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

第460章 大家的困境都差不多

幾人把各自的名字簽上、印信蓋上,便立刻叫人送還各自的都城,由雙方的國家首腦簽下名字。

儘快送還,並在不久之後與下關舉行一個正式而盛大的簽約、換約儀式。

鬆平輝貞當然明白條約上的那“本息合計利滾利”的三億多兩白銀,就在於日本這邊是否主動上表稱臣。

上表稱臣,作爲藩屬,天子當然可以大筆一揮,免了這三億多兩白銀的利滾利利息。

正是債多了不愁,鬆平輝貞見到這個數目就明白,這根本就是扯淡。就算把這時候的日本賣了,也湊不出這麼多的白銀。

這又是一個雙贏的條件。

於大順天子,仁慈爲念,大筆一揮,免除了藩屬三億兩白銀的債務。

於日本國王,贏了裡子,前去朝貢,使得日本民衆不需要每個人都扛着十兩白銀的債務,莫大之功。

條約簽完,劉鈺便將鬆平輝貞私下裡叫到一旁,說出了大順這邊給出的朝貢條件。

鑑於朝鮮特殊的郡王級別親王禮制,日本國國王這個封號,天朝可以給予一個正式的親王級。

而日本的幕府將軍,再去掉徵夷大將軍的號後,朝廷這邊也會封一個郡王、依親王禮,算是和朝鮮國平級。

真要是封個公爵,幕府這邊實在是不能夠接受。

朝鮮這邊可能會嘀咕幾句,但大順也不會再去找朝鮮國私下承認日本大君的舊事。

雙方以後也不是不能私下交流,但正式的貿易和通信使之類,都要停了。

在確定了朝貢之後的冊封級別後,鬆平輝貞最後提了一點要求,那便是希望不要以“倭”作爲王印。

這一點劉鈺也滿口答應下來,真要是朝貢了,日後日本這邊要處理的事多了去了,不在這一個稱呼上。

一些朝貢之後才能處置的問題,不能在朝貢之前的條約上就簽訂。

比如說日本史書中的“本紀”問題、比如自號華而稱別人爲夷、比如不能與荷蘭貿易、比如武器售賣交易等。

當然,還有那個明顯是隻要朝貢就會免除的三億多兩的利息。

在確定了朝貢之後還要有一份條約要籤之後,鬆平輝貞便只在意兩件事了。

一件便是希望劉鈺能否把昭仁和關白放歸,他們不要以俘虜的身份前往京城,而是歸來後主動前往朝貢。

二便是那些武器,能否儘快準備好,一旦朝貢稱臣,立刻就可以交割。

第一件事,聽起來很像是脫褲子放屁,但劉鈺也能理解他們的難處。

所謂的天皇就是個神龕,放回去之後,幕府也好有個臺階下,而且也能彰顯幕府的功勞:諸藩既然強烈建議不另立新君抗戰到底,那我幕府便把天皇談回來。

“此事,倒非難事。”

“之所以樞密院允許他們奇襲京都,這也是爲吉宗將軍着想嘛。鬆平君爲老中,有些話我便也不避你,便直說了。”

“若是你們的國王不被抓走,幕府豈不被動?再打下去,樞密院可是準備專門打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了。”

“你看,現在多好。諸藩先不想打了,幕府還落了個諸藩誤國的名頭。算起來,吉宗將軍也該感謝我纔是,對吧?”

鬆平輝貞心裡只想罵娘,但還是擠出笑容道:“劉君所言極是。此番一戰,不曾壓迫太狠,幕府實在感激。那劉君的意思,是可放歸?”

劉鈺點頭道:“放,放!當然放。”

“但是,也不能直接交給你們。說實在的,我對你們的航海術頗不放心,萬一中途遇到風浪,那豈不是美事變成了壞事?”

“這樣吧,我送其回大阪,順帶考察一下神戶開埠的地形。”

“一來軍艦護送,一路安全。二來,若是朝貢,亦可乘坐軍艦同往下關換約後抵達;三來,大阪距離京都也更近一些。”

鬆平輝貞嘴上讚道:“大國伯爵,想的就是周到。”

心裡卻想,誰知道你又想要做些什麼。

這事議定之後,劉鈺便先在釜山等着皇帝那邊蓋上印信,估摸着皇帝還得送一套儀仗過來,日本的大名參覲交代的時候都是儀仗開路,自己若去下關換約,沒有一套儀仗着實有些寒酸。

在萩城駐守的海軍,也調集了五艘戰艦加入到釜山的艦隊裡。

陸上的儀仗,都是同文化圈的,大順這邊畢竟天朝,欽差的儀仗絕對不會比幕府將軍那邊的差。

海上的氣勢,更要拿的足足的。

一直沒機會前往瀨戶內海繪製海圖,這一次正好是個機會。

一部分工兵也要隨船前往,劉鈺要“爲便於日本國百姓行船”,在下關和瀨戶內海的一些地方,建造幾座燈塔。

同時還要在下關駐守一部分士兵“看守燈塔”。

在等待期間,劉鈺又做東,請了海商頭目和昭仁一起吃了個飯,賣了兩艘大船給昭仁,以方便朝貢的時候跟上艦隊。

他倒是大方,兩艘實價一共六萬兩的大商船,賣了十萬兩,自己拿了四萬的中介費,自掏了一千兩腰包,僱傭了一批海商那邊的水手,替昭仁等人朝貢的時候控船。

昭仁雖然沒錢,但想着這些錢,幕府總是會出的。想着劉鈺真的要釋放他,讓他主動前往,這也算是全了他的顏面,這十萬兩也花的很開心。

…………

草擬的條約送回京都二條城時,德川吉宗只留下了鬆平輝貞派回的心腹,詢問了細節之後,展開了鬆平輝貞記錄的詳細談判過程和內容。

包括私下裡和劉鈺談的朝貢問題,以及當日關白一條兼香所說的“中華亂則日本亡”的警告。

看過條約的內容,德川吉宗心中並沒有太大的波瀾。

從劉鈺乘船到江戶宣戰、再到現在戰事真正結束,德川吉宗已經經歷了太多,已然是有些……麻木。

京都被突襲、昭仁被抓走的時候,他連最壞的打算都已經預料過了。

心裡預先演練了一番種種最壞的可能後,現在的這樣一份條約,實在是不能掀起太多他心中太多的波瀾。

想着劉鈺當年去江戶時候說的那番話,德川吉宗苦嘆一聲,喃喃道:“苦恨年年壓金線,爲他人作嫁衣裳”。

直到此刻,他才咀嚼出了這首唐詩裡的三分滋味。

轟轟烈烈的幣制改革,好容易穩定了物價、增加了幕府的財政收入,庫房裡的那點金銀,鬧了半天全是爲劉鈺準備的。

仁慈滿天下的甘薯種植,讓百姓在五公五民的賦稅規模下,總不至於餓死,亦或全日本大規模的一揆。鬧了半天,不過是爲了劉鈺訛錢的時候,保持日本的穩定,不至於鬧出大亂子,以至於盤剝的不夠狠賠不上錢。

這些都已經是無法更改的東西,德川吉宗要爲將來考慮考慮。

原本爲了穩定,也爲了紀州藩德川氏能一直賴在徵夷大將軍的位子上,他是寧可按照嫡長制度傳位給自己三十歲還尿褲子的長子德川家重;把剩餘的兩個兒子都封了地,想要效仿原來的御三家,讓繼承權都在自己家裡的人打轉,不要傳到外面去。

他這個徵夷大將軍之位,本就是撿來的,他也是御三家出身的。

上了車的,肯定想把車門關上。他從御三家爬上來之後,自然想着就把御三家的繼承權廢掉,自己搞出來一個自己本枝的圈子繼承。

大兒子繼承,倆小兒子們在江戶輔佐,效仿御三家的模式,搞個御二卿。就算將來大兒子這一支絕嗣了,還有倆小兒子能繼承,也不用非得去御三家裡找外人。

之前一直都在琢磨這個,想方設法地搞掉了最有威脅的尾張藩德川氏的德川宗春——兩人的爭端,既是繼承權之爭,也是日本將來的路該怎麼走之爭。

德川吉宗認爲,財政越來越困難,那是因爲武士們奢侈的生活導致的。下令所有武士都要節儉。

德川宗春則認爲,社會的財富都要先經過武士的手,武士不花錢,那財富就無法流通,財富無法流通,社會就沒有活力,富裕的武士、尤其是不勞而獲食俸祿的武士,就該使勁兒花錢,才能以消費帶動社會財富的流轉。

德川吉宗認爲,強調忠君和等級制度的朱子學,才應該是正統。

德川宗春,則頗受荻生徂徠影響,認爲宋儒純粹是用後世的語言去理解古人的學問,胡亂解釋,根本就違背了聖人之學。應該捨棄宋儒、砸碎程朱,復古先秦之大義。

德川吉宗認爲,現有制度還能湊合,只要修修補補就行。

德川宗春則認爲,現有制度完犢子了,應該把下級武士從城下町,全都扔到鄉下封地去當地主。借復古之名,提升城下町衆人和商人的地位,才能解決現在出現的種種問題。

日本此時面臨的困境,其實和大順也差不多。

一方面,宋儒那一套已經無法指導現在的經濟生活了。

另一方面一羣人覺得往前走走不通,那就往後退嘛。

還有一些人則是別有用心,帶着復古往後退的旗號,搞的卻是嶄新的變革。

總歸,就是沒有一個人提出一個往前走、且能走得通的、儒學範疇內的理論基礎。

現在大順征伐之後,局勢已經和之前完全不同了,德川吉宗已經徹底扳倒了尾張德川氏,剪除了御三家暫時的威脅。

他就必須要考慮一下,自己那個三十歲還尿牀、話都說不明白的大兒子,是否擔得起今後的重任?

日本的未來,又該怎麼走?

是繼續延續朱子學、搞節儉運動、壓制商人、重視尊卑禮法?

還是制度復古,託古改制,唯纔是舉,將低級武士扔到鄉下,從城下町中選拔人才主政、允許商人組建株仲間商業行會?

大兒子肯定是不行了,二兒子德川宗武能否有什麼路線想法?

或許,這一次前往大順朝貢,應該讓二兒子前往,順便去看看大順的情況,學習一下。

(本章完)

第353章 傳教千年第39章 心思不純第798章 僞赤子的人設第283章 想幹實事的官僚也有不少第1162章 備戰(一)第1421章 事已畢(中)第114章 科學院的設想第889章 東學西漸的詭異產物(下)第523章 椰林之城的槍聲第487章 開眼第583章 都是生意(上)第800章 時代的浪漫(中)第1238章 三戰定印度(五)第1077章 爭功(二)第1063章 堂下何人狀告本官(七)第3章 出事了第1107章 上國心態(一)第81章 麻桿打狼兩頭怕第385章 駐英大使第214章 另起爐竈辦新學第669章 分贓大會(六)第1228章 開戰(七)第1097章 工業革命(十)第837章 賭國運(中)第1104章 工業革命(十七)第580章 同樣的荷蘭人,不同的態度第1329章 軟弱性的故事第553章 政策親近第1298章 死與復仇(十九)第332章 可壓榨的第1305章 死與復仇(二六)第144章 先賣後奏,皇權特許第320章 榮譽第474章 屎裡摻飯第1422章 事已畢(下)第1494章 終章 九三年(十二)第259章 雷聲大,雨點小第654章 你只是枚棋子(七)第369章 我不是誰第944章 南洋印度貿易區(中)第425章 掩耳盜鈴的新境界第161章 全家死絕優先第1152章 多歧路,今安在(七)第984章 決勝千里之外(七)第898章 落入圈套的英國(九)第486章 借勢做正統第502章 棄用朱子學的危機第226章 節度鯨海問朝鮮第698章 巴達維亞的決斷第885章 縣令第1478章 臨別告誡(四)第1313章 逼着商人賺錢(上)第419章 絕望第1170章 備戰(九)第1003章 少不入川第1213章 統一市場與地方利益(下)第844章 拆房頂和開窗戶(六)第74章 華麗終場前的無趣第1462章 最後的鬧劇(九)第1188章 理藩學(中)第239章 教改第586章 中轉港第1367章 裡病外治(三)第406章 都是生意第63章 軍歌第1441章 分歧(七)第1086章 破立之困(三)第168章 當初的戲言第405章 籌錢買路第1244章 三戰定印度(十一)第258章 陸軍換海軍第1284章 死與復仇(五)第361章 不擔責任的表演第677章 科學院(下)第447章 幕府的底線第565章 制禮第1407章 遷徙路(十)第376章 最後一次外交(上)第766章 荷蘭災難年(六)第331章 雷罰第1431章 鴆酒 解藥(上)第223章 裁撤與移民第754章 表演戰(四)第684章 偷樑換柱第173章 對日最後一舔第1316章 膽大才能發財第321章 一牛之力第1081章 爭功(六)第850章 誤解第1030章 氛圍第71章 桃子梅子和棒槌第826章 海牙慘案(三)第234章 打小抄第459章 馬關換約二十八條第305章 外交無用論第1425章 必死之局(上)第982章 決勝千里之外(五)第182章 隨時準備着第949章 歐洲貿易區(下)第1207章 守成