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繁瑣雜事,清廷的兩難

“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辜鴻銘輕輕撫掌,讚道:“民以食爲天,若是無缺食之憂,豈不國泰民安。”

“瓊州,爲何不在湖南建廠?”張之洞略有些不滿,“湖廣是糧食輸出大省,正是適用之地嘛!”

“在瓊州只是試驗性地生產,工藝熟練後自然會在全國各地建廠生產,湖南是首選之省。”陳文強停頓了一下,岔開了話題,“其實,要說更重要的,我覺得還是德皇對我國的態度……”

這回張之洞聽得認真仔細,不時詢問幾句,等陳文強說完,不禁沉思半晌,才緩緩開口說道:“文強,與德美聯盟倒是頗合我意,你覺得成功的希望大嗎?”

“我覺得德國方面似無問題,關鍵還是在美國。”陳文強斟酌着字辭,認真地說道:“若只中德結盟,恐怕不得其利,反倒令英法日等列強徒生敵意。若是拉上美國,纔算是勢力平衡。”

“嗯,你說得不錯,光只一個德國,恐怕勢力是不及英法等列強的。”張之洞輕輕嘆了口氣,有些無奈地說道:“還是得從長計議,慢慢籌劃啊!可惜朝廷諸公,有此眼光、能力的寥寥無幾。若是由他們去辦,恐怕必然敗露,事不成反招自損。”

“大人高見。”陳文強頭稱是。

“你們在上海成立了憲政會,顯是要團結起來推動立憲,朝廷也給各省督撫發來電報,商議立憲之事。”張之洞停頓了一下,似乎有些尷尬,“各省督撫得電後,紛紛覆電表示贊同。唯有本部堂認爲仿行立憲絕非輕而易舉之事。”

“大人所見也無不妥。”陳文強並沒有什麼驚訝之色,微笑着說道:“且不說國情、民智等問題,便看歐美各國之憲政,哪一個不是經歷了上百年才逐步完善起來的?可話雖如此,若是畏難而一步也不向前,卻也不是進步之道。”

“文強這話說得有道理。”辜鴻銘贊同道:“大人之意呢。亦不是反對立憲,而是認爲立憲事關重大,須詳慎參酌,不可草草定案。”

“大人之意,文強明白。上海憲政會成立,大人去電祝賀,出錢贊助,憲政會諸同仁皆感念於心。”陳文強拱了拱手,以示感謝。話鋒一轉,接着說道:“然朝廷空言立憲,官制改革卻行加強皇權、削弱地方之實,實在令人失望。”

張之洞嘿然不語,神情卻有些落寞。

“朝廷此舉確令人失望。”辜鴻銘皺着眉頭說道:“只恐這不是最後結果,而是收權集權之開端。”

“難道朝廷還敢對湖廣伸手?”陳文強有些詫異,望着張之洞問道:“大人一舉一動,關係重大。牽扯極廣,不可不慎啊!”

“本部堂知道你擔心什麼。”張之洞手中的扇子向陳文強了。似乎示意他不要着急,“鐵廠、槍炮廠,還有鐵路,被你經營得很好,豈有半途而廢的道理?投了那麼多錢,借了那麼多債。本部堂也斷不會坑害於你。放心,該怎麼幹還怎麼幹,本部堂即便有調動,也會安排好一切的。”

看來,這是朝廷有風聲了。陳文強了頭。腦子卻迅速轉着,判斷着這其中的利弊。

張之洞坐鎮湖廣十幾年,威望無人可比,陳文強雖然有在武漢三鎮發動起義,完成腹心革命的計劃,但只要有張之洞在,他還是不敢放手施爲。從這方面來看,張之洞若調離湖廣,倒算是件好事。

但陳文強也有些顧慮,在湘鄂的產業和經營,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張之洞的支持。若是換了人,失卻了政治上、官場上的靠山,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當然,這還要看張之洞如何安排。

“西南動亂,國勢不穩哪!”張之洞帶着憂慮的神情,說話也低沉起來,“亂黨能屢敗官軍,皆因舊軍已不堪戰,練成之新軍又太少。再有就是朝廷財政緊張,屢屢向地方加碼索取,以致民衆怨恨,爲亂黨所蠱惑。”

“大人說得極是。”陳文強貌似感慨地說道:“瓊州萬寧民亂,便是官府出爾反爾,使會黨有機可乘,民衆蜂起響應。”

“撫民哪,萬寧民亂最後不是以安撫平息了?”張之洞重重地嘆了口氣,“湖北新軍被抽調過半,然西南之地瘴癘叢生,士兵水土不服,傷病頗多,將領已多次來信訴說種種困難。朝廷呢,卻還要催調,真是——”

“湖北新軍乃大人竭心盡力方纔練成,又是南方新軍編練之根基,豈能屢番抽調、異地作戰?”辜鴻銘有些忿忿不平地說道:“滇、桂、粵、黔,再加上川、贛,六省軍隊、數萬之衆,食糧拿餉,卻皆不堪戰,誰之過也?”

“舊軍不堪戰早已明瞭,所以纔要大力編練新軍嘛!”張之洞苦笑一聲,搖頭道:“然朝廷無錢,地方又能拿出多少資金?新軍,實在是太耗費了。”

“舊軍既不堪戰,便當全部裁撤,省下錢財編練新軍。”陳文強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大人,西南動亂可否以安撫之策平息呢?若能暫時安穩,也算是一個緩兵之計,爲新軍編練騰挪出時間。”

“此亂非彼亂,怕是很難啊!”張之洞沉吟着說道:“復興會可是革命黨,是要推翻朝廷、取之代之的。勢不兩立,如何能安撫呢?”

“那停戰議和呢?”陳文強試探着說道:“給復興會一塊地盤,可名爲‘自治’或‘特區’。只要爭取到時間,以全國之人力物力對一隅,豈有不勝之理?”

辜鴻銘眨巴着眼睛,看了看陳文強,若有所思。

“很難,很難。”張之洞搖了搖頭,岔開了話題,“粵漢鐵路的進度很快呀,聽說再過半月。武長線便可貫通?”

“應該是沒有問題。”陳文強自信地笑道:“這以後呢,在湘省怕是看不到成千上萬的民衆大修路基的景象了。”

“也不見得。”張之洞露出欣慰的笑容,說道:“粵漢鐵路修完,還有川漢鐵路呢!看起來,川漢鐵路若是不由文強這樣精明強幹之人去主持修築,是沒有築成之日啦!”

“川漢鐵路公司的水太深太混。我是不太敢接手的。”陳文強苦笑着搖頭,“還是集中精力把粵漢鐵路先修完吧!”

“也好。”張之洞也不勉強,沉吟了一下,說道:“文強啊,本部堂之前曾許諾,把鐵路巡警編成一標新軍,以減輕鐵路公司的財政壓力。現在呢,恐怕還要你多出力,再編練一標新軍。以保湘鄂兩省之穩定。”

“錢呢?”陳文強一攤手,訴苦道:“大人是練過兵的,定然知道這新軍的耗費,即便是平時的維持,也需鉅款支撐。大人許給我的一標新軍尚沒有眉目,這又加一標,我實在是沒有辦法。”

“若你肯出力相幫,等新軍練成。對你也是一種保障嘛!”張之洞循循善誘,輕輕搖着扇子。看着陳文強。

“大人在說笑了。”陳文強狡黠地一笑,說道:“編練的是新軍,又不是私軍,說調走就調走,還不是朝廷和官府說了算。對我來說,又何來的保障?”

“這個——可以稍做變通嘛!”張之洞老臉一紅。急搖扇子,“那你有什麼要求呢?湖北兵力不敷,萬一湘鄂有亂,你也要遭到損失嘛!況且,這也是本部堂爲你日後着想。所做的安排呀!”

“那得容我仔細想一想,現在可答覆不了。”陳文強摸着下巴,並不肯輕易表態。

“可見你還是有力相助的,只不過——”張之洞微微撇嘴,“就是個不吃虧的性子。”

“大人哪,我現在可是負債經營。”陳文強叫苦道:“鐵廠的贏利差不多全投進鐵路了;槍炮廠呢,只是微利銷售;還要擴大生產,購置設備,新建工廠,用錢的地方太多。要是沒有銀行支持,我早就破產了。”

“那你在上海的藥廠呢,紡織、製衣廠呢,還有瓊州的產業。”張之洞語重心長地教導道:“這天下要是大亂了,你的這些產業經營不全都要毀之一旦?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個道理,你要明白,不要斤斤計較,不要小家子氣嘛!”

陳文強苦笑不答,心中卻不以爲然。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道理是不錯,可他的產業是依附於滿清,需要維護滿清統治才能存在並興旺的?顯然,張之洞是錯得離譜,根本不知道陳文強已經附在了革命的“皮”上。

“這個,你若出資編練,這個新軍可以用別的名號,並由你推薦軍官。”張之洞邊想邊緩緩說道:“你不是與德人交好嗎,聘請德國教官很方便;槍炮廠呢,正好爲軍隊提供裝備,也可以節省很多。”

“不僅要出錢,還要搭上槍枝彈藥。”陳文強笑得更苦,“大人哪,您不給政策?這個地方不分擔?”

“當然不會讓你全包。”張之洞見有轉機,笑得暢快,“地方會出一部分,政策呢,也會有的,咱們可以商量嘛!”

“那容我回去召人研究一下。”陳文強看似有些無奈,“畢竟這不是個小花費。而且,而且這是沒有什麼賺頭的生意。”

“爲國爲民,就不要把錢看得太重。”張之洞大義凜然地教育陳文強,“何況,這是長遠利益。社會安定,對工商經營是長遠的好處。我相信你的眼光,你的品格,你的……”

陳文強聽得直咧嘴,不停頭稱是。等張之洞說教完了,才正色問道:“大人,朝廷要調您回京城,這消息確實嗎?”

張之洞一下子沉吟起來,辜鴻銘並不確定地回答道:“只是有些風聲,朝廷中樞可能會有人事變動。但這還未確實,文強也不必過於擔心。”

陳文強搖了搖頭,低沉地說道:“朝廷雖標榜不分滿漢,但在官制改革後的十三個部院的長官中,滿人佔據的大都是要害部門。若再調總督大人入中樞,滿人親貴收權之舉便昭然若揭。這樣一來,滿族親貴化的趨向不但沒有扭轉,反有愈演愈烈之勢,這立憲豈不是假的,是在掩人耳目。”

“還不能這麼看。”張之洞趕忙打圓場,“文強啊,你可莫要鼓動憲政會胡鬧。國家多事之秋,還是要謹慎穩重纔好。”

陳文強想了想,說道:“大人若是託辭不走,想必朝廷也沒有什麼辦法吧?”

“這個——”張之洞猶豫了一下,模棱兩可地說道:“到時候再說,總之是不會讓你沒着落的。”

……

無論改革和新政會給中國帶來多大的好處,但都要讓滿族親貴這個主要既得利益團體付出沉重的代價,還是相當困難的。他們不僅可能喪失自己的特權,更有可能喪失三百年來一直把持的政權。

這最終的結果便導致了一個兩難困境。新政啓動之後,清廷既無力阻止變革的運行和深化,又無法有效應對變革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和矛盾,但要試圖迴歸到傳統的統治秩序中去的話,那更是自尋死路,加速死亡。如此一來,清廷既沒有勇氣繼續推行憲政,又無力重走老路,新政和立憲的結果反而是引火燒身後的雙重煎熬。

所以,清廷一方面在朝野呼聲和內憂外患中實行憲政,一方面呢,滿人親貴又想削弱地方督撫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的。而作爲地方督撫中最有影響和權力的,非直隸總督袁世凱和湖廣總督張之洞莫屬。況且,這兩人都是漢人,更讓滿人親貴感到凜懼和不安。

看來風聲很可能會變爲現實,誰讓滿人親貴那麼自私、短視、愚蠢呢!如果不是他們之後的一系列舉動讓立憲派灰心喪氣、怒不可遏,立憲派又怎麼會倒向革命,或者說是樂成革命成功?

陳文強一路思索,慢慢捋出了頭緒。

……

第215章 領袖的鼓舞,倒孫後果第14章 交談,託付第83章 伯蓀來訪第152章 先機,北辰的設想第251章 無題第75章 僞裝立憲派的好處第260章 詐降?真降!第34章 猶太人第239章 大勝第225章 不和諧的聲音,陳袁再會第53章 查理宋,神聖價值第205章 你籌我謀,英使朱爾典第235章 改組政黨,籌邊第177章 生不逢時,西南劇變第62章 甬商關注第84章 黑吃黑的序幕第232章 剿匪清鄉,新督似不滿第143章 不投脾氣,鐵血夢想第192章 歸途雜想,不可避免的革命第232章 明談暗戰第259章 計議不定第206章 人心恐慌,大戰難免第37章 悠閒,幫派無處不在第69章 東京秘行第142章 再回上海,見妹,會友第74章 讀心,工廠第27章 酒席,歌女第155章 抵英,接手鐵路公司第70章 雙花洪棍第9章 接客,賣唱第47章 利劍閃電第196章 政壇地震,發動在即第204章 獨立,獨立……第117章 義軍第174章 感同身受的龍濟光第213章 國際形勢第235章 改組政黨,籌邊第269章 暫時的結束,出訪第200章 輕取武昌第30章 捱打緣由,經歷第29章 迫走地痞第123章 大革命家,刺殺,伏擊第19章 失落,恬靜的嚮往第97章 同性*愛,抵美風潮第183章 開闢滇南,首個突破第180章 大舉南下,密商對策第189章 亡也忽焉,北洋第五鎮第88章 革命的具體和細節第45章 革命起航第79章 朋友?第208章 經濟、金融戰爭第129章 身處其境的改變,籌款競爭第278章 都是利益第190章 畏難不進第5章 離國,蘇報案轉折第244章 大勢所在第37章 悠閒,幫派無處不在第39章 搶土第113章 兵匪,伏擊第193章 謀劃深遠第268章 重創,英法的態度第121章 切身經驗第122章 謀劃設想,迴歸第61章 任務第241章 無題第235章 改組政黨,籌邊第262章 戰事擴大第94章 瓊州之基第23章 破紅袖閣第76章 商團的前景第22章 停不下來呀第19章 失落,恬靜的嚮往第137章 正當防衛,雷厲風行第57章 辣手摧磨第207章 大戰第188章 赴鄂,貪官第20章 搭救第206章 你拿我沒轍,軍火販子第18章 候選,華人的稱呼第41章 親熱第106章 連鎖計劃第277章 巧舌如簧第220章 出離憤怒,外交突圍第255章 凝聚,打壓第251章 無題第10章 麻皮金榮第144章 內部支持,德國外債第76章 黑名單的威懾第175章 實力,跋扈第288章 萬一?前提?第235章 改組政黨,籌邊第197章 猛烈展開,北上會袁第234章 親德拉美第230章 東北形勢第3章 把人當人看第210章 手段多樣,海外華僑第191章 無題第244章 大勢所在第77章 商團的聯合與擴展第78章 拒法拒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