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春天來了 第一節 地盤的問題

漫山遍野還都是荒草呢,山上的灌木也還都是光禿禿地乾枝杈,可畢竟冀西北的春天還是如約而至了。

三月的陽光愈來愈暖和了,帶着土腥味的山風颳起來也不再向冬天時像把刀子那樣刮的臉皮疼了。

日本方面正在全力地進行着東南亞的作戰,中國戰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對峙期,尤其是華北戰場上,經過了1941年的幾乎是全年的掃蕩和反掃蕩,鬼子在下一次的掃蕩開始前,暫時不再對冀西北的山區進行中小規模的掃蕩,而八路這邊呢,也利用這段時間抓緊訓練部隊和囤積糧食物資啥的。

楊棒子陪着舒主任回到川口鎮後,就把這位大主任交給了洪梅,人家是師生關係,洪梅說話比他楊棒子好使,眼下楊棒子的心裡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這以前呢是愁沒地盤,到處跑來跑去的都是在別的分區屋檐下,伸手和人家要點子彈啥的,還得靠騙和搶的,比如明明是救了整個六分區的後勤部和冶煉廠、修配所的,就爲搶了點子彈啥的,人家還把小報告打到了軍區的。

現在地盤是有了,地方還不小呢,東西相距四百餘里地,從最東邊的馬家臺子到最西邊的落水、獨峪、下關鄉,從平原到丘陵,從丘陵到山地,呈現一個階梯形的地形,等於是背靠太行山,可以對平原來的鬼子節節抗擊。

南北向上的情況呢比較的複雜,要從地形上看,整個十一分區就像一個平躺着的葫蘆。葫蘆嘴呢在馬家臺子到花塔嶺那。第一節的葫蘆肚呢就在花塔嶺到川口鎮至西王莊這一帶。圍成的一個橢圓形幾百平方公里的地盤。

第二個葫蘆肚呢就是從走馬驛到北面的落水鄉,西邊的橫澗、獨峪等地是葫蘆底,南面到神堂堡、下寨等地,圍成的上千平方公里的大葫蘆肚。

連接兩個葫蘆肚的就是從川口鎮到黃石口村至軍營鎮這麼一小段地方,這也是最讓楊棒子不太滿意的地方,縱深幾乎沒有,川口鎮的北面二十多裡地就是鬼子佔據的銀坊鎮,南面三十來裡地就是六分區的軍營鎮。

上次鬼子從銀坊鎮南下掃蕩。當時的靈滿專區組織老鄉們向西南方向撤離時,就接到軍區的命令,組織部隊必須在鬼子來襲的方向上阻擊三天,好讓軍營鎮那邊的冶煉廠等單位做好轉移的工作。

也就是說,只要鬼子還要從淶源方向上向川口、軍營鎮一線進攻,楊棒子他們的十一分區就不能一走了之,必須爲六分區的後勤部抵擋鬼子的進攻,而且一旦放棄了川口鎮,也等於十一分區會被一分爲二,在部隊的調動和老鄉們的轉移時都會帶來很大的不利。

如果要能解決了這個葫蘆卡脖的問題。能把銀坊鎮拿下來,等於南北方向上的戰略縱深一下子就增加了六十里地以上。能夠在淶源縣城和易縣縣城邊上就和鬼子對峙上了,同時和一分區的聯繫也不僅僅限於易淶公路南北側,對於聯合作戰也有很大的幫助。

這個地盤的問題,楊棒子沒有獨擋一面之前,他是不用考慮的,而現在既然這麼大一塊地方交到他的手裡,中國人所特有的地域性心理特徵就顯露出來了。

有了自己的地盤就必須要經營好,要能在和鬼子的對抗中保存下來,這就和我黨的抗日指導方針不謀而合了,想打鬼子,你得先生存下來!

咱先看小鬼子,他們在日本全國施行的是志願兵義務役制,到戰爭的後期又增加了強制服役制,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徵兵都是國家性質的行爲,不單單因爲在某個地域內徵兵,就形成軍中的地域集團。

雖然像什麼仙台師團了京都師團了,也帶有地域的特點,但那只是組建師團時和徵兵時所在地的意義,並沒有山頭的問題,很簡單,因爲這個地域師團是要納入全國的軍隊體系的。

而我黨呢?從南昌起義後開始構建軍隊和根據地時,就帶有強烈的地域性,這不是說刻意這麼去做的,而是時勢所迫,只有當地的我黨組織依靠當地的百姓加入軍隊,才能保有這支軍隊生存的空間。

你看最早去發展根據地和武裝部隊的我黨早期領導人,基本都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去,首先在親朋好友和鄉親們中間發展黨員,進而拉起武裝,然後壯大隊伍打下一片地盤來,所有全國的蘇區都是這麼建立的。

到了紅軍最鼎盛的時期,你們看,比如說紅一方面軍和江西蘇區,部隊基本都是江西和湖南籍的士兵。紅四方面軍呢,基本都是川陝豫籍的,紅二方面軍不用說了,基本清一色的賀老總的老家人!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這些由當地百姓組成的軍隊,帶有強烈的地域歸屬感,在這一點上和國民政府裡的地方軍閥沒啥區別,一旦所割據的地盤被攻佔,被迫離開原先的根據地,在建立新的根據地和地盤之前,部隊的士氣和戰鬥力都要大打折扣。

只有經過了像長征這樣的熔爐式的錘鍊後,所有還抱有強烈地域感的指揮官和士兵們,統統在二萬五千裡的征戰中,在沒有後方沒有家鄉做依靠的轉戰中,才能融合到一起,變成一支高度團結的軍隊,這纔有了新式軍隊的意思。

我黨的這個新式軍隊的意思是用長征這樣殘酷的過程鍛煉出來的,所以才能同日本軍國主義思想下建立的新式軍隊能夠對抗上,反觀國民政府的軍隊,在開戰前還沒有解決這種地域和地盤的問題,打起仗來自然是調用困難,上下不一心了!

打個比方,在日本那邊,是絕不可能說我關西地區出兵多少多少。爲天皇效力啥的。因爲不管是從哪招來的兵。都是日本軍隊的成員,只要你參軍了,所有人都一樣的配備,一樣的訓練,一樣的待遇。

可是你看咱們中國,川軍出川作戰,就帶有強烈的要雪恥的意義,爲啥呢?就因爲內戰時期。四川的軍閥們給全國留下的印象是太能割據和搶佔地盤了,一個四川,大大小小的軍閥上百人!一個縣就能出個司令出個有名頭的軍隊的。

再比如當時中國的幾大軍隊勢力,東北軍、西北軍、晉軍、兩廣軍、川軍、湘軍、馬家軍等等吧,在這些打着地方旗號的軍隊之外,還有最大體系和勢力的中央軍,亂不亂!

地方軍閥要和國民政府伸手要槍要糧要軍餉,還在自己佔據的地盤裡維持一套自己壟斷的商業系統,儼然就是國中之國,地方和中央的關係有時候僅僅只是名義上的上下級關係。

這樣的政權組成和軍隊的組成。試問在離開了和自己的利益生死攸關的地盤時,情不情願?戰鬥力有多少?能否源源不斷地補充戰爭消耗?

你看川軍早期出川作戰的部隊。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基本消耗殆盡,等到國民政府撤到重慶後,四川就淪爲了只提供壯丁的地區,強制被拉走的莊丁能有多少戰鬥力?

再回到八路這裡,三個師都是打亂了紅軍系統裡的地域團體組建的,在開始創立敵後的抗日根據地時期,正因爲沒有國民政府軍那種地方軍閥式的心態,所以能夠迅速地佔據了大片的山地等,在徵召當地子弟當兵後,也就利用本地人的這種保家衛國的最簡單心態,站穩了腳跟了。

換句話說,就是一羣遠離了自己家鄉的人,招募了本地人,在本地建立起抗日武裝和政權,去和同樣是遠離家鄉的日本鬼子對着幹!

有人會說,你這樣說是不對的,國民黨的軍隊裡也有許多誓死抗敵的將領的,這裡咱們舉個例子說明下。

1937年8月,輕鬆擊敗宋哲元29軍的日本軍隊,北上佔領張家口、宣化。駐守張家口、宣化的29軍劉汝明部同老上司宋哲元一樣,爲保存實力不佔而退。緊急奔馳去救援的晉軍61軍遲到一步,張家口已淪陷日軍之手。

閻錫山派自己的山西部隊61軍去馳援,是想把戰爭阻擋在山西省之外,河北省境內。可惜晚了一步,於是,閻錫山制訂“大同會戰”計劃,打算與進攻山西的日軍在大同決一死戰。憑藉能征善戰的晉綏軍、西北軍,還有國民黨軍的支援,閻錫山以十多萬對日軍2萬,不愁打不垮日本軍隊。

此時,發生了一件人所皆知的歷史故事。閻百川先生和蔣志清先生都是早年留學日本,對日本並無太大的惡感。1936年,現任日軍第五師團長的阪垣先生藉着參拜五臺山,接着到太原來拜訪閻先生,一路詳細考察河北至山西的地理地形。所以眼下日軍第五師團進攻山西,走的完全是一年前阪垣先生拜訪閻先生的老路。你閻先生難道想不到嗎?

開戰在即,閻先生身邊有人問他:“不打不行嗎?”

據說閻先生想了想,說:“不行,非打不可。gc黨已經到了山西,我再不打,他們要罵我的……”

你看,閻先生抗日,第一是爲了在山西他的利益不受到侵害;第二是怕我黨在全國人民面前揭露他。他不得才抗日的。

不會是真心抗日,制定的作戰計劃就會有問題。閻錫山的老部下,時任61軍軍長的陳長捷評價說:這是閻錫山依據“錯誤的敵情判斷”制定的作戰計劃。他以爲拿下張家口的日軍,下一個目標就是山西的大門大同。

結果日本軍隊沒有“上套”。他們繞過了大同,直奔靈丘、廣靈,走平型關,轉到了大同的背後。這樣,倉促之中的閻錫山才臨時制定了“平型關會戰”計劃。也纔有了八路軍的緊急參戰。

平型關會戰,閻錫山及各路軍總計11個軍,十餘萬人,對付日軍第五師團兩萬餘人。閻錫山自詡這個部署爲“口袋陣”,他的兩個嫡系軍長陳長捷、郭宗汾都參加在內。但閻軍的軍心不統一,勾心鬥角。尤其十七軍軍長高桂滋,認爲閻軍司令部的部署,是“要犧牲他們,讓晉綏軍獨佔風頭”。

這個懷疑也不是空穴來風,沒有根據。於是,戰鬥開始,高桂滋謊言受敵“猛攻”、“傷亡慘重”,擅自放棄自己的陣地,讓開道路,縮避到恆山上,與劉茂恩十五軍一起,共同保存實力,避免與日軍作戰。而晉綏軍中英勇殺敵者各部,比如晉軍郭宗汾部,死傷慘重。

平型關會戰,無疑,閻錫山的晉綏軍是主人,以陳長捷、郭宗汾兩個軍爲首。前來參戰的客軍有三支:劉茂恩的十五軍、高桂滋的十七軍、還有八路軍。劉茂恩、高桂滋原本是國民黨軍,有供給,槍彈軍餉都不缺。

但八路軍卻不一樣,改編之後,僅供給每人一身單衣,連換洗衣服的都沒有;又給可供幾日的生活費,連從陝西省三原縣到達山西省前線的飯錢都不夠。此外,槍不給一支、子彈不給一發。你說閻錫山沒有嗎?他有自己的兵工廠,造大炮都可以。引進的日本三八槍生產線,全國獨一份。太原造的七九步槍、駁殼槍,成爲八路軍幹部的最愛。但他卻不給八路軍一槍一彈。

一個地主老財,都知道秋收的時節僱工,先要讓僱工吃好吃飽。你閻老西讓八路軍爲你賣命,卻吝嗇到武器、糧食、物資都不願給。你假心待人,他豈能真心待你?所以,八路軍最終與閻錫山軍隊兵分兩路,分道揚鑣,這豈能怪八路軍擅自脫離他的領導?

這就是地盤心理帶來的想法,八路軍在這些地方軍閥的眼裡也是過路的,不是自己人,所以我黨隨後才制定的深入敵後,發動羣衆,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說白了,就是你們都不待見,俺們自己去從鬼子手裡搶地盤搞裝備總可以吧!

第3節 清水大佐第67章 洞房花燭 第三節 新事舊辦第96章 強弩之末 第二節 破鋒八刀第87章 爾虞我詐 第四節 武士的憤怒第115章 大鬧聚福班 第三節 該着找死第166章 大川特攻隊 第一節 攔腰斬斷第222章 小打小鬧 第三節 一石二鳥第207章 三天五公里 第四節 想走也不容易第70章 狡詐的中國人 第二節 又晃點了一個第200章 三戰銀坊 第二節 折斷的洛陽鏟第136章 上槽子去! 第三節 脣亡齒寒第224章 數九冰火 第三節 囚籠戰術第144章 西園寺據點第二節 審鬼審人不同官第103章 少了兩! 第三節 英雄落寞第165章 走西口 第一節 算計不到第1節 二更第112章 霸王卸甲 第四節 不革命成嗎!第152章 越亂越好 第一節 被人訓了第120章 暗渡陳倉 第一節 謀事在人第7章 北上 第二節 鈴木不傻第215章 以血洗血 第二節 圍而不打第227章 攻心爲上 第三節 還是自己人第140章 大將南征膽氣豪 第二節 部隊編成第50章 如願以償 第四節 老外第231章 今非昔比 第四節 窩囊沒救了!第203章 鋼鐵是可以融化的 第三節 總動員令第10章 打狗上山 第二節 10套舊軍服第116章 活死人第一節 紅玉贈劍第141章 用數據來對比 第二節 戰術對比第117章 三下跤場 第一節 鬼傑第217章 左衝右突 第四節 秀武器死得快第91章 三鼓而竭 第四節 陣斬逃兵第4節 三更第188章 水往東流 第二節 窮寇莫追第96章 強弩之末 第四節 全憑一口氣第168章 故伎重演 補充說明第85章 兵無常形 第二節 收緊圈子第52章 戰旗獵獵 第二節 大戰在即第159章 天災人禍 第一節 赤地千里第206章 血祭北壇 第三節 最後一槍第224章 數九冰火 第四節 切指!第132章 塵封的檔案 第四節 9月25日第67章 洞房花燭 第一節 一筆糊塗賬第119章 明修棧道第三節 貴客臨門第122章 大浪淘沙 第一節 真相第147章 最缺的是啥? 第四節 幾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第208章 一點五公里 第三節 以湯止沸第10章 打狗上山 第二節 10套舊軍服第2節 公審大會第3節 查!一定要查!第160章 人若犯我 第四節 鬼子是來了第172章 打仗打的是錢 第四節 一枚金戒指第223章 走馬輪戰 第一節 帶塊氈子第2章 夜渡 第二節 兩顆手雷第182章 一鍋夾生飯 第四節 先吃哪口?第125章 高人有高招 第二節 龍虎山第40章 第二節第104章 又少了兩! 第二節 騾馬行第201章 誰都得交過路費! 第四節 時勢造英雄第123章 時窮節乃現 第四節 打破封鎖補充3叫花子一樣的八路是真的嗎第171章 說書人 第一節 黃金時期第3節 假鬼子第214章 白刃相連 第一節 機槍的用法第108章 一路不消停 第二節 節外生枝第2節 鏟子猴第42章 第四節補充之朱遵斌案與陳正湘4第106章 撒套子的 第一節 事情不簡單第182章 一鍋夾生飯 第一節 遊擊習氣第203章 鋼鐵是可以融化的 第二節 大山是中國人的!補充之一分區紀實初次作戰第84章 惱羞成怒 第四節 三板斧第107章 鳩巢鵲佔第四節 大年三十來拜年呢第3節 胡琴第193章 革命夫妻 第三節 結婚是大事第108章 一路不消停 第三節 一份大禮第2節 介錯人第44章 第一節第47章 第四節第214章 白刃相連 第四節 傾力一搏第168章 故伎重演 第二節 困獸猶鬥第78章 鐵壁合圍第三節 好人有好報第165章 走西口 第一節 算計不到第169章 斷臂求生 第二節 狙擊手第183章 苦戰大營 第二節 土坦克第61章 猛人是怎麼煉成的? 第四節 猛人是怎麼修煉成的?第34章 ,第一節第76章 教學課第二節蹊蹺的求援第34章 ,第一節第148章 火中取栗 第二節 活死人第229章 一步也不能後退! 第二節 挑燈夜戰第224章 數九冰火 第一節 蕭規曹隨第208章 一點五公里 第一節 善惡一念間第44章 第二節第81 棒戰羣雄 第二節 八仙過海第112章 霸王卸甲 第三節 夢迴鼓角連營第168章 故伎重演 第一節 十六勇士第63章 不是冤家不碰頭第四節 高低之分第38章 第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