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反隱身能力
原本,隨着飛機平安降落,塔臺中自然而然地爆發出了一陣歡呼聲。
除了必須留在崗位上的部分指揮崗位以外,多數人已經準備下樓迎接試飛團隊凱旋。
但隨着王曉模這擲地有聲的一句話,原本還有些嘈雜的大廳裡,幾乎瞬間就安靜了下來——
世界最強,沒有之一!
總結出來就是這麼簡簡單單八個字,但卻足夠所有人回味許久……
甚至是回味半生。
最近幾年,華夏確實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明顯的提升。
但畢竟起點實在太低,而且把技術落實到項目上還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因此,儘管已經有部分成果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但具體到產品上面,即便是渦扇10,或者殲10、殲11這些最頂尖的型號,也都只能算是“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就是跟別人處在伯仲之間。
誠然,對於十年之前才定型量產殲7E的華夏來說,能跟別人共享“世界領先”這個頭銜,也已經是巨大的飛躍。
但終究還是不如今天這樣簡單直白。
那句“跟別人比沒意思,要超就超美國!”言猶在耳,如今已經在航空系統這邊提前實現了。
不僅如此,常浩南主持開發的數據鏈和空中指揮系統,也將空警2000這個型號原本的一點點缺憾徹底補齊……
如果非要說哪裡還有點可惜,那就只有因爲時間表的限制,沒能用上目前正在如火如荼測試當中的光控相控陣體制……
這個,就只有等下一代預警機再說了。
而在王曉模對面,前來視察首飛情況的喬晨青也是被前者的堅決震住了一瞬間:
“綜合性能最強的預警機……”
他口中輕聲唸叨了一遍,接着重新轉過頭,看向已經完成減速,正在跑道上緩緩駛向滑行道入口的2000-01號機。
喬晨青這一代軍人,可以說人均琢磨了大半輩子要如何以弱勝強。
中間條件最艱苦的一些年,所考慮的甚至是如何用只有機炮的殲6去對抗三代機。
曾幾何時,就連“導彈化”都好像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如今突然拿到一種比所有假想敵都更強的裝備……
一時間甚至讓人感到有點無所適從。
“我記得立項那時候,寫着的有效探測距離是450km?”
以喬晨青的職位,不適合在這種時候表現得過於矯情。
所以只好把話題轉移到技術層面上來。
“那個數字……其實不太重要。”
王曉模一邊往門外走一邊解釋道:
“您知道,實際作戰中,目標的相對高度、方位、RCS、運動趨勢……這些都會影響雷達的探測效果,而我們的空警2000採用相控陣體制,加上C波段和L波段的雙面陣,基本上可以最大限度地應對所有不同種類的目標。”
“就算是隱身飛機,因爲重點的優化方向也是X波段,所以在面對L波段這種相對低頻的雷達時,也會更容易被探測到。”
這一點,可謂是敲在了喬晨青最關心的要害上。
2003年這會,YF22的試飛已經進入了最後階段。
作爲一種冷戰末期開始研發的型號,ATF並未沾染太多90年代以來美國軍工項目的拖沓陋習。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最多再有兩三年,F22就將會正式量產了。
而到那時候,剛剛獲得第三代戰鬥機沒幾年的華夏空軍,又要陷入與對手出現代差的情況。
儘管F22的採購量一砍再砍,已經從最開始的預計四位數到如今的200左右。
但隱形飛機,畢竟還是質的區別。
前些年巴爾幹打下來那架B2,在外人看來可能是象徵着隱形飛機的末日。
但瞭解內情的人才會知道,那個戰果背後有多少極端的巧合以及新技術。
反而證明了隱身飛機的價值。
所以,當聽王曉模說到反隱身的時候,喬晨青幾乎當即就走不動道了:
“那就是說,即便美國人的F22正式服役,我們也有辦法應對咯?”
這個問題,就不太好回答了。
以至於前者都遲疑了一下:
“嗯……只靠單一手段的話,面對隱身飛機還是會有隱患,至少L波段的探測精度不夠,而且由於天線物理尺寸的限制,也很難裝在戰鬥機上面,最好還是能實現多平臺、多探測源的複合偵察,正好也是數據鏈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
這個時候,走在旁邊但一直沒說過話的常浩南也接着補充道:
“而且退一步講,就算我們能靠現有的技術發現隱身飛機,但隱身也只是第四代戰鬥機諸多優點當中的一個而已……您應該見識過,第三代戰鬥機在面對第二代戰鬥機時的全方位優勢,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反隱身技術只能縮小優勢,但要想真正對抗第四代戰鬥機,那只有讓我們自己也裝備四代機才行。”
“我們也裝備四代機啊……”
喬晨青背過手去,雙眼目光深邃地望向天邊,彷彿正幻想着那裡有一架塗着八一軍徽的第四代戰鬥機在飛行。
政工出身的他之所以能夠代理空軍司令員,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前任劉堯順的身體情況突然惡化。
考慮到年齡因素,很可能過不了幾年就會退居二線。
因此,喬晨青心裡覺得,自己大概率是無法在任上看見華夏四代機服役的那一天了……
……
首飛成功,只是漫長測試階段的開始。
正所謂,首飛難,定型更難。
由於空警2000與空警200在氣動結構和機載設備層面的差距太大,因此很難參考後者研發過程中的相關經驗。
很多東西都需要重新開始。
其中最特殊的,自然就是常浩南負責研發的那套指揮系統。
這也是空警200和空警2000之間最本質的區別——
前者只是把一部雷達搬到了天上,具體的作戰指揮和決策下達,還是需要由地面指揮所或者一線戰鬥機來完成。
後者則是集合了偵察、指揮、控制、通信等多種功能的、真正的空軍作戰中心。
二者的級別也存在巨大不同。
實際作戰當中,空警200上面只需要一名少校或中校級別的軍官負責對信息的上傳下達。
但空警2000上面則可能需要一名師級指揮員,以保證在整片空域內都擁有最高權限。
因此,在鎬飛集團對飛機本身開展高密度試飛的同時,常浩南所帶領的團隊,也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機載指揮系統的軟件設計。
在步驟上,軟件項目和硬件項目沒有太大區別。
也要分成原理驗證、技術驗證、工程驗證……等等過程。
唯一不一樣的可能只是,由於代碼可複製的特性,所以不需要額外搞一個生產定型而已。
而目前的指揮系統,就是處在原理驗證向技術驗證過渡的過程當中。
爲了儘快實現這一過程,常浩南在不改變軟件底層邏輯的情況下,把系統內可用節點數量從成品軟件計劃當中的最多200個縮減到了20個,以加快開發進度——
反正本輪只是技術驗證,並不要求完全還原實際使用當中的情況。
20個目標怎麼也足夠了。
得益於這次簡化,在首飛僅僅二十天後,空警2000的指揮系統就以Alpha測試版的形態被安裝到了原型機上面。
這也意味着,該型號在功能上真正達到了完全狀態。
那麼下一步,自然就是和作戰飛機一起,進行機載設備層面的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