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之一分區紀實雲陽誓師

補充之一分區紀實—雲陽誓師

寫小說寫到這時候,許多明眼讀者已經瞧出來了,楊棒子和他的故事是一條主線,包括楊棒子自己和許多人物都是有着真實背景的虛構人物,而另一條副線呢則是我和幾位朋友多年來蒐集整理出來的一分區和晉察冀的抗戰史中的一些補充類的文字,我個人是希望讀者能在閱的同時,又瞭解一些真實的抗戰人物和故事。

但是因爲有些部分涉及到所謂的黨內鬥爭和敏感話題,要想保住小說的連載,就不得不接受編輯的警告,不再涉及上述兩類的話題,以後這條真實抗戰的副線就以不涉及這兩類問題的紀實和故事爲主吧。

先把當年供65軍軍史編寫組的一分區編年體的紀實類的資料貼出來,供讀者們清晰地瞭解一分區從1937年到1940這幾年的戰鬥史和發展史,40年以後的不少事情我已經在前面的補充中說了不少了,以後看情況再整理貼出。

很長一段時間,一分區流傳着一首歌:

獨立團,

115師的兵團;

獨立團,

紅軍的老兵團。

過了黃河就打了腰站戰鬥,

這是第一個戰鬥,

這是勝利的戰鬥。

爲了中華民族,

爲了華北,

英雄們勇敢衝鋒戰鬥,

接連把七座縣城一起收復,

廣大的土地能夠耕種,

多少人民得到自由。

這是當年曾經傳唱在115師獨立團、後來的一分區的一支很走紅的歌曲。幾乎一分區所有那些有着紅軍身份的幹部戰士都會唱。這也是獨立團挺進敵後之初,參加平型關戰役前後的一段英勇戰鬥歷程的真實寫照。

1937年7月抗戰爆發的前夕,初夏,在陝西省三原縣雲陽鎮,紅一師編爲115師獨立團。獨立團團長楊成武,參謀長熊伯濤,政治處主任羅元發,供給處長董永清。副官李光漢。

三原縣屬咸陽市管轄。地理位置已經靠近了西安的北大門。涇陽縣位於涇河北岸,距離西安約50公里,雲陽又在涇陽縣城東北約10公里處,北靠嵯峨山。東與三原接壤,西北則與淳化縣一山之隔,是通往陝北的交通要道。雲陽原屬三原縣,現屬涇陽縣,爲涇陽縣北大鎮,歷來多商賈,富錢糧。

紅一師駐紮在三原縣,是紅軍威脅到西安的最前哨陣地。如果不是發生1936年底的“雙十二”事變,紅軍是無法進入到距離西安最近的前哨地區。1936年底到1937年8月,我黨中央應張學良、楊虎城請求。命令紅軍主力陸續進駐渭北地區,主要集中在涇陽縣的雲陽鎮、橋底鎮和富平縣莊裡鎮。楊成武任師長兼政委的紅一師,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從甘肅省正寧縣到了三原縣雲陽鎮的。

紅一軍團是在1936年的冬天,農曆冬月十一日(陽曆1937年1月23日)來到雲陽的。當時的北方天寒地凍,在國民黨軍隊“圍剿”下的紅軍的供給明顯窘迫。許多戰士都還穿着單衣,光腳穿着草鞋。但精神抖擻,鬥志昂揚。陸續到達雲陽的紅軍部隊分散住在周邊的村子裡,幾乎每個村子都有紅軍。總部及其直屬機關參謀部、政治部、地方工作部皆駐紮在雲陽鎮內,分別以代號“代江部”、“武昌部”、“衡陽部”對外工作。紅軍的總部設在雲陽南門的文家大院。整個文家大院分正院、東院、西院3套,坐北向南,當時文家舉家經商在外。院子正好空出來。總部設定後,正院是總部首長辦公住宿的地方,東院是總部直屬機關部隊住所,西院爲總部馬廄。離毛澤東住的毛家大院約有三四百米。

因爲雲陽鎮很大,也很富裕,楊成武任師長兼師政委的紅一師也在這裡。

農曆的冬月十五日(陽曆1937年1月27日)舉行的歡迎紅軍大會。

在《楊成武回憶錄》中記載:“天氣漸漸炎熱。身上的棉襖早已穿不住了,可我們有沒有單衣替換,直到初夏時分,戰士們還身着棉襖在田野練兵。一天下來,身上直冒熱氣。棉襖上泛出白花花的汗鹼斑,洗也沒法洗。”

“這一天,我接到了紅一軍團騎兵通訊員送來的命令,上面有軍團政委聶榮臻和代軍團長陳光的簽名,……紅一師編爲八路軍115師獨立團,任命我爲團長,熊伯濤爲參謀長,羅元發爲政治部主任。”

(經查:在馬輝回憶錄中,中央紅軍、或紅軍第一方面軍三原改編成八路軍,是在盧溝橋事變以後,1937年8月6日。但中共中央向國民政府提出紅軍改編成八路軍的十項條件,是在1937年8月18日。國民政府發佈命令,宣佈原紅軍主力部隊改編成八路軍的時間,是在1937年8月22日。8月25日,中g中*央軍*委發佈命令,將紅軍正式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我懷疑:在我黨中央向國民政府提出十項條件被同意之前就將紅軍改編成八路軍,是否是馬輝同志的誤記?因爲另據有關史料上記載:“1937年8月底,八路軍總部和第一一五師一部,在雲陽鎮中街大操場舉行紅軍改編和開赴抗日前線誓師動員大會。”也有準確的回憶誓師大會是在8月25日。

115師誓師大會後,八路軍在雲陽張貼了《告別雲陽父老書》,戰士幫羣衆挑完水,掃淨場院,與鄉親告別。 誓師第二天,8月26日,一個“種麥時節”的秋雨天,115師全體從雲陽出發,踏上了抗日路。

9月6日,129師在涇陽橋底鎮冒雨誓師,更換帽徽,9月16日,129師離開涇陽。出征河東。 9月2日,富平莊裡鎮永安村,120師抗日誓師,3日。120師開拔,趕赴抗日前線。 )

當時的幾個後來比較有名的人物:組織科長王道邦、一營營長曾保堂,教導員張文松,副營長袁昇平。一連連長張德仁。三連連長宋玉琳。二營營長季光順、教導員張襄國、副營長肖思明。三營營長黃壽發,教導員李水清,三營副營長邱蔚,連長李湘(解放戰爭時期是張明河的搭檔,任教導旅旅長)。除了9月,驛馬嶺阻擊戰,張文松、張德仁犧牲。10月10日。解放淶源縣城。到此爲止,這還是一個由全部是紅軍戰士組成的獨立團。其中,經過長征的江西籍、湖南籍、福建籍的紅軍佔了近一半,另一半以上的,有陝西籍紅軍和東征時發展過來的大批山西籍紅軍。以後在一分區抗戰八年的許多著名幹部馬輝(當時由獨立團偵察參謀改任特務連連長)、肖應棠(獨立團作戰參謀)、方國華、鄧經偉、賴慶堯(興中)、李水清(特務連指導員)、楊德才(楊卓)、李德才、張英輝、陳宗坤、林接標、鄭三生(連指導員)、鄭秀煜(鄭旭煜)、郭延林、黃文明(接王道邦組織科長)、黃連秋、增雍雅、熊招來(熊奎)等人。當時都是這個獨立團的基層幹部。

在這裡要提出來的是,當時的獨立團由紅一方面軍一軍團一師編成,簡稱“紅一師”。上個月,2013年7月,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播出的“紅一師”系列電視片,介紹的就是這個師。

紅一方面軍第一軍團,代理軍團長陳光。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孫毅,政治部主任羅榮桓,轄3個師和1個騎兵團:第一師,師長兼政治委員楊成武;第二師,師長楊得志。政治委員鄧華;第四師,師長李天佑,政治委員楊勇;軍團直轄騎兵第2團及隨營學校。全軍團共10個團,1.1萬人,有6000枝槍。部隊駐甘肅省正寧、寧縣和陝西省旬邑地區。

紅一方面軍第一、第十五軍團和陝南第74師在陝西省三原縣雲陽鎮(今劃歸涇陽縣)改編成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參謀長周昆,政訓處主任羅榮桓,副主任蕭華,作戰科科長王秉璋,偵察科科長蘇靜,宣傳部部長蕭向榮,保衛(鋤奸)部長朱滌新,民運部部長潘振武,供給部部長鄺任農,衛生部部長葉青山,轄第343、第344旅等部。

115師直轄部隊:獨立團由第一軍團第一師改編,團長楊成武(團政委缺編);炮兵營、輜重營、騎兵營、工兵營和教導隊等,由第74師、第1軍團騎兵第2團、隨營學校和第15軍團教導營、特務營等部改編。

關於“雲陽誓師”的楊成武與獨立團:

1、1936年底、37年初到達雲陽的紅軍部隊不包括楊成武任師長的紅一師,也不包括楊成武本人。此時的楊成武,還在延安的紅軍大學學習。他是“師政委進去,出來時是師長”。提前畢業的時間是在37年元旦以後。

2、紅軍的前敵指揮部設在雲陽鎮,楊成武先去報到,再回到原部隊。此時,他的紅一師還留在甘肅省正寧縣駐地,距雲陽鎮近三百里地,間隔旬邑、淳化兩個陝西省縣。當年的這段路途,楊成武騎馬要走三天,第四天傍晚纔到達紅一師師部。

3、曾任楊得志紅二師師政委的鄧華,在楊成武到紅軍大學學習期間,被任命爲紅一師師政委,這是原來楊成武的職務(楊成武任紅一師師政委時,師長陳賡)。所以楊成武從紅軍大學畢業,改任紅一師師長。紅一師改編爲115師獨立團,最初並沒有安排鄧華的職務。

4、接到改編爲八路軍的命令後,獨立團奉命從甘肅省正寧縣向雲陽鎮集結,這段楊成武騎馬走了三天的路,全團1700人步行走了四天。此時,獨立團還穿着大半年的棉衣,因爲沒有單衣可換。到雲陽鎮後,供給處長董永清去國民黨倉庫領給養,每人一身單衣、一頂單帽、一個胸章、一個臂章、一個國民黨帽徽,全團兩萬元法幣。

5、換完裝才召開的誓師大會,會上聶榮臻宣讀中共中央關於紅軍改編爲八路軍、新四軍的命令。最後全體宣誓《紅軍抗日出徵誓師詞》。

6、楊成武敘述,獨立團出發的日子是8月22日,以此往前推算,誓師大會召開的時間應該是在出發的前一天,8月21日。

第99章 義薄雲天 第三節 第一個走的第3節 刮皮匠人第191章 空城計 第一節 如狼似虎第117章 三下跤場 第二節 忘年交第135章 苦字言不盡 第四節 缺醫少藥第120章 暗渡陳倉 第一節 謀事在人第3節 越界第73章 兩千人 第二節 下河灘村第199章 深挖洞廣積糧 第三節 重點還是拼刺第53章 血戰柴劈嶺 第四節 土地問題第83章 誰開的槍!第二節 火上澆油第182章 一鍋夾生飯 第三節 騎兵炸汽車第153章 黑白無常 第三節 更意想不到第186章 一戰銀坊 第一節 初試鋒芒第6章 上山 第三節 半截扎槍第195章 秘密戰線 第二節 所謂“諜戰”第91章 三鼓而竭 第四節 陣斬逃兵第220章 說走咱就走第三節 想走走不了第170章 打就打怕了! 第四節 道義第3章 第28個 第二節 老五子第212章 暗渡秋樹灣 第二節 四個村子第221章 進退維谷 第一節 吃的問題第155章 誰也不欠誰的 第二節 繳衣服不殺!第237章 連天烽火 第一節 商人大佐第135章 苦字言不盡 第二節 肚子的問題第223章 走馬輪戰第二節 開會去第165章 走西口 第三節 喜上加喜第186章 一戰銀坊 第四節 東擋西殺第224章 數九冰火 第二節 冰凍三尺第178章 秀才駕到 第三節 所見所聞第200章 三戰銀坊 第三節 同歸於盡!第42章 第三節第109章 北特警是啥? 第一節 一頭大來一頭小第87章 爾虞我詐 第二節 算不算通敵第157章 春天來了 第三節 政權的問題第38章 第二節第59章 臺峪村的楊司令 第四節 鬼影第106章 撒套子的 第一節 事情不簡單第56章 常家渠 第一節 僅僅是巧合嗎?第44章 第三節第220章 說走咱就走第三節 想走走不了第127章 爆點猛料 第一節 人和槍第221章 進退維谷第三節 人的問題第141章 用數據來對比 第一節 日軍的戰鬥力第104章 又少了兩! 第四節 調查組補充2最精良的一分區爲啥42年後沒大作爲了第143章 日思夜想 第二節 奇貨可居第124章 冤有頭債有主 第三節 冤鬼索命第143章 日思夜想 第一節 點到爲止第203章 鋼鐵是可以融化的 第一節 鋁熱劑第193章 革命夫妻 第四節 結婚是好事第130章 淺談道教第三節 道士散財第9章 郭家堡子 第一節 外甥沒了第141章 用數據來對比 第一節 日軍的戰鬥力第144章 西園寺據點 第三節 曲折離奇第194章 山貨鋪子 第二節 三聲槍響第239章 四面楚歌 第二節 前無去路第56章 常家渠 第四節 厚黑的善心第61章 猛人是怎麼煉成的? 第四節 猛人是怎麼修煉成的?第2章 夜渡 第三節 爹第217章 左衝右突 第三節 願者上鉤第145章 放下屠刀 第二節 賞罰分明第130章 淺談道教 第一節 分支和流派第89章 勢如水火 第三節 留個根苗第72章 活死人 第一節 中國刀第36章 第三節第106章 撒套子的 第三節 過個好年補充之一分區紀實雲陽誓師第189章 二戰銀坊第三節 誘敵深入第65章 過三招 第二節 燉肉加拉呱第74章 消失的一個營 第二節 一個都不能剩下第38章 第一節第194章 山貨鋪子 第三節 牛悶子第107章 鳩巢鵲佔 第一節 坑爹的四姨太第116章 活死人 第二節 鉤腿子第209章 十月圍城 第二節 瞞天過海第207章 三天五公里 第四節 想走也不容易第97章 重賞之下 第一節 兩把斷刀第126章 聲東擊西 第三節 定點拔毒第206章 血祭北壇 第一節 欲哭無淚第222章 小打小鬧 第四節 五門村第108章 一路不消停 第二節 節外生枝第40章 第四節第84章 惱羞成怒 第四節 三板斧第187章 動如脫兔第三節 膽大心細第199章 深挖洞廣積糧 第三節 重點還是拼刺第146章 無心插柳 第一節 捉五魁第185章 大戰初起 第二節 脣亡齒寒第132章 塵封的檔案 第一節 圓忠道長第112章 霸王卸甲 第二節 大將風度第111章 八爺泡澡 第二節 關外老客第79章 忠匪 義紳第一節 雪夜上後山第31章 第三節第147章 最缺的是啥? 第四節 幾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第173章 惹不起躲得起 第四節 秀才遇見兵第39章 第二節第188章 水往東流 第三節 賣個人情第7章 北上 第三節 楊棒子也不傻第124章 冤有頭債有主 第三節 冤鬼索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