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沒有速度障礙。(ThereIsNoSpeedBarrierInTheUniverse.)
司馬仁達齊(Smarandache)
第一章征服超光速
追求長壽是人類永恆的目標之一。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兩位長壽追求者是秦始皇和徐福。
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爲了尋求長生不老仙藥,派遣方士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名工匠,乘船出海尋覓,歷經千辛萬苦,最終雖然未能獲得不老仙藥,卻在日本登陸,成爲中國文化向日本傳播的第一團隊。
在以後的漫長歲月裡,尋求長生不老仙藥者代不乏人。
經過不知多少代人以及不知多少科學家、醫學家、工程師和傑出草根人士的不懈努力與探索,長生不老仙藥雖然沒有發現,然而由於醫學等各方面條件的極大改善,人類的平均壽命終於達到一百歲。其中以中國人的成績最佳,平均壽命達到一百一十五歲。由於這個原因,世界上一切與長壽有關的項目和活動,幾乎均由中國人來執掌帥印。少數由外國人牽頭的項目和活動,起關鍵和主導作用的還是中國人。爲什麼?因爲中國是中醫的發源地,名醫名家層出不窮,因此在掌握和利用中醫方面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
山外青山樓外樓,一些外星人的平均壽命比人類還要長。其中最長壽的是“長壽星”,據說那裡的外星人的平均壽命高達五百歲。
到長壽星去尋覓長壽真經,人類做出了一致決定。
可是仔細一打聽,地球人頓時傻了眼,因爲長壽星距離地球有幾萬光年的距離。那時宇宙飛船的速度勉強接近光速的一半,飛到長壽星要幾萬年甚至十幾萬年的時光,人類只好眼巴巴地在夢幻中望着長壽星長嘆。
不過,有理想有志氣的地球人從來沒有放棄征服超光速的艱苦努力。
作爲第一步,人類首先發現了速度超過光速的粒子。
在這個領域,中國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做出了傑出貢獻。
事情還要從一位利用業餘時間研究宇宙射線的民間科學家談起。與主流科學家不同,這位民間科學家不研究宇宙射線是由什麼地方產生的、也不研究宇宙射線的種種特性以及對地球和人類環境的影響等等。他只研究如何在宇宙射線中發現超光速粒子。
由於缺乏資金,他設計的觀察試驗方案根本無法實現。
爲了獲得贊助,他的嘴巴不知磨起過多少次血泡,他穿破的運動鞋已經塞滿了整整一麻袋。開始遊說的時候,他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籌措到一半資金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就在他幾乎絕望的時候,一位科學家出身的富翁慷慨解囊,這才實現了他多年的夢想。
這位科學家出身的富翁是如何被說服的呢?他首先要求舉出一個超光速存在的實例。這位民間科學家立即回答:“假設有兩個人在黑暗中都用手電筒互相向對方照射,這兩束光接近的速度就是超光速,而且是光速的兩倍。”富翁覺得有道理。不過他還是探問了幾位資深物理學家。其中有的人狡辯說這是相對速度,有的人經過一番猶豫最終還是同意了這位民間科學家的觀點,有的人則始終迴避答覆這個問題,但是沒有一個人提出反對意見。在這種情況下,富翁才同意資助。
蒼天不負有心人,這位民間科學家的觀察試驗方案獲得了完全的成功!在宇宙射線中確實發現了超光速粒子!雖然這種粒子的速度僅僅超過光速一點點,但畢竟是開天闢地的重大發現。爲此,在他臨終前不久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他的墓碑上寫着:這裡安睡着一位衝開血路僥倖獲得諾貝爾獎的草根科學家。
每年的清明節,這裡都會成爲鮮花的海洋。
踏着這位先行者的足跡,全世界大批科學家羣起攻關,以後陸續發現了速度達到光速兩倍、三倍、直至十倍的超光速粒子。
可是說來奇怪,速度再快的超光速粒子,在宇宙射線中就不能發現了。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無濟於事。
正當人們束手無策的時候,另一位中國民間科學家提出,可以在實驗室中用人工方法制造出速度達到光速幾百倍的粒子。沿着他所指引的方向,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成功地製造出這種粒子。
在研製超光速粒子的過程中,耗費的資金已經達到了天文數字!於是有人出來指責:不能如此浪費納稅人的錢。
如何利用這種粒子爲人類服務?
有一位科學家的兒子是超級飛鏢高手。這種迴旋飛鏢原本是澳洲土人等在某種場合無意中發明的。一般的高手經過長期訓練,可以讓迴旋飛鏢射中獵物或敵人,而且如果沒有射中目標的話,還可以往返飛行近二百米,回到投擲處。但是,這位超級飛鏢高手技術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絕。首先,往返飛行的距離不是二百米,而是四百米。其次,飛鏢在飛行過程中,幾乎沒有一點風聲。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飛鏢是可以控制的,既可以追擊目標,又可以繞開目標。
借鑑於兒子的飛鏢技術,這位科學家提出“飛鏢粒子”的設想:將這種速度達到光速幾百倍的粒子加工成飛鏢形狀,同時將其劈開,裡面塞進各種具有記憶功能的超微型粒子,然後用投擲飛鏢的方式將其射向宇宙空間。經過一年到幾年,直至十幾年的飛行,收集到足夠多的資料以後再返回地球。
有一位記者將這條消息在媒體上披露以後,立即受到一個外號叫“老外”的傢伙的嘲笑。爲什麼叫“老外”?因爲他老說外行話。按道理講,這種人應該有自知之明,老老實實地呆着就不錯。可是老外卻不然,經常對各種各樣的事情評頭品足,有時甚至是信口開河、胡說八道。現在他又得意忘形地說:“飛鏢靠着空氣才能旋轉飛行回到投擲處,宇宙中沒有空氣,粒子怎能返回地球?”這次他滿以爲大家會隨聲附和,可是,他的嘲笑受到更多的人更大的嘲笑。痛定思痛,“老外”一頭扎進圖書館,最後總算搞明白了:宇宙中雖說沒有空氣,然而卻有宇宙塵。換句話說,在星際空間存在各種細小顆粒物質,又稱其爲地球外塵埃。塵粒粒度爲幾微米到幾百微米,其組分一般有石質和鐵質之分。在避免與宇宙塵正面相撞的同時,可以巧妙地利用與宇宙塵的斜向碰撞來改變超光速粒子的飛行方向,這就像足球運動員連續踢“香蕉球”一樣,使其繞一個大圓弧以後再回歸地球。由於宇宙塵主要來源於太空遊俠——短周期彗星的瓦解產物,而且可以長時間保存其固有的宇宙信息,因此通過與宇宙塵接吻,就帶回來了大批的宇宙信息。
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陸陸續續造出速度高達光速一千倍,一萬倍,十萬倍的超光速粒子。不用說,在這個過程中,“飛鏢粒子”也日趨完善。
當成千上萬的“飛鏢粒子”一個接一個地返回地球以後,爲了處理和利用這些宇宙信息,專門組建了一個“宇宙信息數據庫”。
宇宙信息數據庫很快發揮了得天獨厚的作用。
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接二連三地出現了。
首先是破解了一些歷史疑難問題。
有一位先生自稱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後代,還煞有介事地拿出了所謂的口述家譜記錄和歷經滄桑的實物、披露了部分栩栩如生的成吉思汗事蹟。開始的時候無人相信,因爲家譜是口述的,不足爲信。可是後來越來越多的考古新發現居然證明了他的一些說法。最後人們又不得不相信。可想而知,他不但成了“名人”,而且錢包也幾乎被撐破。
然而,從數百個“飛鏢粒子”中篩檢出的信息卻像鏈條一樣,把他和他的祖先一個接一個地鏈接起來。
科學家首先找到他童年時的照片、攝像等資料,然後反過來研究如何在“飛鏢粒子”帶回的信息中重新發現這些資料。經過反覆研究,不但重現了這些資料,而且發現,他在中學時經常竊取同學的名牌產品。開始時他對此百般抵賴,但是在越來越多的無可辯駁的事實面前,最後又不得不承認。不過他還狡辯說,那段不光彩的歷史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以後就洗手不幹了。
通過他童年時的信息,鏈接到了他父親的信息,隨後又是他爺爺的信息。追溯到最後,發現他的老祖宗並不是成吉思汗,而是成吉思汗的一個頗有文采的貼身護衛。
令人感到非常遺憾的是,類似這樣的完美信息鏈接,只是極個別的情況。絕大多數情況下,信息鏈至多隻能給出前五代的信息。
例如,有一位著名的歌星說她是西施的後裔。然而動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分析手段,聘請了幾十位資深專家,也不能確定她到底是不是西施的後裔。
另外,古代一些失傳多年的獨門秘技又煥發了青春。
根據古籍《三海經》、《越絕書》、《太平御覽》、《東國列國志》等記載,越王勾踐藏有五柄聞名天下的寶劍,分別是:勝邪、巨闕、魚腸、純鈞、湛盧,其中這湛盧奇劍集中了天下名貴寶劍的幾乎全部優點,且天生有威武神韻,故堪稱爲諸劍之首、兵器之王也。
此劍爲楚王所得之後,秦王垂涎三尺,擇機興師伐楚,聲言只要獻出湛盧劍,立即班師回國,不再進犯,否則就橫掃楚國,絕不留情。面對如此危難之時,楚王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考慮到身懷絕技的鑄劍高手已不在人間,即使有傾城的
金銀珠寶,千匹良馬,萬戶都邑,也換不來這柄寶劍,所以絕不相讓。由此可見湛盧劍的確是稀世之寶,持有者決不輕易轉讓。
可是,這柄“觀之有神,佩之有威”的湛盧寶劍也不得善終。據說其數度易主之後,到晉代爲名將周處所佩用,後來由其子孫贈送給抗金名將岳飛元帥,正所謂名劍遇英主,從而得以在戰場上橫掃千軍。可是自從岳飛父子於風波亭遇害之後,湛盧劍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實在太可惜了。
在“飛鏢粒子”帶回的信息中雖然沒有發現湛盧寶劍的下落,但是卻發現了古代許多鑄劍絕技。爲此,一位企業家準備斥巨資仿製古代的精品寶劍。
這位企業家正好是“老外”的叔叔,當他徵求“老外”的意見時,“老外”又冷笑了:“古代很多鑄劍技術已經失傳,即使從宇宙中可以找到許多當時的信息,也無濟於事。比如說,有的寶劍在鑄造過程中要加入人血或動物血,但當時加的是古代的血液。由於環境污染等原因,現代的血液已經含有許多有毒的成份了。所以現在是無法造出來越王劍等寶劍的。”
這一次,“老外”的話不幸言中。但是,他的叔叔並非等閒之輩。當製出的寶劍銷路不暢時,這位企業家及時轉軌,將古代的一些絕活巧妙地和現代高科技材料結合起來,提出許多發明專利,極大地提高了機加工專業的生產率,獲得了不菲的利潤。
這件事本來是好事,但是在某些方面,所起的作用則正好相反。
原來,由於宇航局的預算逐年攀升,遭到一些以納稅人自居的閒漢抨擊。有的人甚至大放厥詞,說人類從此沒有必要從事宇宙開發,只需要依賴已經發出的“飛鏢粒子”就可以辦成許多大事。
面對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宇航局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削減預算。
經過權衡利弊,宇航局長決定繼續研究“飛鏢粒子”以敷衍輿論以外,暫時中止一些大規模的宇宙開發計劃,集中人力物力用於提高宇宙飛船的速度和性能。
提高宇宙飛船的速度是一件極爲困難的事,前進的速度比蝸牛強不了多少。
飛船的速度由0.5倍光速提高到0.6倍用了8年呀,由0.6倍光速提高到0.7倍用了7年半,似乎前進了一小步,然而又用了9年才提高到光速的0.8倍,再經過整整十年才達到光速的0.9倍。
但是,接下來飛船提速的腳步幾乎就停了下來。如何讓宇宙飛船的速度達到和超過光速,似乎成爲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
經過無數次失敗,一位科學家冷靜下來。他決定攜帶妻兒到太平洋中一個孤島上去度假。這是他結婚以後的第一次,人過中年的夫人像小鳥一樣歡呼雀躍。
整個假期,一家人都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的。
最後一天的傍晚,面對波瀾不驚的大海,傾聽着微風的呼吸,這位科學家心靜如水,但是大腦似乎充滿了活力,好像加足燃料的飛行器,隨時能夠全速前進。
忽然,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一個念頭油然而生:很久以前,人類是如何突破聲障的?值得借鑑!
回家以後,這位科學家立即投入緊張的工作。
他通過圖書館,各種數據庫,包括宇宙信息數據庫,充分了解了人類突破聲障的幾個關鍵細節。
在若干年前的一部百科全書中寫道:聲障是一種物理現象,是飛行器的飛行速度達到聲速時,出現的一種強大激波現象,激波像一堵牆擋住飛行器向前飛行的速度,到達聲速時飛行器上的人和物體就像壓上一個重物,不能動彈。飛行器產生強烈的抖動,如不及時減速,會使整個飛行器解體,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現象。而這種因爲聲速造成飛行器提升速度的障礙稱爲聲障。
許多圖片顯示,當戰鬥機突破聲速時,水蒸汽在機身周圍形成巨大的屏障。
在1740年,當科學家做炮彈(其速度大於空氣中的聲波傳播速度)的飛行試驗時,發現牛頓的平方阻力公式只適用於運動速度較低的情況。當運動速度比較高時,就不再適用了,阻力遠較此公式所給出的值爲大,有時甚至高達3至4倍。特別是在運動速度接近聲速時,阻力出現一個非常突然的增加。而過了聲速以後,阻力又開始下降,並且逐漸趨向正常值。這種阻力在聲速附近突然上升的現象就是造成所謂“聲障”的原因。
超聲速飛行當時是人類夢寐以求的願望,經過大約半個世紀的奮鬥,終於在1947年實現了。
那是在1947年10月1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愛德華空軍基地,一位上尉空軍駕駛員乘坐一架B—29型飛機飛上藍天,在飛機的腹部掛着一架X-1型火箭飛機,這個新型火箭飛機的外形就像一枚炮彈,可以大大降低空氣阻力。當飛機升空到7600米高度時,上尉由飛機艙口的懸梯上爬到了下面的火箭飛機的座艙中,歷史的時刻終於到來,放飛!火箭飛機爬升到12800米時,以每小時1080公里的速度,即以超過聲速的速度劃破長空,雄偉而矯健的飛翔着,從而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超聲速的飛行。
然而此後,聲障的幽靈仍然時不時對人類開一次玩笑,似乎提醒人類不要忘記大自然的神秘莫測與反覆無常。
1970年,在波音型飛機問世不久的日子裡,曾遭遇過一次接近聲速飛行的險情。
那是一個晴空萬里的夜晚,天幕上羣星閃爍。一架波音707-120型飛機,從法國巴黎飛往紐約。在大西洋上空,接近極限高度12000米飛行中,機艙內燈光或明或暗。伴隨着柔和悅耳的音樂聲,有的人已經進入夢鄉,一切都是那樣地安靜和正常。
然而,誰也沒有料想到的危險情景發生了!
隨着飛機的飛行速度不斷加快,在閃電般的高速飛行中,突然間飛機發出強烈的顫抖,緊接着飛機大幅度的往下掉高度,掉了300米、掉了500米……由於加速度的作用,飛機上的人像有重物壓迫一樣,不能動彈,呼吸也感到極度困難。熟睡的旅客全都被驚醒了,許多人帶着驚恐的表情,左顧右盼,好像在力圖問個究竟,有的人已坐立不安,頭暈目眩,不知所措,隨後艙內出現騷亂。此時此刻,機長也驚呆了,下意識地自言自語:“壞了,壞了,飛的太快了?飛機飛入了速度禁區,接近了聲速。趕快降速!趕快掉高度。”與此同時副駕駛員拿起話筒向旅客們廣播說:“請大家安靜,請大家安靜,飛機受氣流的影響,暫時出現顛簸,請繫好安全帶,過一會兒就會好起來”。
再回過頭來說機長。這位具有豐富駕駛經驗的機長,在藍天上已經飛過無數個春秋,幾乎飛遍了全球所有的大城市和著名的旅遊勝地,卻從來沒有遇見過這種情況。飛機的顫抖,大幅度的波動,乘客的急躁,使他內心焦急萬分。然而薑還是老的辣,他十分清醒地知道,飛機和所有旅客的命運就掌控在自己手中,絕對不能亂了方寸。因而這短暫的不安,很快就平靜下來。他吃力地控制着手柄,使飛機減速、減速、再減速,並且不斷地掉高度,掉了2000米,還不夠,掉了3000米。由於飛行高度下降了,速度也降低了,飛機終於渡過難關,從強震中恢復到比較平靜的飛行,就像一匹被馴服的烈馬,又矯健的奔馳在藍天白雲之中。
拋開這些有趣的史話,這位科學家終於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素材。
在一本已經發黃的書中寫道:當飛機的速度接近聲速時,而且空氣不能在機翼前躲避時,就會形成一種有形的障礙。在噴氣式飛機的早期飛行中,飛機必須克服這種空氣的有形障礙。儘管後來飛機設計者已成功地設計出在理論上可以克服“聲障”的飛機,然而問題並未解決。因爲飛機總是向下俯衝而墜毀,飛行員越是猛拉操縱桿,飛機就俯衝得越厲害。後來有一天,一個十分傑出的試飛員試探着做了一個十分荒謬的動作,他不是向後拉操縱桿,而是向前推,按道理來說這會令飛機向下栽。可是誰也沒有料到,飛機居然不再向下俯衝了,而是變成了直線飛行。
這就是說,當飛行速度超過音速時,自然中的一些性質就變得相反了。
原來是這樣!這位科學家恍然大悟。
在克服聲障時逆向思維起了好作用,那麼在克服光障時能否移花接木?
克服光障時的形勢與克服聲障時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這也是爲什麼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沒想到要借鑑克服聲障時的經驗。
其中,最大、最關鍵的不同是操作者不同。
克服聲障時的操作員是駕駛員,是人類。而在克服光障時,宇航局下了死命令,絕對不允許人類去冒險,所有的試航都必須由機器人來完成。
好吧,那就試着讓機器人在飛船接近光速而向下顛簸時,不去按那個“相當於駕駛員向後拉操縱桿”的按鈕,而是去按那個“相當於駕駛員向前推操縱桿”的按鈕,按照克服聲障時的經驗,此時飛船應該不再向下顛簸了,而是變成了直線飛行。
然而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這樣!機器人按下那個“相當於駕駛員向前推操縱桿”的按鈕之後,飛船竟然繼續向下顛簸了,而且情況更危機了。幸虧事先考慮到了這種情況,機器人立即按照預定程序採取措施,讓飛船及時擺脫了險境。
一個“反向操作”不能成功,就換另一個“反向操作”。
結果仍然是不成功。
更令人沮喪的是,每一個可能的“反向操作”都試驗過了,依然沒有一個是成功的,甚至連成功的影子都看不到。
考慮到飛機接近聲速時產生的強烈抖動,與飛船接近光速時倒海翻江般的振顫相比,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因此單一的“反向操作”自然就難以奏效。那麼,是不是可以借鑑於拳擊選手的組合拳,同時或連續實行兩個或多個“反向操作”?
令人幾乎感到絕望的是,“組合反向操作”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效果。
試驗不得不再一次暫時中止。
在百無聊賴中,一位科學家靠看電視和光盤消磨時間。
突然他看到緝毒犬在海關大顯身手的畫面,不禁靈機一動:是不是可使讓狗狗配合機器人從事試驗?
他的建議立即引起宇航局的重視。
不過,另一位專家提出,可以讓更聰明的大猩猩來配合機器人從事試驗。經過一番爭論,這個建議最終獲得通過。
那個時候,大猩猩經過人類不斷的馴化,已經略通人性。少數智商高的大猩猩,甚至可以藉助於手勢和簡單的發音與人類進行不太複雜的交流,並且代替人類從事許多不費腦力的勞動。
爲了更好地發揮大猩猩的作用,一些大猩猩學校應運而生。從這些學校畢業的大猩猩,至少可以聽得懂人類的部分簡單話語,例如:“起牀!”“吃飯!”“睡覺!”等等。更出色的畢業生,則可以聽得懂更復雜的人類話語。
這些學校的教師也十分了得,不但能把大猩猩訓練得服服帖帖,掌握各種各樣的本領,而且可以通過大猩猩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含糊喉音等等,揣摩出大猩猩的心理活動。
通過精心測試和挑選,一個智商相當高而且身體也非常強健的大猩猩被選中來參加試驗。
在以前的試驗中,機器人的被動性十分明顯,總是在不利局面出現以後才按照預先設定的程序機械地進行調整,但是此時往往爲時已晚。
而大猩猩卻不同,它可以類似於人類,憑藉預感甚至靈感,在不利局面即將出現的時候提前有選擇地採取必要措施,因而大猩猩可以有上佳表現。
由於人類,大猩猩,機器人的通力合作,試驗有了緩慢而明顯的進展。
飛船的速度逐步達到光速的0.91倍,0.92倍,0.93倍,0.94倍,0.95倍。
正當宇航局滿懷信心地準備最後的攻堅戰時,問題又來了。
飛船的速度不僅不能繼續提高,反而越來越慢。
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問題究竟出在哪裡?經過長時間的排查仍然找不出來。
最後,由大猩猩學校的特級教師,著名動物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哲學家和心理醫生等組成的聯合工作組,經過多次與大猩猩的耐心交流,再加上長達幾個月的艱難探索,才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原來,大猩猩在對機器人鬧情緒。
如果把大猩猩斷斷續續的心理活動完整地連接起來,就是這樣的:你機器人有什麼了不起的?你以爲我是誰呀?是傻瓜?是活寶?你讓我幹什麼我就幹什麼?我纔不那麼傻呢!現在我才明白了,我不幹活照樣有吃有喝。你敢不讓我吃,不讓我喝?你要把我渴死,還是要把我餓死?你要是把我渴死餓死了,人類就少了一個我這樣的超級寶貝!
顯然,大猩猩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
人類這才又想起了狗狗。
還是狗狗乖,還是狗狗好。
聰明反被聰明誤,真是一點不假。大猩猩太聰明瞭,到了一定程度就要起反作用。而狗狗忠實地執行主人的意圖,無私地奉獻自己有限的聰明才智。
在狗狗的幫助下,飛船的速度又逐步達到光速的0.96倍,0.97倍,0.98倍。
更重要的是,宇航局的科學家現在已經掌握了突破光障的不二法門。
在以後的試驗中,通過採用衰減加速(俗稱慢加速)的方法終於獲得了成功。
一位宇航局的科學家在電視節目裡向一羣少年科技愛好者解釋了這一方法:打個比方說,在接近光速之前,假設飛船每秒鐘比前一秒鐘增加的速度爲每秒一千公里,換句話說,每秒鐘比前一秒鐘多飛行一千公里。在接近光速時,就採用衰減加速(俗稱慢加速)的方法,也就是說改爲每秒鐘比前一秒鐘多飛行的距離少於一千公里,例如可以改爲每秒鐘比前一秒鐘多飛行的距離僅爲九百公里,以後每秒鐘多飛行的距離依次變爲八百公里、七百公里等等,採用這種方法,飛船最後終於平穩而又安全地實現了達到光速和超過光速。
一位少年科技愛好者不禁要問:這個方法與突破聲障的方法有什麼關係嗎?
這位科學家回答:衰減加速的方法與原來的穩步加速的方法相比較,相當於對於“穩步加速”的狀態施加一個“反向操作”。
至此,人類終於突破了光障!
參與這次試驗的狗狗理所當然地被授予“功勳狗”的榮譽稱號。不僅如此,宇航局撥出專款,聘請專人精心呵護,一日三餐有美食,一年四季換盛裝。而且出入有專車相送,直至善終。
有人又提出,人類除了不應該忘記這隻“功勳狗”以外,也不應該忘記在此之前參加過試驗的衆多狗狗。
原來,在“功勳狗”之前,一些狗狗在試驗中,由於倒海翻江般的振顫,大腦受到損害,回到地球以後竟然成爲呆狗、傻狗。其特點是動作緩慢,反應遲鈍。
出現了這種狀況之後,人類這才恍然大悟:大猩猩爲什麼對機器人鬧情緒?因爲它的大腦受損,因爲它難受。
可是,呆狗、傻狗的主人對此卻感到極度悲傷,宇航局撥出鉅款進行安撫也無濟於事。
更悲慘的是,一些呆狗、傻狗竟然被主人遺棄。幸虧還有一些好心人見狀把它們都收養起來。
不過後來意外地發現,呆狗、傻狗的壽命幾乎延長了一倍。這些狗狗的主人又轉悲爲喜。
不僅如此,由於這些狗狗出奇地溫順,又極易飼養,實在是踏破鐵鞋無處覓的寵物。
呆狗、傻狗具有遺傳性,其後代仍然是呆狗、傻狗。由於呆狗、傻狗的繁殖力極低,一些人就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幫助它們繁衍後代。儘管如此,這些狗寶寶在市場上的價格仍然一路攀升。於是又生出一個問題:給它們起什麼名字?要知道,好的名稱可以讓主人引以爲榮,也可以讓賣家出售更快。有人主張稱其爲“慢狗”,有人堅持稱其爲“乖狗”、“好狗”等等。
經過在網上投票,最後它們獲得的美名竟然是“快狗”。
有一位老爺爺對此結果大惑不解,於是去問他的孫子。
“你怎麼會懂這個!”“那你告訴我呀。”“我問你,在賽跑比賽中靠什麼取勝?”“當然是靠跑得快了。”“這些狗是不是在長壽比賽中獲得了勝利?”“是呀。”“那不就得了。”
然而,老爺爺半天才回過味兒來。
又經過不知多少代人以及不知多少科學家、醫學家、工程師和傑出草根人士的不懈努力與探索,中國研製的宇宙飛船先後可以達到光速的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幾萬光年的距離幾年、至多十幾年就可以達到。
中國國家宇航局立即撥出鉅款,繼續改善宇宙飛船的各項功能,力求萬無一失。
最後,幾乎完美無缺的飛船終於大功告成,並且被命名爲“徐福號飛船”。而到長壽星去取經的行動也被命名爲“徐福號飛船計劃”。
可是問題接着來了,人類根本不能在如此高的速度下正常生存。當使用機器人做長距離試飛實驗時,除非將機器人牢牢固定,否則飛船隻要做一個大轉彎,巨大的離心力就將機器人外側的手臂甩了出去。機器人尚且如此,人類如何能夠承受?
再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採用類似於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的方案,人類終於找到了可行的方案。有人稱其爲“不得不採用的最後絕招”。
在進入高速飛行的狀態之前,先將宇航員的身體用高強度材料製成的金屬骨架包圍加固,然後在特殊設計的金屬罐中把宇航員的身體連同金屬骨架一起冷凍起來,與此同時,對金屬骨架施加預應力。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肢體受到離心力的損傷。此時飛船由堅固無比的而且除了手臂以外基本鎖定的機器人通過按鈕操縱。遇有特殊任務需要宇航員執行時,就先將飛船減速,然後將宇航員解凍。
不久,又研製出一種特殊的宇宙服,可以在比較惡劣,但不是最惡劣的條件下保障未冷凍宇航員的安全。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如何避免飛船與其他天體,甚至是較大的石塊相撞。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繞開這些危險物體。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提前探測到這些物體。宇航局的科學家首先想到了速度爲光速十萬倍的飛鏢粒子。不過,這樣的飛鏢粒子提前探測的效果還不太好。必須要尋找速度更快的飛鏢粒子。
經過很長時間的進一步研究,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最後終於製造出速度高達一百萬倍光速的飛鏢粒子,滿足了提前探測危險物體的要求。
事情到了這一步,餘下的問題就是挑選宇航員,組建乘務組,真正實施“徐福號飛船計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