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十五——西遊人物記之二郎神

好了,故事發展到這裡,赫赫有名的二郎神楊戩即將登場,這麼有名的人物,如果不開番外講講實在是說不過去,在這裡,就讓提莫帶大家看看這個西遊記裡真正的二郎神。

強調一點,這裡咱們只說《西遊記》裡的楊戩,不會涉及《封神演義》,大家肯定知道,這兩個楊戩連時間線都對不上,而封神又是西遊的衍生作品,所以,我還是會把西遊記裡的楊戩當做正統的。

說到楊戩,咱們首先要解釋一個詞“聽調不聽宣”,這個詞名氣很大,可事實上,我敢說九成九的人都不知道這個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所以我有必要先解釋一下。

先吐槽兩句,我之前看到,網上居然有人在解釋“調”和“宣”的程序有什麼不同,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啊,中國傳統文化的缺失,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聽調不聽宣,這個詞有演變,原本是“聽調不聽轋”,轋現在讀作(hun),古代讀(xuan),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車遇到車時的避讓行爲,後來簡化成了宣。

結合在一起來解釋,所謂聽調不聽宣,就是指我承認你是老大,也會聽從你的命令,但是,你的車和我的車遇上了,我不會避讓,言下之意,你的命令和我的意思相反的時候,我只會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看完了解釋,大家應該就明白了,這真不是個什麼好詞,在古代看來,說人聽調不聽宣,基本上和說人造反是一個意思。

中國古代歷史上,聽調不聽宣的有很多,比如這個詞的起源,就是指東周末年,周天子已經無法鉗制各大諸侯了,什麼春秋五霸之類的,就是官方承認的聽調不聽宣。

後來,在西漢初年,韓信擁兵自重,請封“假齊王”,這個也是聽調不聽宣。《隋唐演義》裡的羅藝,也就是羅成他爹,對隋朝也是聽調不聽宣,不過這個是小說,不是正史。

五代時期的李克用,清朝時候的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也是聽調不聽宣。到了後來的北洋政府時期,張作霖這些大軍閥,也都是。

對了,最後補充一個大家預想不到的人物,南宋的抗金名將岳飛,直到紹興三年被任命爲沿江制置使以前,也是聽調不聽宣的。

看完這些人物,大家一定會驚喜地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點,要麼是不得好死,要麼是當時的統治者不得好死。

不錯,就是這個意思,聽調不聽宣,基本已經是公然和統治者叫板的一種狀態了,這隻能是一種暫時狀態,矛盾幾乎已經無法調和,不可能長久的。

有時候還是得感嘆一下,古人只用一個詞,就精確地描述出了一種炸藥桶上的君臣關係,不得不讓人佩服。之前總有人說我過度解讀西遊記,可就算你質疑吳承恩的編故事能力,至少也不能質疑老爺子的遣詞造句能力吧,人家好賴也是文豪來着。

解釋完聽調不聽宣這個詞,咱們就繼續說西遊。

熟悉西遊的朋友一定知道,關於聽調不聽宣的言論,是望海菩薩對着玉帝說的,想象一下啊,對着統治者當面說楊戩基本不聽你的話,挑撥的意思,已經是不言自明瞭。

而這句話前面,還專門解釋了一下楊戩聽調不聽宣的具體表現,“他昔日曾力誅六怪,又有梅山兄弟與帳前一千二百草頭神,神通廣大。”

這句話還算婉轉,但我可以提煉成八個字,“居功自傲,擁兵自重”。

一千二百草頭神,如果草頭指的是一種職務的話,一千二百個也未免太多了點,所以,這指的是沒有經過天庭認可的神仙,也就是楊戩自己封的神。

這個也有意思,神仙居然都不需要天庭來認可了,楊戩自己就可以封,是不是已經有內味兒了?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在明朝的時候是jin書,而這本書被禁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裡說,是因爲孫悟空說了句“皇帝輪流坐”,這可就有點兒戲了。

一本書被禁,肯定不會因爲一兩個詞,連我這種撲街作者都知道,一兩個詞甚至一兩章改起來是很容易的,可書一被禁,就沒人看得到了,就白寫了。就算我不肯改,後來的編輯也可以幫我改,所以,《西遊記》當初被禁的真正原因不是這個。

真正的原因是,這本書的每一個情節,幾乎無處不在映射明朝政治,每個人物,也都是在諷刺政治人物,甚至於取經路上每一個國家的國王,也都在影射一個皇帝,以後有的是機會,這個咱們可以慢慢聊。

可以說,這本書滿篇內容都碰紅線,簡直改都沒辦法改,所以纔會成爲jin書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二郎神楊戩,又是在影射哪個政治人物呢?

從西遊記原著來看,玉皇大帝應該影射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這麼算下來的話,聽調不聽宣的楊戩,很可能是在影射涼國公藍玉,這個提莫沒有十足的把握,大家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來一起討論一下。

繼續說原著,接下來,望海就建議玉帝降一道“調兵”旨意,讓楊戩來對付花果山,意思也很清楚,你下你的命令,具體就看人家願不願意來了。

大家都知道,後來楊戩來了,而當他看到旨意的時候,表現是“大喜”,天庭亂成這樣,你喜什麼呢?因爲玉帝的旨意裡說了,“成功之後,高官厚賞”,人家是衝着實惠去的。

楊戩降服猴哥的過程,其實比較憋屈,這個我在之前的番外說過了,明明讓李靖拿照妖鏡罩住猴哥以防逃跑,可李靖偏不,讓猴哥跑了。

明明說好大家別幫忙,結果在衆人已經圍住猴哥,猴哥陷入苦戰,即將被抓的時候,望海攛掇八卦道人拿金剛圈砸了猴哥一下。

這個抓住猴哥的功勞算是誰的,其實現在已經不好說了,楊戩這個時候心情有多鬱悶,也是可想而知的。

對了,有一個細節大家可以注意一下,算是呼應前面的劇情。

猴哥曾經變成了楊戩跑到他的灌江口混,原文是“他坐中間,點查香火,見李虎拜還的三牲,張龍許下的保福,趙甲求子的文書,錢丙告病的良願。”

再結合望海之前說的,二郎神享用灌江口的香火,這個小朝廷,連賜福、求子、治病都可以管了,功能已經非常齊全了,其他神仙根本插不上手,也可以看出小楊同志經營得真心不錯。

接下來的劇情,就是楊戩生擒了猴哥,大家要去見玉帝領賞,這個時候,楊戩居然給梅山將軍們說了句很有意思的話。

真君道:“賢弟,汝等未受天籙,不得面見玉帝......”

這個之所以有意思,是因爲他是當着李靖和四大天王的面說的,算是給興高采烈的屬下潑了一盆冷水,立了這麼大的功,居然連玉帝的面都見不到,這也太那個了吧。

未受天籙肯定是屁話,當初猴哥也未受天籙,照樣去凌霄寶殿見玉帝,連李靖他們都沒吭聲,憑啥你不讓人家去?

關於這句話,我認爲有兩種可能。第一,他自己身份還算尊貴,所以打心眼裡看不起這幾個窮兄弟,不讓他們去見玉帝。第二,在八卦道人出手的時候,他已經預感到結局不會美妙,所以不希望幾個兄弟跟着尷尬。至於相信上面的哪種分析,大家自己判斷吧。

事實證明,如果是後者的話,他的預感還是比較準的,玉帝的賞賜是“賞賜金花百朵,御酒百瓶,還丹百粒,異寶明珠,錦繡等件,教與義兄弟分享。”

這個賞賜程度,看上去還算不少,但重點是後面一句,是和義兄弟們分享的,就算1200個草頭神啥也不給,加上梅山將軍都七個人了,這個數字除以七,也就不多了。

對比一下猴哥去當齊天大聖這個閒職的時候,玉帝的賞賜是“御酒二瓶,金花十朵,還丹兩粒”,其實這厚賞也就比較有限了。

當然了,之前承諾的高官,那是提也沒提,立了這麼大功勞,你好賴給人家梅山兄弟解決個編制吧,完全沒有,二郎神自己也沒提,不知道是因爲不願意,還是心灰意懶了。

客觀的說,玉帝這事肯定幹得不地道,也就比咸陽婦幼保健院強個一星半點,賞罰不分明,小楊心寒肯定是難免的,當然,我相信這還不是他最扎心的時候。

後來,猴哥又鬧起來了,按理說來,一事不煩二主,應該還是找楊戩比較好,但上次的事情幹得不地道,估計人家也不來了,他只能去請本去佛祖了。

結果,當佛祖降伏了猴哥的時候,玉帝直接開了個安天大會來慶祝,送的禮物有:王母送來淨手親摘大株蟠桃數顆;壽星老送來紫芝瑤草,碧藕金丹;連赤腳大仙都饋贈了交梨二顆,火棗數枚。

這個待遇,可以說完全不同,我相信,玉帝應該也是長記性了,要是再坑了本去佛祖,下次再出事可就真沒人用了。

我想,當楊戩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肯定是暴跳如雷,一樣的功勞,待遇天差地別,身爲小朝廷的統治者,經過這次的事情,又發現了天庭本身的外強中乾,大家覺得他會產生什麼樣的想法?

二郎神的第二次出場,是在九頭蟲那一章,這裡面的內容就更有意思了。

猴哥和老豬滅了萬聖龍王,正要想辦法對付九頭蟲,居然正好遇到了全副武裝的楊戩,說是打獵回來的。

大家想象一下,灌江口一說在四川,一說在江蘇,而碧波潭在火焰山西邊,他居然會跑這麼遠來打獵,其實還是比較奇怪的。

這次見到孫悟空,表現得極爲客氣,一點也不像大仇人的樣子,究其原因,他的話裡面也說清楚了,“大聖,你去脫大難,受戒沙門,刻日功完,高登蓮座,可賀,可賀!”

現在猴哥是佛門的紅人,他不但不能得罪,還得好好巴結,玉帝不待見他,如果佛門也有了敵意,他這個小小灌江口可就不好混了。

接下來,猴哥向他求助,也說了現在的形勢,可他卻說了句“萬聖老龍卻不生事,怎麼敢偷塔寶”

這說明什麼,說明他居然和萬聖老龍王挺熟的,所以幫熟人說句好話。

聽說老龍王已經死了,他才說“既傷了老龍,正好與他攻擊,使那廝不能措手,卻不連窩巢都滅絕了”這話的意思就更明顯了,我的熟人已經死了,只管下黑手吧。

然後呢,二郎神請猴哥吃了頓飯,其實猴哥估計還心有芥蒂,推脫了一下,說自己是和尚,不能吃肉喝酒,結果二郎神居然說“有素果品,酒也是素的。”

出來打獵的人,帶素果品也就罷了,連素酒都帶了,說不是刻意的都沒人信,這事真是越來越蹊蹺了。

再後來,大家合力打爆了九頭蟲的一個頭,九頭蟲跑了,猴哥和二郎神都表現得老神在在,老豬要去追,猴哥還攔着,這也是猴哥第一次沒有對妖怪斬盡殺絕。

更奇怪的是,二郎神也沒有追的意思,還說了幾句風涼話,罪魁禍首九頭蟲就這麼逍遙法外了。

這一回的劇情,確實是處處透着些蹊蹺,除了老豬,幾乎每個人都不太對勁,不知道大家覺察到沒有。

關於這段劇情,本章先拋出個引子,因爲牽扯到本書的後續情節,這裡就不細說了,有興趣的可以先自己分析分析。

趁着免費章節,最後說兩句閒話,最近起點很動盪,可能大家也有所耳聞,不過不管情況變成什麼樣,提莫的目的本來只有一個,就是先把這個故事完完整整地寫出來,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

第五十八節?返回第四十節 仙山第一百六十九節血海大聖第三十一節 化敵第二百五十六節 女媧殘魂第七十八節 捲簾大將第八十六節 落跑公主第一百九十六節 佛祖戰道尊第九十八節 涇河龍王第二十節 滅國第十二節 剿匪第三十七節?決斷第三十節 突破第四十五節?蠱成第七十五節 逼迫第一百零一節 靈山城的沒落第三十八節 佛母第一百一十六節 神女第二百五十六節 女媧殘魂第八十七節 王妃第十三節 中伏第一百零一節 靈山城的沒落第二百四十二節 擔憂第二百三十六節 歸宿第一百一十八節 猴王出山第三十九節 最後一搏第七節 瞞天過海第十二節身份不是番外——本書的基本設定第二十三節?試探第三十二節?進境第五十六節爐鼎第二十八節自首第十六節 猴王舊事(下)第二十節?拉攏第八十節 百花羞第一百二十九節 悟空之死第一百七十三節蹊蹺第八十七節 接頭第一百一十五節 敗露第十六節?至陰至陽第六十四節 出逃第一百零二節 試煉第一百六十七節 鳳凰歸來第二十三節?試探第一百五十節回寨第一百八十八節 旖旎第一百九十三節 三個前提第七十二節?劍陣第九十節 塵埃落定第十四節 會面第一百八十三節 混戰第一百四十三節 妥協第四十三節?煉蠱(下)第二百零七節 趁人之危第三十八節?宿敵第四十三節 冤家上門第一百七十五節 擋道第二百零二節 水神戰三清(下)第一百五十五節 謀戰(一)第五十五節?殘局第五十二節?青氣第十九節?鬥毒賽大獎第四十八節 帝王之心第一百一十七節?入水第五十三節 蛟龍之戰第八十五節妥協第二百六十六節 天機之魂第三十六節 拉攏第九十三節 佛像第一百一十一節 捧殺第一百八十五節天庭秘聞(上)第一百二十三節 開打第十二節?激鬥第二十六節 援軍第三十八節 硃批(下)第六十四節?文竹菩薩第一百四十四節 相術第九節 緩兵之計第一百三十九節 攔截第一百五十八節 禁箍咒第八十九節 誅心第一百四十一節 狗急跳牆第十七節 仙音第一百七十六節 通風門徒第一百二十三節 誅殺第一百一十一節 危機第一百八十一節 入甕第六十六節 變故第四十節?化骨第一百一十節?紅孩兒第一百八十一節 試探第二百四十二節 斷劍第一百四十八節 得逞第四十九節?去靈山第六節?激戰第一百九十五節 將計就計第五十四節 萬聖出世第二十九節 打服第三十四節 三扇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