複。
變化當然是有的,但僅僅只是在音階力度上做出變化,實際上整首歌的結構根本沒有半點波動。
無意義的重複,對於專輯的整體感官而言,絕對是嚴重的破壞。
《Boulders》重複的篇章,聽一遍,感覺很驚豔,聽兩遍,會覺得還不錯。
但再重複下去,帶來的就只有反效果。
因此羅傑毫不猶豫地砍掉了近一半的內容,將單曲的時長控制在三分鐘左右。
儘管不斷的重複,本就是情緒核的一種表達方式。
但這種方式,或許在一張純粹的情緒核專輯裡是好事,但在《希望》專輯裡,卻只會帶來負面的效果。
…………
在三首歌裡,除了《Boulders》以外,還有一首同樣是“柔”和“慢”的歌,不過卻僅僅只是唱法上柔。
而在樂器的演奏上,力度雖然遠遠比不上重金屬,但在朋克之中,卻也算不上是柔和的範疇。
當然也不算很重,大約中等偏重一點。
這首歌叫《Breathe》。
從曲風上來講,《Breathe》可以打上很多標籤。
情緒核、後搖滾、電子搖滾、古典流行樂……
等等。
The.Silent.League,這支來自紐約的樂隊成立於2004年,並不是一支純正的搖滾樂隊。
或者說,樂隊喜歡在搖滾之外,更多的嘗試一些其它的東西。
比如電子樂,古典樂,流行樂等等。
並將這些東西融入搖滾之中。
對於這一類樂隊,有一個泛指的稱呼,叫做“後搖滾”樂隊。
又稱爲“實驗搖滾”,一個“實驗”,就足以說明一切問題了。
這是一種嘗試性的革新,並沒有形成一種完善的、行之有效的體系。
絕大多數的後搖滾樂隊,在融合上做得都不怎麼樣,搞出來的作品簡直是一團糟。
既不搖滾,也不像流行,或者是其它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
The.Silent.League樂隊也經常幹出這種事。
不過他們比其它後搖滾樂隊更好的一點在於,這支樂隊經常會拿出一些在融合上做得很好的單曲。
“經常”兩字要畫重點,考試會考。
成功的、出色的融合作品較少,也是後搖滾很難真正大火起來的原因。
融合,在搖滾之中很常見。
但大多是兩三種風格的融合。
而後搖滾樂隊想要做的,卻是將所有,或者至少是絕大多數音樂流派融合到一起。
簡而言之,就是野心太大,駕馭不足。
但若是能夠做好融合,後搖滾之中的精品單曲,質量卻是驚人的出色。
比如《Breathe》,就是一支這樣的單曲。
搖滾,電子音,管絃樂器的完美融合,讓它有了一種特殊的魅力。
無論是喜歡搖滾,喜歡古典,還是喜歡流行的人,都會愛上這一首歌。
對於這樣的一首歌來說,任何修改和點綴都是多餘。
全面照搬原版,就是最好的做法。
…………
最後一首歌,勉強也可以歸入情緒核的範疇之中。
WWW▪ тTk дn▪ ¢O
當然,這是指單曲,而不是原作的樂隊。
但從風格上來講,這首歌和樂隊本身一樣,是以後垃圾搖滾和硬搖滾融合的風格爲主。
融合,也是數字唱片時代以後的新搖滾樂隊中,最常見的情況。
單純一種風格的搖滾,在這個年代已經不吃香了。
事實上,這種情況在80年代末就有所體現,在90年代就已經很普遍,而到了數字唱片時代,更是被放大到了極致。
在數字唱片時代,真正獲得成功的搖滾樂隊,幾乎都至少融合了兩種以上的風格。
比如Suwww41的朋克&金屬核。
比如My.Darkest.Days的後垃圾搖滾&硬搖滾。
這支樂隊來自加拿大,某種程度上來說,算是依靠“裙帶關係”起家的。
樂隊的主唱兼創始人馬特-沃爾斯特是另一支加拿大樂隊Three.Days.Grace貝斯手的弟弟。
憑藉着這樣的關係,在Three.Days.Grace等一系列知名樂隊的巡演中,My.Darkest.Days作爲嘉賓,在其它大牌樂隊的演出之前負責熱場演出。
依靠着遠遠比其他人高得多的起點,My.Darkest.Days很快吸引到了北美許多主流唱片公司的注意。
最終,同樣是因爲裙帶關係的緣故,My.Darkest.Days與【五分錢】樂隊成立的604.Records唱片公司簽約。
很多人因爲過分藉助裙帶關係這一點,對這支樂隊進行吐槽。
但事實上,這一點沒什麼值得針對的,有關係不用的人才是白癡。
在行業內的關係,只是讓他們擁有了一個更高的起點。
但穩定住“江湖地位”,憑藉的卻是實力。
沒有足夠的實力,光靠關係,在樂壇這個領域根本混不開。
比如說弗蘭妮-柯本。
這位女歌手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科特-柯本,母親是The.Hole樂隊的主唱柯特妮-洛芙,教父是R.E.M樂隊的主唱邁克爾-斯普泰,教母是好萊塢明星德魯-巴里摩爾。
按理說,擁有着這樣的關係,起點遠遠超出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樂壇和好萊塢明星。
然而弗蘭妮-柯本自以歌手身份出道以來,壓根沒有給歌迷留下任何印象,根本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作品。
或者說,唯一的印象是:啊,那個傢伙我知道,柯本的女兒,比她老爹差遠了。
說起弗蘭妮-柯本,My.Darkest.Days樂隊的主唱馬特-沃爾斯特是科特-柯本的崇拜者,樂隊的後垃圾搖滾風格,就是受到了Nirvana的影響。
在數字唱片時代的樂隊中,My.Darkest.Days算是比較成功的一支。
——儘管他們在太平洋對岸的知名度也不高。
鬼知道這是爲什麼,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年代,許多在歐美樂壇獲得巨大成功的歌手和樂隊,在太平洋對岸都沒什麼名氣。
大概要歸結爲某一堵牆的影響?
樂隊最活躍的時間,是從2005年到2013年,隨後便不知道什麼原因而沉寂了下去。
在那段時間裡,北美現代搖滾榜和公告牌榜單上,My.Darkest.Days樂隊都是常客,時不時就會殺入前幾名,甚至是第一。
這支樂隊的作品,由於融合了硬搖滾的風格,大多也以熱血、激情而著稱,頗有邦-喬維的風範。
《希望》專輯中的最後一首歌,就是一首這樣的作品。
《Still.Worth.Fighting.For》。
這首單曲曾經登上過北美現代搖滾榜的前十,在公告牌單曲榜上也進入過前三十的位置。
雖然比起《Porn.Star.Dancing》和《Rolling.Stoned》這樣雙榜第一的冠軍單曲來要差了許多,但也是一首精品。
而且更符合《希望》專輯的要求。
不過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爲羅傑捨不得將版權拿出來和二十世紀娛樂分享,因此選了一首相對來說“不值錢”一點的。
在《希望》專輯的十首歌裡,《Still.Worth.Fighting.For》是最“熱血、激情”的一首。
但本質上,卻依然是一首黑暗風格的單曲。
當然,這是指羅傑改編以後的版本。
原版的《Still.Worth.Fighting.For》是一首充滿了正能量的搖滾,寓意在絕境之中也要堅持奮鬥和抗爭。
但因爲《希望》專輯整體主題的緣故,羅傑打算將這首歌改成充滿絕望的黑暗風格。
要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
編曲、唱法都不需要做出任何調整。
只需要在後期製作過程中,讓聲音的環境顯得更空曠,像是在無邊的荒野裡,就足夠了。
再配上《希望》專輯的整體主題,一首充滿正能量的歌,瞬間就會變得負能量滿滿。
對於羅傑來說,這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小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