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3叫花子一樣的八路是真的嗎

補充3 叫花子一樣的八路是真的嗎?

1942年-1943年,一分區司令部在河北省易縣周莊村,政治部在偏北兩裡地的嶺東村,一分區地委、行署機關在偏南兩裡地的裴莊村。一分區各主力團和各區隊環繞在周邊地區。這個地域非常狹小的地區,當時稱作“易滿徐聯合縣”。

42年初春,整個河北、河南都面臨特大的旱災。馮小剛拍攝的電影《1942》就寫的是這個時期。一分區所在的河北省易縣,雖然沒有像河南那樣到遍地饑民餓殍的地步,但山野中挖野菜的農民隨處可見。楊成武率先於晉察冀軍區機關,提出倡議:機關,每人每天節約二兩糧;部隊,每人每天節約一兩糧,支援災民。並且,命令機關部隊不得就近採摘野菜、楊樹葉和榆樹葉,留給附近的村民去摘。因爲長期飢餓,疾病盛行,一分區機關病倒十幾個幹部。楊成武跟盧星文商量,就近成立自己的幹部休養所,收治這些病倒的幹部。

因爲長時間吃不飽肚子,一分區司令部管理科一姓李的司務長,貪污五斤小米,被查了出來。他自己要求槍斃,楊成武慈悲心大開,他開導大家:“這個司務長,守着那麼多糧食,偷吃了五斤,不過兩三頓飽飯。他再餓,也沒有跑到鬼子那邊去天天能吃飽飯。衝這一點,也饒他不死。”結果,這個人沒有被槍斃,從寬處理。但楊成武告誡大家:“紅軍時期,五斤小米能救不少人命。那時候貪污了五斤小米,是一定要被殺頭的。今後大家注意。不會再寬恕了。”

抗戰最艱難的中後期,一分區幹部戰士出現人數不少的叛變現象。這不僅是鬼子漢奸特務機關私下裡拉攏的結果,也是一分區根據地抗日力量出現嚴重枯竭、一些參加抗戰多年的革命軍人喪失勝利信心的具體反映。

不光是根據地人力的枯竭,根據地的財力也已枯竭。由於根據地大片土地因戰亂連年荒蕪,再加上根據地勞動力的嚴重不足,爲根據地提供糧食、稅收的職能嚴重萎縮。一分區情況好一些。是因爲還留有1939年打孟閣臣時羈留的豐厚家底,在狼牙山的偏僻角落裡還埋藏了一些軍裝和軍用物資,可以不斷到冀中買糧、買棉、買急需物資。但沒有這些豐厚財力、物力家底的那些軍分區呢?比如除一分區以外的其他軍分區,抗戰最艱難的那些年,他們是如何掙扎過來的?

我曾仔細分析一分區抗戰史留下來的衆多寶貴史料,在一分區參謀長徐德操被批判過的種種“罪行”中,其核心竟然是今天看起來最微不足道的一條“多吃多佔”。一個多吃了一點、吃好了一點的日常生活行爲,竟然引起了廣大一分區八路軍幹部戰士的憤恨。當時生活水準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確實就是這樣的境況。

作爲一分區創建人的楊成武、黃壽發、羅元發,包括已經調走的鄧華、李志民、熊伯濤,都知道領導幹部生活特殊化在戰爭緊張的條件下所帶來的惡果。你需要的是所有的幹部戰士與你同心同德、共渡難關。你做的是離心離德的事情,關鍵時刻,誰都怕部下拋你而去,甚至打你的黑槍。所以他們將“同甘苦、共患難”看作是在戰爭環境中能否生存下去的必要保證。

徐德操來自平西挺進軍。平西根據地是比狼牙山根據地更加貧瘠的地區,楊成武38年稱之爲:“養一個營的部隊都困難”,所以棄之不用。肖克在平西建立挺進軍之後。淶水縣野三坡紫石口一帶原本還富裕的經濟一下子垮了,原來的幾家肉店、糧食店、糕點店、雜貨店、布店,幾乎在半年裡先後消失。

最終。憤怒的平西當地人在1940年12月引起地區譁變,反對駐紮在那裡的八路軍。雖然挺進軍鎮壓了叛變的村民,但挺進軍也元氣大傷。肖克將挺進軍司令部搬離過去一直駐紮的野三坡地區,到了更加偏僻而且空無一人的李各莊。又掙扎過了一年,挺進軍編制被撤銷,不再存在。

正因爲平西根據地的糧食供應、物資供應都十分緊張。挺進軍領導機關實行單獨供應,也是出於生存的需要。徐德操介紹過(呂展也說過),有時,司令部派出參謀,尋找部隊。挺進軍的七團、九團兩支部隊常常是“因食而居”,哪裡能找到糧食就駐紮在那裡。就像放羊人哪裡有草場就把羊羣往哪裡趕一樣。

參謀常常找到了駐地,但沒有部隊。一問,找糧食背糧去了。一分區在南城司駐紮的馬輝二區隊,是最靠近平西根據地的。43年,一次七團經過二區隊駐地,被招待吃飯。發現二區隊能吃純糧食的飯,而且能吃到飽,驚奇的不得了。那一次,看到七團的人一個個面黃肌瘦,區隊長馬輝、政委黃連秋動了惻隱之心。他們要七團的人吃飽了之後,從這裡再背些糧食回去。

“同甘共苦”,嘴上說容易,真正實行起來卻不容易。徐德操將平西挺進軍等級制吃飯的做法用於一分區,難怪會受到廣大一分區幹部戰士的不滿。而且,有一件基本事實不容否認:一分區幹部戰士中出現的脫隊事件,包括電臺臺長劉長生叛逃事件,幾乎都出現在徐德操到達一分區之後。當然幹部戰士擅自脫隊,叛逃到敵僞那邊的只是一部分,還有許多人是跑回自己家去,開小差了。脫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活艱苦、長時間吃不飽飯、主力部隊縮編、敵僞力量看似強大等等,不能由徐德操來負這個責任。

1944年秋,一分區教導大隊改編爲冀察軍區教導大隊,頭一次走出一分區駐地。奔赴冀察軍區所在的平西根據地淶水縣李各莊。小小的一個李各莊,竟然擠住下了一個冀察軍區司政機關、一個第十一軍分區司政機關(1944年7月。晉察冀軍區組建二級軍區—冀察軍區。所轄第十一軍分區,肖文玖任司令員,高鵬先任政治委員,化名張方的張學思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水清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轄第七、四十四團)。此外就是擔任警衛部隊的教導大隊(冀察軍區警衛連稍晚些時候才組建)。

就像狼牙山一分區被日本鬼子劃作“軍事區”一樣,淶水縣李各莊周邊都被鬼子劃作“無人區”,當地的農家老百姓都被日僞軍在兩年多前就強制遷走。這是一個基本上看不見老百姓身影的無人村。最初1941年被肖克挺進軍佔用,1942年以後由十一軍分區、1944年秋由冀察軍區司令部接收。

山裡,天冷得比山外的平原地區要早。再加上長年忍飢挨餓,人們的體質差了,對寒冷的耐受力就差。時近冬日,開赴到李各莊的教導大隊因爲是新建部隊。沒有自己的後勤補給部門,因此也就沒有自己的物資家底,過冬的棉衣只能靠冀察軍區後勤部門來解決。當時的隸屬關係剛剛改變,新建立的冀察軍區自己也“一窮二白”,要什麼沒有什麼。爲了將這近千人的棉衣要到手,教導大隊的幾個領導人集體出動,大隊長晨光、大隊政委朱利(幾天後被撤換,改爲李青川)、副大隊長李青川(取代馬青山)、政治部主任沈圖。還有一些營級幹部跟着,先去冀察軍區司令部,再去供給部。

當年的冀察軍區後勤部。按照八路軍的叫法是“供給部”。部長況開田,江西人,一方面軍紅軍幹部,以前是二分區供給處長,跟着冀察軍區司令員郭天民一起從二分區過來的。

當時的冀察軍區供給部,因爲一分區馬輝能征善戰的二區隊駐紮在南城司。提供了有力的屏障,所以冀察軍區供給部在南城司北不遠的拒馬河畔龍門口的上港村和下港村。以後馬輝的二區隊撤走,冀察軍區供給部遷移到距冀察軍區司令部很近的六順村。

聽說教導大隊來領棉衣,況開田問晨光:你們前一年的棉衣呢?至少還有半數能接着穿吧?

晨光說:我們一分區去年也沒有發棉衣。每人只發了兩斤羊毛,夏天和秋天共發了兩身單軍裝。要我們把羊毛絮在單軍裝裡當棉衣穿。今年立夏前我們將羊毛扯掉,穿單軍裝,然後到現在再沒發軍裝。現在立冬了,只有很少的人才有棉衣,不能再拖了。

況開田說:你看我們這幾間倉庫,唯一的東西就是羊毛。山裡出羊毛,不出棉花棉布,我們手裡這點邊區票,連老百姓自己做的雜色棉衣都收進來了。想去冀中買棉花買布,但這些邊區票只能在山裡使用,到了冀中人家根本就不要。平西的十一軍分區有自己的被服廠,我們正在跟人家協商,勻出一部分來支援新成立的冀察軍區。你們教導大隊是冀察軍區成立後的唯一一支直屬部隊,我們有了棉衣會優先供應一線部隊的。你們放心好了。

以後教導大隊在平西,看到平西的主力七團(平西僅有的兩支主力團,九團奉命開赴延安)穿的都是灰、黑、黃、綠雜色衣服,連身統一的灰軍裝都沒有,只有一頂帽子表明他的八路軍身份。看到平西根據地如此困難,教導大隊不再開口要東西了,知道人家比我們還困難,有了困難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

怎麼解決?還不是回一分區想辦法嗎?八年抗戰和解放戰爭最初的一年多,“土八路”的後勤供給都建在“團”上,以團供給處爲獨立覈算單位。一個團戰鬥力強,繳獲多,辦法多,這個團的後勤供給就好許多。比如抗戰後期如此艱難,但駐在滿城的三團,還有駐在南城司的馬輝二區隊,因爲地處根據地和敵僞統治區的邊緣地帶,可以不斷從襲擊敵僞據點的運輸隊、火車站、甚至敵據點的戰鬥中得到收穫,所以比起其他部隊要富裕了許多。

富裕了怎麼辦?上交?還是跟後來人民公社的做法一樣“一平二調”?都不是。就是自己用,用不了的東西找個隱蔽的地方埋起來,等以後需要時再去挖出來。

有時候,埋藏的時間久了,等到需要再去挖時,埋藏的地方記不清了。還有的時候,埋藏之後趕上下大雨,河水氾濫,埋藏在河溝低窪處的物資便不能用了。不是腐爛了,就是鏽成一團。在馬輝等老同志的回憶錄中都有記述。

原始狀態下的農業國,最基本的特徵是以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爲私有制基礎的小農經濟。商業交換起到一個次要的作用。你即使成立了軍隊,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基本特徵是改不掉的,也被帶到了軍隊的管理上面。團、營、連各有自己的小倉庫,繳獲了想到的先是自己就是證明。這個在中國大陸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習慣根深蒂固,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也不能倖免。一直到解放戰爭的47年,朱德來到晉察冀,面臨的首要一項任務,就是要徹底改掉晉察冀部隊以團爲單位的後勤管理方式,建立統一的後勤供給部門。

1944年到1945年的這個冬天,冀察軍區教導大隊幾乎是像叫花子一樣度過來的。八年抗戰期間的晉察冀八路軍,是靠兩條腿來保障供給的。一是靠根據地的稅收,二是靠戰場上的繳獲。現在根據地極度貧瘠,政府部門指不上了,剩下的只能靠從敵人那裡去奪取。我問過老同志,當年爲解決供給不足的問題,都從敵人那裡收穫了些什麼?老同志說,窮極了的人,沒有不要的,什麼都要。當然是先從僞軍據點搞。然後是小鬼子。日僞軍吃什麼、穿什麼,我們就想法搞到什麼。沒客氣的。“敵人給我們造”嘛。

第57章 三進三出 第一節 做人要厚道第33章 第四節第62章 圍魏救趙 第二節 圍點打援第20章 走馬驛 第一節 居合道第70章 狡詐的中國人 第四節 忙裡偷閒第81章 棒戰羣雄第一節 八方會談第177章 朔風寒刀 第二節 最好別聲張第237章 連天烽火 第三節 吃啞巴虧第59章 臺峪村的楊司令 第三節 天皇的老婆第205章 燃燒的泥土 第四節 光膀子的好處第144章 西園寺據點 第一節 狗比人強第160章 人若犯我 第四節 鬼子是來了第141章 用數據來對比 第二節 戰術對比第233章 謎底揭曉 第一節 關門打狗第233章 謎底揭曉 第四節 火中取栗補充之陳正湘與楊成武1第73章 兩千人 第二節 下河灘村第77章 夜宴第二節 差不多就行了第85章 兵無常形 第一節 鬼子的三板斧第115章 大鬧聚福班 第一節 大旗杆子補充之陳正湘與黃土嶺1第219章 你給老子出來! 第四節 讓你走你再走第62章 圍魏救趙 第四節 針尖對麥芒第82章 夜襲 第四節 105加農炮第214章 白刃相連 第四節 傾力一搏第216章 進退兩難 第四節 屬狼獾的第188章 水往東流 第二節 窮寇莫追第39章 第三節補充之朱遵斌案與陳正湘3第96章 強弩之末 第二節 破鋒八刀第141章 用數據來對比 第一節 日軍的戰鬥力第138章 不速之客 第二節 不是冤家不碰頭第173章 惹不起躲得起 第四節 秀才遇見兵第175章 涅盤學生兵第三節 兩百條幹糧袋第144章 西園寺據點 第四節 城裡顯靈城外響!第63章 不是冤家不碰頭第四節 高低之分第78章 鐵壁合圍第一節 下雪了第226章 靜坐戰 第四節 秘密武器第131章 鬼使神差 第三節 賽社火第140章 大將南征膽氣豪 第一節 有點譜成嗎?第9章 郭家堡子第二節 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第91章 三鼓而竭 第三節 烈火地獄第240章 不是冤家不聚首 第三節 最痛快的一戰第136章 上槽子去! 第二節 精兵簡政第217章 左衝右突 第三節 願者上鉤第220章 說走咱就走 第一節 放假了!第73章 兩千人 第一節 老兵不死第193章 革命夫妻 第二節 倒插門第230章 龜兔賽跑 第三節 賣個人情第174章 誰遷就誰? 第一節 軍事優先第229章 一步也不能後退! 第三節 火燒冰牆第217章 左衝右突 第四節 秀武器死得快第233章 謎底揭曉 第三節 兩鼠相鬥第240章 不是冤家不聚首 第四節 刺眼的白布第152章 越亂越好 第三節 緊鑼密鼓第208章 一點五公里 第一節 善惡一念間第156章 頭號悍匪 第二節 淘小子有出息第3章 第28個 第一節 誰領導誰第36章 第一節第94章 寸土不讓 第三節 暗藏玄機!第125章 高人有高招 第三節 鎖骨菩薩第144章 西園寺據點 第三節 曲折離奇第171章 說書人 第一節 黃金時期第53章 血戰柴劈嶺 第三節 拒不投降第58章 三天神仙 第三節 第二天第112章 霸王卸甲 第三節 夢迴鼓角連營第32章 第二節第146章 無心插柳 第三節 順手牽羊第171章 說書人 第三節 教導隊第214章 白刃相連 第二節 危如累卵第118章 螳螂捕蟬 第一節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182章 一鍋夾生飯 第四節 先吃哪口?第43章 第一節第28章 十里相送 第一節 右膀子第103章 少了兩! 第一節 “英雄”閒職第221章 進退維谷第三節 人的問題第225章 天降神兵 第一節 司令部前的剖腹第237章 連天烽火 第二節 讓塊地盤第182章 一鍋夾生飯 第二節 斷其歸路第82章 夜襲 第四節 105加農炮第65章 過三招 第三節 累死的鬼子第88章 咬人的狗 第四節 趁火打劫第128章 運動那點事 第四節 別樣的山頭第158章 各行其道 第四節 新野之劉備第62章 圍魏救趙 第四節 針尖對麥芒第187章 動如脫兔 第四節 百萬軍中第54章 該來的沒來 第二節 一雙軍鞋第119章 明修棧道 第二節 將計就計第4節 三更第190章 鏖戰小天溝 第二節 十一次進攻第205章 燃燒的泥土 第二節 丟盔卸甲第182章 一鍋夾生飯 第三節 騎兵炸汽車第2節 犬養參謀第194章 山貨鋪子 第一節 集體婚禮第110章 武工隊是啥?第四章 聚福班補充之一分區紀實初次作戰第174章 誰遷就誰? 第三節 訓練心得第177章 朔風寒刀 第二節 最好別聲張第226章 靜坐戰 第四節 秘密武器第167章 國仇家恨 第三節 黃石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