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看破

所謂先日而曙,就是說太陽升起之時,內陸還沒看到陽光,但靈山島卻會先亮起來。而未雨先雲,則是說下雨之前,靈山島上便會提前聚集大量的雲層,蔚爲奇觀。這些現象,在道家修煉之士的眼中,便被稱之爲“靈氣”,而靈山島也正因之而得名。

此時,在靈山島西邊入港處的海面上,一艘大船正鼓浪而來。船頭上,已然重新換過一襲青衫的劉璋,正與徐庶憑風而立,滿眼迷醉的觀賞着眼前的美景。

但見這島其形狹長,呈南北向橫臥碧波之上。島上草木茂密,鬱鬱蔥蔥。峰巒起伏,如錦如畫。那層層疊疊的高峰,在風化剝蝕的作用下,形成奇特的鋸齒型,總有數十座之多。南頭海邊,衆石紛立,千百年的侵蝕之下,形態各異,鬼斧神工。

身處海上,縱目放覽,海寥天廓。帶着鹹溼的空氣,有着難言的清新之氣。風中浪聲拍岸,鷗鳴陣陣,滿眼青山翠黛,雲霧繚繞。山中隱見屋檐斜角,黛瓦古鐘,綠意盎然之中,似有仙渺之氣襲來。整座島浮於碧藍的海波之上,宛若一塊豔麗的翡翠嵌在藍玉盤上,好一副靈島浮翠的畫卷。

待得船行靠岸,衆人依次下舟登岸,拾階而上。腳下一條碎石鋪就的小路蜿蜒而上,夾道盡是翠樹蒼柏,莽莽密密之間,百花呈豔,迎風搖曳,行在其中,如同走入畫中一般。

一旁徐庶邊走邊指點着沿途景觀解說着,劉璋固然聽的津津有味,身後蔡琰、張鈺等四女,也是如癡如醉,迷醉不已。

地勢漸次而高,頓飯工夫後,衆人已是身處半山腰一處道觀之外,擡頭看去,但見觀中東南方一角亭閣顯露,造型優雅,如絕世佳人遺世孓立,冷豔凝視,這裡,便是徐庶暫時棲身的五玄觀了。

拔都自帶山部衆侍衛往四下守了,劉璋只帶着蔡琰四女,隨着徐庶進了觀,一路花樹迷眼,百折千回中卻有小徑通幽,待到落座時卻正是方纔關外所見的那座小亭。

徐庶待到衆人坐定,這才先使觀中童子上了茶,然後才告了罪,先自回房更衣。

劉璋憑欄而坐,清風習習中,但見滿眼翠黛,景緻醉人,耳邊聽着蔡琰、媚兒、薰兒和張鈺諸女鶯鶯燕燕之聲,不由的身心俱醉。自來漢末這些年中,從無一刻如今日般逍遙,但覺人生樂事,莫過於此,一時間,竟有寵辱皆忘,恨不得就此長留於此之感。

正自嗟嘆怪不得人人皆有羨仙之心,耳中雲板聲響,亭外腳步聲處,徐庶已然換過一身淺藍儒衫,領着兩個手提食匣的童子進來。

先是含笑打過招呼,這才令童子將食匣打開,取過幾樣精緻小菜,又加了壺酒,分作兩處

擺下。他與劉璋對坐一桌,蔡琰、張鈺等四女離着不遠,又自單獨一桌。

酒既擺下,劉璋難得偷得浮生半日閒,便也暫時放下別樣心思,與徐庶推杯換盞,一邊賞看着如畫美景,一邊隨意聊着。

這兩人,一個飽讀詩書、腹有才華,一個卻是機巧百出,靠着後世所聞所見,擁有海量信息。這一番閒談下來,初時不過是些見聞風物之類的,漸漸的,卻是天文地理、人文民生,直到時政、軍事、政治無所不包了。

徐庶越談心下越驚,眼前這個富公子每每一些言語,乍聽上去似是直俗淺白,渾沒半分文采,但細一思量,卻驀然發現,其中蘊含的深義,竟有振聾發聵之感。

這些個見解,不但在一些閒話中不時顯現,便是後面說起的時政、軍事之上,竟也是巧對機變,不着痕跡之中,讓徐庶直有一種嬉笑怒罵皆文章,世事洞察俱天成的感覺。

他本就在碼頭時,聽劉璋跟藤田一郎的對答中有了猜疑,如今這一番相談下,心中更是確定此子絕非常人,心中便存了探索之念。

此時正值酉初之時,落日如丹,浮於山脊之上。餘暉將遠近山川映的一片燦爛,海平面上金光粼粼,似是天地間一霎那間全部度上了一層金粉。

徐庶心中一動,提箸夾了幾片山藥入口,隨即用竹筷指着落日笑道:“此時之景,美不勝收,但日浮於山脊,大道將落,其景也豔其情也哀。常道天意而映世情,富公胸懷奇才,眼光獨到,卻不知對此情此景,有何感想?”

劉璋正自舉杯而飲,聽徐庶忽然說出這一番話,杯子在嘴邊一停,眼睛不由眯了眯。

徐庶這是借景而喻,面上說的是眼前景物,其實卻是暗指當今時政。如今天下看似各處祥和,但幾大諸侯各據一方,潛流暗涌,有識之士都明白,眼下的平靜,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前奏,正如眼前美景一樣,看似絢麗,但再過不久,必然將徹底消失,沉入黑暗之中。

兩人打從見面相識以來,雖然也談論了些時政、民生之類的,但都是淺嘗即止,各自剋制。但如這句話一出,卻已然不再浮於表象了。

對於徐庶此刻忽然問出這個問題,在劉璋看來,顯然是一個大好的趨勢。這表明,至少徐庶已然認同他是一個,可以討論這種問題的同等層次的朋友了。

這對於一直挖空心思想要逮住這條大魚的劉衙內來說,自然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了。是以,劉璋想了想,這纔將杯中酒一飲而盡,微微一笑,放下杯子,起身望定遠空。

“天道之變,難以窮盡,然雖變化繁複,卻始終維持着一個恆定。先生行走於世間,託身於道門,對此當更有所得纔是。夕陽無限好,惆悵幾黃昏。然,只要夕陽無限好,何必惆悵幾黃昏?眼下這斜陽落去,雖有黑暗,但明天一早,豈不又是一輪明日升

起,普照大地?日月交替,白晝黑夜,任世間景緻如何變化,都不過只是人身處其時的感覺罷了。殊不知,這山還是那山,海還是那海,恆古以來,從所未變。變化的,不過只是心境,便那天天升起的太陽,也無非今天的不是昨天的那個罷了。但只要能照亮世間,讓世間有了溫暖,有了光明,誰在乎?”

落日的光輝中,劉璋負手而立,淡淡而言。眼中有着莫名的光芒跳躍,整個人如同度上了一層金邊,徐庶看在眼中,細細琢磨着他似是而非的一番話,不覺有些愣怔起來。

他遊走世間,本來極是灑脫豪放,但後來多與道門相交,不知不覺中,便帶上了幾分道家的窮究探索之氣。劉璋這一番如碣語般的話,在他此刻聽來,便不由的入了歧路,只覺似是字字珠璣,好像明白了什麼,卻又總是隔着一層霧,不能真個看的清楚。

心中癡迷之際,再看立於光暈中的劉璋,便忽然有種怪異的感覺。只覺此人實不應屬於世間,竟如要超脫桎梏,飄渺而去似地。

不遠處,蔡琰諸女也停了笑語,四雙美眸望着自家夫君的身形,俱皆露出迷醉癡戀之色,但覺此生得能有如此良人相伴,實在是畢生之幸。

“公之言奇妙深奧,自有道理。然,凡事過猶不及,陽光雖美,若天生二日,則成世間大害也。更何況,再有三日、四日乎?今時之事,正如衆日灼灼,其禍之烈,公豈不見乎?”徐庶愣怔半響,努力收攏思緒,又再皺眉說道。

劉璋回身看看他,忽然哈哈一笑,撇撇嘴傲然道:“先生非庸俗之輩,又豈會真個看不清楚?如今局勢,何來衆日?不過皓月與星星幾點罷了。星火之光雖衆,又豈能真個與皓月爭輝?明月都爭不過,又遑論耀日?再者說,便算是那衆日,又何必憂慮?豈不聞昔日堯帝之時,天生十日,還有司羿射之。神箭一出,十日九落,要他在便在,不要他在,他又如何爲禍?”

徐庶聞聽此言,身子不由輕輕一震,霍然擡頭看向劉璋,心中已是駭然不已。

劉璋這話說的霸氣至極。話中之意,顯是隻看重一家,其餘皆不過只是星火之光罷了。甚而,竟隱有自比后羿之心,那意思真到了不可收拾的時候,自有出面掃平局勢的手段。一個富家子弟,忽然竟發出這般大話,如何不讓徐庶震動?

“公之志其大博焉,某遍走宇內,少有所見,堪稱奇士。而今世間王侯名士,公之名,卻從所未聞,何也?嘿,富君之名,真耶?假耶?”

www.тт kān.¢〇

兩眼微微眯起,將目光緊緊盯在劉璋面上,徐庶面帶笑容,話中之意雖是笑語,卻隱隱透出一股凝重來。

劉璋毫不爲所動,面上是一副平板的神情,迎着徐庶審視的目光久久不語。半響,忽然展顏一笑,嘿然道:“富君之名不實,單福之名便實了?徐元直,你又何必欺我?”

(本章完)

第340章:通羅之盟(五)第229章:中原風雲第390章:出人意料的變化(二)第77章:顏良文丑的創意第315章:東萊鏖戰第308章:朱儁之死(二)第98章:有內幕第31章:大鬧教坊司(上)第147章:把諸葛家一鍋端了第303章:百口莫辯第349章:青州指令第169章:原來我也是皇叔第43章:象棋(上)第26章:戰鬥吧,阿巴爾(下)第205章:被阻第99章:受封亭侯第235章:廣陵之變第24章:納古咆哮(上)第143章:決戰廣宗(二)第366章:港口巧遇第171章:酒宴風波起第265章:人心鬼蜮第112章:你非俗吏第387章:隕落第185章:不務正業的劉璋第372章:遼東軍動第295章:諸葛初顯露第222章:暴露第389章:出人意料的變化(一)第240章:陳登歸來第348章:終聞噩耗第47章:牛逼大發了(下)第101章:被歷史湮沒的謀逆第13章:故人第98章:有內幕第62章:神話般的潰敗(上)第135章:張角之死第366章:港口巧遇第105章:爬牆頭第391章:檄文第272章:試探第282章:交鋒第32章:大商(上)第23章:宿怨(上)第184章:憑君做主第377章:誰偷襲了誰第27章:草原定計(下)第186章:再宴第347章:通羅之盟(十二)第245章:各方之謀第50章:提前畢業(下)第143章:決戰廣宗(二)第265章:人心鬼蜮第21章:降伏(下)第339章:通羅之盟(四)第254章:變生肘腋第377章:誰偷襲了誰第269章:扶持第27章:草原定計(上)第26章:戰鬥吧,阿巴爾(上)第270章:金瓶可汗第147章:把諸葛家一鍋端了第313章:二女初見第198章:雒陽之亂第216章:治蜀之論第68章:南皮攻略(下)第36章:幸福來的太突然了(下)第104章:黑馬有木有第37章:趙雲回來了(上)第165章:入京第373章:決堤第216章:治蜀之論第373章:決堤第324章:東渡第200章:毒士說謀上架感言第56章:再入孔府(上)第256章:幽州勢力第295章:諸葛初顯露第192章:暗中有隻黑手第266章:計取令支城第291章:伏殺第252章:角鬥第185章:不務正業的劉璋第7章:授槍第58章:嫁人一定要嫁給我(下)第259章:撲朔迷離第60章:血修羅(下)第251章:終見大耳朵第39章:山林風火(下)第23章:宿怨(上)第381章:風起渤海第125章:制勝之機第228章:終未得見第17章:安琪兒的心事(下)第29章:劉焉升官了(下)第7章:授槍第174章:廢立第268章:扶余之亂第380章:遼東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