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戰爭的車輪(求訂閱)

任思齊既然代替史可法提督揚州軍務,便把住所搬到了督師府,整個幕府各司也都搬了進來。

史可法督師府中官員在李棲鳳攻打中死傷慘重,就連幕僚都死了好幾位。

任思齊既然有自己的班底,對這些史可法的幕僚自然不願再用,可史可法尚在,也不能趕出去,就只能就這麼養着。

清查工作還在繼續,被牽連到的士紳豪商越來越多。可是揚州城內有岱山軍坐鎮,在岱山軍的火槍長毛之下,縱然有人想作亂也得掂量一二。

查抄的銀子,任思齊拿出一部分犒賞三軍,城中每一個士兵都被賞賜了五兩紋銀,每一個將領都得到了至少一千兩銀子。這讓士兵們歡喜鼓舞,所有將領也都對任思齊更加擁護。

出來當兵是爲了什麼?還不是有飯吃能掙到餉銀!一個普通的士兵一個月也就一兩左右餉銀,任思齊一下子給他們放了相當於數月的餉銀,這讓他們如何不高興。

有了銀子,揚州城內軍隊的士氣一下子就提升了許多。史可法受傷昏迷產生的陰霾也近乎消失無蹤。

李青川等和王霖密謀降清的士紳富商都**家,又查抄出來數百萬的銀子。揚州果然不愧天下有數的富裕之地,隨便查抄了幾家士紳就抄出如此多的銀子。

至於那些王霖胡亂攀咬的人,岱山軍並未全部牽扯,而是勒令他們捐獻出一批物資就放過了。非常時期牽連過廣不利於揚州的穩定,不過經此一事,這些士紳們會老實許多,不敢再隨意生出其他心思。王霖一家的悽慘下場就擺在他們眼前,誰也不敢再挑釁這個可怕的肅虜伯。

現在任思齊掌握的銀子就有五百多萬兩,另外其他物質無數,這可是一筆無比龐大的財富。

不過銀錢雖多,揚州城內的糧食卻不是很足,粗略算下來僅夠一月所用。

揚州是人口六十多萬的大城,每日消耗的糧食蔬菜柴米無數,都需要從運河從城外運來。現在清軍圍城,雖然運河尚且掌握在岱山軍水軍手中,可是各種日用一下子緊張了起來。各種物質價格飛漲。

前幾日城內人心惶惶的最大原因就是物資不足,史可法又下令關閉城門,不許人員出入。可是不許出入也就意味着城內的物質運送不進來,物質匱乏自然引起城內慌亂。

想守住揚州光靠牢閉城門是不行的,任思齊下令,開放水門,允許城內的商人出城貿易,不過出入的船隻都要接受盤查,嚴禁帶家眷潛逃。現在揚州的物價至少比平時高了五成,這麼高的利潤哪怕是冒着生死的危險也是有人肯做的。隨後的幾天,便不斷有柴蔬各種物質運送入城。雖然揚州城外是清兵的天下,可是偌大的揚州地區,又是水網密佈,幾十萬清軍根本封鎖不過來。孔有德和耿仲明雖然在組建清軍水師,可是短時間內想和岱山水軍抗衡那是不可能的。

查抄的大量銀子讓募集民壯的工作更加的容易,任思齊乾脆代表督師府下令,按照戶籍黃冊,每一戶都得出一個壯丁協助守城。不過每一個壯丁,每天都會得到五十文銅錢的補貼。

揚州城號稱人口百萬,其實是包括了鄉下的百姓,城內的人口也就六十餘萬,不過這也是六萬多戶啊。每戶出一個壯丁也有六萬多人,用於守城的話則肯定夠了。

也有些富裕人家不願出人的,可以納銀子代役,任思齊便下令必須繳納一百兩銀子才能免役。一百兩銀子足夠僱傭五個壯丁守城一年,而揚州城中有的是男丁多貧苦人家願意當壯丁。

一百兩銀子足夠買上十畝水田或者置辦一座不錯的宅子,這麼多錢一般人家是拿不出來的,可是誰叫揚州的富商多呢,當壯丁可是賣命的活計,還是有好些人家選擇納銀代役。只此一項,就收入了二十多萬兩銀子。

有揚州府的差役跟着,有各里坊的里正指路,有全副武裝的岱山軍士兵相隨,召集壯丁非常順利。一日的功夫,聚集了六萬五千多壯丁。

以李彥直爲的岱山軍幕府對組織壯丁很有經驗,當然當初從膠州半島移民時數萬百姓的遷移安置比這要麻煩的多。

每五十人一總旗,百人一隊,千人一營,由岱山軍指派老兵軍官擔任總旗隊長營正,至於小旗伍長之類的低級官職,則由他們自己推舉。

每編組一營,即下特製的旗幟,上面繡着他們的營標,會有招募的文書把每一個壯丁統統記錄在冊。爲了這次招募壯丁,任思齊下令聘請了數百個讀書人。

最後組建了足足六十五個營的壯丁,任思齊給他們取了個名字叫做鄉兵。營以上沒有設立鎮的建制,因爲都是些新兵只能作爲守城的補充,又不需要他們陣戰,設立那麼大編制根本無用。

所有鄉兵分爲三班,輪流上城值守,協助各城士兵守城。守城的時候就由老兵們對他們進行簡單的訓練。相信只要打上幾仗他們就會迅的成熟起來,到時城內其他幾部分明軍的作用就會大大減小,說實話任思齊對其他明軍並不放心,特別是四釧總兵胡尚友,總覺得他整天陰森森的不知打什麼主意。

除了徵集鄉兵以外,任思齊還通過揚州官府徵調百姓,往城頭運送各種守城物質,滾木石頭,灰瓶,裝滿菜油的鐵鍋,甚至是糞便。

在城頭上還準備的大量的木板防止清軍的弓弩覆蓋性射擊。

任思齊甚至還命令裝備司把全揚州的工匠都集結起來,加班加點的製作用於守城和戰鬥的各種器械。盾牌,火油罐,飛天神龍,一窩蜂等等。揚州的木匠甚至做出來幾十臺拋石機。

整個揚州的力量都被慢慢調動起來,任思齊決定打一場全民戰爭。

弓兵營也組建了起來,共招募了兩千五百名新兵,多是碼頭扛活的苦力,反正都要打仗,做鄉兵還不如直接加入岱山軍,因爲岱山軍的餉銀要比鄉兵的薪酬高許多。而岱山軍士兵反覆宣傳他們家人在岱山諸島的幸福生活,更是吸引了很多貧苦的碼頭苦力。

從清兵哪裡繳獲的弓箭分了下去,兩千多弓兵就在內運河的廣場,由毛六指揮着每日練習拉弓。雖然他們短時間內練不好弓技,可是任思齊給他們的要求也簡單,只需要把弓拉開,把箭射出就可。即使準頭再差,兩千多支羽箭的覆蓋也能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在任思齊的帶領之下,揚州這座龐大的城市被緩緩調動了起來。戰爭的車輪緩緩滾動,就等着給清人以沉重的打擊。

第四百三十一章 拒入第三十一章 遭遇荷蘭船第四百七十七章 城破第二百六十四章 家和萬事興第一百三十八章 無名荒島第四十七章 “鯊魚號上的荷蘭人”第一百二十八章 起航前的瑣事第二百章 鎮海與岱山第三百八十章 屍橫遍野第四百章 大明難道要完?第一百三十章 平島李行久第一百七十九章 攻略舟山的開始第三百七十八章 揚州城內第八十章交談第三百零八章 船隊回程第二十六章 舞會第二百四十六章 火攻第三百六十二章 心存死志的史可法第七十一章 慘烈的搏鬥第三百二十三章 接戰第三百五十一章 捷報傳來滿城驚第二百五十七章 離別第十一章 舟山海盜第二百七十七章 青州之戰第四百九十八章 挾天子以令天下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混亂第一百九十章 激戰(2)第二百一十四章 罐頭第二百三十章 任思齊的志向第四十一章 定計第四百八十二章第五百零三章 回師第四百八十五章 繼統之爭第二百二十章 膠州灣第二百八十一章 水淹七軍第三百九十八章 故土難離第四百一十六章 張蒹葭的信第三百六十二章 心存死志的史可法第七十九章 客船第三十七章 傅春重傷(求收藏)第四十九章 波濤暗涌第三百九十三章 局勢突變第二百六十八章 奪城第二百五十五章 算題第二百五十二章 蒹葭夜奔第一百一十九章 犁庭掃穴(3)第四百九十六章 狼狽奔逃隆武帝第三百六十二章 心存死志的史可法第三百章 瑣事第二百零五章 赴湯蹈火第二百七十八章 議戰第五十九章 又見石頭第二百二十九章 黃鳳舞的心思第四百四十四章 鏖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入夥(下)第四百五十章 攻略常州第四百零九章 大撤退第四百五十九章 狗頭第三百一十二章 崇禎十七年冬天第一百五十三章 實力大增第一百八十二章 驚馬第三百二十五章 潰敗第一百二十九章 颶風暴雨第三百九十五章 梟雄末日第三百一十九章 兵至蕪湖第三百九十章 綠營兵們的攻城第二百二十七章 新軍第三百六十八章 清軍攻城戰的開始第二百九十六章 城頭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火器作坊第三百零四章 步兵操典第二百七十章 甕城第一百六十六章 回岱山第三百五十二章 得勝回城第四百三十四章 嘉定之戰結束第二百一十六章 海防遊擊第一百七十七章 櫻子和天草楓第二百六十六章 下膠州第六十七章 補陀寺第三百四十二章 追兵第九十八章 熊二的春天第三十三章 登船第二百一十四章 罐頭第四百八十四章 底定東南第一百七十章 種田第四百九十二章 任思齊的決定第一百三十五章 硫磺島第四百二十三章 抗清同盟第一百九十八章 衝陣第三百九十六章 弘光出逃第四百六十章 襲營第二百三十六章 水軍成立第四百三十一章 拒入第四百八十一章 大混亂第三百五十八章 暗夜陰謀第二百八十二章 李士元的抉擇第三百六十九章 填濠第一百七十章 種田第二百一十四章 罐頭第七十章 任思齊勇救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