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汴京新聞(上)

如果我們有立場的話,我們的立場就是中立!

——《汴京新聞》評論員

王安石給皇帝見過禮後,擡頭就看到放在御案上的報紙,又看了石越一眼,便知道皇帝和石越肯定在談論《汴京新聞》的事情。

石越給王安石行過禮,站到一邊。就聽趙頊笑道:“丞相此來,有什麼事嗎?”

王安石答道:“陛下,臣是爲了這《汴京新聞》而來。”

趙頊笑了笑,說道:“這倒巧了,朕剛剛就和石卿在說這事。石卿,你把剛纔的事向丞相說一遍吧。”

石越應了一聲,便又把之前討論的事情,和王安石細細說了一遍。

王安石一邊聽,一邊思考。等石越說完,他立即就清楚皇帝和石越的想法了,當下皺了皺眉,說道:“陛下,臣以爲定下條例管制,倒也不失爲一個辦法。只是任由他們這麼非議朝政,只怕終有一天,朝廷大事,要受流俗影響。聖人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些人公然點評朝政得失,雖目下看來無大不妥,但長久看來,終會有隱患。若要議訂條例,應當在條例中對嚴厲禁止此等事。”

石越心裡卻始終有一個維護言論自由之心,見王安石這些說,心裡不由有些急,也說道:“陛下,臣以爲丞相所慮,雖不無道理。但治國之道,當剛柔相濟,徒以剛強,必將自折。況且士民與天子,若連爲一體,則國家昌盛,若互相猜忌,則亡國可待。故民者水也,當因勢利導,物有利弊,當取其利而防其弊,不必因噎廢食。自古奸滑之吏,欺上瞞下,御史之設,不能盡數繩之以法,有報紙從中監督,只需事先有法令約束,使其言必有據,不敢造謠誹謗,則未必不可得其利。若一意禁止,則是使上下相隔,非上策也。況孔子雖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然孔子教弟子三千,未必不言政事,孟子在稷下,亦未必不言政事,此皆聖人權變之道,後之學者,也不必徒守經文。”

王安石見他說到“徒以剛強,必將自折”,心裡不由一格,倒似覺得石越在諷刺自己一般,但細揣石越語氣,卻挺誠懇。他想起宣德門前之事,暗暗嘆了口氣。自己若一意執着,倒似自己有什麼要欺上瞞下之事,怕讓皇帝知道一般。當下不再爭執,說道:“石越所說也不無道理。臣以爲可着中書省、禮部、刑部、翰林學士共議,制《皇宋出版條例》,再下廷議,頒發執行。”說完這話,他自己也有點覺得自己變了許多。

石越見王安石退步,也說道:“臣以爲丞相所言有理。”在石越來說,只要《皇宋出版條例》頒佈,不管其中管制了什麼,最起碼的,是官方認可了報紙的存在,這一點的意義就是非凡。至於其中有所限制,不僅可以辯論,以後也是可以修改的。

而僅以這一點來說,那麼桑充國的《汴京新聞》也是知道,所以在傳出來朝廷有意制訂《皇宋出版條例》之後,《汴京新聞》的社論立即表示歡迎。

雖然新黨中也有人在擔心《汴京新聞》會在以後借民意攻擊新法,爲新法的執行增添許多麻煩,但是大家也知道王安石自白水潭之獄後,政治威信大受打擊,這時候在無關緊要的《汴京新聞》上再次激化與石越、桑充國的矛盾,是相當不智的。

何況石越等人動輒以“言者無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爲藉口,而皇帝本人對此也頗有興趣,再去爭執,實在不見得能討得好去。這個道理,便是王安石心裡也明白的。加上還有許多讀過書,卻沒有機會做官,或者官職卑微,或者頗受打壓,不能對朝政發表意見,心裡卻老想着“以天下爲已任”的士大夫,這時候突然發現報紙這個東西,可以讓他們說出心中想說的話來——這一批潛在的支持者的力量,實在也是不可小視的。

在這種情況下,新黨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了《保馬法》、《市易法》的制訂之中。王安石此時並不知道,王韶已經在西北取得軍事上的大勝利。否則的話,他只要把《皇宋出版條例》稍稍牽制一下,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但是,此時報捷的使者,依然還在路上。

五月一日,雖然馮京與石越極力反對,《保馬法》與《市易法》依然寫出草案,上呈皇帝御覽,皇帝當天即御批二府三司諸寺監、翰林學士共同討論。

五月二日,崇政殿,石越上《保馬、市易二法情弊札子》,預言保馬、市易二法推行後可能出現的弊端,而文彥博、吳充分別上《官不與民爭利札子》、《保馬法事繁弊多札子》,明確表示反對。

趙頊對於石越反對二法,顯得相當的不滿,聽石越讀過札子,沉着臉說道:“石卿,諸事未行,卿豈能未卜先知?莫須有之事,怎麼可以用來反對朝廷大事。”

石越早就料到皇帝會不高興,也並不怎麼着急,出列答道:“陛下,臣並不是反對保馬法。”

他這話一出,真是滿朝譁然,剛纔讀的札子反對之意非常明顯,轉口就說自己不是反對保馬法,未免過份。馮京等人側目而視,連王安石都驚詫莫名。馬上有御史蠢蠢欲動,想要彈劾石越舉止失度,言辭矛盾,失大臣體了。

趙頊也奇道:“你這不是反對,又是什麼?”

石越恭身答道:“謀國如對弈,其理相同,未慮勝先慮敗。若保馬法之利,臣雖愚亦知,然其可能出現的弊端,亦不可不察。臣不是反對保馬法,而是希望能謹慎從事。臣列舉可能出現的弊病,是希望執政能夠三思,想一想施行二法後,可能出現的這些弊端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和取得利益相比,孰輕孰重。萬一弊病盡現,而利不能收,又當如何。臣雖然不能未卜先知,但知道用兵與謀國,都要先廟算廷議,趨利避害,廟算之時,害與利等,亦不當實行。現在廷議二法,丞相言其利,微臣言其弊,陛下與諸大臣可以權衡利弊。臣拾遺補缺而已,非敢決斷機務也。至於市易法,臣以爲有百害而無一利,實不足道。”

他這話說來說去,其實還是反對,不過是說得委婉一點,表明自己並無成見,不過是就事論事而已。

石越雖然表明一箇中立的態度,但是文彥博、吳充卻沒有這麼多顧忌,各自出列,斷然說道:“臣反對保馬、市法二法之意甚明。”二人對石越的委婉頗有不滿。

接下來便是王安石新黨與文彥博等人脣槍舌劍,新黨大談二法之利國利民,可以爲國家省多少開支,可以如何如何方便百姓;舊黨則無非君子不言利,爲政在清要,二法事繁弊多,說不擾民,是自欺欺人,說到利國,則未見其利,先見其害。雙方爭執不下,一直爭到中午,還有說不完的口水,石越袖手旁觀,不發一言,皇帝也難下判斷,只好宣佈退朝改日再議。

衆人退出崇政殿後,因爲輪到馮京輪值,石越便與馮京一起往中書省走去。忽然聽到背後有人叫自己,石越回頭一看,卻是文彥博。當下連忙施了一禮,問道:“文大人有何指教?”

文彥博冷笑了一下,說道:“石大人,指教不敢。只是石大人雖然有經濟治國之材,風骨卻不讓人佩服。爲人臣子的,若明知某事不妥,當以死諫,豈可以柔媚行之?”

石越心裡有點氣惱,暗道你憑什麼來教訓我,口裡卻只不動聲色的說道:“文大人所說雖然有理,但是凡事過剛易折,剛柔相濟,比起一勇之夫,更顯難能可貴。何況若以保馬法而論,保馬法之弊雖然讓在下顧慮良多,然而保馬法之利,亦讓人不能不心動。是非對錯,我也並無把握。如果僅僅因爲看到弊端,就斷然否定,不敢有所作爲,這種行爲,似勇實怯,我也不能苟同。”

他這一番話,說得冠冕堂皇,讓文彥博啞口無言,當時就有許多旁聽的官員在一邊暗暗點頭,對石越剛纔不能堅持己見產生的誤解,立即就扭轉過來了。

馮京也笑道:“老夫剛纔差點也誤會子明瞭。真想不到子明有此等胸襟,佩服,佩服。”

他這話雖然是誇石越,卻也是給文彥博一個臺階,意思是你看走了眼並不奇怪,我也一樣。文彥博豈有不知之理,但心裡對石越剛纔說話語氣,也有幾分着惱,特別石越說他“不敢有所作爲”、“似勇實怯”,他聽起來實在是很不舒服,當下只抱拳道:“老夫孟浪了。”

石越微微一笑,答了一禮,說道:“哪裡,文大人的風骨,也是在下所敬佩的。”

這一番對答,很多內侍還在場,自然有人會一字不漏的傳到皇帝耳中。說起來石越倒應該感謝文彥博這麼當衆指責。不過同樣的話,傳到王雱的耳裡,卻只是加深了他對石越是“僞君子“的印象。

就在第二天,五月三日的清晨,一騎快馬從萬勝門飛駛而入,清脆的馬蹄聲踏破了汴京清晨的寧靜,卻也給王安石送來了雪中之炭。

中書省今日正當王安石輪值,王安石一邊默讀着保馬法和市易法條例,一邊想着石越提指出的那些可能出現的弊端。雖然口裡不說,但是王安石對於文彥博說什麼“君子不言利”是不屑一顧的,但是對於石越提出的一條條似乎親眼目睹的弊病,心裡卻不能不引起警覺。在中書省討論時,石越就多少提到過一些,但是遠不如他在給皇帝的札子中說得那麼詳細——這讓王安石對石越頗有點不滿。但不滿歸不滿,那一條條的弊病,總讓他心裡不能塌實。

想到這裡,王安石不由看了一眼正在自己房裡閱讀文書的石越,雖然低着頭,可是白皙的臉上,和三年前初見相比,竟是多了幾分堅毅與自信。王安石在心裡暗歎了一口氣:這個年青人無論如何,也是一個真正的人材!可惜和自己不能同心協力。

正在出神之間,忽然有人進來稟道:“丞相,西北王韶有使者來了。”

他聲音太大,一下子連石越這些在自己房中辦公的人都聽到了,無不擡起頭來聆聽。兵者,國之大事也。王韶來的消息,無論好壞,都是大事。

王安石心裡一驚,問道:“快召進來,難道西邊……”他最害怕的,還是西北軍事失利,軍事的哪怕小小的失利,也是略顯文弱的大宋不能承受之重。

石越早已走了過來,笑道:“丞相不必擔心,必是好消息無疑。”

衆人都疑惑的望了石越一眼,不知道他爲什麼敢下此斷語。王安石也問道:“子明又如何知道?”

石越笑道:“若是壞消息,沿路的州郡一路傳一路,他們的消息肯定在王韶的使者之先,豈能等到王韶的使者都到了京師,各州郡卻一點消息都沒有?”

他這話說得也有幾分道理,王安石點了點頭,略定心神,說道:“等使者進來就知道了。”

話音剛落,使者就進來了,給王安石請個安,說道:“奉王將軍命,遞交奏書與丞相。”一邊說一邊從懷裡掏出一份奏摺來。

王安石一邊接過奏摺,一邊看使者神色輕鬆,眉宇間略有喜色,心裡更加放心,說道:“你遠來辛苦,先回驛館休息,到時候自有人給你迴文,不過你也別出驛館,若有事要問,會有人來找你。”

使者答應一聲,告退而去。

王安石這纔回到案前,折開奏書,見上面寫着:“……臣已拓地一千二百餘里,招附三十餘萬口。方整飭軍事,引兵而西,破蒙羅角、抹耳水巴諸羌,指日可待,諸夷既破,西征可平……”當下哈哈大笑,說道:“果然不出子明所料,我立即面聖!”

不過幾個時辰的功夫,王韶在西北取得的功績就傳遍了汴京。

石越看着高興得走來走去,喜形於色的趙頊,心裡暗暗感嘆,王韶的所謂功勞,不過是單騎說服了一個部落投降,並無半點武功可言,當漢強大之時,司馬相如以一詞臣,持節招附蠻人部落數以十計,亦不過平常之功,相比古人,實在不足道。但是放在此時,卻已經是大宋數十年來第一次在邊功方面的“進取之功”了。

趙頊卻不知道石越這些想法,他完全沉浸在喜悅之中,雖然這個好消息不過是西北恢復河、湟進而圖取西夏的第一步而已。

好半晌,依然略顯年輕的皇帝才說道:“以王韶爲秦鳳路沿邊安撫使,下詔褒獎。歸順的青唐大首領,賜封西頭供奉官,他們想姓包,就依他們,賜姓包氏。至於如果安置,中書與樞密共議。”

王安石答道:“遵旨。”他心情也不錯。

趙頊笑道:“看來人材不可閒置呀,王韶這樣人材,若是閒置,怎麼會知道他有這等膽略。這也是丞相有識人之明,推薦有功。丞相力主其事,若論首功,當歸丞相。”

衆人都轟然稱是,連文彥博也不好說什麼。其實他滿肚子氣,王韶捷報,不送樞密,直送中書,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

王安石答道:“臣不敢居功,這是皇上用人得當,方能使臣子人盡其材。”

趙頊笑道:“古往今來,能用人者,方爲英主。漢武帝、唐太宗,都是能用人,才能其成功業。”他從小到大,最仰慕的,就是這兩個皇帝的功業,總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更勝過此二人。

王安石卻不以爲然,說道:“唐太宗不論,漢武帝的見識臣以爲是很低下的,他所用之人,不過是衛青、霍去病,以文景之基業,讓天下戶口減半,也不能滅匈奴。”

趙頊看了石越一眼,石越論西漢功績甚詳,想起石越以前說過的話,當下順口說道:“這隻能怪漢武帝自己喜歡誇飾奢侈。他對功拓邊的功績,不可以抹殺的。天下戶口減半,和開拓無關。”

王安石和皇帝在師友之間,說話卻沒什麼顧忌,當下不服氣的說道:“多欲不能害政,齊恆公也很奢侈,可是方略得當,齊國治理得很好。”說來說去,又說到他王安石治國的中心思想上去了:開源而不節流。

趙頊不以爲然,說道:“漢武帝不能和齊恆公比,漢武帝多欲,不僅在內政上,他攻擊匈奴是對的,但是因爲一馬之故,勞師萬里,死者數以萬計,視人命如草芥,這才使天下戶口減半。朕不取他這一點。爲政者,當以仁者爲先,以愛民爲務。”

他這一番話,衆臣都知道是石越在《歷代政治得失》中所鼓吹的,文彥博雖然對石越仍有芥蒂,但是一來這番話他聽得順耳,二來皇帝在這點上和王安石觀點不合,讓他覺得很出氣。當下帶頭說道:“陛下英明,能以愛民爲務,此大宋之福,天下之幸。”

這一誇獎,衆臣子都哪裡敢落後,一聲聲“皇上英明”、“天下幸甚”,頓時淹沒了整個宮殿。王安石也不好多說什麼了。

只有石越不易覺察的皺了一眉毛,由王韶的捷報,能扯到漢武帝遠征大宛,這種清談的功夫,石越實在是“佩服”得五體投地,難道這滿朝君臣,竟不知道這和皇帝召集大家前來的目的,已經是離題萬里了嗎?

不過這中間,還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倒也不止石越一個,王安石等這頌揚之聲一落,立即說道:“陛下,王韶在西北取得一個好的開端,征服瞎徵,恢復河湟指日可待,臣以爲保馬之法與市易之法,刻不容緩,當立即施行。只等河湟歸附,就當準備徹底解決隴西李氏(指西夏),到時候,要用到的馬匹,絕非小數目,而且大宋也要有一支真正能作戰的騎兵才行。臣做過羣牧司,知道現在官府養馬的弊病,因此保馬之法,即便在細節還是有所不妥,也當立即推行。而市易之法,既能平低物價,又能爲國庫增加收入,將來軍費開支,必然爲數巨大,用兵之後,善後也需要用錢。故二法,必須早日推行。又,置將之法,也請陛下准許在北方各路推行。如此,纔可能爲大宋最終恢復隴西故地,打下一個好的基礎。”

石越聽了這番話,心裡便知道一切都完了。王安石的時機挑得太好了,現在三法的推行,完全是爲西北軍事服務了,如果誰來阻擋,將來軍費不夠,馬匹不夠,士卒不練,這等罪名,只怕都會推到這些人頭上。這個罪名,誰承受得起呀?

何況皇帝正在興頭上,王安石的政治威信,隨着這份捷報,無形中已經擺脫了白水潭之獄的影響,正在急速的恢復甚至升高,這時候反對,結果一定是徒勞無功的。

石越能想到的,別人也能想到。馮京聽了這話,也默不作聲,王珪立即表明態度,宣佈支持。只有樞密院方面的文彥博和吳充,依然極力反對。但是在滿朝的支持聲中,這兩個人的反對,又能成什麼事?

石越和馮京對望了一眼,無奈的搖了搖頭。然後出列說道:“陛下,置將法的確是良法,臣也贊成丞相之議,以臣之愚,保馬法之利害得失,臣不敢妄下斷語,此事又關係西北軍事,既如此,臣以爲讓中書再參詳參詳,儘量去弊求利,再予頒行,囑各地長吏,不可以粗暴行事,以免苦了百姓,這也是彰顯陛下愛民之德。至於市易法,王韶在邊境或能得其利,但是施之中原與東南,臣實在不知道利在何處。如果一定要推行,也盼陛下能謹慎行事,不如先在開封府暫行一年,一年之內,若無弊端,再推行全國。還請陛下恩准。”

新黨中有人聽了話,正要出來反駁,想畢其功於一役。沒想王安石心裡卻也有幾分不安,先出列說道:“陛下,石越所說,臣以爲可行。”

這一句話說出來,真是滿殿皆驚,連皇帝都有點奇怪——這太不符合王安石的性格,若在以前,他一定會說,王韶已得全功,此事早一日推行早得一分利,何必這樣束手束腳。

趙頊心裡也覺得石越說的,的確有幾分道理,只要不是斷然反對,小心謹慎一點,總是不會錯的。當下點了點頭:“就如丞相、石卿所議吧。”

文彥博愈發不滿的看了石越一眼,不明白他爲什麼要妥協。馮京則苦笑着搖了搖頭,他知道石越能讓王安石退這一步,已經是很意外的收穫了。新黨的氣勢,自白水潭之獄大受打擊,到軍器監一無所獲,《皇宋出版條例》急急推行,幾個月來一直處於低潮,所以自己纔有機會極力杯葛保馬法和市易法,不料僅僅一天的功夫,一道小小的捷報,二法基本上通過,王安石寵信更隆,以後的日子,會更加不好過吧?

想到這裡,馮京又看了石越一眼,也許希望只在這個年輕人身上。

這個時候,他絕對想不到,石越馬上就要面臨什麼樣的困境。

自保馬法與青苗法通過之後的兩個月,大宋的朝廷突然變得非常的平靜,王安石和他的支持者們盡心盡力的推行新法,石越來往於中書和白水潭學院之間,忙於公務與教學。偶爾也抽空去陪桑梓兒畫畫,去碧月軒聽楚雲兒彈琴,這種過於平靜的日子,幾乎讓石越有點不知今夕何夕了。如果說有什麼風波,也只有《汴京新聞》上面一些讀書人的論戰吧。

但是凡事都是物及必反,在波濤洶涌的時代,短暫的平靜之後,必然是更大的風浪。在熙寧五年第一個七月到來的時候,風浪來臨了。

七月二日,軍器監一個叫曾守一的管財務的小吏上書御史臺與丞相府,揭露判軍器監沈括、孫固玩忽職守,使判軍器監賬目不清,卷宗不明,疑有情弊。王安石震怒,當天就請旨徹查,對於軍器監一直寄以厚望的皇帝,對此也是相當重視,當即下令御史中丞蔡確,會同中書檢正兵、工、刑房事石越、檢中吏房事李定徹查此事。

七月三日,蔡確、石越、李定鐵青着臉,帶着一隊官兵把剛剛成立不過兩個月的軍器監給徹底封了。沈括和孫固當天就接到中書省的通知,他們現在可以在家裡休假了!

七月五日,御史臺特地從三司使借來的查賬高手們發現,軍器監的賬目不僅混亂,大筆買進賣出款項還被塗改得一塌糊塗,下午,在胄案改設軍器監時,被石越調到自己手下當差的沈歸田吃驚的發現,軍器監關於震天雷火藥配方的存檔,不翼而飛!

石越聽到這個消息,震驚得臉都白了!

沈歸田知道這件事非同小可,小聲的問道:“石大人,現在該怎麼辦?”

石越知道這麼大的事情,又不是沈歸田一個人知道——便是沈歸田,也未必可靠!瞞是瞞不住了,沈括和孫固的命運,只能看他們自己的造化了。不禁苦笑道:“立即知會蔡中丞與李大人,這件事非同小可。”

沈歸田頓了一下,欲言而止。

石越見他神色不對,知道他可能有話說,便問道:“老沈,有什麼事,儘可直說。”

沈歸田看了一下左右無人,這才說道:“下官是覺得這件事不對勁。”

石越一怔,問道:“有什麼不對?”

沈歸田道:“沈大人是個精細之人,孫大人官聲也不錯的。軍器監不過兩個月的功夫,就算有貪瀆,怎麼就至於這樣呢?而且這賬目造得如此混亂,若是貪瀆,以沈大人的能力,應當掩飾得很好纔對。還有,震天雷的火藥配方,是當今天子最看重的事情,軍器監守衛森嚴,這又是機密中的機密,怎麼會失蹤?若是沈大人與孫大人想要賣掉,抄個副本就可以了。下官總覺得這件事,非常的不對。”

石越本來是個聰明人,不過是事出突然,看到軍器監的賬目居然亂成這樣,對沈括實在有點恨鐵不成鋼,又聽到震天雷火藥配方失蹤,如果要是流傳到敵國……所以一下子被驚住了。這時聽沈歸田點醒,立即就明白過來了。

這其中肯定有不對。

他理了一下思緒,但一時間其亂如麻,找不頭緒。便對沈歸田說道:“老沈,這件事你多留個心眼,但也不要亂說。如果這中間有陰謀,那麼震天雷火藥配方失蹤,設計者一定早就知道,我更應當說清楚,否則只我存了個袒護的心,只怕接下來,就不是軍器監這麼簡單了……”說到這裡,他不由打個寒顫——一開始他未必沒有想要袒護的心,如果火藥配方只是沈歸田一人人知道的話……

石越冷汗都下來了,這個陰謀,竟是把自己也算計進去了!

石越一邊穩定自己的情緒,一邊帶着沈歸田走到外間,只見蔡確和李定正要指揮一些小吏清查賬薄,不斷的指指點點,忽然一個念頭冒出來:“爲什麼單讓我帶人去查檔案卷宗?難道真是因爲那是機密中的機密,我又是檢正兵、工、刑三房事的原因嗎?”

這個念頭一跳進腦海,石越更加感覺這件事從頭到尾,就是一個陰謀。

當下打定主意,快步走了過去,低沉着對蔡確和李定抱了抱拳,說道:“蔡中丞、李大人,震天雷火藥配方資料,不翼而飛。”

他聲音雖低,卻無吝於平地驚雷,賬目不清,說到底不過是尋常事,但是這震天雷,想起震天雷的威力,蔡、李二人就有點發抖,何況這是皇帝最看重的東西。

蔡確和李定一時震驚得連手裡的案卷都掉到地下了。

石越也不知道他們二人是真的不知情,還是隻是演戲。他也分辨不清,只是在心裡冷笑——既然知道多半是陰謀,那麼震天雷的火藥配方就未必會流落到外國,他就放心多了。當下繼續說道:“這是發現震天雷火藥配方失蹤的沈歸田,我們先過去看看吧。”

蔡確回過神來,點了點頭,對李定說道:“李大人,先去看看現場。”

三人沈歸田的帶領下,來到軍器監保管最機密技術資料的一個院子,只見院子外還有士兵在巡邏,院子中五步一哨,十步一崗,充許進來檢查的官員並不多,不過五六個人,每個人身邊都有兩個士兵隨時跟着,甚至不許帶筆與紙進來,每件房子外面,也都有崗哨。

李定看這種情形,不禁皺了一下眉頭,說道:“這樣嚴密的防衛,怎麼可能失竊?”

蔡確冷笑道:“如果身份夠高,就無妨。若是我們三個進來,他們敢跟着我們嗎?”

石越不動聲色。

沒多久,沈歸田就把三人領到了放震天雷火藥卷宗的櫃子前,只見上面果然空空如此。而且櫃子門和鎖,都完好無損!

三人默不作聲地看了一回,又默不作聲的走了出去。

李定率先說道:“蔡中丞,石大人,此事非同小可,必須立即報告皇上與丞相。”

石越點了點頭。

蔡確冷笑道:“報告是要報告的,但是這摺子怎麼寫?二位大人還要給出個章程來才行。”

石越鐵着臉說道:“實話實說就是,不增不減就好。”

蔡確看了石越一眼,冷笑道:“石大人說的倒是不錯,但是敢問石大人,奏子遞上去,皇上要問,你們對這案子怎麼看?這裡防守這麼嚴,是怎麼丟的呀?案犯又是誰呀?我們該怎麼答?做臣子的,皇上問起來,總不能一問三不知吧?”

石越看了蔡確一眼,越發不動聲色,臉色如常的問道:“依蔡中丞看來,又當何?”

蔡確看了石越和李定一眼,咬了咬牙,說道:“這件事情,事關重大,我們三個都擔不起責任,判軍器監身上,只怕有洗不脫的干係。”

石越“哦”了一聲,依然不動聲色的問道:“蔡中丞的意思,莫非是?”他卻不繼續說下去了。

李定在旁邊聽二人對答,他是聰明人,猛然驚覺,沈括是身上打着“石”字印記的人,難道這個石越這時候反而想致沈括於死地?這人也未免太猛了一點。

卻又聽蔡確不冷不淡地答道:“我也沒什麼意思。不過從案情來看,能夠取走火藥配方的,軍器監中可能只有兩人而已。”

石越卻不放鬆,淡淡的問道:“那麼蔡中丞以爲是誰呢?這等事,斷不至於兩個人一起做的?”

蔡確可不是傻子,他比鄧綰這個狀元要聰明得多,當下打了個哈哈,說道:“石大人,這等事情,查無實證,不好亂說。做臣子把事實稟告皇上,再把自己心裡的想法,老老實實說出來,對事不對人,也就是了。你說是不是?”這件事,對於蔡確來說,是一個大大的機會,做得好,不僅可以討好王安石,還可以在朝廷中立威!朝廷中誰不知道軍器監是石越的勢力圈,沈括是石越的人,把沈括扳倒,還有皇帝的舊臣孫固也一起扳倒,自己“鐵面御史”的稱號,是免不了,而且還能提高自己在新黨中的影響力。

石越見他這麼說,也打着哈哈笑道:“蔡大人所說不錯。”

趙頊從來沒有這麼吃驚過,他狠狠的拍了一下御案,幾乎是吼着問道:“什麼!震天雷火藥配方失蹤?”

他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如果火藥流落到的西夏、遼國的話,大宋要付出的代價簡直不堪設想!

石越此時卻在想王安石知道這件事的反映,當時正在寫批文的王安石手中的筆“當”的就掉在了地上,墨汁把王安石的衣服都弄髒了,王安石還沒有覺察。直覺的感覺到,王安石沒有參與這起陰謀。想到這,石越不由又有點緊張了,如果不是陰謀……如果不是陰謀……他不敢想下去了。

皇帝的吃驚與震怒,是在意料之中的。

趙頊恨恨的說道:“好個沈括,好個孫固,深負朕望,深負朕望!”

王安石見皇帝如此,當下上前說道:“陛下,這件事情,還要調查清楚,與沈括、孫固未必有關係,臣以爲,二人應當不至於賣國。”

石越也上前說道:“不錯,陛下,若是沈括要賣國,根本無須盜卷案,震天雷的資料他一清二楚,自己寫出來就是了。而孫大人是陛下舊臣,陛下當深知其爲人方正。這等事,臣是可保的。”

趙頊搖了搖頭,說道:“朕不是懷疑他們二人,但即便不是他們做的事情,軍器監看管不嚴,賬目混亂得根本理都不理清,無論如何,他們二人玩忽職守,罪責難逃。赦令,沈括、孫固,罷守本官。蔡卿,火藥配方失蹤之事,你去找開封府陳繹,調得力人手,加快破案。”

蔡確聞令,卻不領旨,而是頓首說道:“陛下,火藥配方失蹤,自當破案。若是流傳外國,必經關卡,可下令各地關卡嚴查,嚴防挾帶出關。再派人盯緊各國使者,方是上策。至於破案,並非急務。另外,臣身爲御史中丞,職責所在,還要彈劾石越薦人不明,致有此失,陛下當議石越之罪。”

石越見蔡確當面就彈劾到自己,連忙跪下來,頓首謝罪:“臣薦人不當,請陛下降罪。但是臣敢保沈括無叛國之心,其人人材難得,還請陛下許其戴罪權知兵器研究院。震天雷有失,正當責令兵器研究院加緊研製改善新的火器。”

趙頊苦笑了一下,說道:“石越薦人不當,罰俸一年。沈括也別想去領什麼兵器研究院了,案情沒有調查清楚,讓他到白水潭學院教書。石卿你先兼領兵器研究院事,呂惠卿守喪期滿,已經在返京的路上了,等他回來,讓他判軍器監,知兵器研究院的人選到時候再議不遲。”

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五章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0節 下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八章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上)第十九章第13節第7節 拗相公上(02)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第二十五節第二十七節第七節第14章第10章 下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九章第二十九節第16節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1節 上第二十六節第11節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1節 天下才俊(中)第19章 兩朝國史?鄴世家一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第17章 安漢當年一觸龍第13節 婚姻大事(下)第5章 下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9章 上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二)第5節 下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2)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五章第3節 終南捷徑上(01)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八章第13節 婚姻大事(上)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7章 江上潮來浪薄天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9節 汴京新聞(中)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4節 匪斧不克(中)第2節 聲名鵲起上(02)第五節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二十八節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三)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11節第6節 白水潭之獄上(01)第22章 君王有意誅驕虜第3節 終南捷徑上(02)第九章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二)第18節第12節 再度交鋒(中)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一)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8節第三十章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第5章 東風未肯入東門(六)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3章 上·十字後記第十節第10章 下15 汴京杭州315 汴京杭州4第23章 熊羆百萬臨危堞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八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下(01)第3章 下第一章第12節 再度交鋒(下)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二)第四章第8章 下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十章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二)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