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避免崇禎肉疼,這錢楊嗣昌不會出,崇禎做爲一國之君自然也不會出,所以楊嗣昌又想出了一個增加糧餉的點子。
楊嗣昌例舉了四條方法,一是因糧,二是溢地,三是事例,四是驛遞。
第一條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將二百八十萬的糧餉,再次進行分派。並且細心的楊嗣昌爲他的萬歲爺算了一筆帳,每畝地納糧食六合(蒸飯時用來舀米的小碗),每一百斤糧食折算爲八錢銀子,受災害的土地都不用繳納,最後能得到銀子一百九十二萬九千多兩。
楊嗣昌應該沒做過什麼調查,而是想當然地算了這麼一筆糊塗帳,這時候糧食的價格絕對不會只有八錢銀子而已。
第二條溢地,就是官府覈實土地,要擁有土地的人實打實地繳納賦稅,這樣一年下來也可以得到近五十萬兩。
第三條事例,說白了就是請崇禎賣官,凡是繳納糧餉達到一定數額的人,都可以做監生。
第四條驛遞,是要崇禎將這些年來裁剪驛站所得的銀子拿出幾十萬來充當糧餉。
這幾條建議對於捉襟見肘的崇禎來說,都是相當不錯的辦法,雖然他明白打仗就得用錢,沒錢就得打敗仗,卻也不想將哪點微薄的庫存拿出來。
而叫他賣官弄錢,崇禎是說什麼也不會答應的,本來在職官員多數都不幹正事,再弄些小魚小蝦的進來攪和,大明天下從此也就真正的暗無天日了。
崇禎卻也清楚覈實土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爲了得到哪可憐的五十萬,人等得起,大明江山等不起啊,所以他被第一條‘因糧’給深深地吸引了。
爲了平復百姓煩躁不安的心情,崇禎將“因糧”改爲“均輸”,並很不情願地說‘天下黎民要好好地聽朝廷的建議,朕再勞累的我的臣民一年,消除大明朝這個心腹大患。’對天下人表達了自己爲民除害,銳意進取的決心,並下詔各州縣認真執行。
令崇禎沒想到的是,在各省大旱連年的背景下,他很不幸地將他的子民再次推向反賊,爲他帶來了無法想像的後果。
軍餉的事解決了,崇禎很是滿意,接下來就是部署清繳反賊的人員。對於河南總督的人選,崇禎亦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楊嗣昌的建議,即刻調任廣東巡撫熊文燦履任河南。
並賜楊嗣昌尚方寶劍,告訴他說總兵以下的人,可以先斬後奏,並親自爲楊嗣昌送行,前去河南與熊文燦偕同繳賊。
臨行之時,亦從國庫中取出四萬兩銀子叫楊嗣昌帶着,做爲前期清繳的預撥款。
能得到崇禎如此的重視,楊嗣昌直是感激涕零,信誓旦旦地踏上了前往河南的征程。
與楊嗣昌同時上路的當然還有熊文燦,兩人約定楊嗣昌駐鎮鄖陽,熊文燦駐後安慶,以抵擋張獻忠與羅汝才的攻勢,熊文燦更是要應付張獻忠、羅汝才的同時,還要對付江北一帶的老回回與劉國能。
熊文燦當年曾招撫了海盜鄭芝龍,並用他的力量對海盜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在對付海盜方面他有着十足的信心,對於剿匪卻是心中沒底。但是大話說出去了,楊嗣昌舉薦了自己,崇禎也很是認可自己的能力,便硬着頭皮接替了王家楨總理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的軍務。
他要求左良玉的六千人馬爲自己的部隊,並在廣東招募了精通火器的一千多人,湊齊了近兩千兵,裝備還能過的去的隊伍,他便起身趕往安慶。
擁有八千人馬,心中本想有一番作爲的熊文燦見到左良玉後,才發現自己真的錯了。
左良玉的兵河南人居多,根本看不上廣東兵,整天吵吵鬧鬧的矛盾不斷,就算崇禎派來監軍的盧九德也拿他沒有辦法。
無奈之下只得將自己帶來的人馬又派回去了,將人馬分開後本以爲左良玉能幫助自己剿匪,奈何左良玉根本不願意多看他一眼,熊文燦亦是成了沒有士兵的將軍。
於是乎熊文燦便決定故技重演,對張獻忠等悍匪實行招撫政策。
熊文燦如此一來,遠遠的背離了崇禎與楊嗣昌的初衷,一舉殲滅反賊。
崇禎很不高興,楊嗣昌自然也是有苦自己吃,熊文燦策略遠遠背離自己“十面之網”的戰術。
但是楊嗣昌明白皇帝不高興了,就要給他的理由叫他開心,熊文燦是不能換的,剛剛到任不到三個月就換掉,未免顯得他太不懂得用人之法了。
於是他上疏崇禎說,十面大網,真正的戰場在陝西,李自成與惠登相等人還沒有剿滅乾淨,我們應該驅趕河南與湖廣的反賊,不叫他們互相呼應,逐一殲滅便可。’
這種理由自然不能掩飾他策略上的錯誤,沒等崇禎說話,朝臣都不願意了,指責楊嗣昌用人不當,要求立即將熊文燦給換下來,楊嗣昌亦不能勝任兵部尚書。
楊嗣昌認爲他們是在嫉妒自己的才能,通曉史書之人怎能就這樣敗給哪些整天說胡話的人,惱怒的楊嗣昌憤然地對崇禎說道:“洪承疇剿匪七年都沒有成效,卻沒人說他放縱反賊,熊文燦只上任短短三個月,他們卻在這裡說長道短,這到底是爲了什麼呢?”
崇禎當然清楚楊嗣昌有意袒護熊文燦才這樣說,卻也氣的夠嗆,當下便發了脾氣,“誰對誰錯怎能用時間的長短來做藉口,純粹是無理取鬧!”
崇禎發怒,衆人皆不敢多說話。
接下來崇禎的行爲令楊嗣昌也感到很是意外,將追加的糧餉與士兵,都派人給熊文燦送了過去,也表明他默認了熊文燦的招撫策略。
大軍與糧餉的及時到來爲熊文燦增加了招撫的勇氣,也嚇破了張獻忠與羅汝纔等人的膽子,都在嘗試着與熊文燦打好關係,試圖在大力清繳之時,尋得安身之地。
此時在陝西縱橫揮闕的李創,以高迎祥舊部的名義,依然頑強地抵抗着洪承疇與孫傳庭的進攻,嚴重受挫之時,亦不去想投降之事。
與官兵互有勝負之間,李創做出了一個叫洪承疇叫苦不迭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