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上

這一天是熙寧十年正月二十二日。自從上午起,開封府的天空就陰霾不開,到了中午,彤雲更密,天空彷彿就壓在人們的頭頂上一般。傍晚時分,竟是飄下了雪片,滿空中白茫茫的,伴着凜冽的寒風,銀浪翻攪。

李向安捂着雙手,在睿思殿外面四處走動着,檢查各處值勤的內侍與侍衛有沒有因爲寒冷的天氣而偷懶。雖說外間都傳說皇帝就要不起,禁中也是一片緊張,但是承平的年代裡,普通的內侍和侍衛們的警覺性,始終是有限的。若不勤加督促,保不定就會出什麼亂子。

他轉了一圈回來,跺跺腳,抖了抖身上的雪片,忽見大雪之中,有幾個人舉着琉璃燈籠向睿思殿走來。李向安心中一愣,暗自奇怪,不由擡頭看了看天色,這個天氣,這個時分,宮門早閉,來人又會是誰?須知內宮若來,必然早有內侍前來通知的。

他朝一個內侍呶呶嘴,道:“去看看是誰來了。”

那內侍應了,雖然不情不願,卻不敢拖延,戴上斗笠,提了一盞宮燈,迎了上去。李向安遠遠望見那個內侍近了那羣人,卻是跪了下去,又引着那羣人向睿思殿走來,心中頓時一鬆。不多時,果見那羣人走近,李向安定睛望去,竟是怔住了。原來這些人來頭盡是不小,有宰相呂惠卿、樞密使文彥博、參知政事兼戶部尚書司馬光,太府寺卿韓維,還有一個人物,竟然是已經致仕,退居洛陽“養病”的韓國公富弼!

李向安慌忙迎上前去,便聽呂惠卿用少見的嚴肅聲調,沉聲問道:“官家歇息了麼?”

“尚未。還在讀奏章。”

“那煩勞李公公通報一聲。富弼、呂惠卿、文彥博、司馬光、韓維諸臣求見。”

“是。”李向安不敢怠慢,吩咐人引了五人去偏殿等候。自己則往皇帝的寢宮走去,到了外間,見狄詠腰間別了一把小斧,正端坐在那裡讀《漢書》,他知道狄詠以宗戚而統領內宮侍衛,御前帶械,可以說是貴幸無比,雖然他有權直接入內通報,但還是停下腳步來,笑道:“郡馬爺,官家歇息了麼?”

狄詠嘆了口氣,道:“還在看奏章,我也勸了幾次,卻說是耽誤的國事太多,不敢荒廢國事。我也不敢再勸了……只是這大病未愈,這卻要如何是好?”

李向安點點頭,卻不去接口,只笑道:“既是未睡,我便要進去通傳一聲。”一面抱拳道:“恕罪。”說罷便進了寢宮,狄詠抱抱拳,目送李向安進去,又開始讀他的《漢書》。過不多時,就見李向安匆匆出去;又過了一會,便見李向安引了呂惠卿等人進來。狄詠見着衆人,連忙起身,欠身行禮。呂惠卿與文彥博、司馬光、韓維看都沒有看他一眼,便徑直往裡間走去,惟有富弼的目光在他身上稍稍停留一會,方走進裡間。

狄詠暗暗嘆了口氣,目送衆人的背影,卻是再也沒有心思看書了。他知道自己雖然貴幸,但是憑仗的卻是父親的遺澤、愛妻的身份,雖然是皇帝最親倖的侍衛,身爲一班之指揮使,但在呂惠卿、文彥博這樣的位極人臣的使相眼中,卻不過是一鷹犬而已,其區別也不過忠心不忠心而已,自然不值得這些與皇帝“共治天下”的士大夫們多看一眼。不知道爲什麼,狄詠忽然感到一陣不自在,他很嚮往父親的功績——那位大宋士兵心目中的武神,雖然被士大夫們疑忌,但是卻是所有士大夫都必須正視的人物,他們對他既是敬畏,又害怕;既同情,又疑忌……一個不屬於士大夫陣營的英雄!

狄詠使勁搖了搖頭,趕走自己腦海中的胡思亂想。裡面傳來細微的談話聲,他連忙起身,帶上英雄帽,往外間走去。

“富公,現在石越到了何處?”趙頊注目富弼,含笑問道。他的氣色,看起來已經好了許多,聲音也開始有了一點中氣。

富弼沒有料到皇帝見到自己第一句話,問的就是石越,忙回道:“因爲函穀道太險要,馬不能並騎,車不能方軌,兼之關塞廢棄已久,石越是取道潼關入陝。自洛陽經虢州入潼關,計五百六十里路程,臣估計石越此時大約已到潼關。”

“朕聽說公在洛陽,大張旗鼓迎接石越,又徹夜深談?”

“確有此事。石越是石介之後,石介與臣是患難之交,子侄輩大富大貴之後,忽遇挫折,臣有責任勉勵他。”

衆人自然都知道富弼所謂“患難之交”是什麼意思,當年夏竦陷害范仲淹一派,就是從富弼入手,命其婢女僞造石介爲富弼撰寫廢立詔書,誣衊富弼欲行“尹霍之事”。

趙頊淡淡一笑,道:“公可謂用心良苦者。”

“不敢,臣是爲國家愛材。”

趙頊點點頭,又問道:“高麗使者求救,富公可知此事?”

富弼欠身道:“臣傍晚方到汴京,便由萬勝門悄悄入城,此事卻是不知。”

文彥博見皇帝目視他,忙說道:“高麗二王在遼東爲耶律信所敗,遣使來華,請大宋相救。使者提出三個要求:其一,請大宋出兵燕雲或者對遼國施加壓力,防止契丹人在開春後反攻高麗;其二,請大宋停止向契丹賣武器,特別是震天雷,同時以更優惠的價格賣給高麗可裝備兩萬軍隊的武器、盔甲、以及震天雷,並允許高麗國用來五年時間來償還這筆債務。其三,請求大宋海船水軍派軍駐紮江華島等高麗港口……”

“且慢。”富弼幾乎以爲自己聽錯了,問道:“高麗請大宋駐軍?江華島在何處?可有高麗地圖?”

“薛奕曾經進獻一副不太詳細的高麗地圖給樞密院。江華島之位置,大約在高麗的開京與揚州之間,與禮成江隔海相望,是開京出入東海之門戶。”

“這……”富弼愕然道:“文樞使的意思,是說高麗國請大宋在其咽喉之地駐軍?”

不僅僅富弼,連呂惠卿、司馬光、韓維都覺得匪夷所思。高麗國王莫非老糊塗了?

文彥博點了點頭,道:“正是如此。”

“爲何?”

“我問過唐康與秦觀。二人的觀點,是以爲這是高麗國宣王王運因爲遼東失利,在國內陷入危機,希望可以借大宋之駐軍以自固。若大軍在江華島附近駐軍,則必然可以威懾其國內的反宋勢力,而只要高麗國持親宋之國策,則王運之位置就會非常鞏固。本來此事當先問薛奕、張商英與蔡京之意見,但是此事只怕不能久拖,久拖恐高麗國倒向遼國,反壞大事……”

“朕亦問過王賢妃,所言亦大抵如此。朕揣測高麗國之意,無非有二,其一是藉此向遼國宣示其與大宋之關係;其二是王運要借大宋之軍威自固。”

文彥博道:“陛下所言甚是。臣亦以爲此事於大宋有利無弊。大宋海船水軍巡弋於杭州與高麗之中,在高麗有一個海港軍營,甚有好處。唐康與秦觀又進言,道高麗之東,與倭國之間,有一大島,若海船水軍能扼據此島,太平無事,可以據此補給;一朝有事,東可進攻倭國,西可割斷高麗與倭國之聯繫,抄掠高麗之後方。此事高麗有求於我,不防藉機向高麗索要此島,只說維護高麗與倭國之間航路安全所必須便是。”

“富公,公之意見如何?”

富弼思慮了一會,緩緩說道:“臣以爲兩國之交,以利害爲先,信義次之。高麗與大宋,無論從利害上看,還是從信義上看,都不能棄之不顧。其若親宋,則遼國有腹背之患,此即國之大利。因此臣以爲,使者之請,可以答應一部分。出兵燕雲自是不行,但遣一使者往遼,請遼國息兵,自無不可。至於武器,臣以爲可以賣武器不可以賣盔甲,若把高麗國武裝起來,日後他要背信棄義,則是養虎成患。因此若其一定要買,可以賣紙甲與皮甲,鐵甲我大宋自用尚且不夠,哪有多餘的賣給他們?至於駐軍,不妨許諾之。東方海島,我巍巍大國,不好乘人之危,強要他的,不如便用一千枚震天雷買下他的島,高麗國王必然心喜,亦不使大宋背上乘火打劫的惡名。”

趙頊卻有幾分心疼,道:“區區一海外荒島,似值不得這許多。朕以爲八百枚震天雷便夠了。停止出售給遼國震天雷,卻是不行。若不賣給遼國震天雷,遼國焉能賣給大宋馬匹?”

“陛下英明。”富弼此時侃侃而談,早就把當年奉勸皇帝“二十年不談兵事”的立場拋到了九霄雲外,“惟遼國亦虎狼之邦,難言信義。臣在洛陽,亦耳聞遼人戰績,遼主亦可稱英主。將震天雷賣給遼人,一要防他仿製,二要防他有朝一日,用來對付我大宋。”

呂惠卿笑道:“韓國公不必擔心,此事朝廷早已防到。只是遼人若不知道火藥配方,要仿製也是千難萬難。”

趙頊也微微笑道:“蘇頌與沈括前幾日上表,道兵器研究院將於二月初一再次試驗新武器,威力巨大,遠勝震天雷與霹靂投彈。若試驗成功,則開封城牆就需要改建了。朕打算到時候擴建開封城,把白水潭一帶,括入城牆的保護當中。不過眼下,還有一件事情需要先解決了。”

他此言一出,衆人皆知終於談到正題,盡皆肅然,屏聲靜氣的聽皇帝說話。

“數日以來,朝廷中請立儲君的呼聲不斷,而其中頗有可玩味者。”趙頊淡淡的說道,一面指了指旁邊一個堆滿奏章的案子,“不到十天時間,朕這裡請立儲君的奏摺共計有八十二份。壓力不可謂不大。”

呂惠卿見皇帝的目光移到自己身上,忙接過話來,道:“這八十二份奏摺中,分別有兩種用詞,一種是請皇上早立太子,一種是請皇上早立國儲。”衆人雖然早知道要談的內容,聽到這裡,心中還是盡皆凜然。“太子”與“國儲”,含義並不相同,太子自然是國儲,但國儲卻未必是太子,故凡請皇帝立太子的,十之八九,必然是*的朝臣,不過爲了國家社稷考慮,進此忠言;而請立“國儲”的,其用心就很難說了。

又聽呂惠卿說道:“臣這幾日無論在尚書省或是在府中,百官來見臣,請求臣督促皇上立儲君的,不下百人。臣正言相告,道皇子已爲尚書令,上意已明。聞此言而退者,約有一半,另有一半,或謂名不正而言不順者有之,更有一些人,卻是出言*,說些什麼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之類的混帳話……”

除了富弼之外,其餘三人都遇到過類似的事情,但是三人都與呂惠卿不和,卻沒有人應他的話。

文彥博看都不看呂惠卿,只向富弼說道:“朝中某些別有用心之人,與一些*的官員,搞了個聯名上書,雖然衆宰執大臣大多以尚書令即儲君爲名,拒絕聯署。但兩府官員中,亦有附和者。”

富弼臉上肌肉一動,問道:“聯名上書的臣子,官銜最大的是誰?”

“聯名上書的臣子都不足道,惟朝中另有一人,雖未聯名上書,卻是言辭懇切,持論甚堅,屢次上書讓朕早立儲君,政事堂移書相問,謂皇子已爲尚書令,何必再興事端,他卻道中外疑懼,一尚書令不足以安人心。”趙頊臉上帶有一絲諷刺的笑容,語氣幾乎有點刻薄了。

富弼欠身問道:“敢問陛下,此人是誰?”

“便是朕的御史中丞蔡確蔡大人。”

一直不曾說話的司馬光忽然欠身說道:“陛下,臣以爲此時不宜下定論。蔡確的奏摺,臣亦讀過,彼雖然首倡立儲之說,但是卻恪守禦史中丞的本份,並未與百官聯名上書,也不曾言及不立皇子。不過是勸皇上早安人心而已……”

趙頊望着司馬光,詫道:“愛卿向來不喜蔡確,爲何反爲他說話?”

司馬光朗聲回道:“臣不喜蔡確是實,若以臣之本心,以爲蔡確非正人,宜當竄之遠方,不可置於朝廷當中。但是臣亦不願蔡確非其罪而受責,此有傷陛下之明。”

趙頊冷笑道:“卿言雖善,然狡黠者正賴此得脫。”

“陛下。”司馬光掀起衣襟,跪了下來,懇切的說道:“昨日範純仁見臣,言及刑法。範純仁謂:聖人之法,寧使惡人得脫,不使善人枉死。又謂治天下之道亦如是。臣一夜未眠,翻讀經史,又讀石越諸書,竟於石越書中發現,此理石越早在書中言及。可知天下材智之士,所見略有相同。陛下若僅以臆測而罪大臣,蔡確一人之榮辱何足道哉?只恐有傷陛下之明,又使朝中大臣疑懼。”

呂惠卿冷眼旁觀,心中暗罵一聲“迂腐”,拱手說道:“陛下,臣以爲若依司馬光所言,未免姑息小人。此等事情,若真要事蹟明晰,則有失朝廷之體面,而當事者除自盡之外,更無顏立於天地之間。於陛下之仁德有礙。”

趙頊點點頭,道:“朕不過殺雞駭猴,無意大興事端。蔡確雖然言辭閃爍,但其心已不可問。只須將其竄之遠方,便足以使朝廷安靜下來。”

“臣只恐有朝一日,陛下若發現蔡確無辜,心中難免後悔。”司馬光徒勞的反對着。

富弼與文彥博顧視一眼,目光稍觸即分。二人都知道皇帝的心意早決,認定了蔡確是昌王收買的人;而呂惠卿急欲將蔡確定罪,無論蔡確是不是無辜,這個並不怎麼得人心的御史中丞,已是難逃被貶黜的命運。富弼與文彥博卻不似司馬光那麼“迂腐”,二人絕對沒有興趣替蔡確辯護。

果然,便聽趙頊斷然說道:“卿不必多言。明日朕上殿接見高麗國使者,富公亦要出席。明日朝堂之上,朕會讓蔡確去凌牙門做都督。以鄧潤甫代之爲御史中丞,以許將爲翰林學士兼開封府尹。”

在場之人,富弼是致仕的老臣,皇帝不問,不便發表意見;而韓維則無可無不可。呂惠卿、文彥博、司馬光是宰執,對於負責監督自己的御史中丞的任命,更是不便反對。但是這三個人心中都不免要暗暗苦笑,許將這個狀元郎倒也罷了,鄧潤甫這個御史中丞,卻是王安石當年一手提拔的人物,與御史臺的許多御史關係密切,比起蔡確來,只怕是毫不遜色。但是此時衆人卻顧不及這許多,便聽呂惠卿說道:“既然此事已然解決,那麼前去召各老臣入京的使者,是否也可以追回?以免惹人猜測。”

趙頊點了點頭,道:“如此亦好,免得累他們往返勞累。”他當初如此大張旗鼓,一是爲了製造假象,同時也是不知道昌王究竟有多大能量,最重要的是借元老重臣的威望,來對抗可能來自宮中的壓力。此時見跳起來的人物,原來不過如此,而宮中也十分平靜,自然也不願意搞得驚天動地。

富弼與文彥博卻又是愣了一回,本來這句話是文彥博要說的,沒料到呂惠卿倒搶先說了。富弼與文彥博,心中都不願意這件事久拖不決,二人都擔心萬一王安石入京,皇帝忽然有了別的想法,那就比起一個昌王來要糟糕多了。這也是二人反而支持呂惠卿早點拿蔡確做替罪羊來敲山震虎的原因,二人沒有想到的是,呂惠卿竟然比他們更加積極主動。

第10節 下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八章第5節 學術與政治上(1)第5節 下第一章第20章 關河迢遞繞黃沙(二)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四)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六章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2章 下第3節 下第9節 汴京新聞(中)第4節 集英殿風波中(01)第19章 兩朝國史?鄴世家一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八章第二十八節第六章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33章 山河百戰變陵谷第21章 雲重陰山雪滿郊第10章 上第二十二章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32章 雪壓飛狐城第12章 三朝元老心方壯(五)第12節 再度交鋒(下)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十字後記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3節 終南捷徑中(02)第25章 河潼形勝寧終棄第5章 上第3章 上第1節 上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8章 上第9節 汴京新聞(下)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一)第11節 天下才俊(中)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二)第18章 封疆盡是春秋國第16節第2節 上第4章 書生名利浹肌骨(一)第二十六節第三章第16章 莫嗟身世渾無事(三)第3節 終南捷徑(下)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13章 一夜大雪風喧豗(二)第6章 面如田字非吾相(二)第7章 下第2節 上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三)第9章 國須柱石扶丕構第三章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1章 上第27章 臣憂顧不在邊陲第9節 下第15章 天機雲錦用在我第31章 與昔一何殊勇怯第29章 誰知快意舉世無第10章 當年師友盡豪英(一)第28章 聖主如天萬物春第14章 兩河百郡宋山川(二)第15章第1章 上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3章 誰持白羽靜風塵(二)第二十一章第11節第二章第10節 呂氏復出上(02)第9節 上第六章第四章第34章 誰其當罪誰其賢第九章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第10節 呂氏復出(下)15 汴京杭州1第24章 天下自古無能才第30章 自古和親誚儒者第11章 錯料一帆超十程(五)第12節 再度交鋒(下)第十六章第12節 再度交鋒(上)第3節 終南捷徑上(02)第二 卷尾聲第26章 真剛不作繞指柔第五節第十一節第2節 聲名鵲起下(02)第12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