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

翌日,伏府。

昨日張遼意外受傷讓事情有所耽擱,但趙府糧食全分給了饑民,饑民散去,不其城局勢隨即穩定。

如今楊明、伏雅、童恢他們可以坐下來商議善後之事。

伏雅此時的表情有些無奈。

趙延被殺,這與他們此前的計劃大有出入。

他們原先是計劃抓住趙延,然後押送去往黃縣受審,由陳太守定罪。

至於殺死趙延也並非他們目的,只要能把趙延趕出東萊即可。

畢竟趙延是趙忠族弟,且關係頗爲親密,他們也不想和趙忠撕破臉皮。

“少君能否告訴我等,是因何故要殺那趙延?”伏雅開口問道。

“趙延行辜榷之事難逃一死,可畢竟爲一縣之長,應由郡守定罪,再擇日行刑,如此行事確有些欠妥。”童恢也開始說道。

楊明聞言看向童恢。

伏雅見狀趕忙說道:“少君行事必事出有因,漢宗不可妄議。”

童恢也意識到剛纔所說欠妥,拱手致歉,畢竟沒有楊明相助,他們都進不了趙府。

“不過還望少君告知緣由,我等也好妥善處置。”伏雅接着說道。

“西鄉有一少年,名叫王胡,乃鄭玄弟子,與我相交,因趙延劫掠鄉里而死。”楊明開口回道。

原本爲百姓殺趙延並無不對,但就如童恢所說,他這麼做並不合規矩。

所以那要伏雅善後,自然也要把事情原委敘述清楚。

“少君爲友人殺人,並無不對。”伏雅先給楊明的事情定了個性,這和那典韋殺人是一個道理。

“只是這趙延身份特殊,被那趙忠知曉恐對少君不利,因此我有一法,不知少君可願一聽?”伏雅接着說道。

楊明舉手做了一個請講手勢。

“趙延並非死於少君之手,而是死於民變,那趙延辜榷百姓,劫掠鄉里,引發民變,最後爲饑民所殺,屍骨不存。”伏雅開口道。

楊明聞言若有所思。

這樣講述邏輯並無不合理之處,並且趙延屍骨不存,自然也無法追述死因。

“至於吏卒少君也不必擔心,我伏氏在不其有些影響力,我可一一安置,自然無人妄議。”伏雅接着補充道。

“我也會如實稟報太守,讓太守依季尚所言如實上書。”童恢此時也開口說道。

伏氏、陳氏,有兩大家族進言,不其縣必然無人敢亂說。

而且古代交通閉塞,別說青州,曹操在頓丘所行之事雒陽都不知真相,更何況現在是在青州。

這確實是一種較爲穩妥的處置方法。

“不可!”不過楊明還未表態,卻忽然有一人推門而入。

衆人臉色皆變。

楊明擡眼望去,發現進來之人竟是那日初抵北海時所遇之王修。

“叔治怎會在此?”伏雅一臉驚訝。

從他說話來看,他是認識王修的,而且關係還不錯。

這也並不奇怪,北海與東萊緊鄰,兩個世家大族的子弟不認識才奇怪。

奇怪的是王修爲什麼會突然出現在伏府,而且出現在門外。

“我來時僕人說季尚正與人議事,在客堂等候時套話知道是與楊少君,故躲過僕人,潛到室外。”王修解釋道。

此言令衆人汗顏,楊明也一時無語,這王修和那日相遇時所覺一樣,還真是個坦誠之人。

伏雅一陣搖頭,起身去關了房門,卻也並未責怪,看來他也素來知道王修性格。

“叔治剛纔說不可,有何不可?”楊明開口問道。

這楊修除了坦誠之外,那日給他的感覺也頗爲聰慧。

伏雅也伸手示意王修入座。

“隔牆尚且有耳,諸君又如何確保趙忠不會知道事情真相?”王修坐下後說的第一句話就說的衆人無言。

尤其是那句隔牆有耳,他不就是那個耳嘛。

“即便堵得住一時之嘴,能堵住一世嗎?更何況趙延在不其也經營多年,便無幾個忠君之士?”王修繼續問道。

衆人再度沉默。

楊明也不自覺地點頭。

那射中張遼的死士也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但仍然冒死射之。

與楊明而言,他是歹人,但與趙延而言,卻是忠於他那個令君的死士。

誰又能說這樣的人在不其縣僅有一個呢?

而只要還有一個,偷溜到雒陽將真相告之趙忠,那地方的上書就毫無意義。

這點與曹操頓如出一轍,宦官深居宮內,地方的上書哪比得上他們的近言。

“叔治有何高見?”童恢開口問道。

童恢這話雖然和前面一樣不中聽,但楊明和伏雅都齊齊望向他。

“少君,那王胡幾歲?”王修也不生氣,只是望着楊明問道。

“十歲。”楊明回道。

“既如此,那王胡便是少君義子。”王修接着說道。

這話說完,童恢一愣,但是伏雅與楊明卻是馬上明白過來。

爲友殺人無錯,但還差那麼點意思,但爲子殺人,天經地義。

“可如此行事,應當會觸怒趙忠。”伏雅望向楊明。

“無論怎麼做,只要趙忠知曉趙延爲少君所殺,都會與之結仇,我想少君在做出決定之前已有所思慮。”王修接着說道。

楊明點了點頭。

當張遼把那帶血竹簡呈給他之時,他並非魯莽決定要殺趙延,而是做了選擇。

當初荀攸給了他三策,在頓丘一行後,下策已被他排除,只剩下上、中二策。

也是因爲不想輕易捨棄上策,因此他一直不想與趙延起正面衝突。

但凡事都有底線,趙延害死王胡觸碰了他的底線,所以他做了選擇,捨棄了上策。

也就等於,他選擇了中策。

沒錯,他做了選擇,但仍有選項可以選,這就是他的思慮。

而且選擇中策,也是“致人而不致於人”的體現。

楊明接着再看向王修,目光與先前大有不同。

作爲穿越者,看人帶着歷史光輝,或者開天眼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對王修這個僅有一絲印象的人物,他此前並未太在意。

但就如同他收張義時所想那樣,也如同王胡給他的感覺一般,人才能發揮多少能量與所處環境關係太大。

從剛纔一番言論可知王修之纔不低,如果能爲他所用,應該也能大有所爲。

他此時帳下有徐晃、張義、張遼,但還缺乏謀臣。

他現在殺了趙延,等於和所有宦官爲敵,他需要謀臣爲他出謀劃策。

原本荀攸是更好的人選,但從上次他閣樓才求得三策的經歷來看,如今他地位不夠,荀氏是不會爲他所用的。

而相比之下,出生地方世家的王修則有可能會爲他所用。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幾番接觸下來,王修坦誠、聰慧的品質也同樣吸引着他。

剩下的問題,就是不知王修有沒有意向。

他如今畢竟尚無官職,而王修是地方世家大族的子弟。

“少君,此事還是由你定奪。”伏雅看到楊明反應,開口道。

楊明這次幫了他大忙,無論楊明如何選擇,他都會盡力善後。

“便依叔治所言。”楊明開口道。

商議完善後之事,待出了正堂,楊明找到伏雅問道:“昨日事發突然,我還未來得及向華神醫答謝,不知他現在何處?”

“他今早已離了不其。”伏雅回道。

楊明聞言一愣,走了?

“他本就是滯留在不其,如今他已往兗州去了。”伏雅解釋道。

楊明瞬間恍然,心中不覺得對華佗敬佩了幾分。

昨日他說了要重金酬謝,華佗卻等都未等他。

既然華佗已不再伏雅,楊明也準備離開。

而他還未出府,王修便追了出來。

楊明雖有意王修,但王修今日是來拜訪伏雅的,他肯定不能在這時候提。

“修能否有幸再與少君同乘一車?”王修上來就拱手道。

“叔治今日不是來拜訪季尚?”楊明好奇道。

王修搖了搖頭,笑着說道:“我爲少君而來,來伏府只因不知少君如今住在何處。”

聽聞此言,楊明欣喜,便邀楊明一起上了車。

“叔治來尋我是有何事?”路上兩人閒談,等到了自己府上,進了書房,楊明便直接問道。

“聽聞趙延身死,我知少君有難,便借了兄長快馬連夜趕來。”王修坐下後說道,依舊無比坦誠。

楊明聞言霎時愣住。

“叔治怎知趙延之死與我有關?”等回過神,他開口問道。

“伏雅其人好謀無斷,童恢匹夫之勇,二人難成大事,我聽聞趙延身死,便知必是少君所爲。”王修笑道。

楊明此時看向王修越發喜愛,這等行事風格,實乃名士之風。

機會難得,他旋即站起身來:“叔治,我有一不情之請。”

“少君但講無妨。”王修也跟着起身。

“此番回雒,宦官必然欲置我於死地,但我也不甘心就此束手就擒,而是要與之搏鬥一番,不知叔治是否願與我一道?”楊明說着已走到望向面前。

讓楊明未曾想到,王修直接搖了搖頭,道:“我在南陽遊學時聽聞君誅王甫時,便刮目相看,歸途時又聽聞君火燒王庭,更是擊節讚歎,那日在車上失態實乃情不自禁,昨日又聞君誅殺趙延,便再也難以自己,晝夜星馳而來。”

言罷,王修直接行以大禮:“修並非要與君一道抗宦,而是要爲主公駕車引路!”

楊明聞言喜不勝收,不由大笑,當即扶起王修,握住他手道:“明之有叔治,猶魚之有水,幸哉!甚哉!”

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二十六章 王胡第六十五章 凱旋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四十四章 謀定上架感言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十八章 天子第六十四章 論經(下)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第五章 報復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十四章 馬邑第五十六章 破局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楔子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十一章 初陣第四十二章 生悲第三章 謀略第二章 揚名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第十二章 火勢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三十二章 淚目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十七章 驚喜第五十二章 未曾設想之路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十九章 家第四十二章 生悲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四十八章 王異第四十九章 郊遊第二十章 三策第四十六章 公車徵召第五十章 太學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五十五章 困局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十三章 神明第三十四章 殺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七章 嫁妝第十六章 孤寡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十四章 馬邑第六十章 本初第十章 抉擇第二十四章 對峙第四十二章 生悲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五十章 太學上架感言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三十四章 殺第四十章 局第二章 揚名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二十三章 人間第九章 雲中上架感言第十七章 驚喜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十章 抉擇第四章 辭賦第三十八章 名士第三十章 偏愛第二十章 三策第四章 辭賦第五十八章 只因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三十章 偏愛第十五章 封侯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三章 謀略第四章 辭賦第五十九章 入局第八章 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