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代燕漁陽之戰(五)

如同潮水一般迅速,公孫丁的五千騎兵來時五千人,去時只剩四千餘人了。

而燕軍中,這次的損失竟然有兩千多人!

二換一,對於燕軍來說,這波一點都不虧。想要培養一名騎兵,所需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是一名步卒遠遠趕不上的。

“騎兵,果然是野戰的寵兒啊!”

張飛望着如同閃電般撤退的公孫丁部騎兵,在感慨萬千之際又有些眼熱。

“罷了,退兵,來日再戰!”

......

風聲惡,衣裳薄,路長天寒人難耐。

正值秋冬交集之際,冬風與秋風齊聚,到時令人憑天幾分寒冷。

“這是什麼鬼天氣!”

鍚縣城牆上的守城士兵咒罵着這天氣,不停地嘟囔着。

自從高亮攻佔鍚縣便留下了三百士卒守城,其餘部衆均跟隨公子莊渡鍚水強攻漁陽。

那守城士兵咒罵了幾聲,不經意地向城外撇了一眼,頓時感到冷汗直流。

“敵軍襲城!敵軍襲城!”那士兵打了個冷顫,扯着嗓子連忙大叫着。

城外的正是公孫瓚部,公孫瓚見被守城士兵發現,也不驚訝,開口怒喝道:“瞎了你的狗眼,看看老子是誰!”

因士兵傳訊而來的衆多士卒仔細一瞅,發現旗幟上正寫着一個“代”字,一旁的副旗書寫着“公孫”兩字。

守城的代軍士卒頓時大爲安心,輕打了先前開口的那守軍,笑罵道:“真是瞎了眼,我軍都沒有看出來。”

“城下是哪位將軍?”守城都尉謹慎的開口說道。

“吾乃公孫瓚,公孫丁將軍乃吾兄!”公孫瓚微微一笑,帶着代國口音對着城牆上的都尉說着,“都尉不開城門,莫不是認爲我公孫瓚乃燕國奸細?”

“末將豈敢?”那都尉嚇得冷汗直流,他的出身不過是一小將世家,遠遠趕不上將門正統出身的公孫氏,只能低頭道,“速速打開城門,迎接公孫大軍歸營!”

“將軍,這些人真的是...”

一旁的一名小卒有些猶豫,再次開口向都尉詢問。

“瞎了你的狗眼!公孫氏滿門忠烈,容得到你這個出身卑微的賤民來懷疑?!”

都尉當即怒斥了小卒一聲,轉身朝着城下諂媚的說道:“公孫將軍稍後,末將這就去開門!”

公孫瓚心中暗喜,連忙吩咐左右騎兵,道:“準備,一旦開了城門,若是敵軍沒有懷疑則罷,一旦懷疑,具殺之!”

“咯吱——”

城門從內而外的打開了,鍚縣並沒有護城河,北地如此廣闊,寒風凜冽,除了漁陽、樂浪、薊城等大型城市,其他小縣城均因資金問題沒有修建護城河,因此戰爭時期特別容易攻破。

“走!”

見城內守軍未曾懷疑,公孫瓚便率領三千騎兵、五千步卒共八千燕軍進了這座曾經屬於燕國的縣城。

“公孫將軍,不知前方戰況如何?”

那都尉有些討好,走到公孫瓚身旁恭敬的詢問着。

“前線大勝,連破敵軍數城,可惜敵軍狡猾,糧草早早轉移,導致我軍後勤不足,公子莊特令本將前來運送糧草往前線去。”公孫瓚帶着虛僞的笑容,拍了拍都尉的肩膀,開口道。

“原來如此,將軍隨我來。”

都尉心中疑惑不已,區區糧草怎會需要八千人運送?但都尉明面上卻不動聲色,擺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

都尉領着公孫瓚一路朝着糧倉走去,公孫瓚朝着副將打了個手勢,副將心領神會,默默的將士卒分成兩隊,兩千多人圍着五百名守軍而坐,其餘的都默默朝着公孫瓚身後走去。

“將軍...這?”

都尉有些不解,指着公孫瓚身後的六千士兵,疑惑的說着。

“不知這位將軍姓名?”

公孫瓚並未回答都尉,反而開口詢問都尉姓名。

“在下錢剛,不知將軍這是何...”

還未等那位名叫錢剛的都尉說完,只聽見“刺啦”一聲,一顆大好頭顱高拋,定睛一看,正是都尉錢剛。

“什麼?!”

五百守衛軍頓時大驚,正欲起身,身旁的燕軍便圍了上來,也不說話,徑直屠殺了起來。

“願降,願降!”

一些貪生怕死之輩連忙開口,企圖用投降來換的性命苟全。

公孫瓚冷笑一聲,此刻正是切斷敵軍退路,運輸糧草之際,收攏敵軍降卒這種事兒太傻了,因此公孫瓚當即開口道:“不受降,盡誅之!”

“狗賊!”

代軍士卒見投降無望,當即破口大罵道,手中的動作也爆發出前所未有的能量。

可惜,求生慾望再怎麼強烈也無法彌補人數上的差距。

“噗嗤!”

刀光劍影閃爍,代軍士卒不過一刻便被屠殺的一乾二淨,公孫瓚不再理會這裡,望着眼前的糧草,陷入了沉思。

“可有餘者?”

公孫瓚開口詢問,心中有些後悔。

“敵軍副將鄧獲未死。”

副將如實的回答道。

公孫瓚鬆了口氣,大聲喊道:“帶上來!”

片刻,一名渾身鮮血的漢子顫抖着被兩名燕軍士卒提了上來,剛見公孫瓚便不停的磕頭:“將軍饒命,將軍饒命!”

見此,公孫瓚頓時安心,公孫瓚擔心活下的人是位忠義之士不肯開口,現在一看不過是一名貪生怕死之輩。

“你可知糧倉內剩餘多少糧草?”公孫瓚沒有時間統計這些,當即開口問道。

“回將軍,倉內剩餘糧草十萬石!”鄧獲毫不猶豫,開口道。

“很好!”公孫瓚點了點頭,“現在殺了他吧!”

“你!”

鄧獲還沒說完,眼前一黑便不省人事。

“安缺,你率領上谷騎兵運送七萬石糧草繞過鍚水,往常陵方向護送。護送完畢後繞回來警惕奕郡方向,若是發現代軍運糧部隊,盡數殺之,能帶回來留帶回來,帶不回來的就燒了!”

公孫瓚朝着自己的副將安缺吩咐道。

公孫瓚甚至之後必然會有一場血戰,而騎兵對於守城來說雞肋無比,還不如藉此將糧草運送出去,然後打打游擊不讓敵軍主力獲得後勤接應。

至於爲什麼只運送七萬石?完全是因爲三千騎兵根本帶不了那麼多糧食,七萬石都十分的勉強,更別說十萬石了。

“剩餘三萬石,將一萬石分發給縣內百姓,其他的暫留營中,若敵軍破城,則盡數燒了!”

公孫瓚毫不猶豫,反正這十萬石糧食白撿的,燒了也不可惜。

“末將領命!”

第一百八十四章 南線決戰(四)第三百五十七章 韓信的野望第一百九十章 姬衍的顧慮第一百一十三章 硝煙漸起第四百五十八章 交戰第一百四十二章 內閣第四百零一章 劉皇叔第二百六十四章 倭國使臣第三百五十二章 侯爵第一百七十五章 邯鄲內亂第一百六十八章 將不過李第三百零一章 傾國傾城楊玉環第二百二十一章 遼東之戰(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雙侯第二十一章 窮途末路第二百九十四章 全力以赴第一百九十三章 廣開言路第三百零七章 進擊的項燕(一)第二百零二章 遼東戰役(一)第四百四十七章 猶豫第三百一十五章 兵臨郢都第二十七章 代燕漁陽之戰(二)第一百零八章 吳漢守勒縣第三十四章 論功行賞第二十二章 趙家有女第二百四十六章 燕國長公子第三百八十一章 伐宋之戰(一)第一百九十章 姬衍的顧慮第三百三十三章 科舉出四海皆驚第八十二章 一夫當關(求首訂√)第三百三十四章 八方英才聚薊城第三百七十七章 秦人無所畏懼第三百一十章 進擊的項燕(四)第二百二十五章 有功則賞第二百三十九章 草原雙狼(一)第一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下何人不降燕第一百二十三章 春蒐第三百二十七章 韋睿歸降第四百一十八章 項羽戰存孝(下)第三百二十四章 冒頓誓破筱商縣第二百六十五章 一鼓作氣第三百六十八章 烏合之衆第四百四十一章 南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大破冒頓第四百五十一章 最後的鐵衛第四百一十二章 玄武門之變(下)第二百零一章 衛青一家第三百五十七章 韓信的野望第四百零三章 壽春保衛戰第六十七章 犒賞三軍第二百八十二章 九原虓虎第三百零四章 退敵(一)第三百零三章 韓軍潰敗第十八章 改革(一)第一百二十九章 田齊敗亡第四百一十八章 項羽戰存孝(下)第二百一十八章 遼東局勢第二百二十二章 遼東之戰(四)第三百五十八章 出師伐齊第二百三十五章 董平造逆(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男兒應是重危行第四百零八章 反燕聯盟第五十一章 齊國鉅變第一百零九章 長驅直入第二百一十一章 趙國老將第四百一十八章 項羽戰存孝(下)第一百零二章 靈壽攻防戰(四)第七十三章 代郡之戰(二)第四百二十二章 退守紀南第二百六十四章 倭國使臣第四百四十三章 虞子期的絕望第四百三十四章 唐楚之戰(一)第一百五十五章 趙國之盾(一)第七十章 國士無雙第三百七十五章 秦上將軍王翦第三百二十五章 男兒應是重危行第一百五十七章 趙國之盾(三)第三百四十二章 真正的幕後主使第十二章 驍勇戰將第七十六章 蘇秦使趙第二百六十四章 倭國使臣第一百六十六章 憋屈的趙勝第三百四十章 只差一步第三十六章 鬼谷傳人第二十七章 代燕漁陽之戰(二)第三百二十二章 世之霸主第二百七十一章 滅清第四十七章 鮮卑與山戎第三百四十三章 唐燕同盟第六十八章 韓信與蕭何第三百三十一章 歷城縣叔寶殞命第三百三十三章 科舉出四海皆驚第四百一十一章 玄武門之變(上)第二百四十四章 鐵騎無雙第四百二十五章 暴風驟襲第四百五十八章 交戰第四百三十一章 背鍋俠第一百零一章 靈壽攻防戰(三)第三十章 代燕漁陽之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