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儒家學派

正當人間進入百家爭鳴的學術大時代之後,逍遙門下倉頡也奉命下山,悟道求理。

倉頡乃是大智慧、大毅力之輩,深受逍遙那句“道法自然,萬物皆爲道,自然即道”的影響,決心融入凡塵,尋求大道。

於是,他拋棄了自己那,令人羨慕的大羅金仙修爲,毅然兵解進入六道輪迴,投胎轉世,在人間變成了凡人“孔子”。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後裔,故爲子姓。

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啓於宋(夏邑)。

微子啓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爲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爲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爲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樑爲字,紇爲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

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徵再生下孔子。

孔子的偉大思想與孔子母親有很大關係,其母顏徵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對孔子產生了深遠影響,顏徵在的教學理念簡直是先進了兩千年。

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爲丘,字仲尼。

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幼年時的孔子極爲聰明好學,二十歲的時候,學識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讚爲“博學好禮”。

同時,鮮爲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體是195.8cm),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爲的文弱書生的形象。

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爲豪。

孔子自二十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三十歲時,已有些名氣。

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識了齊景公。

魯昭公二十五年,魯國發生內亂,魯昭公被迫逃往齊國,孔子也離開魯國,到了齊國,受到齊景公的賞識和厚待,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被大夫晏嬰阻止。

魯昭公二十七年,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倉皇逃回魯國。

當時的魯國,政權實際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稱爲“陪臣執國政”,因此孔子雖有過兩次從政機會,卻都放棄了,直到魯定公九年被任命爲中都宰,此時孔子已51歲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被升爲小司空,不久又升爲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就連強大的起過也因此畏懼孔子的才能。

魯定公十二年,孔子爲削弱三桓,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

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

魯定公十三年,齊國送八十名美女到魯國,季孫氏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

不久魯國舉行郊祭,祭祀後按慣例送祭肉給大夫們時,並沒有送給孔子,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離開魯國,到外國去尋找出路,開始了周遊列國的旅程,這一年,孔子56歲。

此時的孔子經過屢次磨礪,早已恢復了輪迴前的記憶和修爲,開始了自己的求道之旅。

孔子聽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於是去周求教,卻震驚的發現。

原來這老聃乃是盤古正宗,鴻鈞首徒,人教教主太清聖人老子的一化身,頓時倉頡,也就是孔子被嚇個半死,不知所措。

不料此時老子,卻毫無逍遙口中所說的陰險毒辣,見孔子來訪,老子滿臉欣喜,不但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而且還教導孔丘修行之術,亦讓孔丘一聞太清大道。

孔丘曾於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

於是,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

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

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爲於民之感嘆矣”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爲之也,何勞人爲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後,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

孔丘曰:“水有何德?”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爲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爲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爲之益也。”

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衆人處上,水獨處下;衆人處易,水獨處險;衆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爲上善也。”

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

善爲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爲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羣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鑑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爲而治,達者順天而生。

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

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

之後,孔丘拜別老子,有弟子問起老子,孔子曰:“鳥,吾知其能飛;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爲罔,遊者可以爲綸,飛者可以爲矢曾。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至此,老子在人族之中更是聲名大揚。

之後十數年,孔子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迴歸宋國沛地隱居,再次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別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才。此次光臨,有何指教?”

孔丘拜道:“弟子不才,雖精思勤習,然空遊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

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見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爲一,無形無性,無異也。”

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

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

故可視生死爲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兇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

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

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閒自在。

老子接着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佈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

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

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爲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

不禁讚歎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

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

喜道:“悠哉!閒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

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衆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爲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爲無也。

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

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迴歸原本,如遊子迴歸故鄉,故生不以爲喜,死不以爲悲。

得道之人,視生死爲一條,生爲安樂,死爲安息;視是非爲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爲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爲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

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爲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

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別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孔丘聞之,覺已爲鵲,飛於枝頭;覺己爲魚,遊於江湖:覺己爲蜂,採蜜花叢;覺已爲人,求道於老聃。

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爲何物矣!造我爲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爲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爲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爲人則順人性而化。

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遊神於大同之境,則合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

言罷,起身辭別。

老子兩次爲倉頡解道,令倉頡茅舍頓開,大道在心日趨完善,不料此時逍遙,卻出乎意料的出現了。

“老師何事,如此令您緊張?”倉頡心滿臉疑惑,恭敬地將逍遙迎了上去。

“還不是爲了你?”逍遙有些疲累,沒好氣的對着倉頡說道。

“弟子有何事勞累老師至此?還請老師指明,弟子不勝惶恐!”倉頡心中十分不安。

“老師再三提醒你們這些弟子,小心老子,你卻偏偏不聽,如今欠了老子這麼大的恩情,你覺得該怎麼償還?”逍遙略帶責怪。

倉頡只覺糊里糊塗,欠了就還唄,還能怎樣。不過想起償還的方式,倉頡頓時一愣,他一介螻蟻,有什麼可以還聖人的恩情呢?或是聖人是要害自己什麼呢?

倉頡越想越亂,終於巍然一嘆:“聖人,果非無可想象!”

逍遙也隨着嘆了一聲,說道:“事已至此,無可更改,只恨爲師來得太遲,讓爾中計。”

接着一轉,說道:“倉頡,此時不悟,更待何時?”

倉頡受到刺激,眼中閃過人族百態真情。向逍遙施禮之後,他站在出來面向天地,他取出一筆一書。

朗聲說道:“大道在上,天地爲證,今吾蓬萊島逍遙座下弟子倉頡,爲行那教化萬民之舉,特建立儒家學派,以吾手執浩然筆施學教化,以吾手執正氣書施戒明理。

儒者,九情五德。九情者,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仁者愛人、義者正氣、禮者有德、智者聰敏、信者無妄、恕者寬容、忠者老實、孝悌乃是爲人行事之基礎!

人之九情之中暗合五德,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由此九情五德可完使教化三界衆生之道。

“儒門立!”

倉頡說完,天空忽降下一大片七彩功德霞雲,照亮了整個洪荒,倉頡頭頂顯了半畝慶雲,雲光清亮如水,中有三朵蓮花,分黑白青三色,黑蓮已開,上坐一人。

那七彩功德霞雲緩緩落入倉頡頭頂,隨着功德霞雲的灌入,那白蓮緩緩盛開,直至開滿之中,忽然自上跳下一人,一白髮童顏手持木杖地老者,身着青布袍衣,正是那後世所稱“儒衫”。

倉頡將手中浩然筆與那正氣書往他一拋,那人接過,面向洪荒道:“吾當爲孔丘,執儒家教化之禮。”

頓時,天空上剩下的功德,霞雲紛紛投入那浩然筆與那正氣書之內,直至吸光之後,只見二物之上一陣金光閃鑠,待過之後,正氣書和浩然筆,因功德之助成爲少有的功德之物。

倉頡邁入準聖境界,收起了善屍孔丘。逍遙哈哈大笑,拍着倉頡的肩膀高興不已。

不過,倉頡卻還有一點遺憾,呆呆的杵在那兒。

原來,老子之所以如此相助倉頡,乃是算得一絲天機,得知後世儒釋道三教並立,一個佛教就將道教給搞得翻天覆地,再來一個儒教哪行呢?

只是儒教出世也是天意,老子不敢強求,於是讓倉頡欠下因果,讓他在立儒教之時,自貶爲儒門,這樣儒門天生就比道教矮了一截,也安了他的心。

“老師,還請入內一敘!”

倉頡清醒過來,見怠慢老師,於是欲要將他迎入裡面祀奉。

“不了,既然儒門一立,你也不必多想,應儘快傳下儒法,造福人族,老師下山,也有其他事要辦!”

逍遙說完,不理倉頡的阻止,徑直離去。

倉頡無奈的一嘆,目送着逍遙的身影在他的眼界裡消失。

逍遙走後,倉頡一直沿襲着孔子之名,周遊列國,傳下儒家真解。

時逢諸國戰亂,諸國用人之際,聞得孔子之道闡述治天下之法,慕名而來地弟子數千上萬之多。

然孔子只在那萬餘弟子之中收取三千作爲門徒。

又取其中七十二位,作爲親傳弟子培養。

一時之間孔子之名傳與人界之中,天下皆知儒家之名。

第四十章車遲爭端第二十二章 妖族整頓第四十一章 人族之劫第三十九章 魔佛相剋第五十六章悟空發瘋?第二十三章準聖之戰第十六章講道結束第三十五章 大戰將起第十四章諸教中計第三十四章 天地分隔第七十二章徒孫賭鬥第五十章菩薩收妖第一章混沌波動第十五章姬昌被囚第一章混沌波動第四章 封神殺劫第二十五章陸壓道人第五十一章 金烏出世第二十五章戰之不休第六十八章舍利失竊第十七章 謀計收徒第三十二章 帝嚳施政第十三章 金箍禁錮第八章沉香救母第七章 百家爭鳴第四十二章 人劫落幕第二章洪荒混亂第十四章大戰再起第四章 封神殺劫第三章 伏羲轉世第二章 儒法佛爭第一章 蟠桃大會第九章大戰落幕第二十章逃回西岐第二十章逃回西岐第三十一章三宵佈陣第十一章魔威蓋天第四章 準提鋪路第九章 佛謀地府第十一章 紂王進香第二十五章白骨精殞第二十七章 女媧成聖第三十章準提出手第七章 大鬧天空第二章迷影重重第二十一章 闡教敗退第二十章 截闡之爭第十七章聖人定數第七章 大鬧天空第二十四章 替死鬼儡第八章 神農百草第六章 地府算計第三十四章 天地分隔第六章殺戮之蕩第四十九章悟空破陣第六章 各有謀劃第一章混沌波動第十四章諸教中計第四十六章 逍遙謀劃第十三章 蚩尤請巫第四章加入鳳族第四十六章 逍遙謀劃第三十章準提出手第三十三章 焚書坑儒第五十章菩薩收妖第八十章失手被擒第四章媚娘稱帝第十四章諸教中計第五十二章落胎泉波第八十二章天竺國第十一章軒轅繼位第七十二章徒孫賭鬥第九章 哪吒現世第七十一章殺九頭蟲第三十二章 帝嚳施政第十五章 洪荒局勢第五十章 三清分家第二十九章 封印白起第五十三章女王思春第三十七章 戰紅孩兒第五十八章真假猴王2第五十三章女王思春第十一章 靈寶出世第八章 準提使計第十五章 洪荒局勢第十三章動亂再起第八章 大鬧天宮2第八十二章天竺國第十八章 玄陰大陣第二十九章 三皇落幕第二章 儒法佛爭第九章 五行齊聚第四十一章 大戰落幕第二十八章燃燈謀算第十三章動亂再起第三十三章諸仙殞落第三十章準提出手第九章魔劫初現第二十一章佛魔之戰第二十二章九重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