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

知人難,善任尤難。知而不善任等於不知。

九月十五日太和嶺口

我無心人亦無心,我存心人亦存心,心心相印不能忽失。

九月十六日太和嶺口

處人處到人不愧對不起時,則禍無日矣。忍一分閒氣,得一分安生。

九月十七日太和嶺口

瞋一分損一分。瞋人之短,使人愈短。補人之短,使人減短。

九月十八日太和嶺口

法供智者用。以智助人可,以智強人不可。

九月十九日太和嶺口

弓強始能箭遠,凡事須努力於造因,因成果自結。有其位能未雨綢繆,國運與人事何分。

九月二十日太和嶺口

突變的結果,漸變是功夫,不能漸變即無突變。漸變是漸變現實,突變是現實突變,離開現實即無漸變。多少金錢也買不動,多大權威也嚇不動,才配組織團體。國家必須有此團體作重心,百般政治始能發揮效用。

九月二十一日太和嶺口

乘人之危難而制人,可以得國,不可以治國。

智仁勇是新興國家的骨幹,若發達不了國民的智仁勇,成不了新興的國家。

九月二十二日太和嶺口

因斷果絕。庸人不可以共安樂,更不可以共危殆。

九月二十三日太和嶺口

做人要通,通始保險。爲政要信,信始有功。愛甚者爲甚拼命,愛國者爲國拼命,愛權者爲權拼命。

九月二十四日太和嶺口

求治不可太急,急則生礙。醫病不可過猛,猛則受傷。

九月二十五日太和嶺口

上之好惡,下必甚之,在上者好惡不可輕表。

九月二十六日太和嶺口

官兵打成一片,軍民打成一片,纔是現代國家的軍政。玉碎勝於瓦全多多,碎而不玉,瓦而不全,庸懦者每每如之。

九月二十七日太和嶺口

認識若錯誤,愈努力愈糟糕。國家艱危,不敢護病而辭。

九月二十八日童子崖

勾注撤兵

撤兵令下意淒涼,指揮雜軍愧無方。

原由平型復南口,孰意茹越殞鑑堂(樑鑑堂二〇三旅旅長,督戰陣亡)。

九月二十九日五臺山(佛名清涼山)

走五臺山

雪天徹夜走清涼,飛燈光耀遍山樑。

老人途中遲行進,徒步濘泥衣帶霜。

九月三十日五臺

以弱國對強國作戰,採取侵略的攻堅挺進戰法是吃虧。非有死守之必要者,不加兵即須撤。

十月一日太原

強募來的兵,受打罵的管理,注入的訓練,必然是一敗即潰,一潰即散,丟槍必多。

十月二日

不有好的,不顯壞的。軍隊軍紀不好,大傷人民感情,非嚴組嚴教嚴查嚴懲不可。

十月三日

新是適用不是名詞。老不能少,舊不能新。

十月四日

今日的我要有成就,我的今日必須努力。

十月五日

心管其事者計劃周到,腦管其事者言之詳確,嘴管其事者言語支吾。事得心管者可得圓滿之效果,腦管者可得五十之效果,嘴管者則敗壞無遺矣。

十月六日

話不在多在中肯,事不在忙在得竅。

十月七日

言不能收,錯不能挽,故言不可不慎,事不可不謹。

十月八日

使人有興趣精神始能奮發。

十月九日

感情是生活,同志是事功。

十月十日

用兵不難於猛攻,而難於得機。

十月十一日

原平戰役

全區原平戰最烈,三團只還五百人。

據守三院十一日,玉貞旅長兼成仁(姜玉貞一九六旅旅長,原平陣亡)。

十月十二日

戰場上的勝利,須在參謀室求之。戰場上的最後五分鐘,須在操場上求之。操場中未盡到力量,戰場上難收穫效果。

十月十三日

軍隊與軍隊是一盤散沙,軍人與軍人是一盤散沙,軍與民是一盤散沙,軍人軍隊人民均不能互相幫助,反是互相障礙。

十月十四日

幹部強部屬即強,幹部弱部屬即弱,強弱的話是幹部的形容詞。

十月十五日

越不行的人越怨人,用一個不行的人損失太大。

十月十六日

雖選訓用三者均佳,亦系得半之道,必須使組織責任心發揮效能才能得全。

十月十七日

軍隊與民合作是道理,亦系軍隊之自身需要。

十月十八日

軍隊編制不完全,教練不精熟,作戰無狠法。

十月十九日

去不了內裡的衝動,即免不了外面的衝動,即是損失。

十月二十日

改已成之習慣,其難等於再生。

十月二十一日

只覺人錯,不知己錯,十人九是,故糾紛難已。

十月二十二日

前線的成功,全賴後方的接濟,前後等重。

十月二十三日

何以爲中國物質不夠,而今到處所感精神不足以承受物質。

十月二十四日

改不了虛報不能作戰,防不住人虛報不配領導。

十月二十五日

國弱即由人疵。

十月二十六日

沉住氣的張皇是生性,張皇時的沉氣是工夫。

十月二十七日

有效無效全在自己。

十月二十八日

防心如防水,無孔不入。善端好開難結,故開當慮結。

十月二十九日

處理一件事,必須慮到將來錯能到何地步而預防之。

十月三十日

委託人處理一件事,必須告知可能錯誤而預防之,必要時並當索其預防之法而考其夠否。

十月三十一日

做事以仁用人,以情傷情則不能做事。

十一月一日

處常要從容中急迫,處變要急迫中從容。

十一月二日

忻口戰役

忻口布陣得從容,全憑原平抗敵功。

假使娘關不失敗,豈只念三任敵攻(此戰役我軍傷亡四萬餘人,日軍傷亡三萬餘人)。

十一月三日

去不了舊錯添不上新對,去不了舊惡添不上新善。

十一月四日二十二時離太原

言勇者行多怯,用將勿爲言所欺。

十一月五日

交城、南口、大同、平型、忻口各役皆失敗,在後路兵不符地之故,戰略之失敗受政略所牽。

十一月六日二十時離交城

不正確之輿論爲爲政之大障礙。

十一月七日大麥郊

離太原是戰略,離交城是棄謀,故離交城之難受甚於離太原。

十一月八日

離開心說物罔效,離開物說心無功。

十一月九日

當國誤國之罪,爲保障將來民族幸福計,不可輕容,雖已去世者,亦當布以應得之罪。

十一月十日

如何做一個堅強的革命分子,在有充分的組織責任心。

十一月十一日

錯誤是成功上必具之負號。

十一月十二日

說假話的人,不信人的話是真話。

十一月十三日

已過尚豎,貴高深;現在尚橫,貴廣博。

十一月十四日

按勞分配喻飛機,物產證券喻汽油,互相批評檢討錯誤喻機油,組織責任心喻駕駛員,四者俱備不難迎頭趕上。

十一月十五日

駐大麥郊

十日之間大麥郊,殿後原非畏人嘲。

晉綏全軍無消息,收容之責豈容拋。

十一月十六日十一時離大麥郊

下臨汾

臨汾三電敵緊張,顧此失彼事兩難。

只有舍此往彼去,留下晴波(楚溪春)了未完。

十一月十七日隰縣

組織責任心與國家事業爲正比例,組織責任心夠則百事俱興,不夠則百事俱廢。

十一月十八日

前方戰略與後方不連繫。

十一月十九日

馬克斯矛盾的統一出點是對在不對的反面,比如是混合物。我的矛盾的不矛盾出點是對在不對的中間,比如是化合物。

十一月二十日

把握統一,矛盾是錯誤,以治爲常,以亂爲變。把握矛盾,統一是過程,以亂爲常,以治爲變。

十一月二十一日

人民做漢奸之多,一由於生活困難,一由於愛國心未開發,此皆失政所致。

十一月二十二日六時離隰縣

由土地中開發物質,由心腦中開發精神,同樣重要。

十一月二十三日臨汾

精神與物質在生活上同樣需要。

十一月二十四日臨汾

分贓的團體是費力爭權利。革命的團體是費力盡責任。

十一月二十五日

軍人的中心思想比作戰的技術還要緊,組織責任心比中心思想還要緊。

十一月二十六日

今天欲圖我們民族的生存須憑我們自身之奮鬥,不可有一點靠友邦幫助的意思。因友邦幫助其權在友邦,若有一點憑此的心理,一分得不到幫助即發生一分失望,增一分泄氣。

十一月二十七日

欲圖民族的生存,須靠自身之奮鬥。

十一月二十八日

一個革命分子必須站在對的前面領導大家,站在錯的後面糾正大家。

十一月二十九日

飛機式進度之新興國家基礎,完全建立在民族革命的組織責任心上。

十一月三十日土門

義務上多盡,權利上少享,是服務社會最寬的路子。

十二月一日土門

按勞分配豎的永久性與橫的廣大性,可使千百萬年如一日,大千世界如一地。

十二月二日

錯誤是成功的大障礙。

十二月三日

忍耐說服是動員工作的要緊方法。

十二月四日

中心思想是作事的發動機。

十二月五日臨汾

充分圓滿的責任心是作事的力量。

十二月六日

犧牲奮鬥的精神是革命的根據。

十二月七日

能誠懇的接受批評,不客氣、不負氣、耐心說服他人,是現代的人。

十二月八日

反求諸己是做事上必要的修養。

十二月九日

把握住現實的行動始不白忙。

十二月十日

有現代的認識始能做現代的事。

十二月十一日

用人講能力,不拘資格。任事說實效,不務虛位。

十二月十二日

打破分散力量的同鄉同學同事封建觀念,建立集中力量的同志觀念,纔是真正革命者。

十二月十三日

能刻苦耐勞守紀律,纔是進步的生活。

十二月十四日

先攻己惡並攻人惡的勇氣,是民主政治上必要之條件。

十二月十五日

革命的人應痛除爭權、自私、諉過、護短的落後觀念。

十二月十六日

認識了革命的路線,把握着革命的現實。

十二月十七日

革命的縣長必須以身作則,成一健全的革命者,領導全縣的公務員。

十二月二十日

公道團的人必須不惜一切犧牲擔負起主張公道的責任。

十二月二十一日

應在民族革命與社會革命的任務上盡絕大之努力。

十二月二十二日

抗戰的今日,必須提動各級幹部,踢破經常範圍,在民族革命的路線上向前領導。

十二月二十三日

最需要的是在鐵的紀律中充滿組織責任心發揮組織功能的人。

十二月二十四日

希望全般人要以十二分之考慮,去除消極與積極的助敵行爲。

十二月二十五日

絕對拋棄用個人的力量,要用政治力量,以加大工作效能。

十二月二十六日

把握住現實向前邁進。

十二月二十七日

在革命的路線上儘量爭取社會同情以減少進行的障礙。

十二月二十八日

站在組織中表現組織的力量,不要離開組織表現個人的力量。

十二月二十九日

二十三時離臨汾乘火車赴漢口。

赴漢口

南京失守舉國尤,此去何敢雲分憂。

中樞有計挽危局,無須淺識與共謀。

十二月三十日赴漢口途中

一路文武有四憂見告:

一、傷兵無法收容。

二、難民無法安置。

三、出產無法出售。

四、百餘遊擊司令遍處招聚莠民。

十二月三十一日漢口

謀國要能見其大,慮其遠。見其大能鞏固現在,慮其遠能策安將來。

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8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7)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52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33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3)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57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21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4)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17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5)第39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48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2)第6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5)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3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2)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44章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4)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10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2)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8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3)第31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第22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第50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35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5)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23章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2)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51章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2)第62章 一九五〇年(一)(4)第13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第65章 一九五〇年(二)(1)第69章 一九五〇年(二)(5)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55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第63章 一九五〇年(一)(5)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53章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9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1)第40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5)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45章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64章 一九五〇年(一)(6)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67章 一九五〇年(二)(3)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5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4)第26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2)第7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一)(6)第25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47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1)第18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第34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4)第36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第12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4)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37章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2)第28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第27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3)第59章 一九五〇年(一)(1)第15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3)第32章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第49章 民國三十年(1941年)(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30章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第66章 一九五〇年(二)(2)第56章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11章 民國二十年(1931年)(二)(3)第60章 一九五〇年(一)(2)第20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3)第14章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第19章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第58章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