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天公不做美

不過,作爲一名漢人將領,張藏英還是比較崇尚“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雖然從各方面的消息來看,現在的固安守將曹繼筠都不太可能將固安城拱手讓給周軍,但張藏英還是決定試上一試。所以他與徐紹安率軍進至固安城下後,在真正開始攻城之前,先是派出了一隊騎兵,由自己手下最得力的軍指揮使率領,在距離固安城南門一箭之地的地方,向城上的守軍喊話,勸說他們放棄無謂抵抗,開城投降。

那名與張藏英同姓的軍指揮使想必是經常幹這種陣前勸降的活計,帶着一隊騎兵策馬跑到固安城南門以外,帶動衆騎士,扯開嗓子就對着城頭之上喊了起來。“大周天子順天應民,解幽雲百姓於水火之中”、“王師皆是百戰精銳,負隅頑抗只有死路一條”、“大家皆爲漢人,爲何要爲契丹蠻夷賣命”、“殺曹繼筠者官升三級、賞錢千貫”,等等一連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以利誘之、以害嚇之的說辭就這麼通過這位張指揮使及一干騎士的嘴中飛出,灌進了城上衆守軍兵士的耳朵裡。

要說城上的守軍、特別是漢人兵士沒有動心的那絕對是假的。只是,面對身後那一排手持利刃,虎視眈眈盯着自己的契丹兵,城上的漢人守軍也只能將自己的想法埋在心裡,以沉默來回答城下週軍的勸降。只是漢人守軍雖然嘴上可以保持沉默,但臉上的表情卻並不像他們的嘴巴那麼安靜,紛紛對城下週軍的勸降表現出了嚮往的神情。而這一切都被同樣在城頭指揮的曹繼筠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深知,如果再讓城下的周軍繼續勸降下去,搞不好城人的這些漢人守軍真會臨陣倒戈,幫着周軍來對付自己這個將他們的縣令捉拿下獄的“外來人”。而且,出於穩定軍心的考慮,曹繼筠不可能將那些對投降心動的漢人守軍進行處罰。一方面,對城下週軍勸降有嚮往神情的漢人守軍不在少數,如果將這些人都殺掉,那麼會使原本兵力有即的守軍實力更弱,將很難頂住周軍的進攻。另一方面,固安縣的漢人守軍絕大多數都是本地人,真要將那些對勸降動心的兵士都殺掉,漫說是其他漢人守軍,只怕到時候連城中的百姓都會義憤填膺,與遼軍做對。那樣的話,只怕這固安城自己連一天都守不住。

城內的守軍不能處置,那麼爲了打斷周軍的勸降,曹繼筠能做的就只有把矛頭對準城外勸降周軍兵士的身上。於是,在估量了一番距離,認爲自己可以一箭射中那名帶頭喊話,身着軍指揮使服色的周軍校尉後,曹繼筠從隨從手中拿過自己的寶雕弓,抽出一支三棱透甲錐,瞄準城下那名周軍軍指揮使的胸口,弓開如滿月,隨後一鬆弓弦。“嘣”的一聲輕響,三棱透甲錐離弦而出,直奔城下正喊得起勁的那位張指揮使。

不過,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曹繼筠一箭射出的同時,城下那名張指揮使恰巧停止了勸降,擡頭向城頭望來,打算看一看自己勸降半天,城上敵軍的反應。而就在他剛擡起頭,向城頭望去時,卻發現城頭上寒光一閃,緊接着一股利刃破空的尖嘯聲便衝進了耳朵。好在這張指揮使也是打老了仗的老兵油子,一聽到這種響聲,便明白是城上的敵人在放冷箭。儘管張軍指揮使自認自己及同伴所在的位置已經超出一箭之地的範圍,但長年來養成的習慣,以及人躲避危險的本能,還是讓他在看到寒光、聽到尖嘯聲的同時,做出了一個彎腰低頭、蹬裡藏身的動作。

然而,這張指揮使的動作再快,也沒有曹繼筠全力射出的這一箭的速度快。就在這位張指揮使蹬裡藏身的動作才做了一半,身子還沒有來得及全躲到馬身一側的時候,那支三棱透甲錐便已經飛到了他的面前。

惡風撲面,這位張指揮使一面心中暗叫不好,一面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扭腰縮頭,以期以躲過這奪命一箭。或許是由於距離較遠,曹繼筠的這一箭略微偏離了一點目標;或許是這名軍指揮使命不該絕,老天爺不讓他中這一箭。不管怎樣,這位張指揮最終還是堪堪躲過了曹繼筠射來的這一箭。只不過,命雖然保住了,但三棱透甲錐在擦着張指揮使的左臉頰飛過去時,還是在上面劃開了一道口子,帶着他的幾滴鮮血,扎進了其身後不遠處的泥土當中。這位張指揮使經此一嚇,也顧不上仍在往外留血的左臉頰,當即停止勸降,一拔馬,帶着一衆騎兵飛也似的跑回了己方軍陣。,

而這名張指揮使的回營似乎是一個信號,就在他拔馬往回跑的同時,城下的周軍陣形也發生了變化。原本站在陣列最前面的長矛手從中間一分爲二,開始向左右兩側移動,一直藏在他們身後的燧發槍手開始向前,在長矛手及其形成的空地前面排成三排,而在他們身後,炮手在隨軍役夫的幫助下,將一門門火炮推到剛纔長矛手列陣的地方,在前面的燧發槍手、兩側的長矛手、身後的刀盾手,以及在更遠的兩翼遊走的騎兵掩護下,開始架炮。

位於炮陣最前面的是三十門類似前世虎蹲炮的專門用來發射霰彈、壓制敵軍密集衝擊隊形、只有三十斤多斤重的小型火炮——其在“神機軍”中的名字也叫虎蹲炮。在虎蹲炮的後面,則依次是十八門六斤炮(所謂六斤炮指的是其發射的彈丸重六斤)、十二門九斤炮(彈丸重九斤),以及威力最大、射程最遠的六門十二斤炮(彈丸重十二斤)。而在火炮陣地後面的將旗之下,則是被一衆親兵護衛簇擁圍繞着的張藏英、徐紹安及其隨從屬員。

與張藏英一臉輕鬆,施施然看着炮手們忙碌,一幅勝券在握的表情不同,此時的徐紹安心中卻掠過一絲不安。當然,徐紹安擔心的並不是城中的契丹騎兵會趁火炮架起來之前出城衝陣。漫說對方根本不知道火炮發射前需要怎樣的準備過程,就算他們知道,也不會用與週三郎等人大戰一場後,頂多剩下四百來人的契丹騎兵去衝擊光是兩翼的遊騎便已經超過其總數的周軍大陣。徐紹安現在擔心的是天氣,是這自打天亮以來便一直陰沉沉的天氣。

在今早出兵之前,徐紹安就曾經因爲天氣不好,向張藏英提出過暫緩攻城,待天氣徹底轉好後再出戰的建議——使用黑火藥爲發射藥的“神機軍”最怕的就是下雨,一旦遇到雨天、特別是雨勢較大或者連陰雨的時候,無論是燧發槍還是火炮的發射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其戰鬥力就會大打折扣。而失去了火器強有力的支持,攻城戰便會變成一場消耗戰。這既會給先鋒部隊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也會打擊周軍的鬥志、助長遼國守軍的士氣。

可是,信心滿滿的張藏英並沒有接受他的這個建議,反而認爲徐紹安是仗打得越來越多,膽子卻變得越來越小。在他看來,雖說這天是有些陰沉,但以他的判斷,這雨一時半會是下不起來的。而先鋒部隊無論是人數上、戰鬥力上,都遠超守城的契丹人。再加上那數十門火炮助戰,只怕不等這雨開始下,周軍便已經攻破城防,佔領固安了。因此,儘管徐紹安耐心向他講道理、擺事實,卻依然沒能阻止住其出兵攻城的決定。而徐紹安身爲副將,也不好再三阻攔主將的出兵決定,最終只得無可奈何的率“神機軍”出戰。

當後周軍列陣完畢,張藏英派人前去勸降的時候,原本就有些差的天氣也變得越來越陰沉,風吹在臉上也越來越有涼意,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等炮手架炮架到一半的時候,天空中已然是陰雲密佈,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令原本就心中不安的徐紹安暗叫一聲不好,連忙擡頭向天空望去。而就在徐紹安擡頭向上望的同時,他突然感覺到臉頰上一涼,用手一摸卻是溼的——下雨了!

第一百零三章 暗中結黨(六)第五十八章 如此“新生”第一百三十七章 正式接納第五十五章 功勞相抵第九章 內外有別(上)第一百六十八章 逃亡(七)第七十三章 漢軍敗退第二十三章 意外(一)第一百零七章 暗中結黨(完)第十八章 白飛的陰謀(上)第四十一章 戰太原(十四)第五卷 幽州風雲 第九十三章 居庸關上(上)第一百二十五章 交涉(下二)第二十章 談情(上)第十六章 軍中敗類第五十四章 原來是他第九十三章 優勢明顯第十二章 駐軍方案第六十六章 趙氏“父女”(下)第五十七章 弄虛作假第七十一章 二楊夜談(上)第二十一章 平定叛亂(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對峙保興莊第四十五章 通天之路(十六)第一章 終於回家了第六十五章 原來如此(下)第一百七十五章 逃亡(完)第五十七章 新的練兵計劃第四十九章 “拉壯丁”(下)第四十一章 強軍中的強軍(中)第五章 萬民折(中)第七章 匯合第四十五章 “班師回朝”第八十六章 夫問妻答第十二章 何人泄密?第二十三章 善後工作第四十一章 接收第一百一十二章 對峙保興莊(六)第一百一十三章 “霸王行動”(下三)第五十一章 修羅地獄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戰長城邊(三)第一百三十八章 三戰長城邊(八)第七十一章 大戰前夜(五)第十八章 好消息第二十二章 不太令人滿意的戰果第十一章 不平靜的新年(八)第一百五十八章 兵分兩路 主動出擊第二十八章 說愛(上)第一百章 難啃的固安城(中)第四十八章 安全第一第九章 讓人不省心的高軍第四十三章 《消遣娛樂決議》第二十五章 拔營起寨第二十八章 南邊來的客人(中)第四十四章 “涼園”密議(上)第五十五章 功勞相抵第一百八十章 背約第四十八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四十二章 戰太原(完)第一百三十一章 “飛燕”內鬥(上)第一百零八章 對峙保興莊(二)第七十五章 大戰前夜(九)第四十五章 “班師回朝”第五十四章 雙料朝議郎第五十七章 紅顏薄命?第六十四章 原來如此(下)第五十六章 王崤峻再進幽州城(一)第五十八章 軍火交易(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一戰保興莊(四)第四十二章 強軍中的強軍(下)第十九章 白飛的陰謀(下)第一百三十四章 “定心丸”(中)第一百一十章 “霸王行動”(中)第四十二章 戰太原(完)第十五章 幸遇“同路人”(上)第一百零四章 原來如此第一百九十二章 “黃袍加身”(九)第八章 羽翼漸豐(完)第一百九十二章 “黃袍加身”(九)第五十一章 難以置信的消息第六十一章 意外發現(中)第六十二章 王崤峻再進幽州城(七)第二十一章 平定叛亂(上)第五十章 密議(二)第一百零八章 對峙保興莊(二)第六章 萬民折(下)第四十五章 通天之路(十六)第五十九章 王崤峻再進幽州城(四)第一百三十一章 三戰長城邊(一)第二十二章 團聚(上)第一百五十七章 “借雞生蛋”(中)第十章 內外有別(中)第六十六章 改裝燧發槍第五十四章 原來是他第一百三十八章 飛揚的心思(上)第九十章 固安城內(下)第七十章 楊業的憂慮第一百一十一章 對峙保興莊(五)第九章 再探三寨(下)第九十八章 兵分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