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一)

第851章 一分錢難倒天子(一)

即便存在着這樣那樣的誤解,可終究目的是一致的。

談判的過程雖然漫長,可最終總能說到一起去。

46年即將結束的時候,大順與荷蘭的談判漸漸告一段落。荷蘭退出戰爭導致的漢諾威南部門戶大開的局面,也讓英國不得不加緊了和談的步驟。

看起來,歐洲的戰亂要暫時告一段落了。在阿姆斯特丹的齊國公摩拳擦掌,準備代表大順,第一次參加歐洲戰爭結束後的正式和談,即便這一次不是主角,可終究有了說話的機會。

齊國公這次參加戰後和談,也知道大順不是主角,也不是執牛耳的盟主,故而主要就辦三件事。

對英施壓,迫使英國歸還印度於法國、以拒絕西洋參貿易來迫使英國放棄路易斯堡。使得北美十三州開始離心離德。

組建武裝中立同盟。

以及,扯淡。

所謂扯淡,就是做《反海盜公約》、《反私掠船制度》、《反奴隸公約》的發起人。

爲什麼說是扯淡?因爲這就和後世參加《銷燬核武器公約》的國家,就他媽沒有一個有核國家一樣。

這次能加入《反海盜公約》、《反私掠船制度》,做發起國和締約國的,除了大順,便是奧地利、普魯士、俄羅斯或者那些連出海口都特麼沒有的神羅小國,自己根本就沒有。

而哪怕是和大順關係一直不錯的法國,都絕對不會成爲締約國的。更別提英國等海洋大國了。

這和一羣太監發起《禁女色公約》沒有任何區別。

唯一特殊的,就是大順特殊的貿易順差情況,使得大順對海盜深惡痛絕。任何海盜,都是對大順出口貿易的影響。

而大順搞私掠船,就倆結果:

或者,劫廣東省的船,逼着商船從江蘇省出海。

或者,如明末那般,走馬尼拉的,被逼着走巴達維亞。

而這兩種情況,對大順都毫無意義。南洋都稱內海了,英法搞私掠都是在公海搞,沒聽說法國給塞納河上發個私掠許可證、也沒聽說英國給泰晤士河發個私掠許可證。

但這種扯淡,今天算扯淡,百年之後,那意義或可就大不相同了。

齊國公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大展身手,圖的就是這個劉鈺說的“百年後青史揚名,凡提及廢奴、反海盜公約便不得不提岳丈您的名字”的機會。

…………

於此同時,遙遠的東方。

在北部奔行了數月的信使,來到京城的時候,得知皇帝已經南巡。

鯨海侯劉鈺,因南洋戰事,加封興國公,亦隨行御駕。

信使又匆匆南下,追到江蘇,得知皇帝一行前日剛祭了河神,在渡口過了黃河,如今已在黃河南岸。

後世的人很難將江蘇省淮安市和黃河聯繫在一起,可這時候黃河偏偏就是這麼流的。

黃河南岸,皇帝與一衆王公大臣,正在此時江蘇的重鎮清口,視察閘門。

“前朝潘季馴言:清口乃黃淮交會之所,運道必經之處,稍有淺阻,便非利涉。但欲其通利,須令全淮之水盡由此出,則力能敵黃,不能沙墊。偶遇黃水先發,淮水尚微,河沙逆上,不免淺阻。然黃退淮行,深復如故,不爲害也。”

“以淮河水入洪澤湖,洪澤湖水清。”

“正所謂,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是以,理論上,只要將洪澤湖不斷加高,比黃河高,以洪澤湖的清水沖刷黃河的泥沙,束水衝砂,就能保證河道通暢,也可防止黃河不斷淤積。”

“只是……”

許多年前,江蘇節度使就曾上書,支持廢漕改海方案。當時也提出了很多現實的問題,皇帝雖然當時並未同意,但也派出了支持廢漕改海方案的人去考察。

如今南巡至清口,許多年前埋下的人,當着隨行的王公大臣、河道官員、江南官員的面,朝花夕拾。

皇帝聽到“只是”二字,只道:“古人云,不可諱疾忌醫。你只管說,天災之事,黃河水患,三五年一次,萬民流離。這有什麼可避諱的?”

那個跪在那裡奏報的懂水利的官員得了皇帝的金口,便道:“只是,這麼下去,實不是辦法。”

“前朝時候,要保前朝皇陵,縱然蓄水,卻也不能太高,否則就要把前朝皇陵淹了。”

“本朝無此顧忌,不斷加高洪澤湖的水位。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這黃河每年都在淤積增高,洪澤湖的水位也只得不斷提高。”

“否則,就不是清水衝黃沙了,而是濁水入洪澤了。”

這是個簡單的水往低處流的道理,想要衝黃河的淤泥,就得加高洪澤湖的水位。

大順的祖陵不在這兒,反正黃河淹不到米脂。

所以沒什麼顧忌,提高水位淹了就是。雖然爲了數百萬百姓淹了前朝皇陵挺不講究的,但把人家祖墳扒了換地方,似乎也不太好……

可饒是如此,黃河早已是地上河,洪澤湖需要繼續加高才行。看誰高的快唄。

如今,洪澤湖、從淮安往下的黃河,全都是高於地上。一旦要是發一場大水,絕對是百萬災民級的災難。

而且,既然要蓄淮河的清水,洪澤湖又着實沒有黃河長高的快,憋在洪澤湖裡的淮河水,從哪入海呢?

那水利官員又道:“凡治水,總有先後順序。輕重緩急。”

“以前朝,保漕運、保祖陵爲先,而後萬民。”

“至於本朝,雖無保祖陵之虞,奈何漕運依舊在黃淮萬民之前。”

“保漕運,不保百姓;保京城,不保黃淮。此非王道!”

這話,說的就有些大膽且難聽,隨侍皇帝的劉鈺趕忙出來圓場,昧着良心道:“理雖如此,卻有大有小。”

“漕糧乃京城命脈、駐軍征戰之所需。若漕運斷,京城亂、駐軍亂,禍亂之百姓,何止百萬?”

“何止百萬之大禍,與黃淮百萬百姓之小禍,也就只能保大舍小,苦一苦黃淮的百姓了。”

那水利官員也知道自己剛纔的話說的有些難聽,等於是直接抽皇帝的嘴巴子,見劉鈺出來打圓場,也只能附和。

皇帝嘆了口氣,並沒有斥責,也知道劉鈺昧着良心打圓場既是爲了這個敢說話的官員,也算是保住了朝廷的一點臉面。

遂與那官員道:“興國公所言,不無道理。朝廷亦有難處。你既有見識,便只管說,不需擔心什麼。”

“謝陛下。”

水利官員叩謝之後,索性將心裡的話說出來。

“既要先保漕運,後保黃淮萬民。那黃河若有洪水,就只能舍南保北。”

“讓洪水往南衝,不能往北衝。往北衝,就會導致泥沙淤積在運河裡,運河難以通行。所以每每黃河大汛,爲保漕運,若實在保不住的時候,就要扒開南部大堤。”

“可如此一來,黃河泥沙衝入洪澤湖,洪澤湖水底更高,這就又需要更高的堤壩。”

“現在已經堪堪穩住,要是再來這麼幾次,一旦洪澤湖決口,向南衝入平原,直入長江,只恐高郵、揚州等地,人皆爲魚鱉矣!”

“此其一也。”

“其二,欲要治黃河,首先便要解決‘治水是爲了什麼’的問題。這個目標不能確定,如何能治好黃河?”

“治水是爲了保漕運優先?那隻能束手束腳,一輩子治不好黃河、淮河。”

“唯有治水是爲了治水、爲了黃淮百姓,方有可能治好黃河、淮河。”

“然興國公所言,漕運關乎國家安亂,是以……微臣斗膽,請行海運!”

“唯有如此,才能爲了治水而治水;爲了黃淮百姓而治水。唯有如此,水工官員,方可放開手腳。若不然,終究治標不治本。”

“如今堤壩越來越高,黃河高、洪澤湖也高,如今或還能控制。十年後、百年後呢?微臣請朝廷爲江山社稷千秋着想。”

皇帝並不覺得行海運的事,是出自劉鈺授意。而是非常確信,這是一部分真正爲國的官員的真心話。

作爲天朝皇帝,他是有內外之分的。

外部的事,只叫劉鈺去折騰。折騰的目的,是拿到錢。而拿到錢,最終還是要解決內部事的。

這廢漕改海一事,當真是大事,可謂是徹底改變自宋以降的諸多格局。

不只是百萬漕工。

就如這清口,如今人口五六十萬,當真大鎮,南北交匯之處。若廢漕運,這幾十萬因着漕運而聚集於此的人口,如何辦?

點點滴滴,糾纏複雜,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事。

皇帝是想解決的,但這時候解決,只恐存銀不夠。

到時候半途而廢,怕出亂子。

想到銀子,皇帝便以目瞥劉鈺,心道也不知那荷蘭國的貿易事宜,究竟如何了?

若不成,怕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將這香料等物,賣於不列顛、葡萄牙等國,由他們販運了。

總不能眼巴巴看着那些香料只是香料,卻不是白花花的銀子。

又不好學前朝成祖,只將香料做俸祿,發於衆人以便省錢。

劉鈺倒是不覺得荷蘭的事會出什麼差錯,感覺到皇帝在看自己,心道這事兒,你要真能辦成了,可要花大力氣嘍。

後世新中國,五十年方治好了淮河。雖說一開始的蘇北灌溉總渠等,也沒有什麼機械,純靠人力,和現在的生產力水平相差不大。

然而,那是什麼組織力?那是被“前朝降將”都讚歎爲“歷史上沒有一個政府,曾經把一個政令、一個運動、一個治水的工作,深入普及到這樣家喻戶曉的程度”的能力。

那得有“爲了開闢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的精氣神和情懷。

大順有嗎?

先把地租問題、加派問題、賦稅問題解決了,讓底層百姓真的知道自己是人,再談什麼精氣神吧。士紳的牲口哪有精氣神這東西,大順現狀,就是千八萬人,外加兩億牲口。

沒有基層組織力和控制力,那就拿錢砸唄。

大順很難治好黃淮,要治好黃淮,需要上百萬真正覺醒的民衆、需要幾萬先鋒隊、需要對基層完成改造權力及村、需要土改、需要開天闢地的豪情,而這樣的中國,現在還不存在。

不過這樣也好,你要折騰,便要花錢。而且幾乎是天文數字的錢,至少七八位數。

缺錢,你就不得不放開對工商業的限制、不得不加大海外貿易,這倒是好的。

如今還就真不怕你好大喜功,倒怕你混吃等死。

但凡你好大喜功,想要千古留名,又不想耗盡民力烽煙四起,那就只能跳出過去的經驗,從過去沒有的地方弄錢。

學大宋搞商業全面官營壟斷,你大順也配?學漢武全民賜爵,你大順哪有那麼多空餘土地?

這不能學、那學不了,那就乖乖地從海外弄錢吧。

這,就有了讓新型階層悄悄長大的空間。

劉鈺心裡好一頓腹誹,皇帝自不知道劉鈺心裡在想什麼,回過神,先叫跪在那的水利官員起來。

藉着這話,指着河道里的滾滾浪花問道:“廢漕改海?諸卿以爲如何?”

這話問的就扯淡。

當地的地方官不敢說話。

因爲猜不透皇帝的心思。

萬一皇帝真想廢漕改海,當地地方官、河道官員說反對,只怕被扣上了“只謀私利、心無社稷”的大帽子。

這時候支持,日後怎麼在同僚中混?萬一皇帝就只是礙於這個水利官員的話,不好不問呢?

地方官、河道官員,哪個願意廢漕改海?

半天沒人說話,皇帝竟主動說起來一件事。

“前些日子,葡萄牙國自澳門,貢獅子等外域異獸。又貢一大鳥,幸左平章事有‘楛矢石砮’之博見,言其名爲‘鴕鳥’。”

“左平章事引《唐書》言:永徵元年,吐火羅獻大鳥,高七尺,黑色,足類駱駝,鼓翅而行,日三百里,能噉鐵,俗謂駝鳥。”

“興國公便說,歐羅巴諸國,有這樣的說法。只說這鴕鳥一物,遇到危險時,鴕鳥會把頭埋入草堆裡,以爲自己眼睛看不見就是安全。”

“這倒是與‘掩耳盜鈴’一詞,異曲同工之妙。”

(本章完)

第335章 可利用的矛盾第479章 全套一條龍服務第640章 授俄以漁第222章 爛傷疤不可揭第1194章 木牛流馬(一)第1325章 破滅的第一版山巔第1407章 遷徙路(十)第1203章 木牛流馬(十)第950章 夢魘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1122章 鄉約村社(三)第177章 機遇期第1235章 三戰定印度(二)第726章 昨日投名狀 今日罪名簿第195章 過時了第776章 東印度公司模式水土不服第871章 “不正當”競爭(三)第127章 必拿下第1414章 黃河問題的最後一步(五)第1061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五)第758章 表演戰(八)第581章 八字不合(上)第98章 十六年後方爲人第1055章 小麻煩第1314章 逼着商人賺錢(中)第716章 歸義軍(下)第713章 活路第1403章 遷徙路(六)第537章 同一個故事,不同的解讀第909章 南洋大開發(四)第504章 善勝敵者,勝於無形第1073章 惡龍殘影(八)第557章 一戰前夜 命運的交匯(三)第594章 生活的希望第40章 野心第971章 割袍(上)第395章 樞密院第179章 無處可抄的體系第73章 法理問題第1144章 最後的佈置(五)第4章 衝突第134章 懂倭語的第389章 戰前就分贓第1427章 必死之局(下)第1154章 多歧路,今安在(九)第767章 擴大影響力第63章 軍歌第830章 海牙慘案(七)第1306章 死與復仇(二七)第561章 啓蒙工具人(上)第738章 白手起家第56章 埋伏第876章 還是利益問題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724章 牆頭草(下)第518章 城裡城外(中)第688章 三個人,一個印度第508章 求仁得仁第748章 巴達維亞新政(九)第827章 海牙慘案(四)第48章 不可抗力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126章 一言爲知己第1118章 消亡在即第317章 琉球啊琉球第785章 新舊利益的衝突(二)第575章 另一種空想(上)第921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五)第291章 外交部的格調過低第102章 見人說人話第917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一)第370章 翻譯優先級第200章 軍改的決心第1474章 最後的鬧劇(廿一)第1195章 木牛流馬(二)第438章 王土之界第414章 找出路第1312章 死與復仇(三三)第1243章 三戰定印度(十)第282章 放鬆第383章 兩全其美第722章 牆頭草(上)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831章 海牙慘案(八)第937章 老走私販子的見識第800章 時代的浪漫(中)第562章 啓蒙工具人(中)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491章 終章 九三年(九)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1233章 開戰(十二)第585章 要忍讓第1114章 上國心態(八)第699章 身份的轉變第203章 奇襲第1163章 備戰(二)第918章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二)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172章 必然人走政息的改革第79章 以朝鮮爲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